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扉页.docx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三维SW]【14张CAD图纸和毕业答辩论文】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三维SW]【14张CAD图纸和毕业答辩论文】.rar
说明书扉页.docx---(点击预览)
论文.doc---(点击预览)
英文文献翻译封面-本部.doc---(点击预览)
翻译文献.pdf---(点击预览)
翻译中文.docx---(点击预览)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doc---(点击预览)
开题报告封面-本部.doc---(点击预览)
开题报告-本部.doc---(点击预览)
动画演示
带有旋转自由度的臂爆炸动画.avi
手爪2装配体.avi
手爪装配体.avi
最新无错误腰部装配体.avi
截图
机械手三维模型
机械手三维模型
手爪
手爪.PNG---(点击预览)
7mm螺母.SLDPRT
7mm螺钉.SLDPRT
垫片.SLDPRT
小螺杆.SLDPRT
小螺母.SLDPRT
手爪安装盘.SLDPRT
手爪装配体.SLDASM
气缸缸体.SLDPRT
气缸轴.SLDPRT
螺母1.SLDPRT
零件1.SLDPRT
零件2.SLDPRT
零件4.SLDPRT
爪部2
7mm螺母.SLDPRT
7mm螺钉.SLDPRT
垫片.SLDPRT
小螺杆.SLDPRT
小螺母.SLDPRT
手爪2装配体.SLDASM
手爪安装盘2.SLDPRT
新的零件2.SLDPRT
气缸缸体.SLDPRT
气缸轴2.SLDPRT
零件4.SLDPRT
腰部
半剖图截图.PNG---(点击预览)
主轴.SLDPRT
六角螺母内径100.SLDPRT
六角螺钉65mm.SLDPRT
内六角螺钉30mm.SLDPRT
圆锥滚子轴承内径200 外径310 厚70.SLDPRT
大键.SLDPRT
大齿轮齿数210 m2 公直径200.SLDPRT
小键.SLDPRT
小齿轮齿数30 m2 标称轴直径16.SLDPRT
底座零件1.SLDPRT
底座零件2.SLDPRT
底板.SLDPRT
最新无错误腰部装配体.SLDASM
电动机.SLDPRT
电机主轴.SLDPRT
轴套.SLDPRT
臂部
带有旋转自由度的臂
液压泵
臂部螺钉汇总
连接其他部分的螺钉
臂2.SLDPRT
臂3.SLDPRT
臂4.SLDPRT
臂部底座.SLDPRT
臂部总装配体.SLDASM
总装配图.SLDASM
A0-总装配图.dwg
A1-带旋转自由度的臂.dwg
A2-手爪1.dwg
A2-手爪2.dwg
A2-腰部部装图.dwg
A3-大齿轮.dwg
A3-小齿轮.dwg
A3-底座主轴.dwg
A4-大臂.dwg
A4-小臂.dwg
A4-小臂2.dwg
A4-底座零件1.dwg
A4-底座零件2.dwg
A4-臂底座.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095765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0.65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8-09-26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机床 上下 机械手 设计 三维 sw 14 cad 图纸 以及 毕业 答辩 论文
资源描述:

【温馨提示】 购买原稿文件请充值后自助下载。

以下预览截图到的都有源文件,图纸是CAD,文档是WORD,下载后即可获得。


预览截图请勿抄袭,原稿文件完整清晰,无水印,可编辑。

有疑问可以咨询QQ:414951605或1304139763


摘    要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的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对上下料机械手各部分机械结构和功能的论述和分析,设计了一种关节形式的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重点针对机械手的腰座、手臂、手爪等各部分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具体进行了机械手的总体设计,腰座结构的设计,机械手手臂结构的设计,机械手腕部的结构设计,两种末端执行器(手爪)的结构设计,机械手的机械传动机构的设计,机械手驱动系统的设计。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机械手;PLC;液压伺服定位;电液系统


Abstract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the past four year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achine, discuss and analysis the each part and function of manipulator; design a kind of cylinderical coordinate manipulator used to pack and unload work piece for CNC machine tools. In particular, made the detailed design about base, arm, and end effector and the control system etc. including Total design, waist’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arm’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wrist’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end effector’s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 drive system of manipulator. the design of the manipulator has come to the anticipant object.


