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化学论文把握生成契机,演绎课堂精彩【摘 要】 忽视了教学的预设 ,教学将失去目 标和方向;忽视了教学的生成,课堂将失去灵动, 变得机械、沉闷。以实验为 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生成性教学”的摇篮。【关键词】 预设 生成 一、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并行“预设”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一个精心合理的预设,就很难成就一节精彩高效的课堂。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生成则是预设的提高和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景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动态的。所以新课程教学不仅是预设的,更重要的是生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设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备课中没有涉及到的新的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学科“生成性教学”的摇篮。在实际教学中,对化学实验的设计、观察、操作、结果的计算与表达等都是显性的,这些都是可以预设的。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动态的课堂交流和对话中把握生成契机,及时调整预设,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实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二、把握生成契机,演绎课堂精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 波 ,集 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 ” 关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及时捕捉,灵活应用,往往能出奇制胜,收到意外的效果。1把握矛盾原理契机化学工业生产方案设计基于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的最优化选择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省人力资源,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实验原理优化选择要考虑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案例 1:以氧化铝、硫酸、氢氧化钠稀溶液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最2好?学生答:(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最佳方法)用 1/4 的 Al2O3 与硫酸充分反应,再用3/4 的 Al2O3 与 NaOH 充分反应,再将所得的两种溶液混合。学生问 1:为什么工业生产中并没有用此法?而用如下方法:(学生们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教师:(先对学生的问题表示赞赏,并让学生讨论问题所在?)学生:(思考后)因为本题中的 Al2O3 为纯净物,而实际生产中的铝土矿中还有SiO2、Fe 2O3 等氧化物杂质。学生问 2:这样还不行呀, SiO2 也能与 NaOH 反应,因此所得的 NaAlO2 中含有 Na2SiO3杂质,继而 Al(OH)3 中混有硅酸等杂质,Al 2O3 中不是混有了 SiO2 杂质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疑问也越来越大,兴趣也越浓厚。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表示赞同)那工业生产中应该如何改进?”学生甲:可以改 NaOH 为稀硫酸。(可是很快被其他学生否定,因为还有 Fe2O3 杂质?)学生乙:在反应得到的 NaAlO2 和 Na2SiO3 的混合物中加过量盐酸,除去硅酸后再加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可得 Al(OH)3。 (停顿了一下)但此时的铝元素可能以铝离子形式存在,应改加过量氨水为佳学生丙:显然这种方法工艺复杂,试剂用量过多,经济效益不高(学生思维陷入了困顿)教师:如果这些工艺都不理想,实际工业生产上应该在什么地方找出路呢?(思维一下被集中到铝土矿本身上,学生的兴致提高到极至。 )学生问 3:(思考之后)好像我所想到的方法都不怎么可行?教师:在工业生产中,生产铝整个工艺流程可分成提纯和冶炼两个阶段,铝土矿在加碱溶液前要先进行预脱硅处理, 在我国常采用烧结法。具体做法是先把铝土矿在 850950度下焙烧、研磨,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所含 SiO2 杂质转化不溶于稀碱液的原硅酸钙(2CaO SiO2)除去。铝土矿的提纯还有很多不同的生产工艺, 具体流程与书上流程大相径庭,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网上查阅了解。这是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复习课中的一道例题,本来的预想是让学生通过该题分析、归纳,达成对实验优化选择意义的理解。随着学生思维一步步发散,在深入探讨铝的实际生产原理这一应用性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生成性问题,似乎“打乱”了原有预设。教师没有一成不变地按照原先的预设去遏制学生迸发的思维,而是及时调整预设, “顺其自然” ,不知不觉之中使之成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原理设计、选择,解决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探寻和求证实际应用的方法。这种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碰撞,极大激发了积极性和成就感。这也不正是实施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吗? 案例 2:Fe 3+与 I-为什么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类似的情况还有哪些?3学生: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类似的有 MnO4、Cr 2O72、ClO 、HNO 3 与 I、S 2、SO 32不能大量共存,Fe 3+还与 I、S 2、SO 32不能大量共存等。教师: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它们有规律可循吗?学生甲:MnO 4、Cr 2O72、ClO 、HNO 3 的氧化性比 Fe3+强,S 2、SO 32的还原性比 I强。学生乙:根据阳离子放电顺序,Ag +比 Fe3+氧化性强,Ag +与 I-也因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学生丙:不对呀,如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该有黑色的银生成,但是 Ag+与 I-生成的是黄色沉淀呀?这不是矛盾了吗?学生、教师互动讨论、实验验证中这是高三离子反应复习中一道例题,学生乙和学生丙的回答,让本以为很容易解决的离子共存问题复杂化了,超出了原先的预设。通过教 师 与 学 生 、 学 生 与 学 生 之 间 共 同 探 索 ,“Ag+与 I-为什么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归结为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银的还原性比还原剂(I -)的还原性还强,此氧化还原反应固然不能发生。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让预设与生成产生有效碰撞,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更拓展了视野、提升了思辨能力。