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ppt课件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ppt课件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ppt课件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ppt课件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儿 1 婴儿 丘比特娃娃效应( Kewpie doll effect): 认为娃娃脸是很可爱的,讨人喜欢的 ,会引发他人的关爱。 2 张小娴:过着婴儿一样的生活 常常有些小读者来信向我索取个人资料,例如出生地点、身高、 最喜欢的人物、最喜欢到的地方、身体特征等等,我不是电视艺 员,这些问题不便回答,但盛情难却,只好选择回答其中几条, 这次之后,不要再问我了。 出生地点? 产房(有些人在的士和洗手间里)。 你最不满竟自己身上哪个地方? 荷包。 最难忘的时刻? 收到税单的一刻。 你身高多少? 一个女人只要不用踮高脚尖,才可以跟自己喜欢 的男人接吻,她就不算矮了。 你什么时候会结婚? 当我走在街上,再没有其他男人望我的 时候。 你最喜欢到的地方? 银行。 你最喜欢做的事情? 看银行存款有多少。 你最喜欢的生活? 婴儿的生活 -睡觉、吃东西、喝牛奶、被 人抱着、被人迁就、不用减肥、不用工 作,可以大笑和大哭,这是我曾经拥有而 又永远不复返的生活。 3 社会性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 4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无助的婴儿 新生儿的动作准备 重要动作发展的年龄常模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有关动作发展的理论观点 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5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动作准备 反射 反射:有刺激引发的自发和自动的反 应。 新生儿反射:生存反射,原始反射。 目前所知的新生儿反射大致有 32种。 6 足月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反射(以欧裔、拉丁裔和非裔美国人为依据) 名称 反应 发展和出现的时间 意义 生存反射 呼吸反射 反复的呼气和吸气 终生 供氧、排 co2 眨眼反射 闭眼和眨眼 终生 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和外界 刺激的伤害 瞳孔反射 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光线 较弱的环境中瞳孔变大 终生 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 是视觉系统适应低亮度环 境。 觅食反射 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 在出生头几个星期 消失,被自主性的 头部转动所取代。 帮助婴儿寻找乳房或奶瓶 。 吮吸反射 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 终生 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 吞咽反射 吞咽 终生 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 7 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 反射 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 曲脚趾。 一般在 8个月到 1年时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 第一年内消失,是 神经系统正常发展 的指标。 手掌抓握 反射 弯曲手指去抓握接触婴儿手心 的物体。 一般在 3-4个月之内消失,被 自主性的抓握取代。 它在出生时存在, 后来消失,是神经 系统正常发展的指 标。 摩罗反射 降落伞 反射 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 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 呈弓形,然后两只胳膊合抱, 好像要去抓什么东西。 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 头 4-6个月消失,但在遇到突 然的声响和身体失去支撑时 继续表现出惊吓反射,而且 这种反射不会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 后来消失,是神经 系统正常发展的指 标。 行走反射 使婴儿身体直立,脚触到平地 ,他们能像走路一样向前移步 。 除非婴儿有很多机会锻炼这 种反射,否则在出生后 8周会 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 后来消失,是神经 系统正常发展的指 标。 游泳反射 侵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 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 身体会有一定的浮力);游泳 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 时间从而有利于开展抢救。 在 4-6个月时消失。 它在出生时存在, 后来消失,是神经 系统正常发展的指 标。 8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二) 重要动作发展的年龄常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同婴儿第一次出 现这些技能的时间可能差别很大,但是那些 较快掌握这些技能的婴儿并不一定比掌握这 些技能速度一般或稍慢的婴儿更加聪明,实 际上,动作发展的速度很少能准确预测孩子 未来的发展。 