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_第1页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_第2页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_第3页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_第4页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引 言(61 页 1 段一 62 页 1 段)“交换价值”和“价值形式”都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只不过“交换价值”是就一个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得到的外在表现来说的;而“价值形式”则是就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表现价值来说的。“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61 页)这一整段话不仅重申了商品具有二重性,而且指出了“商品体”的二重表现:它是使用物品的“自然形式”,又是表现价值实休的“价值形式”。商品作为使用物品的“自然形式”,这是一眼可见的。但它作为价值物,是表现价值实体的“价值形式”,却不是一眼可见的。“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幺办。”(61 页)(注:“快嘴桂嫂”一语在郭大力、王亚南译本中译作“翟克莱夫人”,此语来自英译文 Dame Quickly,并非德文原词。德文原词是 witwe hurtig(机灵的寡妇),俄译作(寡妇瞿克莱),均指瞿克莱夫人。瞿克莱夫人是莎士比亚剧本亨利四世中的一个人物。此人特点是到处抛头露面,口齿灵巧,能说会道,还有些油滑。在剧本中,福斯泰夫爵士骂瞿克莱夫人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东西,瞿克莱夫人回嘴说,谁都知道自己是一个老实的女人,从不藏头盖脸。马克思用此人比喻商品体作为价值物是不可捉摸的,但它会在商品交换中以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因英国人是熟悉莎士比亚剧本的,故英译文采用了该剧角色原称Dame Quickly。这里的汉译作“快嘴桂嫂”,是因为亨利四世一剧曾有一汉译本似为通俗化而把瞿克莱夫人译作“怏嘴桂嫂”,此处则延用了这个译文。此译不妥,因与翟克莱夫人不是一个村妇,她是一个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贵妇。又此人虽然快嘴,但这里用以比喻的不在于快嘴。)“快嘴佳嫂”是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一一个角色,名为瞿克莱夫人,此人十分活跃,随处可见,内里却又让人摸不透。“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就是指的这一点。商品作为价值物,也正像瞿克莱夫人一样:商品体随处可见,它所体现的价值实体也是客观存在,可是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61 页)“但是如果我们记住,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用说,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61 页)这告诉我们,价值作为客观存在实体是离不开商品体的,也必须由商品体来表现,所以价值的“对象性”也即客观实在性只能在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这也表明,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由物和物的关系来表现的人和人的关系。现在,我们就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出发,由表及里地去探索隐藏在商品体内的价值实体。谁都知道,表现商品价值的共同形式是货币形式。“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61 页),解开货币之谜。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6162 页)下面就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开始考察。第一小节 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62 页 2 段一 77 页 3 段)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我们通常叫做简单的价值形式。列式表示就是:20 码麻布=1 件上衣本小节标题把它叫做“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这是更确切的命名。因为历史上最初出现商品交换还是个别行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的实物来表现,这种表现商品价值的等价形式是简单的。1价值表现的两极 任何事物都是从简单发展到复杂。逐渐发展起来的复杂事物所包含着的本质的东西,在最初的简单事物中就已经具有了。价值形式的发展也是这样,最初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着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复杂形式共有的矛盾,表现各种复杂形式的共同本质。所以说,“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62 页)。20 码麻布=1 件上衣。这个公式里,“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62 页)。麻布起主动作用,是价值被表现的形式,称为相对价值形式;上衣则起被动作用,是被表现价值的等价物,称为等价形式。人是看不见自己的,等价形式有如镜子,而相对价值形式有如镜中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62 页)作为相对价值形式的麻布的价值只能用另一种商品的实物量来表现,它只能相对地表现出来,而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处于等价形式的上衣也不能同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它也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当然,20 码麻布=1 件上衣也包含着相反的关系,即 1 件上衣=20 码麻布。这时,只是两种商品在交换中的位置反过来了。一个商品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等价形式,这不是死的,它在不同场合会改变的。 2相对价值形式 (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要发现一个商品的价值怎样隐藏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首先必须完全撇开这个价值关系的量的方面来考察这个关系”(63 页)。资产阶级学者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只看到所交换的两种商品的实物比例,所以考察得不到任何结果。“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63 页)这就必须认识 20 码麻布:l 件上衣这个等式的基础。“这样的比例总是包含这样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麻布=上衣是这一等式的基础。”