Keyways: Manipulator;PLC;Hydraulic servo control;Electrohydraulic system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ii 

第1章 绪论………………………………………………………………………………3

1.1 选题背景……………………………………………………………………………3

1.2 设计目的……………………………………………………………………………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4

1.4 设计原则……………………………………………………………………………4

第2章 设计方案的论证………………………………………………………………5

2.1机械手的总体设计…………………………………………………………………5

2.1.1 机械手总体结构的类型…………………………………………………………5

2.1.2 设计具体采用方案………………………………………………………………6

2.2机械手腰座结构的设计……………………………………………………………6

2.2.1 机械手腰座结构的设计要求……………………………………………………7

2.2.2 设计具体采用方案………………………………………………………………7

2.3机械手手臂结构的设计……………………………………………………………8

2.3.1 机械手手臂的设计要求…………………………………………………………8

2.3.2 设计具体采用方案………………………………………………………………9

2.4工业机器人腕部的结构……………………………………………………………10

2.4.1机器人手腕结构的设计要求……………………………………………………10

2.4.2设计具体采用方案………………………………………………………………11

2.5机械手末端执行器(手爪)的结构设计…………………………………………11

2.5.1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设计要求 …………………………………………………11

2.5.2 机器人夹持器的运动和驱动方式………………………………………………12

2.5.3机器人夹持器的典型结构………………………………………………………12

2.5.4设计具体采用方案………………………………………………………………13

2.6机械手的机械传动机构的设计……………………………………………………13

2.6.1工业机器人传动机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3

2.6.2工业机器人常用的传动机构形式………………………………………………14

2.6.3 设计具体采用方案………………………………………………………………17

2.7机械手驱动系统的设计……………………………………………………………17

2.7.1机器人各类驱动系统的特点……………………………………………………17

2.7.2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的选择原则………………………………………………18

2.7.3机器人液压驱动系统……………………………………………………………18

2.7.4机器人气动驱动系统……………………………………………………………19

2.7.5 机器人电动驱动系统……………………………………………………………20

2.7.6 设计具体采用方案………………………………………………………………23

2.8机器人手臂的平衡机构设计………………………………………………………23

2.8.1 机器人平衡机构的形式…………………………………………………………23

2.8.2 设计具体采用的方案……………………………………………………………24

第3章 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25

3.1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25

3.1.1 确定液压系统基本方案…………………………………………………………25

3.1.2 确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25

3.1.3 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28

3.2电机选型有关参数计算……………………………………………………………29

3.2.1  有关参数的计算………………………………………………………………29

3.2.2  电机型号的选择………………………………………………………………30

结论……………………………………………………………………………………33

参考文献………………………………………………………………………………34

致谢……………………………………………………………………………………36

附录……………………………………………………………………………………37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机械手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类具有抓取和移动工件功能的自动化装置,它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近年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更加促进了自动化机械手的发展,使得机械手能更好地实现与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有效结合。机械手能代替人类完成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机械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它可用于零部件组装 ,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普遍。目前,机械手已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柔性制造单元FMC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机床设备和机械手共同构成一个柔性加工系统或柔性制造单元,它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当工件变更时,柔性生产系统也很容易改变,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适销对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1.2 设计目的

    本设计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的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完成一个柔性度较高的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能够比较好地体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施目标,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目前,在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数控机床装卸工件仍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提高生产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适应现代自动化大生产,针对具体生产工艺,利用机器人技术,设计用一台上下料机械手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机械手主要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组合最终形成生产线,实现加工过程(上料、加工、下料)的自动化、无人化。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制造业。本设计能够应用到加工工厂车间,满足数控机床以及加工中心的加工过程安装、卸载加工工件的要求,从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节约加工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目前,在国内外各种机器人和机械手的研究成为科研的热点,其研究的现状和大体趋势如下:

A.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

B.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C.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成为智能化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D.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 

E.焊接、搬运、装配、切割等作业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研究;以及离线示教编程和系统动态仿真。

总的来说,大体是两个方向:其一是机器人的智能化,多传感器、多控制器,先进的控制算法,复杂的机电控制系统;其二是与生产加工相联系,满足相对具体的任务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采用性价比高的模块,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追求系统的经济、简洁、可靠,大量采用工业控制器,市场化、模块化的元件。