9 动作技能 50%的婴儿掌握这项动作技能的月数 90%的婴儿掌握这项动作技能的月数 俯卧抬头 900 2.2 3.2 翻身 2.8 4.7 扶坐 2.9 4.2 独坐 5.5 7.8 扶站 5.8 10.0 爬行 7.0 9.0 扶走 9.2 12.7 玩拍手游戏 9.3 15.0 独站片刻 9.8 13.0 独自站稳 11.5 13.9 走得很好 12.1 14.3 搭积木 13.8 19.0 爬楼梯 17.0 22.0 向前踢球 20.0 24.0 重要动作发展的年龄常模(月数)(以欧裔、拉丁裔和非裔美国人为依据) 10 从初生到 6岁我国北方地区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年龄常模 11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 儿童早几年的动作发展趋势与肌肉发展 和神经髓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相似:头尾原 则(从头部向下发展),即头、颈、上身的 动作发展先于下肢的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 还遵循远近原则(从中心到四周),即躯干 和肩膀动作的发展先于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 。 思考:既然是头尾原则,那么为什么婴儿 在最初几个月会表现出踢腿动作? 12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四)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自主够物 , 手的操控技能 1、自主够物: 先天的抓握反射消失后,随 着无数次手臂的无意挥动(命中或没命中),本体 信息不断在皮层和手臂间来回传递,在婴儿感知觉 等发展的基础上,婴儿在 3个月或更大的时候发展 出了新的有意的伸臂够物的动作,并可以准确抓握 物体。 思考:婴儿早期的向前够物是否需要视觉来 指引手和胳膊来定位目标?如何证明和检验? 13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四)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2、手的操控技能: 抓握反射 尺骨抓握 钳形抓握 ( 1) 婴儿在 4-5个月时,当其可以独坐并向内侧 够物时,就开始用双手抓握感兴趣的物体: 拍打、抓握、双手转换、一手抓握一手拨弄 等。此时,手指动作是婴儿获得有关物体和 外界知识的最主要手段。由于抓握反射已经 消失,因此此时婴儿发展出尺骨抓握来满足 需要。 是一种早期的手的操控技 能,婴儿通过将手指向手 掌摁压来抓握物体。 14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四)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2、手的操控技能 ( 2)钳形抓握:在 6个月到一岁,婴儿的手指更为灵活, 发展出了钳形抓握来探索外界。所谓钳形抓握是指用拇指和 食指(或其他手指)对握的方式来抓握物体。钳形抓握是个 体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许多首部协同活动的基 础。有了钳形抓握方式,婴儿可以更加灵活自如第操控物体 ,甚至可以根据玩具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操控方式,例如挤 压、推、敲击等。 ( 3) 16个月时,婴儿可以用啦笔涂鸦。 24个月时,婴儿可 以描画简单的直线,可以搭五层以上的积木。 思考: 2岁左右的婴儿是否能很好地抓球和扔球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15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五) 有关动作发展的理论观点 1、成熟论 :动作发展是一种先天程序逐 渐展开的过程,因此各种肤色的婴儿都以同 样的顺序和大致相同的时间发展早期动作。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结果说明练习对 婴儿的动作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是成熟决定了 动作的发展,练习只能在成熟允许的范围内使婴儿 对动作掌握得更好一些。 16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五) 有关动作发展的理论观点 2、经验论 :虽然成熟对动作发展有重要 作用,但练习机会也非常重要。 丹尼斯( Wayne Dennis, 1960)研究了两组 被送到专门机构的伊朗孤儿,这些孤儿在出生后的 前两年都是在婴儿床上躺着度过的。他们从来没有 做立过,也很少跟人玩耍,甚至连喂食也是通过放 在枕边的奶瓶来完成的,那么这些孩子的动作发展 是否会受到这些早期剥夺性经验的影响呢? 17 答案是:这些孤儿中, 1-2岁的婴儿没有一个会走路,只 有不到一半的婴儿可以独坐。 3-4岁的婴儿中只 有 15%可以很好的独立行走。 因此,丹尼斯等经验论学者认为成熟条件对动作技能 发展而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且跨文化研究表 明各种丰富的经验可以推动动作技能的发展。 成熟和经验对婴儿动作技能的发展都很重要,成熟确 实给婴儿最初获得坐、站立、行走能力的时间设立了一个 限制,但是经验(例如直立的经验)以及各种练习可能会 影响婴儿重要能力的成熟及转化成动作的时间。 18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五) 有关动作发展的理论观点 3、动力系统假说 :不否认成熟和经验在婴儿动作 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动作技能不是在成熟和练习的 支配下逐步运行的先天程序。每一种新技能都是一种 建构,当婴儿 主动 把已有的动作技能重组成为更加复 杂的新动作系统时,这种建构就出现了。最初的建构 常是低效和不协调的,但随着练习和调整,流畅和谐 的动作就会形成。 婴儿之所以希望建构并完善这些动作技能,是 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到自身感兴趣的事物 或借以完成他们头脑中的某些想法。 