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JT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JT/T XXXXXXXXX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Commercial Vehicle Running Dangerous Condition Warning System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II目 次目 次I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一般要求25 功能要求26 性能要求47 安装要求48 维护和支持要求59 报警可靠度要求510 试验方法6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参考ISO 15623:2002运输信息和控制系统 前方车辆碰撞警告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程序、ISO 17361:2007智能运输系统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本标准由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的定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营运车辆侧翻、前撞和车道偏离危险状态的预警。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14172-2009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JT/T 794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GB/T XXXXX-XXXX 运输信息和控制系统 前方车辆碰撞警告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程序(ISO 15623-2002)GB/T XXXXX-XXXX 智能运输系统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ISO 17361-2007)3 术语和定义GB/T 14172-2009、JT/T 794、GB/T XXXXX-XXXX以及GB/T XXXXX-XXXX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 Vehicle Running Dangerous Condition Warning System本标准涉及的预警系统为车载终端,在营运车辆行驶过程中,利用可采集的车速、与前车距离以及其他车辆运行状态信息,根据预警系统内集成的危险状态判别方法,以包含且不限于语音提示等方式警告驾驶员,同时自动记录相关数据和判别结果,并以指定的传输模式上传至指定的监控中心。车辆行驶危险状态包括车辆前撞危险状态、车道偏离危险状态、车辆侧翻危险状态等。3.2车辆侧翻报警 vehicle roll warning预警系统发出车辆侧翻危险报警信号,并自动向指定的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3.3车辆前撞报警 forward vehicle collision warning预警系统发出车辆前撞危险报警信号,并自动向指定的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3.4车道偏离报警 lane departure warning预警系统发出车道偏离危险报警信号,并自动向指定的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3.5固件 firmware运行在预警系统微处理器中的嵌入式软件。3.6侧翻报警角度 roll warning angle汽车随侧翻试验台侧倾过程中,预警系统开始发出报警提示的实际角度。3.7报警可靠度 warning reliability,WR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预警系统做n次同类型危险状态报警试验,统计正确报警结果出现的次数为m,则定义预警系统的报警可靠度为WR = m/n。4 一般要求4.1 预警系统组成4.1.1 主机预警系统主机应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存储器、卫星定位模块、车辆状态信息采集模块、无线通信传输模块、实时时钟、数据通信接口,可包括雷达、摄像头、显示器、打印机、读卡器等。如果雷达、摄像头、显示器、打印机、读卡器等不包含于主机本体上,则可列为外部设备,但主机应留有相应接口。