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全册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 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 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 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2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 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 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 洞庭 / 山水色, 白银 / 盘里 /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3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 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古诗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 是读 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 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 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 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 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 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 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4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 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 1997 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 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 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 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 、“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 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 72 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 72 峰,就是 72 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5 是 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 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 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 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 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2、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6 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 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 170 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 .,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 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 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7 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 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 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 .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 .,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 83 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8 山河) 桂林美景 83 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 83 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 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 .,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层层剖析 领悟内涵 桂林山水句子教学一得 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 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 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 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 ,感觉有点乱。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 (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 (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评析】 9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 语感。这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 ?(数生举手 )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 怎样 ?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 ?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 )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 生: (齐答 )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学课文 ) 师:学完了吗 ?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 桂林的山水。 师: (板书:山和水 )第二节呢 ? 生:写桂林的水。 师: (板书:水 )第三节呢 ? 生:写桂林的山。 师: (板书:山 )第四节呢 ?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 (板书:山和水 )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 (板书:甲天下 )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 生:最好 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 (示放大图 ),桂林的山水多美 !谁说说 ?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10 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 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 ,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 (生跟说 )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 么 ?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 ?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 ?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 师:清、绿。 师: (板书静、清、绿 )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 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 ?还可以怎么说 ?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 ,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 ?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 ?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11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 (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 ) 生: (再念 )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 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 ) 生: (齐念第二句 )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 (齐念第三句 )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略 )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 (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你们感觉到怎样 ?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 (念课文 )。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12 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 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 ?为什么 ?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 ?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 生: (齐念 )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 ?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 (念 )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 生: (念第二小节 ) 师:这节写什么 ?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 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 (念课文 )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 (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 )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 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13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 ?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 ?”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 (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 语。 )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可以提出来 ?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 (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 )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 (画连绵不断的山 ),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 (画一挺立的山 ),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 生: (齐 )拔地而起。 师: (出示词卡 )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 (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 ),叫什么 ?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 (指图 )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 (指老人山 )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 ,等我们干什么 ?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 生:形态万千。 师: (示词卡 )“万千”什么意思 ?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 生:奇。 师: (板书:奇 )怎么奇呀 ?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 ?是不是奇怪 ? 生:不是奇怪。是说 样子很多。 14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 (生齐念 )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 ?(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 的山 (画又高又陡的山 ),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 (出示小黑板:不安全;损害;高的陡的。 )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 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 (画怪石重叠的山 ),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 生:怪石嶙峋。 师: (出示词卡 )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 生: (念课文 )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 生:是美的意思。 15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 (指放大图中的山 ),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 (做手势助说 )打开可遮住后面 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 (上讲台指图中的山 )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 生: (指一座山的中部 )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 (师生同念课文 ) 师:学 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 (生读 )。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 (生 :甲天下 )。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 生: (念课文 )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 (念课文 )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 (用手势画个方块 )一张画 ?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 (用手势演示展开状 ),再展开,叫什么 ? 生: 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 16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棗 (生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再写桂林的水棗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 (读课文 )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 ?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 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 生:祖国的河山这 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 (出示小黑板 ) 漓江波 17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 下课。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点: 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检查自学情况。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 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 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听老师配乐 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18 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抄写生字。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