19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六) 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1、 教养方式的挑战和调整 当婴儿可以够物、抓握、爬行、行 走后,父母开始在房间里采取安全措 施,划定安全区域,还可能因为限定孩 子的活动而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和意志较 量。 2、使婴儿可以提供娱乐功能 动作技能使得婴儿可以拍手、追逐, 等,使得父母更加喜爱婴儿,增进亲子关 系。 20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六) 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3、 促进感、知觉的完善和发展 爬行和行走使得婴儿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 离观察物体,有利于形成知觉的恒常性以及深度知觉 等。 大量研究表明,动作技能的发展对个体其他技能 的发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1 婴儿的准备(初始)状态 婴儿的感觉 婴儿的知觉 婴儿的学习方式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感知运 动阶段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22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婴儿的准备(初始)状态 动作 、睡眠、啼哭 1、睡眠 新生儿大多时间都是处于睡眠状态。在出生 第 2-6周时,婴儿的睡眠时间缩短到每天 14-16小 时。在第 3-7个月的某个时间,许多婴儿达到了 一个转折点 开始整晚睡觉,白天只小睡 2-3 次。 思考:从出生的 2周到 1、 2个月,婴儿的睡 眠有一半以上为 REM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有 什么意义吗? 23 婴儿睡眠障碍 婴儿猝死综合症 SIDS:婴儿在睡眠过程中突然停止呼吸而死亡。 下面是一些可以降低 SIDS的办法: 不要把婴儿放到水床、软沙发、软垫和其他松软的物体上睡觉。 一些松软的材料可能会妨碍婴儿呼吸,例如枕头、毛绒玩具和羊 毛围巾等,因此不应该让这样的物品出现在婴儿的睡眠环境中。 婴儿睡眠时的室内温度应该以舒适为标准,避免过度保暖导致婴 儿过热。 无烟的睡眠环境。 母乳喂养。 仰卧睡眠。 24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婴儿的准备(初始)状态 动作 、睡眠、啼哭 2、啼哭 新生儿最初的啼哭是一种对身体不适的非习 得的无意识反应。 思考:婴儿一哭,父母立即作出反应是否会 惯坏孩子? Mary Ainsworth等人 1972年发现父母对婴儿 啼哭的敏感的,高反应性的教养方式会使婴儿啼 哭的频率降低。 Lewis Legerstee&Varghee,2001) 69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2、日常同步性 最佳舞伴 当父母表情阴沉时, 2-6个月的婴儿的笑容很快就会 消失,然后因为缺乏反应而变得情绪低迷( Moore, Cohn&Campbell,2001) tips:当婴儿处于觉醒和注意状态时应当提供有趣的 刺激,当婴儿过于兴奋和倦怠时,应避免提供过多的刺激 。 70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3、婴儿基本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父母对婴儿的依恋大多数是 在婴儿出生之间就产生的,而婴儿对另外一个人形成真正 的社会性情感联结还需要一段时间。 施卡福和埃莫森 1964年研究发现婴儿的依恋形成要经 历四个连续的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 0-6周) 婴儿处于非社会性阶段,很多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刺激 都能引发婴儿的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在这个 阶段末,婴儿能够表现出对社会性刺激(微笑)的偏好。 71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3、婴儿基本依恋的形成 ( 2)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 6周 -6、 7个月) 婴儿对人类更为偏好,这种偏好是相对于非人类刺激 (例如会说话的木偶)而言。尽管 3-6个月大的婴儿只对 熟悉的人有开怀大笑,但他们似乎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 快乐( Waston,1979)。 ( 3) 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 7-9个月) 婴儿在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离开时会表现抗 拒行为。他们常常试图追随妈妈,缠着妈妈,妈妈回来时 会热情的欢迎妈妈,对陌生人产生警觉。施卡福等人认为 此时婴儿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依恋。 72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3、婴儿基本依恋的形成 ( 4) 多重依恋阶段(大约 9-18个月) 一些婴儿在形成最初的依恋的基础上,和其他人,例 如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等也会建立起依恋关系。 