2 运用装置变换契机案例 3:请画出铜锌原电池(丹尼尔电池)的示意图,并写出的电极反应式?(完成上述要求后,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学生问 1:为什么锌一定要插入硫酸锌溶液中,铜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调换?学生问 2:没有盐桥行吗?盐桥的作用是什么?盐桥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制作?学生问 3:如果将盐桥换成铜条或锌条,还能导电吗?这是高三电化学复习中的一道例题,其目的是通过对题目的完成,让学生构建电化学相关知识的内容体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系列“意外”的问题,让本节课变得灵动,不但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互动生成中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应用,强化盐桥的使用等知识,提高比较分析、识别的能力。3 利用异常现象契机科学上有很多重大的发现源自于异常现象,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溴的经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范例。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异常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不要排斥异常现象,更要以此作为不可多得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用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验科学素养。案例 4:在有机化学反应原理醛的教学中,有如下学生分组的活动和探究实验:向试管里加入 3mL5%的 NaOH 溶液,滴入 34 滴的 CuSO4 溶液,振荡后加入 0.5mL 乙醛溶液,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观察实验现象。本实验现象预设是加热至沸腾后出现红色沉淀,从而得出结论:检验醛基的一种方法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正当其它小组的同学为自己的成功实验欣喜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却提出了4质疑: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不是红色的沉淀,而是黑色的沉淀,因此你们的结论是不完整的。这是实验的一个异常现象,结果大相径庭,如果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处于被动,原先的课堂设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稍作了一下调整说,我们先来解决红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指出红色的物质是 Cu2O,并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着手说明乙醛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随后让学生探讨黑色物质产生的成因,从黑色物质最有可能是 CuO 出发,推测分析可能是 Cu(OH)2 过量所致,进一步推测为所加 CuSO4 溶液过量引起的。该小组回忆实验过程,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在 CuSO4 溶液中加少量的 NaOH 溶液。试剂加入顺序有误,用量不同。豁然开朗,重做实验,红色果然,如释重负,欣喜之情跃然眉间。通过该异常现象的讨论,师生还进一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一是实验时要注重试剂用量的控制,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二是强调乙醛的还原性与溶液的碱性程度有关,过量的 OH-有利于乙醛的氧化。这样的预设和生成的碰撞,不仅是现象的碰撞,更是思维碰撞,学生思绪飞扬,课堂精彩无限。4正视课堂意外契机案例 5:在必修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一个演示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 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 0.3 g Na2CO3 或 NaHCO3 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 Na2CO3和 NaHCO3 同时倒入试管中(如右图所示) ,此时学生都在注意观察反应现象。本来教学现象的预设是从实验应该可以看到加碳酸氢钠的气球膨胀速度快而加入碳酸钠的气球膨胀速度慢。得出结论:Na 2CO3 和 NaHCO3 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 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 Na2CO3 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但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事故,由于加碳酸氢钠的气球膨胀速度过快,而在实验准备时气球和试管不是很配套,结果“砰”的一声气球被生成的气体给冲掉了,学生则一声惊呼,最后则是笑声一片。由于这是突发教学事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课堂也陷入被动,教师猛然灵机一动这不正是由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度快而引起的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很好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设计了以下教学:同学们静一静,请你们认真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情况说明什么?推断一下是什么力量能使气球脱离试管口?听这么一问同学们很快止住了笑声,热烈地互相讨论起来。结果这节课课堂气氛和课堂教学因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受颇深,回味无穷。三、结束语教师如何利用生成性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实际应用,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方案设计评审意见医院
- 股权激励方案咨询维权
- 咨询婚介方案
- 三山区营销解决方案
- 河流护坡护底施工方案
- 产品咨询策划方案模板
- 建筑产品运营方案设计模板
- 企业咨询薪酬管理方案
- 股权设计方案咨询
- 连锁餐饮店营销管理方案
- 数字化印花工艺智能化
-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
- 专题02 概率与统计解答题综合(解析版)
- MOOC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多格列艾汀使用指南2024课件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GB/T 41666.4-2024地下无压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系统第4部分:原位固化内衬法
- 云端药历健保署电子病历-慈济大学医学资讯学系
- 道路车辆 局域互联网络(LIN) 第3部分:协议规范
- 桩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
- 电梯故障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