4.1.2 外部设备除雷达、摄像头外,预警系统其他外部设备组成参照JT/T 794 4.1.24.2 其他预警系统的外观、铭牌、文字、图形、标志、材质和机壳防护参照JT/T 794的要求。5 功能要求5.1 自检预警系统应在车辆发动30秒内启动并完成对所有主要的系统传感器和组件的自检,通过信号灯或显示屏明确表示预警系统当前主要状态,包括:卫星定位及无线通信模块工作状态、主电源状态、卫星定位天线状态、与终端主机相连的其它设备状态等。若出现故障,则通过信号灯或显示屏显示方式指示故障类型等信息,存储并上传至指定的监控中心。5.2 车辆前撞报警预警系统功能应符合GB/T XXXXX-XXXX(运输信息和控制系统 前方车辆碰撞警告系统 性能要求和试验程序)第5章的要求。5.2.1 预警系统应能检测到直道条件下至少100米外,弯道条件下曲率半径不低于500米的同车道前车。5.2.2 在双向弯道条件下,预警系统应能区分同车道前车和对面车道的反向车辆。5.2.3 在满足5.2.1和5.2.2要求的条件下,针对下列潜在前撞状况,预警系统应实现对前车检测、跟踪并发出报警。 (a) 自车匀速靠近前车;(b) 自车加速靠近前车;(c) 自车靠近前车且两车均处降速状态;(d) 自车靠近变线过来的前车;(e) 自车靠近已停止的前车;(f) 自车匀速靠近正在减速的前车;(g) 自车靠近在路面上静止的目标。5.2.4 预警系统应能在各种天气条件包括晴好天气、雨、雪、雾或者是几种状态的混合条件下运行,如果该系统无法在这些条件下工作,驾驶员应得到明示。5.2.5 预警系统应能将路边静止对象如护栏、标志和桥梁等和正在同车道行进前车、对面车道反向车辆区分开。5.2.6 预警系统应采用持续警报方式来为驾驶员提供充分的反应时间以避免前向碰撞。5.2.7 当满足报警条件,预警系统应立即发出前撞报警信号,本机存储并上传至指定的监控中心。5.3 车道偏离报警预警系统功能应符合GB/T XXXXX-XXXX(智能运输系统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第4章的要求。5.3.1预警系统应能检测到下列几类可见的车道线条件下的车辆位置。(a) 实线和虚线;(b) 单线与双线;(c) 黄线和白线。5.3.2预警系统应能在以下照明条件下,包括白天(照 500 lux))、夜晚(照 50 lux)、黄昏或明(50 lux 照 500 lux) 检测到车辆位置,发出报警。5.3.3 当驾驶员有变线或转向倾向并打开转向灯时,预警系统不应发出偏离报警信息。5.3.4 当雨刮器动作时,预警系统应正常工作。5.3.5 当满足报警条件,预警系统应立即发出车道偏离报警信号,本机存储并上传至指定的监控中心。5.4 车辆侧翻报警5.4.1 预警系统在下坡急转路况下,车辆时速达到16Km/h时应发出报警提示。5.4.2 在进行静侧翻试验测试时,当汽车侧翻角度大于表3中规定的角度要求时,预警系统应立即发出侧翻报警信号,存储并上传至指定的监控中心。5.5 其他预警系统应为驾驶员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包括控制、与系统运行状态相关的指示器灯、以持续的声音、触觉或者可视化等形式给出的潜在危险状态报警信息、系统的运行停止故障状态。指示器灯应在阳光直射下和夜晚均能清晰显示状态。预警系统应具有定位、无线通信、行驶记录功能,可具有信息采集、休眠、警示、终端管理、多中心接入等其他功能,均应符合JT/T 794。6 性能要求6.1 整体性能预警系统及固件应保持24h持续独立稳定工作,同时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可靠性:预警系统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最低为3000h; 可扩展性:应具有USB接口、总线数据接口以及采集车辆制动、速度、车身侧倾角信号的数据接口,可根据实际需要具有RS232接口或RS485接口或其它连接外部设备以及传感器的数据接口。接口类型和数量应能满足功能的要求。6.2 集成模块性能预警系统的卫星定位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应符合JT/T 794的性能要求。6.3 其他预警系统的电气性能、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以及抗车辆点火干扰应符合JT/T 794的性能要求。7 安装要求7.1 预警系统应按照其制造商的推荐要求安装,除了布线和小配件外,预警系统的主要组件应标有制造商标志。7.2 预警系统的传感器如摄像头安装在挡风玻璃处时,应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并且不能安装在易产生振动的表面。7.3 其它应符合JT/T 794 第7章要求。8 维护和技术支持要求8.1 为保障摄像头类型系统的车道偏离预警功能的有效性,应保持风挡玻璃的清洁。8.2 针对特定车辆,预警系统应能自动校准来补偿车辆负载正常或可预料的变化(如,空/满油箱、带/不带挂斗的拖车、载货/空载、一名或多名乘员等)。