4、婴儿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对 1-2岁的婴儿与其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安全性的检测, 目前通用的技术是安斯沃斯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 Ainsworth, 1978) 73 场景 事件 注意观察的潜在依恋行为 1 主试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2 家长在一旁坐着看婴儿玩儿。 家长作为安全基地。 3 陌生人进入,坐下,与家长交流。 陌生人焦虑。 4 家长离开,如果婴儿感到不安,陌生人给予安 慰。 分离焦虑。 5 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 予以安慰,陌生人离开。 重聚行为。 6 家长离开。 分离焦虑。 7 陌生人进入给予安慰。 接受陌生人抚慰行为。 8 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 予以安慰。用玩具吸引婴儿。 重聚行为。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 注释:除了第一个场景外,每个场景的时间为 3分钟。如果婴儿极端不安,分离场景和 重聚场景的时间会相应缩短或延长。 74 概念链接: 安全基地: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环境的基地, 并能从中获得情感和安全支持。 陌生人焦虑:婴幼儿与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 来的恐惧和戒备反应。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 出来的恐惧和戒备反应。 75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适用于 2岁以下婴儿。 而依恋 Q分类卡( AQS)适用于 1-5岁的儿童。 AQS需要一 个观察者 一般是父母或经过训练的人员对 90种与依恋有 关的行为按 “很符合 ”到 “很不符合 ”对儿童在家庭的表现加以 分类。测量结果代表了儿童与其照料者所建立的依恋的安全 性( Waters, 1995)。 此外,发展心理学家发现用成人依恋安全性的个体差异 为指标研究成人的人际关系及抚养行为具有一定价值( Adam , Gunnar& Tanaka, 2004)。用 “成人依恋问卷 ”测量成人当 前和过去的关系质量可以确定成人的依恋类型( George, Kaplan&Main, 1985)。对成人依恋风格的研究发现,属于安 全型依恋的已婚夫妇相对于那些属于非安全型依恋的夫妇对 婚姻更为满意,也更自信,感觉到的冲突也更少( Treboux, Crowell&waters, 2004)。另外,安全型依恋的母亲要比非 安全型依恋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更为积极。 76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4、婴儿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 1)安全型依恋:大约有 65%的 1岁北美婴儿属于这一类 型。由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 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们对母亲有温暖的回应 ,如果他们感到很压抑,往往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由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安全型依恋可以促进婴儿的探索行为。有安全基地( 依恋对象)在,婴儿可以自由自在的大胆探索。 77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4、婴儿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 2)抗拒型依恋:大约有 10%的 1岁北美婴儿属于这一类 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 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 表现又很矛盾 :他们会靠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 还很生气,他们甚至会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抗拒型 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即使母亲在场也是如此。 78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4、婴儿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 3)回避型依恋:大约有 20%的 1岁北美婴儿属于这一类 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 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回避 型婴儿对陌生人很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母亲那样回避和 忽略这些陌生人。 79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4、婴儿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 依恋类型 ( 4)组织混乱 /方向混乱型依恋:最近的研究发现有 5%的 美国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可能 是最不安全的,它奇怪的融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 式,这类婴儿似乎对于是接近还是回避照料者犹豫不决( Main&Solomon, 1990)。