(64 页)这个等式的内容并不在于 20 比 1,而在于麻布和上衣包含着“等同的东西”,即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包含着“等同的东西”,这有如性状不同的化学物质可以有相同的分子构成,即相同的“化学实体”。“比如,丁酸是同甲酸丙酯不同的物体。但二者是由同一些化学实体碳(C)、氢(H)、氧(O)构成,而且是以相同的百分比构成,即 C4H8O2。”(64 页)(注:丁酸是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它的分子结构式是 。甲酸丙脂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易于挥发的稠粘液体,它的分子结构式是 ,但二者的分子式是相同的,都是 C4H8O2。)如果说作为价值的商品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那只是我们的分析把商品作了抽象,并没有把价值表现出来。只有在一个商品和另一个商品的关系中,才能使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这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显露出来。发生关系的两个商品,例如麻布和上衣是两个不同的使用价值,是互不相同的具体劳动的产物。在“麻布=上衣”这个等式中,上衣包含的劳动被看作是与麻布包含的劳动相等。“固然,缝上衣的劳动是一种与织麻布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但是,把缝看作与织相等,实际上就是把缝化为两种劳动中确实等同的东西,化为它们的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6465 页)这种不同具体劳动向共同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这种间接的办法”取得的。“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65 页)但是,只知道一般人类劳动要由劳动的特殊性质表现出来还不够,还必须知道流动状态的即活的人类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而是形成价值。一般人类劳动,“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必须使它表现为一种对象性”(65 页)。(注:“对象性”原文为 Gegenst?ndlichkeit,指物质性。)这表明“价值”范畴决不是观念的东西,价值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来表现。在麻布=上衣这个价值关系中,麻布和上衣都是当作价值物而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上衣所处的位置是:(1)“它是当作表现价值的物,或者说,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价值的物”。(2)它自己“只是使用价值”,并不表现自己的价值。(3)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麻布的价值,“这只是证明,上衣在同麻布的价值关系中,比在这种关系之外,多一层意义”:在这种关系之外,上衣只是一种有用物;而在这种关系之内,它还是表现麻布价值的有用物(65 页)。上衣不单是使用价值,还是表现麻布价值的使用价值,这表明上衣这个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如果我们单独考察上衣,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一点的。但是,在上衣和麻布的价值关系中,我们就能看到上衣是“当作物体化的价值,当作价值体”,即作为价值物同麻布发生关系的。正因为上衣本身有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才能表现麻布的价值。可见,在上衣成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上衣是起着表现麻布价值的作用,是麻布价值的表现形式。反过来说,麻布的价值是表现在上衣这个物体上,也就是“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66 页)。作为使用价值,麻布和上衣是不同的可感物;但是作为价值,麻布和上衣却是等同的东西,同样是价值物。麻布的价值性质是通过它和上衣相等表现出来的。这也和基督徒的羊性是通过他和基督的羊性相等表现出来一样。(注:在圣经的说教中,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他性情温顺有如羔羊,故谓之上帝的羔羊。圣经说教要求教徒以基督为楷模,做上帝的羔羊。马克思所作这个比拟也兼有讥讽这种说教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价值”一词的用语上,“除希伯来语以外,商品语言中还有其他许多确切程度不同的方言。例如,要表达商品 B 同商品 A 相等是商品 A 自己的价值表现,德文Wertsein价值,价值存在就不如罗曼语的动词 valere,valer,valoir值表达得确切。巴黎确实值一次弥撒!”(6667 页)(注:按“价值”一词在德语中是 Wert,把 Wertsein 直译作“价值存在”是对的。既然强调价值是客观存在,那就以译作“价值实体”为贴切。但汉译中“价值实体”的原文是“Wertsubstanz“,此词实指价值的质的方面,似以译作“价值本体”为宜。“本体”和“实体”虽然说的是一回事,但视角有所不同。汉译中对 Wertsein 和 valere、valer、valoir 等几个外语词的注解都是汉译注,并非原著所有。按 valere 是意大利语,valer 是西班牙语。valoir 是法语。“罗曼语”即罗马系语言,系指由古罗马拉丁语演变而来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希伯来语是犹太民族语,现今以色列国使用。“巴黎确实值一次弥撒!”是中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即位时所说的一句话。此话在本书德文原著以及英、俄译本中均直书法语原话:Paris vaut une messe!只有汉译中把它译作汉语。亨利四世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他本属胡格诺新教派,但首都巴黎是天主教旧教派的势力范围。巴黎的天主教贵族要求他改宗,才拥戴他当国王,他就接受了。改宗时,要举行宗教仪式“弥撒”。这时,他就说了上面那句话,意思是说:为了换取王位,做一次弥撒是值得的。)以前,我们分析“交换价值”的内容时,曾指出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即具有“对象性”的价值,这用德语 Wertsein(价值存在,价值实体)表示最恰切了,但是“价值”(Wert)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看见的是在表现为物的价值关系之中,因此含有对比之意的 valere、valer、valoir(值得、比值)就比德语的 Wertsein(价值实体)“表达得确切”。由此可见,“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互有长短的:价值(Wet-t)就它的质来说,确切地说,是指 Wertsubstanz(价值本体);如果从强调它的客观性质来说,则以“Wertsein(价值实体)表达最为恰切。但是,它是内含的、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能看得见的是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Tauschwert),即对换的价值。但是,这又没有显示出“价值”并不是因交换才有的,而仅仅是在交换中才表现出来而已。可见,通过价值关系,一方面,“商品 B 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 A 的价值形式”;另一方面,“商品A 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 B 发生关系,就使 B 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 A 自己价值的材料。”