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路口,规范_第1页
交叉路口,规范_第2页
交叉路口,规范_第3页
交叉路口,规范_第4页
交叉路口,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叉路口,规范篇一: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城市规划原理辅导: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 形交叉、丁字形(T 形)交叉、Y 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交叉口转角半径 (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 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 4m。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 4 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 30m 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 1m)。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 12m 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 34 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 4 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应不小于;进口段长度一般为 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 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平面环形交叉口多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的交叉口和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当相交道路总数超过 8 条时,就应当考虑道路适当合并后再接入交叉口。 (1)中心岛形状和尺寸的确定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多采用圆形,主次干路相交的环行交叉口也可采用椭圆形的中心岛,并使其长轴沿主干路的方向,也可采用其他规则形状的几何图形或不规则的形状。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需要,计算时按路段设计行车速度的倍作为环道的设计车速,依此计算出环道的圆曲线半径,中心岛半径就是该圆曲线半径减去环道宽度的一半。 (2)环道的交织要求 环形交叉是以交织方式来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一般在中等交通密度,非机动车不多的情况下,最小交织距离最好不应小于 4s 的运行距离。 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称为交织角,交织角越小越安全。一般交织角在 2030之间为宜。 (3)环道宽度的确定 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车行道,其宽度需要根据环道上的行车要求确定。环道上一般布置三条机动车道,一条车道绕行,一条车道交织,一条作为右转车道;同时还应设置一条专用的非机动车道。车道过多会造成行车的混乱,反而有碍安全。一般环道宽度选择 18m 左右比较适当,即相当于 3 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再加上弯道加宽值。城市规划原理辅导:交通管理设施内容及规划设计 (1)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实际运用 当今,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交通标志不齐,安装不合理,标志有误,标线施划不齐,信号灯安装配时不合理等现象还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拥挤的现象日益突出,这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运用交通管理设施对交通流进行控制诱导,达到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交通管理者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分类 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包括统一的交通规则、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和路面标志。我国目前仍采用1972 年公安部和交通部颁发的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则(试行)中的有关规定。 交通标志 它是指明道路情况和对交通要求的设备。我国道路上所用交通标志共分 3 类 34 种: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 标志多安装在标志杆上,或横过道路悬空的铁索上。指示标志杆和警告标志杆为黑白色竹节式方杆,而禁令标志则为红白色竹节式方杆,杆的每边宽 10cm。标志安装高度从地面到标志的下缘为 180200cm。标志杆应设在道路右侧离车行道侧石 3050cm 处。悬挂的标志,其下缘应在道路车辆的通行净高界限之外。标志的颜色、大小和形状,世界各国采用的基本相同。主要是根据道路上设计的车速而定,速度越高,要求标志越易感受,能见距离也要越大,标志的数量也应适当减少,而设置距离则相应增加。在国外高速道路上,要求尽量减少警告和禁令等有刺激性的标志,使驾驶人员不致精神紧张,能安心开车不出事故,但在必要的地方仍须设置。导向性的路号、地名等标志则必须设置。在宽度为68 车道的路上,设置在路边的路牌常被行车遮挡不易看见,故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常将重要的标志安装在跨越道路的框架上,并用电路控制的发光钮编组成字,由交通控制中心根据交通情况的需要,用可变字句指引行车。标志的颜色,字迹在任何光度下希望都能清晰易辨。 为了保证夜间标志同样发挥作用,在交通量多的干道上或高速公路上,最好能用反光或发光材料制作,要求反光标志的亮度要均匀,不产生眩光。在一般道路上亦可采用标志盒,盒内装置灯光,标志图案就绘在标志盒的玻璃上。 篇二:平面交叉规定(规范节选)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交叉路口如何认定等问题的答复 发布部门: 公安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发布文号: 公交管(1991)17 号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 你局关于执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有关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平面交叉路口如何认定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 四十三条所称的交叉路口,指平面交叉路口,即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部位。这里的道路,包括城市街道、胡同、里巷(仅与城市街道两侧人行道平面相交的胡同、里巷除外)和公路。符合该条件的即可视为交叉路口。公路与未列入公路范围的乡村小路的平面交叉点,不属于交叉路口。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是公路路网中的节点,其位置和形式的选定直接影响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 以 及 交 通 安全,因此平面交叉的选址和选形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同时 应 体 现 安 全第一的原则,保证相交公路的线形指标等平面交叉各组成要素都 能满 足 其 安全要求。 一级公路具有两种功能,但都允许设置平面交叉。一级公路作为干线 公路时,为视需要控制出人,因之应限制平面交叉数量,可采取合并、设置辅道等措施尽量加大平面交叉的间距;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其平面交叉必须配以齐全、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公路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除信 号 交 叉 以 外,许多用路者对其他交通管理方式及其规则尚不熟悉,导致平面 交 叉 的 交 通状况较为混乱。因此,应对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引起重视并在设计 中明 确 其 管 理方式。一般来讲,当被交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较小或相交公 路 中 有 一 条 为干线公路时,应考虑采用主路优先交叉;当各相交公路的功能和等级 相 同 、 交通量或行人数量很大时,可采用信号交叉;无优先交叉一般仅用于相交公路的等级很低、交通量不大的情况。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相交公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该有良好的线形和视距,因此 其 设 计 速 度一般不得任意降低。当相交公路的等级和交通量相近时,其交通管理 方 式 可 能 采用信号交叉或无优先交叉,此时主线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当为 主 路 优 先 交叉时,次路的设计速度也可适当降低,但主路的设计速度应与 基 本 路 段 的 相同。右转弯的设计速度过大,将难以保证相应的超高及其过渡段,同时也会明显增加用地面积;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过大,将会扩大交叉冲突面积,增加出现事故的概率。因此,对右转弯和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应予控制。 专题研究成果表明,平面交叉间距过小,数量过多,是引发交 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 当 主 线 为干线公路时尤其是这样。而国内目前在平面交叉设置间距方面尚 未规 范 ,许 多地方在公路上随意开口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平面交叉的最小 间 距 作 出 规定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主要是从车辆 运 行 的 交 织段长度、附加左转弯车道及减速车道长度、交通运行和管理、平面交 叉 间距 与事故率的关系等方面结合调研资料经综合分析后确定。