1.4 设计原则

在设计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原则。这次毕业设计的设计原则是:以任务书所要求的具体设计要求为根本设计目标,充分考虑机械手工作的环境和工艺流程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结构简练,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元配件,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可靠性。本着科学经济和满足生产要求的设计原则,同时也考虑本次设计是毕业设计的特点,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液压、气动、电气传动及控制、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PLC)、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机械系统仿真等知识尽可能多的综合运用到设计中,使得经过本次设计对大学阶段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也考虑个人能力水平和时间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好本次设计。


内容简介:
1湖南科技大学 2015 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某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作者姓名 朱梁蓉 学号 1103010316所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列出主要参考文献)(1)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美国是机器人机械手的诞生地,早在 1961 年,美国的ConsolidedControlCorp 和 AMF 公司联合研制了第一台实用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机器人机械手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 日本在 1967 年从美国引进第一台机器人,1976 年以后,随着微电子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日本当时劳动力显著不足,工业机器人在企业里受到了“救世主”般的欢迎,使其日本工业机器人得到快速发展,现在无论机器人的数量还是机器人的密度都位居世界第一,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德国引进机器人的时间比英国和瑞典大约晚了五六年,但战争所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国民的技术水平较高等社会环境,却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德国规定,对于一些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普通人的劳动。这为机器人的应用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并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目前,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法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通过大力支持一系列研究计划,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使法国机器人的发展比较顺利。在政府组织的项目中,特别注重机器人基础技术方面的研究,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而由工业界支持开展应用和开发方面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使机器人在法国企业界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从而使法国在国际工业机器人界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英国纪 70 年代末开始,推行并实施了一系措施列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使英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比当今的机器人大国日本还要早,并曾经取得了早期的辉煌。然而,这时候政府对工业机器人实行了限制发展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英国的机器人工业一蹶不振,在西欧几乎处于末位。近些年,意大利、瑞典、西班牙、芬兰、丹麦等国家由于自身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大量需求,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目前,国际上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主要分为日系和欧系。日系中主要有安川、oTC、松下、FANLUC、不二越、川崎等公司的产品。欧系中主要有德国的KUKA、CLOOS、瑞典的 ABB、意大利的 CO 毗 U 及奥地利的工 GM 公司。 2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经过 30 多年发展,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70年代萌芽期,80 年代的开发期和 90 年代的应用化期。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科技快速发2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世界掀起了一个高潮,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 1972 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定机器人及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漆,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 2O 世纪 9O 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了一大步,先后研制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很大差距。(2)研究的意义:本机械手主要与加工中心等组合成最终生产线,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无人化。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在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组合机床上下料仍由人共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提高生产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为柔性制造系统,适应现代自动化大生产,针对具体生产工艺,利用机器人技术,设计用一台上下料机械手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3)研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目前,国内外各种机械手和机械手的研究成为科研的热点,其研究的现状和大体趋势如下: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工业机械手控制系统向基于 PC 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结构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而且维修方便。 机械手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还引进了视觉、听觉、接触觉传感器,使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械手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柔性仿形喷涂机械手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 焊接、搬运、装配、切割等作业的工业机械手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研究;以及离线示教编程和系统动态仿真。存在问题:价格昂贵实时性不理想设备笨重,大都停留于实验阶段等3参考文献:1郭洪红 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4美Saeed B.Niku.机器人学导论分析、系统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设,2004.5濮良贵,纪明钢.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机械手设计.制造技术与机床M.2004.8李超,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M.