(67 页)可见,所谓相对价值形式,就是把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在商品 B 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 A 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67 页)。(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懂得了 20 码布:l 件上衣这个等式的内容并不在于 20 比 1,而在于麻布和上衣包含着“等同的东西”,即在于“麻布=上衣”(见 64 页),现在就进一步来考察这个等式的量的规定。“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因而,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67 页)因此,在麻布和上衣的价值关系中,“上衣这种商品不仅作为一般价值体被看作在质上同麻布相等,而且是作为一定量的价值体或等价物如 l 件上衣被看作同一定量的麻布如 20 码麻布相等”(67 页)。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价值”和“相对价值”同是指麻布的价值,只不过所说“价值”是麻布价值的内含量,而“相对价值形式的量”却是麻布价值以与它相对的上衣这种商品形式的实物量表现出来的价值表现量。20 码麻布=1 件上衣。从量的规定来看,这个等式意味着“1 件上衣和 20 码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实体。就是说,这两个商品量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问”(67 页)。但是,生产 20 码麻布或 1 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这就会影响麻布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也就是影响“相对价值形式的量”。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影响,可能出现四种情况:I第一种情况:“麻布的价值起了变化,上衣的价值不变。”(68 页)如果麻布的价值提高一倍,则20 码麻布=2 件上衣;如果麻布的价值降低一半,则 20 码麻布=1/2 件上衣。第二种情况:“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68 页)如果上衣的价值提高一倍,则 20 码麻布=1/2 件上衣;如果上衣的价值降低一半,则 20 码麻布=2 件上衣。比较以上两种情况就可以发现:方向相反的变动在这两种不同情况中会引起相同的结果;而方向相同的变动在这两种不同情况中会引起相反的结果。第三种情况:“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6869 页)在这种情况下,20 码麻布=1 件上衣这个比例不会改变。只有和价值不变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会发现这两种商品的价值都发生了变动。第四种情况:“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们的价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等等。”(69 页)这些变动对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上三种情况推知。从以上情况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69 页)。3等价形式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在 20 码麻布:1 件上衣这个等式中,麻布在交换中处于出让方,“起主动作用”(见 62 页),它是以使用价值身份出现的。麻布具有价值,但不能自我表现。“麻布表现出它自身具有价值,实际上是通过上衣能与它直接交换。因此,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70 页)上衣“能直接交换”,是因为它在交换巾处于接受方,“起被动作用”(见 62 页),以价值物身份出现。它实际上是充当价值的衡量器,有如天平中秤重的法码。所以,作为价值物等同它所表现的价值的商品,它就是“等价形式”。上衣处于能够“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根本没有表明上衣与麻布交换的比例”(70 页)。上衣作为衡量麻布价值的商品,这只意味着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是等同的,并没有表明两者之问的价值关系是等同的,并没有表明表现这种关系的使用价值量的比例。既然被表现价值的麻布在交换之前已经包含着价值,“麻布的价值量已定”,所以这个使用价值量的比例就要看表现麻布价值的上衣本身具有若干价值了。“一旦上衣这种商品在价值表现中取得等价物的地位,它的价值量就不是作为价值量来表现了。”(70 页)不如说,在这个价值等式中的上衣价值量“只是当作某物的一定的量”。(70 页)这就是说,上衣是作为价值物才站到等价形式这个位置上的,可是它一旦站到这个位置上就以它的使用价值实物量来衡量麻布的价值了。例如,40 码麻布=2 件上衣这个等式,“两件上衣能够表现 40 码麻布的价值量,但是两件上衣决不能表现它们自己的价值量”。(70 页)因为说两件上衣的价值量是两件上衣,这话等于没说。但是,在价值等式中,“等价物始终只具有某物即某种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形式(70 页),即具有数字形式,这就使英国经济学家贝利(Baily)以其肤浅的认识误以为“价值表现”是表现了一种量的关系。“其实,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71 页)考察等价形式,可以看到它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71 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在性质上的两个对立面。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但是这种转化只有在两种商品发生价值关系时才会出现。因此,任何商品“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来表现它自己的价值,所以它必须把另一商品当作等价物来同它发生关系,或者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为它自己的价值形式”(71 页)。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塔糖的重量作类比。塔糖有重量,但它自己表现不出重量,只有把它放在天平上并在天平的另一端放上重量相同的法码,才可以量出塔糖的重量。但是,这个类比是有局限性的,因为重量只是塔糖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却是社会属性。所以,“类比只能到此为止”(72 页)。等价形式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不过,一个商品作为相对价值形式,它的价值要由与它相对立的商品使用价值来表现,“这个表现本身就说明其中隐藏着某种社会关系”(72 页)。但是,等价形式就不同了,“等价形式恰恰在于:商品体例如上衣这个物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72 页)。