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临检血常规3_第1页
选修临检血常规3_第2页
选修临检血常规3_第3页
选修临检血常规3_第4页
选修临检血常规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检验系 林东红 徐建萍1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 血栓与止血常用试验及临床应用3 出血性疾病的筛检概述 1.生理性止血机制 (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系统)2.抗凝血系统相互制约、动态平衡 血管内血流畅通一、正常止血机制正常止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 血管壁 结构和功能有效的 血小板 数量和质量足够的血浆 凝血因子 活性二、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 血液生理性抗凝物质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天然的抗血栓形成性:合成和释放 PGI2和 NO既是局部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又是有力的血管扩张剂 血流稳定性。内皮细胞间通过紧密连接,可防止血液成分渗出。血小板沿着血管内壁整齐排列,随血流有序循环,维持血管内壁的完整性。正常情况正常情况(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1、 收缩反应 : 血管壁受损或刺激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立即收缩,使血流缓慢,断端回缩,利于止血。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 5-HT和 TXA2等,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2、 激活血小板:血管壁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白色的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利于止血。3、激活凝血:血管壁受损,内皮细胞合成和表达大量的 组织因子( TF), 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内皮下胶原暴露, 激活 因子,启动内源凝血系统。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4、促血栓特性:血管壁受损,合成和释放 PGI2、 t-PA、 AT- 等物质减少,而 vWF 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等促血栓物质释放增多,使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弱,促血栓功能增强,有利止血。 血小板止血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维持血管壁完整性(二)血小板止血功能1、黏附功能: 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胶原及弹性蛋白)。 是通过 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 -与血管内皮下成分 vWF 结合,导致血小板黏附到胶原上。参与一期和二期止血。2、聚集功能: 指黏附的血小板互相聚集。 黏附的血小板受凝血酶、 ADP等诱聚剂的作用发生聚集。主要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b/ a与 Fg和 Ca2+介导形成。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 固。3、释放功能: 在诱导剂的作用下,血小板 、 、 及溶 酶 体等 贮存颗粒 通 过 OCS释放到血小板外,参与血液凝固、溶栓和组织修复过程。4、促凝功能: PF3 为凝血因子激活提供磷脂催化表面。 释放凝血因子: 、 、 Fg,加强局部凝血作用。5、血块收缩功能: 活化血小板在纤维蛋白网架结构中心,血小板变形后的伪足搭在纤维蛋白上,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细丝的相互作用,伪足向心性收缩,加固血凝块,有利于止血和血栓形成。6、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血小板填充受伤内皮细胞的空隙,减低血管壁通透性改善出血症状,参与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三)凝血因子及血液凝固机制1、凝血因子共 14个,即 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 IXIII(其中 Va=VI,故无 VI因子)激肽释放酶原( PK) +高相对分子量激肽原( HMWK )I: FgII:凝血酶原III:组织因子( TF) 外源凝血启动因子 : Ca2+ :易变因子、不稳定因子、共同途径凝血因子 :稳定因子,外源因子 :血友病甲因子 :血友病乙因子( Chrismas 因子) :共同途径凝血因子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接触活化因子,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使 可溶性纤维蛋白 形成 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 。 血小板聚集、收缩、释放。按照凝血因子的特性,可分为:1VitK依赖的凝血因子: 即因子 、 、 和 ,在肝脏依赖 VitK合成;其中因子 生物半寿期最短,但性质最稳定。2接触凝血因子:即因子 、 、 PK、 HMWK,通过液相或固相物质接触激活,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3促凝辅因子:即因子 、 、HMWK及 Ca2+为凝血辅因子,而且因子 、 最不稳定。4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中的凝血因子: 即因子 和 ,在凝血的最后一步参与止血栓的形成。2、凝血机制3、有关凝血的几个基本概念: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 激活,到 a-PF3-Ca2+- a复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 X的过程。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从因子 被激活到形成 a或形成 a-Ca2+-TF复合物后,激活因子 X的过程。3)凝血共同途径 从因子 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外源性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共同途径分三个阶段: 凝血活酶形成: 称 凝血酶原激活物 ,即 Xa-PF3-Ca2+-Va复合物形成,也称凝血酶原酶形成。 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即 a)。 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Fg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后者在 XIIIa的作用下交联形成不溶性稳定 Fb的过程。在凝血的过程中,除了存在 正反馈 作用外,同时也存在 负反馈 作用的调节。其中之一是被称为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的负调节作用。 TFPI可与 a(或 )和 Xa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外源凝血,可能这就是外源凝血首先被启动但维持时间较短的一个原因。二、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 正常生理情况下,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也不会凝固,主要与血液的抗凝及纤溶系统的作用有关。 1、抗 凝 血 系统 对血液凝固系统的调节细胞抗凝: 主要指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合成和释放某些凝血抑制物,以及 MPS对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作用。体液抗凝: 主要通过下调和抑制凝血反应的抗凝蛋白起作用。包括: AT- 、蛋白 C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 纤溶系统 ,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和间质内的纤维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纤溶系统功能 亢进 出血; 功能 减低 血栓形成。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FT)出血时间测定( BT)血小板计数 (PLT)血块收缩时间 (CRT)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FT) 束臂试验在被检者上臂施加固定压力,以增高静脉及毛细血管负荷,观察前臂皮肤规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量。临床意义: 反映 毛细血管 或 血小板质和量 有无缺陷。但少数正常女性可阳性。阳性见于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较有价值) ;维生素 C缺乏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肝脏疾病、败血症、尿毒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出血时间测定( BT)测定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是筛检试验中唯一的体内试验。方法: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TBT)2.Ivy法:不使用测定器,直接用刺血刀作皮肤切口。临床意义: 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 或 血小板质和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1.BT延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纤溶亢进、严重凝血因子缺乏、 DIC等。2.BT缩短: 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妊高症、心梗等。三、血小板计数 (PLT)概述血小板( platelet)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胞质分割而生成。其生成受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TPO)的调节。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 直径为 2 4m、平均体积为 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见血小板的 胞质呈淡蓝色 ,内含较多的 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 通常每个 油镜 视野可见 725个, 分散或 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 100300) 109/L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不明原因的出血。 排除出血性疾病。 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疑为血小板 生成减少 、血小板 破坏增加 、血小板 消耗 过多 或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方法:1.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法 2.相差显微镜计数法 3.血细胞分析仪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