按现状和通常的设计思路,在路网密集地区要满足其规定的间距要求似乎较为困难,但安全的保证必须是第一位的,应该正确认识综合效益与投资的关系,更新设计理念,强化平面交叉最小间距的保证措施,如加设辅道、合并部分交叉口、增设立交以及在上游合并支路等。平面交叉的渠化是提高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渠化的设置要求主要 根 据 相 交 公路的功能和交通量而定。随着交通量的增长,非渠化交叉已难以适 应 , 因此 本 次修订将平面交叉的渠化设计作为设计原则列人条文。 公路平面交叉优化设计(江苏) 篇三:道路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8)城标字第 141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7597,自 199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城市规划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7 年 10 月 8 日 1 总 则 101 为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化,提高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广场和社会停车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 103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31 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1032 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1033 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1034 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1035 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1036 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1037 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104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道路绿地 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 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202 道路绿带 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 和路侧绿带。203 分车绿带 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204 行道树绿带 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205 路侧绿带 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206 交通岛绿地 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207 中心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208 导向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209 立体交叉绿岛 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2010 广场、停车场绿地 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2011 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2012 园林景观路 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 2013 装饰绿地 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让行人进入的绿地。 2014 开放式绿地 绿地中铺设游步道,设置坐凳等,供行人进人游览休息的绿地。 2015 通透式配置 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 09m 至 30m 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3 道路绿化规划 31 道路绿地率指标 311 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 312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40; 3122 红线宽度大于 5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30; 3123 红线宽度在 405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25; 3124 红线宽度小于 40m 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20。 32 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321 道路绿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3211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 15m 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 15m; 3212 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 3213 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 3214 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 3215 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宜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 322 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3221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干路的绿化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 植物,并与街景结合;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 3222 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 3223 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3224 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33 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331 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332 寒冷积雪地区的城市,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种植的乔木,应选择落叶树种。 333 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334 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335 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 336 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尚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 4 道路绿带设计 41 分车绿带设计 411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 075m。 412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 06m 至 15m 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 倍。 413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 15m 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 l5m 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414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取通透式配置。 42 行道树绿带设计 421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树绿带不能连续种植时,行道树之间宜采用透气性路面铺装。树池上宜覆盖池箅子。 422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 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 075m。 423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 8cm。 424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43 路侧绿带设计431 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432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 8m 时,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 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辟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 433 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 434 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 5 交通岛、广场和停车场绿地设计 51 交通岛绿地设计 511 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