所以,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何以能作为等价形式去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从这里就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谜的性质”(72 页)。这种神秘性只是在等价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的时候,才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注意。这时,他们才想到抬出曾经充当过等价物的各种普通商品,利用它们的一一被淘汰来说明金银具有神秘性质。其实,这种神秘性早在 20 码麻布=1 件上衣这种最简单的价值形式上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历史已经提出了认识等价形式的问题。“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73 页)因为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因此,既然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上衣是表现麻布价值的,生产上衣的具体劳动“不在于造了衣服而在于造了一种物体,使人们能看出它是价值,因而是与物化在麻布价值内的劳动毫无区别的那种劳动的凝结”(73 页)。生产上衣的劳动就像镜子一样,在与麻布的交换中反映麻布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缝和织都要耗费人类劳动,所以缝的劳动和织的劳动都具有人类劳动的一般属性,这并不神秘。现在的问题是,“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上事情却反过来了”(73 页),是抽象劳动由具体劳动来表现,“例如,为了表明织不是在它作为织这个具体形式上,而是在它作为人类劳动这个一般属性上形成麻布的价值,我们就要把缝这种制造麻布的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可以捉摸的实现形式与织相对立”(73 页)。这才是难以理解的所在。这好比,一个人从屋顶跃下,这事并不神奇。但在影片拍摄中,反序拍片而正序放映,这就出现了人从平地跃上屋顶的奇景一样。“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73页)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都是私人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要通过商品的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有所不同,它是以它的具体劳动表现另一商品的抽象劳动。这就表明,当它表现另一商品抽象劳动的时候,尽管它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它是属于社会总劳动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一点却已直接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直接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所以说,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它的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历史上最早分析过“价值形式”的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他说过:“5 张床=1 间屋”“无异于”:“5 张床=若干货币”。(74 页)这清楚地指出了:“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74 页)。其次,他说:“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74 页)这说明,“他看到:包含着这个价值表现的价值关系本身,要求屋必须在质上与床等同,这两种感觉上不同的物,如果没有这种本质上的等同性,就不能作为可通约的量而互相发生关系。”(74 页)但是,他对“价值形式”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阻碍他作进一步分析的,“这就是缺乏价值概念”。(74 页)这是因为他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7475 页)。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总结以上分析,来看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1)我们的分析表明,“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换句话说,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75 页)。这就是说,商品价值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得到表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孤立地剖析一个商品,交换价值就无从谈起,价值也得不到表现。正是因为如此,“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75 页)。当我们孤立地剖析一个商品的时候,应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本章开头的说法也就没有什么害处,反而有简便的好处。(注:如果把本章开头所说的“使用价值”(Gebrauchswert)理解为可用的价值,把“交换价值”(Tausehwert)理解为可交换的价值,那就容易理解“交换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了。)因为价值总是要表现出来,它才是可见的。(2)“我们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75 页)。重商主义者和重商主义摹仿者费里埃(Ferrier)、加尼耳(Ganilh),现代自由贸易贩子巴师夏(Bastiat)都颠倒地认为价值是由交换价值产生的。不过,他们之间观点也有不同:“重商主义者看重价值表现的质的方面,也就是看重在货币上取得完成形态的商品等价形式,相反地,必须以任何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的现代自由贸易贩子,则看重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方面。”(76 页)因此,前者主张实行对外贸易保护政策,后者主张自由贸易政策。(3)我们的分析还表明:“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76 页)因为在这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另一个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76 页)。(注:马克思说:“在这一关系中商品 A 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态,而商品 B 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价值形式或价值形态。”(76页)在这段引文中,“形式”或“形态”不易区分。按“形式”一词的德文原文和英、俄译文均为form(opMa),“形态”一词的德文原文是 Gestalt,英译作 aspecl:,俄译作 opa。照此看来,“形式”是指样式,“形态”是指外表、外观。这里“价值形式”(Wertform)和“价值形态”(Wertgestalt)并提,在本书中是第一次,以后在第二卷中还有发生。)所以,一个商品当作使用价值,就不能当作价值,这是互相排斥的。它的这个内部对立现在表现出来,则是一个商品当作使用价值与外部的另一个商品当作交换价值互相对立了。