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看起来 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 近而突然跑掉,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 现出抗拒和回避的模式。 80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5、婴儿依恋理论 喂养的重要性 ( 1)精神分析理论:我依恋你,因为你喂养我 弗洛伊德:口唇期本能的满足依赖于母亲的喂养。 埃里克森:母亲对子女需求的总体反应比喂养行为 本身更重要 对世界基本的信任。 ( 2)学习理论 我依恋你,因为你奖赏我 喂养能够引发婴儿的积极反应(微笑),进而增进照料者 对婴儿的进一步喜爱,带来更多舒适的照顾; 此外,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母亲总是与舒适 温暖、事物、 温柔的抚摸、干净的尿布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母亲等照料者 成为舒适的条件刺激。那么喂养到底有多重要呢? 81 1959年,哈洛和齐默曼在一项 研究中比较了喂养和触觉刺激对 婴猴依恋形成的影响和重要性。 小猴子一出生就被从母亲身边带 走,接下来的 165天他们接受了 两个代理母亲的抚养。那么婴猴 会对谁形成依恋呢?是一直喂养 他们的铁母,还是温暖的绒布母 亲?结果表明,那些由铁母喂养 的婴猴只在进食时才和母亲呆在 一起,一旦受到惊吓就会直奔绒 布母亲。所有的婴猴都对绒布母 亲形成了依恋,因此,接触舒适 对于猴子形成依恋比喂养或减轻 饥饿更为重要。 82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5、婴儿依恋理论 喂养的重要性 ( 3)认知发展理论:我依恋你,但我必须先知道你的存在 依恋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婴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在 产生依恋之前,因而首先要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并且还能够 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的客体永久性。 ( 4)当代依恋理论 习性学理论 丘比特娃娃效应、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等是遗传而来的预 设程序,这些都有利于获得成人对婴儿的喜爱,即婴儿做好了 与照料者建立安全依恋的准备。但如果婴儿发出的信号无法从 反应迟缓的照料者那里获得积极反馈,婴儿本能发出的信号就 会停止。 83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6、婴儿与依恋相关的恐惧 ( 1)陌生人焦虑 ( 2)分离焦虑 一般出现在 6-8个月, 14-18个月达到顶峰,而后其频率和 强度会逐渐下降。 7、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1)抚养质量 安斯沃斯认为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他们所受到的关注。这种观点也被称为抚养方式假说,这种 观点认为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从一开始就是敏感的,有回应 的照料者。 84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7、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1)抚养质量 a: De wolff&VanIjzendoorn1997年在对 66项研究的综 述中称能和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母亲具有如下特点: 特征 描述 敏感 对婴儿的信号能够迅速正确地作出反应。 积极态度 对婴儿表现出积极的关心和爱。 同步性 与婴儿建立默契、双向的交往。 共同性 在交往中婴儿和母亲注意同一件事。 支持 对婴儿的活动给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 刺激 常常引导婴儿的行为。 85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7、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1)抚养质量 b:与安全型依恋宝宝相比,抗拒型依恋婴儿的父母在抚 养过程中常常表现不一致,他们依自己的心境好坏对婴儿时而 热情奔放,时而又极为冷漠,很多时候没有反应。婴儿采用极 端的方式来应付照料者,如纠缠、哭闹等,以获得情感支持和 抚慰,如果努力不能奏效就会变得愤怒和怨恨。( Ainsworth, 1979; Isbella&Belsky 1993)。 c:回避型依恋的婴儿与两类抚养方式有关,其一是母亲 对婴儿缺乏耐心,对他们的信号没有回应,常对婴儿表现出消 极情绪情感,很少能从与子女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另一种 情况是父母过于热心,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婴儿感到厌倦时 仍然提供过多的刺激( Isbella&Belsky 1991)。 86 三、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7、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1)抚养质量 当抗拒型婴儿竭尽全力以获得情感支持时,回避型婴儿 似乎已经学会放弃( Isabella, 1993)。 d:Main1990年认为组织混乱 /方向混乱型婴儿在重聚时表 现出的接近 -回避行为是因为他们既经历过照料者的接纳,也受 过他们的虐待(或忽视),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接近照料者 以寻求安慰还是该远离以求自身安全。尽管这类婴儿在所有研 究中数量都很少,但在受虐待的婴儿中却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