陕西科技大学,20039蔡自兴,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10龚振邦,汪勤,陈振华,等 机器人机械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2、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任务要求进一步具体化)(1)完成机床上下料机械手机构设计方案比较,选择及确定。分为三个部分:机械手爪部的方 案设计,机械手腰部的方案设计,机械手臂部的方案设计。(2)完成机床上下料机械手机构设计,计算及仿真。分为三个部分:三维建模机械手爪,机械手腰部,机械手臂部,并进行校核计算。(3)完成传动件,连杆,支架,机械手等重要零件设计,计算及校对。(4)完成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装配图(零号图)及非标准零件图若干张。(5)完成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结构设计及仿真设计说明书一份。解决的关键问题:(1)机械手大部分是非标准零件,零件需要自己设计计算,校核;工作比较繁琐。(2)需要进行 3d 建模,做爆炸图,半剖图,装配图。需要对三维建模软件比较熟悉。(3)需要设计两种机械手爪。3、特色与创新之处(1)采用模块化设计,机械手爪部分可更换以适应不同的机床环境,柔性化程度更高。(2)机构形式简单,加持力大。(3)模块化设计,各部分工作独立,维修较为方便。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本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将机器手分为爪部,臂部,腰部(底座)分别设计。4(1)爪部设计:利用气缸驱动,带动爪部机构实现爪部的抓取动作。爪部使用气动的优点:1 安装设计方便,哪里需要那里装,不考虑配合、公差等。可以把机件紧凑化。2 与机械相比,气缸可以很轻松的实现直线、摆动、加持、吸附等动作。3 气缸的速度、力量很容易调节。4 与液压相比。气缸干净、速度快、体积小,对于抓取部分干净是很有必要的。(2)臂部设计:采用液压驱动,实现上下及其前后自由度的实现。臂部使用液压驱动的优点:1 传动功率大,低速、平稳;2 有过载保护能力;3 传动布置灵活。(3)腰部设计:利用伺服电机驱动,实现机械手的旋转自由度。腰部采用伺服电机的优点:精度高、定位准确、启动快。技术路线:采用 solidworks 三维建模软件建模机械手的爪部,臂部,腰部。最后进行装配及仿真;最后导出 cad 图纸。5、拟使用的主要设计、分析软件及仪器设备主要采用 solidworks 软件完成三维建模,CAD 软件。6、参考文献1李超,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J.陕西科技大学,2003 2陆祥生,杨绣莲.机械手M.中国铁道出版社,1985.1 3张建民.工业机械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史国生.PLC 在机械手步进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工控信息网,2005.1 5李允文.工业机械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6蔡自兴.机械人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J.机械人技术,2001,4 7周洪.气动技术的新发展J.液压气动与密封,1999,4 8金茂青,曲忠萍,张桂华.国外工业机械人发展的态势分析J.机械人技术与应用,20019王雄耀.近代气动机械人(机械手)的发展及应用J.液压气动与密封,1999,510李明.单臂回转机械手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 11张军, 封志辉.多工步搬运机械手的设计M.机械设计,2004.4:21 12Cole Thompson Associates.“Directory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J.1999. 13Ester DysonAdesign for living in the Digital AgeJRELEASE 20:1997. 514吴涛、李德杰,虚拟装配技术,彭城职业大学学报J. 2001,16(2):99-102. 15叶修梓、陈超祥,ProE 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6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三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7裴仁清,机电一体化原理M.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18李庆芬,机电工程专业英语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19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0秦曾煌,电工学电子技术(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朱龙根,机械系统设计(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2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吴振彪.工业机器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注:1、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和文献调研结果,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写出开题报告。2、参考文献按下列格式(A 为期刊,B 为专著)A:序号、作者(外文姓前名后,名缩写,不加缩写点,3 人以上作者只写前 3 人,后用“等”代替。 ) 、题名、期刊名(外文可缩写,不加缩写点)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B:序号、作者、书名、版次、 (初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3、表中各项可加附页。湖 南 科 技 大 学开题报告学 生 姓 名: 朱梁蓉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及 班 级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班 学 号: 1103010316 指 导 教 师 : 肖 思 文 2015 年 3 月 23 日机器人和电脑一体机制造关于生成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的运动K. Kaltsoukalas, S. Makris, G. Chryssolouris佩特雷大学实验室制造系统和自动化,希腊论文信息文章历史: 关键词:2013 年 10 月 17 日收到初稿 路径规划2014 年 9 月 19 日收到修改稿 工业机器人运动2014 年 10 月 8 日通过审核 网格搜索2014 年 10 月 29 日网上资源共享摘要在这个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智能搜索算法定义所需的位置和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的定位效应路径的想法。这个算法通过选择和评估机器人的配置逐步达到所需的配置。构造网格的机器人替代配置使用一组参数,减少了搜索空间并减少计算时间。对于可选择性的评价,使用多个标准,用以满足不同的要求。替代的配置重点是给机器人的关节,主要影响末端执行器的位置。网格的分辨率和尺寸参数的设置在期望输出的基础上,高分辨率通过对目标位置只提供一些中间点用于平滑的路径和一个粗略的估计。规划的路径是一系列的机器人配置。这种方法为一个没有经验的程序员自动生成机器人路径提供了方便,这能达到预期的标准而不必记录中间点到目标位置。2014 Elsevier 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介绍近年来,由于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对柔性制造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动态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多的装配制造资源重新配置。自动装配系统,如机器人。它们的灵活性通常被制约因为高的编程工作要求机器人轨迹调整去适应不同的装配单元布局。经验丰富的机器人程序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采用常规的编程方法优化每一个具体的应用机器人的路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是演示编程,通过顺序移动机器人的每个位置并记录中间点的位置来示教。通过机器人控制器的连接记录点产生机器人的最后路径,路径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约束并通过所有的约束点。机器人的最终轨迹高度依赖记录点和程序员各自的编程经验。机器人自动路径规划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如何实现移动机器人从初始到最终的位置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径规划避障。一种运动规划技术是通过采样配置空间来构建近似的模型。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有很多为基于采样的运动规划算法进行改善的工作在进行了。在不同的类别中分类所有的规划者很难定义一个单一的标准。经典的分离是基于路线图规划者和逻辑树规划者之间。概率路线图路径规划中引入一个计算机器人无碰撞路径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学习和查询。在学习阶段,一个概率图是通过生成机器人的随机免费配置和使用一个简单的运动规划连接它们建设,也被称为当地的规划师。