这是商品内在的二重性矛盾的外在表现。因为在生产产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时候,劳动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可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76 页)。这就是说,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经济不发展的价值表现形式。所以,只有经济发展了,价值形式才会有所发展。可以看至,“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77 页)它的缺点是不能表现一个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一切商品的等同和量的比例。随着商品生产的扩大,可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的系列”(77 页)。这时,简单价值形式就转化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了。第二小节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注:本译本中译作“总”的地方很多,但原文用字并不相同,含义也有别,这点要注意。此处“总和的”原文为 total,英译同字,俄译为 no,即“全部的”。)(77 页 4 段一 80 页 4 段)简单价值形式已经发展扩大成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的全部就是总和的价值形式。列式表示就是:20 码麻布:1 件上衣或=10 磅茶叶,或=40 磅咖啡,或=1 夸特小麦,或=其他商品“价值形式”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它是被表现商品的价值,又是以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因此,每一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都包含着被表现价值和表现它的使用价值的对立,也就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简单价值形式的发展,它也发展了相对 fi 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矛盾。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先从质的方面看,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是:“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现在商品世界的其他无数的元素上。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78 页)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是这种价值形式称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原因。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这个特点,进一步表明了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在简单价值形式上,一个商品的价值还是由另一个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来表现,两个商品之间“共同的东西”还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现在,一个商品的价值可以由商品世界的其他无数商品来表现,而“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78 页)。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些商品之间具有“共同的东西”。只有这时,“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78 页)。再从量的方面看,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不同于简单价值形式的特点也十分明显。在简单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量由交换来调节,也就是靠交换对方的认可,“两种商品能以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可能是偶然的事情”(78 页)。现在,一个商品已经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关系。“麻布的价值无论是表现在上衣、咖啡或铁等等无数千差万别的、属于各个不同所有者的商品上,总是一样大的”(78 页)。这就不只是它的价值得到交换对方认可的事,而是得到整个社会承认的。所以,这时已经“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79 页)。交换比例已经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并不是一开始发生交换,就形成了价值规律。 2特殊等价形式 尽管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78 页)。但是,它总是要由一定的商品的自然形式来表现。这就形成了这种等价形式的特点:它不是单一的等价形式,而是“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79 页)。由于这种等价形式的非单一性,所以称之为“特殊等价形式”。这里所说的“特殊”是指表现商品价值的使用价值的多样性,这是前所未有又后无来者的情况。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其缺点如下: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79 页)。每出现一种新的商品,就增加一种价值表现材料,价值表现系列会无限扩大。第二,一个商品的各种价值表现之间是“互不关联”的(79 页)。“互不关联”是指价值表现的材料不成为交换的媒介。所以,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于价值表现的材料多种多样而且永无止境,这就形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判定表现是否准确的情景。第三,“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79 页)。而且,“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反映在与它相适应的等价形式中”(79 页)。这是因为相对价值形式是指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而表现它的价值的那个商品就是充当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所以,等价形式会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这种等价形式的缺点是:第一,等价形式是无数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其中每一个都排斥另一个”(79 页)。因为充当等价形式的商品在每一次交换中只能是某一种商品。第二,这种等价形式尽管是“总和”的表现形式,却不是单一的,“它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80 页)。“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80 页)。