8.3 制造商应提供给用户关于预警系统的操作指南、培训指南、安装说明书等以便于验证系统是否已校准和功能有效状态。用户指南应至少说明预警系统运转的最低车速,在哪些状况下系统能/否检测和跟踪到车辆,或能捕获到的路线标志类型,以及用于通知驾驶员表示系统正常运行的指示灯类型。8.4 制造商应依照系统维护说明书定期提供预警系统的维护服务以保持系统的功能有效性,包括对预警系统组件如雷达传感器、摄像头和天线等进行校准和标定。9 报警可靠度要求9.1 车辆前撞危险状态报警车辆前撞危险状态报警可靠度要求参见表1,试验次数不小于100。 表1 车辆前撞报警可靠度要求试验条件前方碰撞警示(晴好天气)可靠度前方碰撞警示(雨天气)可靠度备注路况良好的快速公路0.950.90一般道路:曲率(1/600m)高速公路0.950.90一般道路:曲率 500 luxA. 测试系统可执行动作的最低速率B. 测试系统在车速70150 km/h之间的可靠可靠0.95车道线辨识试验照 500 lux车速:60 70 km/h车辆在以下车道线型式条件下, 进车道偏离试验:A. 实线与虚线B. 单线与双线C. 白线与黄线可靠0.95照影响试验车速:60 70 km/h车辆在以下光照状态条件下,进车道偏离试验:A. 白天(照 500 lux)B. 夜晚(照 50 lux)C. 黄昏或明(50 lux 照 500 lux车速:60 70 km/h车辆在以下降雨状态条件下,进车道偏离试验:A. 小雨(雨刷开启中速,1 2段) B. 大雨(雨刷开启高速,3 5段)可靠0.95系统虚警试验照 500 lux车速:60 70 km/hA. 车辆不跨越车道线行驶 1 kmB. 车辆方向灯开启测试C. 交通标线(非车道线)虚警测试虚警率5%9.3 车辆侧翻危险状态报警车辆侧翻危险状态报警对侧翻角度的要求参见表3。系统报警可靠应大于98%。表3 车辆侧翻报警角度要求车辆类型试验状态向左、右侧倾斜的侧翻报警角度要求客车在整备运行状态质量下按照相关规定加载至最不利的载荷状态、静态状态28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满载、静态状态23三轮汽车空载、静态状态25总质量为整备质量的 1.2 倍以下的汽车空载、静态状态3010 试验方法10.1 试验条件10.1.1 环境条件(a) 道路条件:干燥平坦的沥青或混凝土路面;(b) 水平能见度:不小于1km;(c) 试验路面上的可见车道标识应状态良好,并符合GB 5768的规定;(d) 对于车辆侧翻危险状态报警试验,环境风速不大于1.5m/s。10.1.2 设备条件车辆侧翻危险状态报警试验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应符合GB/T 14172-2009 第4章的要求。前撞和车道偏离报警试验时预警系统的安装符合第7章安装要求。10.1.3 车辆技术状况车辆技术状况条件应符合GB/T 14172-2009的要求。10.2 车辆侧翻危险状态报警10.2.1 将汽车置于侧翻试验台上,车轮处于直线行驶状态,汽车的纵向对称平面与试验台面转动中心线平行。10.2.2 实施驻车制动,安装防侧滑挡块及防侧翻安全设备。10.2.3 启动试验台,使汽车随试验台以适当的速度向左倾斜,实时监测侧翻角。当侧倾角度大于20时,应保持匀速上升,上升速度不大于10/min,至预警系统开始发出报警提示为止。记录侧翻报警角度。10.2.4 控制试验台下降,使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与风险评估
- 如何解决初高中学生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
- UML协作图操作指南与应用预案
- 合理发现学习资料的有效途径
- 完善饮食安全预案
- 如何利用市场调研数据制定营销计划
- 企业员工福利政策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 Linux系统架构规范
- 心内科护理试题与理论考试全真模拟
- 商业商铺租赁合同法律文本范本
- 危重患者皮肤管理课件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工伤受伤经过简述如何写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人事外包招聘代理合同
- 数字经济学-课件 第3章 数字技术
- AI引领时尚设计新潮-个性化需求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 高二数学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同步练习题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热障涂层(TBC)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大轻质泡沫混凝土研究报告
- 室内装修工程质量保障措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