不同的方法已被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划而提出了构建和查询路线图两种不同的方法。还提出了另一个变形的技术可以应用到生成的路径中。介绍了障碍物的概率图法,在生成节点的几种策略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复杂三维工作区多级连接策略。通过扩展规划无碰撞运动触点配置的空间概率图范例 ,随机规划被描述为在任意两个多面体固体之间的 CF 兼容的运动规划。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随机产生 CF兼容的配置的新的采样策略 。引入了快速扩展随机树的概念,基本的想法是,初始样品(起始组态)是树的根和新产生的样本,然后连接到树中已经存在的样品。两个快速扩展随机树(RRTS)扎根在开始和在目标配置中。树的每一个探索周围的空间,也提出了对彼此通过一个简单的贪婪算法的使用。虽然它最初被计划设计为人手臂的运动动作(建模为一个自由度的运动链) ,在无碰撞把握和操作任务的自动图形动画中,该算法已被应用于各种路径规划问题。逻辑树规划者们已证明是处理实时规划和重新规划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框架。为了修复快速扩展随机树进行更改时配置空间,一个重新规划算法被提了出来。不是放弃当前 RRT,该算法有效地只消除了新无效部分并保持休息。在工业环境中移动机器人的动态避障已经开始研究调查。然而,工业机器人通常被编程以执行预定义的路径。机器人编程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在线编程和离线编程。为了用户的互动转化为简单任务提出了一个在线路径规划支持系统产生可接受的轨迹,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编程的问题。建议得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机器人编程使用增强现实环境。为现场的机器人编程方法所需提供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同环境。路径规划方法包括生成路径的束搜索算法。有相似的研究表明,用户能够执行的操作,即通过点的选择和修改,为了实现一个光滑的无碰撞路径。一个机器人运动规划的方法,是根据预先计算的全局配置空间(C-)的连通性提出的。运动规划,包括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和无碰撞的路径将通过一个多分辨率策略下使用 A*算法在 C-空间中搜索。在这个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智能搜索算法去定义工业机器人机械手端部执行器所需的位置和方向的路径。可供选择的配置的最大数量被一步步选择和评价,直到所需的配置是接近预定的误差范围内为止。替代的配置是一个聪明的方式产生,重视主要影响机器人的空间位置的关节角度。在配置空间上,有一个人工推导机器人的替代组态网格。一套巧妙的参数用于减少搜索空间,提高算法的性能。对于替代品的评价,使用多个标准,可以提高算法拓展的灵活性,这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即满足最短路径的要求。On generating the motion of industrial robot manipulatorsK. Kaltsoukalas, S. Makris, G. Chryssolourisn,1Laborator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d Automation, University of Patras, Greecearticle infoArticle history:Received 17 October 2013Received in revised form19 September 2014Accepted 8 October 2014Available online 29 October 2014Keywords:Path planningIndustrial robot motionGrid searchabstractIn this study, an intelligent search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dene the path that leads to the desired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an industrial robots manipulator end effector. The search algorithm graduallyapproaches the desired conguration by selecting and evaluating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robotscongurations. A grid of the robots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 is constructed using a set of parameterswhich are reducing the search space to minimize the computational tim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alternatives, multiple criteria are used in order for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to be fullled. Thealternative congurations are generated with emphasis being given to the robots joints that mainlyaffect the position of the end effector. Grid resolution and size parameters are set on the basis of thedesired output. High resolution is used for a smooth path and lower for a rough estimation, by providingonly a number of the intermediate points to the goal position. The path derived is a series of robotcongurations. This method provides an inexperienced robot programmer with exibility to generateautomatically a robotic path that would fulll the desired criteria without having to record intermediatepoints to the goal position.MNAMNAN2From 1 and 2pDH; MNAMNA2k1DH3Therefore, in the example with the 6 DOFs robot where, thenumber of th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 was found to be N27(for DH3)If MNA20, the probability of getting th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 that is closer to the desired position is given by Eq.(2)Fig. 2. Available joint angles for each degree of freedom in the DH.Fig. 3. COMAU Smart5 Six, 6 DOF, Industrial Manipulator.Fig. 4.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 using MNA3, DH3 and SR2 parameters for 6 DOFs.K. Kaltsoukalas et al. /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32 (2015) 6571 67Probability to get the best alternative conguration in DH,P(DH3, MNA20)20=2774%Consequently, for exhaustive search in DH (P1), MNAN27Giving sample rate (SR)2 for each alternative in the decisionhorizon, two samples are taken from the rest of the joints; thus,the number of complet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 becomesN completeMNA27; SR2MNAnSR27 C2 254 complete alternativesIn general, the number of complet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for the predened MNA and SR parameters is given by thefollowing equation:Number of complete alternative configurationsMNA;SR;NcompleteMNAnSR 4The proposed algorithm does not have to search the entire work-space of the robot. During each iteration, only a maximum numberof neighbor congurations