例如:20 码麻布=1 件上衣20 码麻布=10 磅茶20 码麻布=40 磅咖啡20 码麻布=l 夸特小麦20 码麻布=其他等等这就是说,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简单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有缺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现在,我们把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式倒过来,等式就变成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式为什么能倒过来?因为“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那么,其他许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们的商品同麻布交换”。(80 页)所以,相反的关系已经包含在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系列中。把这个等式倒过来,只是把这个相反的关系表现出来罢了。但是,这种相反关系一经表现出来,价值形式就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三小节一般价值形式 (80 页末段一 85 页末段)把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式倒过来,就是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是:“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81 页)所谓“简单的”是指单一的,所谓“共同的”是指共有的。因为都由同一个唯一的商品来表现其余一切商品的价值,所以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叫做一般价值形式。如果我们把一般价值形式与前两种价值形式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性质上的变化:第一,前面的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二者都只是使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体不同的东西”(81 页)。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也有区别:第一种形式还没有把表现价值的商品作为价值物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例如,20 码麻布=1 件上衣,上衣是作为价值物的商品。但是从上衣一方来看,那就是 1 件上衣=20 码麻布,麻布又是作为使用价值。在这一点上,“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更完全地把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81 页)。因为这时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一切商品来表现,而“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见 78 页)。这就把表现价值的商品作为等价物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完全区别开来了。但是,第二种形式没有单一的、同一的价值表现,还不能使表现价值的商品作为等价物与其他一切商品相区别,也就是说,它作为等价物还不能从商品世界中脱离出来。现在,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81 页)。这样,“每个商品的价值作为与麻布等同的东西,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8182 页)。这就是说,麻布作为等价物不仅十分明显,而且它从商品世界中脱离出来了。第二,在前两种形式下,“使自己取得一个价值形式可以说是个别商品的私事,它完成这件事情是不用其他商品帮助的”(82 页)。因为在这两种形式下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但是,“一种商品所以获得一般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同时也用同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每一种新出现的商品都要这样做。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82 页)。(注:“对象性”原文为 Gegenst?ndlichkeit,指物质性。)这就是说,价值的物质性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这一点,只有一般价值形式才能明白地显示出来。第三,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都“不仅表现为在质上等同,表现为价值,而且同时也表现为在量上可以比较的价值量”(82 页)。这就是说,有了一般的价值表现等于有了共同的价值尺度,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量都可以比较。例如,10 磅茶=20 码麻布,40 磅咖啡也=20 码麻布,因此,10 码茶的价值量=40 磅咖啡的价值量。第四,“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82 页)。现在,麻布的自然形式成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形态,因此它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麻布的物体形式,在这里是被当作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是被当作体现一切人类劳动的一般的社会的外壳。(注:此处未引出的原译文是:“它的物体形式是当作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的化身,一般的社会的蛹化。”(82 页)引文中所说“蛹化”,是用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演化过程来比喻形成一般人类劳动的从简单价值形式向一般价值形式演化过程。演变的是内在的一般人类劳动,而麻布则不过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外表形态。一般人类劳动是看不见的,而它的“化身”即体化物却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作比喻的话,一般人类劳动是蛹,而麻布却是茧。因为这里所比喻的蛹化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而且它是个社会过程,故引文标明是“一般的社会的蛹化”。;J 文中的“蛹化”一词的原文为Verpuppung,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故不如译作“化蛹”。但这里明显是指麻布这个形态,即指一般人类劳动的外表形态,故应理解为随化蛹而俱来的外壳茧。对 Verpuppung 一词,英译作 chrysalisstate,即可理解为茧状物,俄译则作 oooka(外壳)。)因此,生产麻布的纺织劳动这个私人劳动也就同时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实现在麻布中的劳动等于其他商品中的每一种劳动,这就使织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这样,物化在商品价值中的劳动,不仅消极地表现为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