are evaluated. Calculation time for acomplete target path depends on the dista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to the target. Calculation time also increases when more inter-mediate points are requested for a smoother path that betterfullls the desired criteria.2.2. Evalu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sMultiple criteria are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alternativecongurations. A decision matrix is built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table. In the context of this study, two criteria have been taken intoconsideration, those of the distance due to translation and the distancedue to rotation from the target position and the robots orientation.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ould also be used justfor the denition of the joint parameters for a given position andorientation of the robots end effector (inverse kinematics), the main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lan the robots path, which better fulllsthemultiplecriteriadened by the user. The search algorithm is easilyextensible for more criteria. (Tables 1 and 2)The utility for each of the alternatives is calculated as theweighted sum of the distance due to translation and to orientation.UiWtjjXiC0XjjWrfqi;q5where XiC0X, is the Euclidean distance of the end effector from thetarget position and fqi;qtarget is the distance due to rotation(orientation of the target conguration).The weight factors Wtand Wrare selected from the user inorder to give emphasis to the desired criterion. If the user is onlyintereste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end effector, the factors Wt1 andWr0 should be used.The metric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rotations is the Norm of theDifference of Quaternion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17.fqi;qtarget min fjjqiC0qtargetjj;jjqiqtargetjjg 6where, JJdenotes the Euclidean norm (or 2-norm) and q theorientation of the end effector, expressed in quaternions. Themetric gives values in the range 0;2pC138.Th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 with the smaller utility function isselected at each decision point.Path search algorithmInput: Target position (X Y Z), target orientation (Euler anglesZYZ”), DH, MNA, SR, (k, d: grid size MNAnSR complete alternatives areevaluated. The alternative conguration that provides thesmaller value of the utility function is selected.7. The resolu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grid are redened.8. Steps 17 are repeated until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congura-tion that provides the target position and target orientationwithin the pre-dened distance error.2.3. Industrial manipulator motion generation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lculates the robots sequential,intermediate congurations in order to approach the target posi-tion while fullling the predened criteria for the path. Everyconguration of the robot is within its joint limits. The robotcontroller uses the derived path in order to generate the motion ofthe industrial manipulato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ynamicconstraints of the robot.3. Implementation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Matlab withthe use of the Robotics Toolbox 18. The owchart of thealgorithm is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gure.Fig. 5. Industrial robot motion generation.Table 1Evaluation of the alternatives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criteria.AlternativeCongurationsNormalized criteria Utility valueDistance dueto translationDistance dueto rotationUi W1Ci1 W2Ci2(where W1and W2the criteria weights)Alternative 1 C11C12U1Alternative 2 C21C22U2Alternative 3 C31C32U3AlternativemMNAnSRCm1Cm2UmK. Kaltsoukalas et al. /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32 (2015) 6571684. ResultsIn Figs. 7 and 8,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grid size and resolutionparameters (k, d) have a great inuence on the smoothness ofthe path towards the desired position. Lower values of theseparameters lead to better paths, however, the computational timeis increased.4.1. Search algorithm parameters correlationIn order for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search parameters MNA,DH and SR to be examined, a set of experiments was designedusing the Taguchi method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cess timeminimization.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grid parameters wereselected to be k5 and d0.1 rad (E61).4.1.1. Taguchi design of experimentsThe effect of the search parameters DH, MNA, and SR will beexamined so as for the process time required for nding the pathto be minimized to the target position. Four levels are selected foreach parameter. The proposed set of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Taguchi method, is given in L16 table.L16 table:Fig. 7. Grid resolution effect on the on the path (a) d0.01 rad and (b) d0.1 rad.Fig. 6. Flowchart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Table 2Set of experiments for 4 levels of the parameters DH, MNA, and SR.Exp. no. DH MNA SR Time (Sec)1 2 25 1 0.602 2 50 2 0.573 2 75 3 1.124 2 100 4 1.825 3 25 4 0.726 3 50 3 0.917 3 75 2 0.9183101.79 4 25 2 0.5510 4 50 1 0.9111 4 75 4 2.1612 4 100 3 1.6013 5 25 3 1.2914 5 50 4 2.8415 5 75 1 0.4816 5 100 2 2.01K. Kaltsoukalas et al. /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32 (2015) 6571 6. Analysis of means (ANOM)C15From Figs. 9 and 10,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arget position of theend effector is better approached for DH3(rst three degreesof freedom of the robot). The higher values of MNA and SR aresufcient only when the orientation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In order for both the target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endeffector to be approached, the best results (lowest computingtime) are given for DH3, MNA25 and SR2.C15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parameters DH, MNA and SR andtheir effect on the computing time is presented in Fig. 11.Itisconrmed that for lower DH values sufcient SR has to beconsider whilst for higher DH values the SR value should beminimum for less computing time.Fig. 8. Grid size effect on the path (a) path generated for k1 and (b) path generated for k5.Fig. 9. DH, MNA and SR vs. processing time (target position).Fig. 10. DH, MNA and SR vs. processing time (target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Fig. 11. Interaction of DH with SR (target position).K. Kaltsoukalas et al. /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32 (2015) 6571705. ConclusionsIn this study, an intelligent search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dene the path that leads to the desired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the end effector of an industrial robot manipulator. The grid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search algorithm parameters DH, MNA,SR are proven to be drastically reducing the processing time. Asregards the problem of approaching the target position, it is shownthat the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when the rst three joints of therobot have been considered (DH3).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initial assumption that the rst three degrees of the robots freedom(joi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nd effectors position. For the rest ofthe joints, only a few samples are sufcient in order for the pathtowards the target position to be determined. When the orientationof the end effector is considered, a higher sample rate for the jointangles, outside the decision horizon, should be used. The criteriaconsider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target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through weight factors, are predened bythe user. The path is sent to the robot controller, where the motionprogram of the industrial manipulator is generated. The algorithmis extensible to the use of more criteria in the future. Free collisionpaths will be addressed in a future study via a collision detectionmodule integrated into the algorithm.AcknowledgmentsThis study has received funding by the project X-act/FoF-ICT-314355, 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7thFramework Program.References1 Chryssolouris G.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6.2 Mourtzis D, Alexopoulos K, Chryssolouris G. Flexibility consideration in thedesig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 industrial case study. CIRP J Manuf SciTechnol 2012;5(4):27683.3 Karl F, Reinhart G, Zaeh MF. Strategic planning of recongurations on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rocedia CIRP Internet. 2012 Jan cited 14.10.14; 3: 60813.Available from: /retrieve/pii/S2212827112002764.4 Tsianos KI, Sucan Ia, Kavraki LE. Sampling-based robot motion planning:towards realistic applications. Comput Sci. Rev 2007;1(1):211.5 Kavraki LE, Svestka P, Latombe J-C, Overmars MH. Probabilistic roadmaps forpath planning in high-dimensional conguration spaces. IEEE Trans RobotAutom 1996;12(4):56680.6 Bayazit B, Lien J, Amato NM. Probabilistic roadmap motion planning fordeforma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三维SW]【14张CAD图纸和毕业答辩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095765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