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串起一片美丽_第1页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_第2页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_第3页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_第4页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 这是春节前的一堂复习课。 记得当时上完课是多么激动啊,可以说是无比 幸福、无比愉悦的回到办公室,惹的同事很奇怪: 人家复习课上的无精打采回来,你怎么这么兴奋? 一直想整理一下当时上课的情况,但期末的繁 忙让我无暇顾及,于是就拖到了假期。 其实,这样有趣的复习课还有一节,另外还有 一种有趣的复习“唱歌”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但就是没时间去整理。利用假期回家的时间,玩中 偷闲的整理了这一节,与大家分享。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 “孙氏联想法”的诞生 明霞 发现联想 期末复习了,看着满满一册书,该怎样组织学 生进行复习? 按以往的方法,是分单元或按章节将数节的内 容合并起来,将要点串讲,再做些题巩固一下就可 以了。这样复习,表面上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内容, 让学生将已经遗忘的知识在脑海中重现,也使知识 相对系统一些。但这种传统的复习方法学生很难产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训练、串讲、巩固,其最终目 的就是期末考试,甚至在听课中也常常听到老师反 复强调某个知识点“必须要记住哦,考试会考到的” ,或者“每年都会考这类题目,你一定要牢记” , “必须这样回答,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丢分” ,似乎 没有了考试,肯定就不会有复习课的存在。 我不能回避考试,自然也不能回避复习课。但 总觉得,复习课的目的不能仅仅指向期末考试,而 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 结,学会将过去所学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完整,就 像人们常说的,读书的过程要先把书读厚了,再由 厚读薄。我的理解是,在新授课的学习中,就是一 个让书读厚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必然牵扯到知 识的拓展、延伸、与生活的结合,以某个知识点为 中心的话,它应该是呈辐射状的;但复习的过程就 是再 把书读薄的过程,那就是将辐射出去的知识 聚焦回到一个点、一条线上来,或者说是把若干的 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很自然,书也就变薄了。 所以,我愿意把复习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思维由分散到集中再升华 的过程,这就使复习变得有意义了。 翻开课本,开头是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 先呈现的是生物的特征,随后是生物圈、生物与环 境、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期中 考试之前所学。第二单元是“生物和细胞” ,内容 是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 是很抽象难懂的部分,用了期中考试之后的所有时 间来学习。第一单元是宏观的,第二单元则是很微 观的,似乎两个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先复习 第一单元还是第二单元?两个单元之间如何融为一 体?怎样体现上述的一些思考?一本书摆在眼前,翻 来覆去,翻前翻后,目光停留在第三页上“生 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两幅插图“绿豆通过光和作 用制造有机物” 、 “金钱豹和它捕获的猎物” ,还有 这两幅插图下的说明文字:“植物从外界吸收水、 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和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 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 养物质” 。记得在给刚上初一的学生讲生物的特征 时,是无法对这些文字做解释说明的,也没有让学 生记住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原因是:学生刚上初中, 他们还没有接触过光合作用,也没接触过无机盐、 二氧化碳、葡萄糖等等知识,上来就给学生呈现这 些知识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但学生可以理解生 物都需要营养。那就先让学生知道生物能吸收营养 而长大,至于光合作用等知识,后面会学习到。而 在生态系统部分知识中,讲到生产者、消费者等知 识时,如何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当时就想到了生 物的特征,自然就会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来看 这两幅图,知道“生产”的含义,就是吸收外界的 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制作有机物的过程,就是 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这样的过程所以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进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第 3 页说上的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所以是消费者。到 了学习第二单元细胞的时候,其中讲到细胞中的能 量转化器,我又一次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关 于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其实就是这个光合作用的过程 想到这些,心里一下子明朗、清晰了其实, 全册书内容就是一个整体啊,关键是作为老师如何 把这些知识很自然、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何不让学 生来通过联想进行复习 ,让学生自己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系,而不是我告诉的?但限于内容有太多,那就可 以分几次、选择一个侧重点来联想?我先自己尝试 着联想,发现真的可以把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太为我自己的发现高兴了,于是,满怀激动的等待 着复习课的到来。 尝试联想 准备上课了,课代表过来,路上问我“老师, 该上复习课了,我们怎么复习?” “我们玩。 ”“啊? 太好了,可怎么玩呀?” “一会儿上课我们就一起来 玩游戏。 ” 走进教室,学生就准备好了课本和笔,等着我 给他们划重点或许,在学生眼里,复习课就是 划重点?心里有些悲哀。我笑着给学生说:我们不 划重点,也不用看书,把翻开的书都合上,我们今 天采取一种特别的复习方式,你最后可以给这种复 习方式起个名字。 “耶!” 今天我们谁也不许翻课本,完全凭我们的头脑, 把沉睡在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一个一个的唤醒,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一个学 期是这样认识生物世界的。好,现在就开始。 首先,我们就从生物的特征开始。 我在黑板的中央写下了“生物的特征”几个大 字,并用粉笔框起来。 当我写下“生物的特征”时,你的脑海中想到 了什么? “我想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 ” “我想到了生物能吸收营养物质。 ” “我想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我想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我想到了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比如人拉 便便。 ” “我想到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了病毒以 外)。 ” 学生一边说,我就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在“生 物的特征”周围写上了“呼吸” 、 “生长和繁殖” 、 “吸收营养” 、 “排除废物” 、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由细胞构成”等,当学生说“排除废物”举例 “便便”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排除废物,通常指 的是排出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就是有些物 质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进而分解产 生的物质,如含氮废物(尿素等,通过排尿排出)、 二氧化碳等(通过呼吸排出),这才是真正的排出废 物,即排泄。 学生忍不住问:“那便便呢?它不是废物?” 它是经过消化道形成的食物残渣,就像草履虫 身体中的食物泡一样,食物泡变小了,里面的食物 逐渐被消化吸收,剩下的就是食物残渣。人体也是 一样,食物从口腔进入进过胃和肠道,最终有用的 成分被肠道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运往全身,不能 被吸收的就始终在肠道里,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这些物质没有进入细胞中参与生命活动,只是 剩下的食物残渣,所以不叫排泄。 “那叫什么?” 本不想解释,但学生非要弄明白不可,只好在 黑板一角写下“排遗、排泄”来,告诉学生二者的 区别。 生物的特征我们都想起来了,这个问题没有难 倒大家。其实呀,每条特征都包含着很多知识,你 可以把思路再拓宽一点,每个特征都能联想到后面 学到的很多知识,你信不信? 学生有的持怀疑态度,有的则跃跃欲试说可以。 不信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随便哪条特征, 我们先拿来做个试验? “老师,先呼吸吧。 ” “老师,先拿吸收营养来试验。 ” 好,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先拿吸收营养来 试。生物能吸收营养,这是所有生物的特征,你继 续联想,看看植物吸收营养和动物吸收营养是不是 一样,不一样的话,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这样提出, 是怕学生思维发散的太广了,不容易集中,所以老 师还是要巧妙引导。) “植物是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动物是吸收 植物或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质。 ” “植物是吸收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等,动物 是吸收现成的有机物。 ” “植物是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 ” 太好了,你们的思考很棒,这就是区别:植物 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无机 物,经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动物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所以会吸收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学生赶忙问我什么问题。我说:既然植物能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它在生态系统中属 于 “生产者!”太好了,正是。那么动物属于? “消费者!”蝗虫是消费者,青蛙也是消费者,它 们有什么区别?“蝗虫是初级消费者,青蛙是高级 消费者。 ”那消费者死亡之后或者植物的枯枝落叶 怎么办?“被分解者分解变成无机物。 ”分解者指的 是什么生物?“细菌和真菌等。 ”对,这样,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生 物圈中的物质就在这几个环节间流动,这叫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流动。 “还有能量流动。 ”是的,能量怎 么流动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植物可以利用,还有的进入动物体内被动物 利用,死亡之后被细菌和真菌分解,又能被细菌和 真菌利用。 ”能不能再被植物吸收?“不能,能量流 动是逐级消耗。 ” 一边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关键词,一边说:好 极了,你看,是不是能联想出很多的知识?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没想到从“生物能吸 收营养” ,能联想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因为后面 还要专门复习生物圈部分,就给学生说:这个问题 先联想到这里暂停,我们回头再来看“吸收营养” , 刚才大家提到,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这光合作用 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的?“叶绿体!”叶绿体 在那里学习的?“在细胞中含有能量转换器。 ”是啊, 叶绿体就是一种能量转换器,怎么转换的,就是通 过它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将能量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吸收营养物质, 就是吸收了水、无机物和二氧化碳,吸收了这些物 质就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储存了能量,这不就 是转变了能量?而动物不能光合作用,所以动物细 胞里有没有叶绿体?“没有,所以动物吸收现成的 有机物。 ”“动物有线粒体。 ”“植物也有线粒体。 ” “所有生物的细胞里都有线粒体。 ” 由叶绿体,学生自然想到线粒体,这是另外一 种能量转化器,那就干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 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提示学生思考:线粒体怎 么转换能量?学生马上想到“线粒体像发动机,能 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有机物与氧结合, 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其中的 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氧气怎么来的?“呼 吸!”太好了,我们就这样从吸收营养串到呼吸了 呀! 学生惊讶的看着黑板上的“呼吸”二字, “真 的呀!”是啊,所有生物都要呼吸,都要吸收空气 中的氧气,氧气就是进入到生物体内,再进入细胞 中被线粒体利用来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有机物中的能力被生物体进行 生命活动利用。要是没有氧气呢?“就呜呼了!”是 啊,没有氧气,细胞就因没有能量不能进行生命活 动,所以,哪个部位也不能缺氧,听说过脑血栓等 疾病吗?“听说过。 ”那就是脑部血管不畅不能把氧 气运输到脑部,就会造成脑部细胞缺氧,线粒体无 法工作了,就像家里的炉子要燃烧也需要氧气一 样“哦!” 那线粒体分解了有机物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等, 要排出体外,二氧化碳怎么排出?水又怎么排出? “草履虫能通过表膜排出二氧化碳。 ” “人能通过出汗排出水。 ” “人能通过肺排出二氧化碳。 ” 好极了,人还能通过排尿排出含氮废物。还有 草履虫 “草履虫能通过收集管和伸缩泡排出水分和含 氮的废物。 ” 是啊,这不又和“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这 条特征联系到一起了。还可以继续生物特征的联想。 “生物由细胞构成的。 ” 好,这条特征让你想到什么了? “我想到细胞的结构。 ” “我想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的不同,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和较大的液泡和叶绿体。 ” “我想到画细胞图的时候要注意,细胞核用细 点表示,不能涂抹。 ” “我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我想到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 ” “我想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组成。 ” “我想到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细胞分裂是先 细胞核分裂。 ” 太好了,因为细胞能分裂和分化,所以生物体 才会不断生长,并会繁殖后代,也就和“生长、 繁殖”这一条又联系起来了。继续 “细胞分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区别,植物 细胞细胞核分裂之后细胞质分裂,最后从中间会长 出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是细胞膜直 接冲中间内陷,最后形成两个细胞。 ” 细胞刚分裂之后还有细胞的生长,也就是细胞 体积的增大,是不是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下去? “不是,分裂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的分化。 ”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 “植物有分生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保 护组织。 ” “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 缔组织。 ” 好极了,要注意区分不同组织的特点(学生说 出不同组织的特点,分布等),还有分化的过程都 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化的结果是什么? “分化的过程就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 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 ” “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就是形态相 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 “不同组织联合构成器官。 ” “器官还可以再进一步联合构成系统。 ” “植物没有系统,直接由器官构成了植物体。 ” “人体有八大系统,分别是” 现在,再来看黑板上,我们是不是把生物的特 征和后面关于细胞一章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是! ”还有一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似乎跟 细胞没关系? 学生想了想说“有” ,因为他们想到了单细胞 生物草履虫的实验!那就说说草履虫对外界反应的 实验,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吧。 我在黑板上画出个载玻片,两端分别表示两滴 含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假如左边水滴边缘加上几粒 食盐,草履虫如何运动?说明什么? “草履虫会向右边移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 害的刺激。 ” 假如左边我加上的是肉汁,结果会怎样?又能 得出什么结论? “草履虫会向左边集中,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 利的刺激。 ” “最后结论是: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ok!你们真的太棒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要是多细胞生物,比如我们常见的植物,还有动物, 如何对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的叶子被碰会合拢,狼发现猎物会追 赶,也是对刺激反应。 ” 很正确。含羞草是很特殊的植物,一般植物对 刺激有没有反应?其实也有,比如它们的叶片都是 正面朝向,便于接受阳光,它们的根都扎向地下, 便于吸收水和营养物质,也能固定自己的身体,这 也是一种反应。 动物和人能对刺激反应,还记得刚才提到的一 种组织么? “神经组织!” 对,神经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到兴奋。 ” 对,动物和人体就是通过神经组织构成的神经 系统完成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 总结联想 就这样和学生的交流中,围绕着课本开篇的 “生物的特征” ,重点联想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 结构层次” ,将第二章中的重点加难点的细胞、细 胞分裂分化、细胞的功能等知识全部融为一体,学 生极其兴奋的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积极 的兴奋状态,中途有个学生因为过于集中精力、身 体前倾的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凳子歪斜了也没发 觉,突然间自己就坐在地上了,大家哈哈一笑接着 又进入紧张的思考中。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回头看这节课的特点:只 要善于动脑筋,围绕着某个知识点,就可以把所有 知识都串成一串,原本是很零碎的知识,就变成了 一个完整的整体,脑海中就形成一个很系统完整的 知识图谱。 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很多学生举着本子 给我看:“老师,看看我这节课记录的像迷宫一样 的笔记!” “老师,看看我记录的,好丰富呀!”我 忍不住掏出相机记录了学生激动而满足的表情。也 有的学生跑到讲台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说“没想到各 部分知识还真的有关联呢!”也有很勤奋好学的学 生拿着笔记跑过来,对与自己拿不准的地方,或者 自己记录不全的地方专门过来询问。还有的学 生提要求:“老师,下节课复习还用联想法吧!?” 我问学生,我们给这堂复习课起个名字吧?学 生竟然异口同声的说:“孙氏联想法!” “孙氏联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作者:孙明霞/p 这是春节前的一堂复习课。 记得当时上完课是多么激动啊,可以说是无比 幸福、无比愉悦的回到办公室,惹的同事很奇怪: 人家复习课上的无精打采回来,你怎么这么兴奋? 一直想整理一下当时上课的情况,但期末的繁 忙让我无暇顾及,于是就拖到了假期。 其实,这样有趣的复习课还有一节,另外还有 一种有趣的复习“唱歌”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但就是没时间去整理。利用假期回家的时间,玩中 偷闲的整理了这一节,与大家分享。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 “孙氏联想法”的诞生 明霞 发现联想 期末复习了,看着满满一册书,该怎样组织学 生进行复习? 按以往的方法,是分单元或按章节将数节的内 容合并起来,将要点串讲,再做些题巩固一下就可 以了。这样复习,表面上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内容, 让学生将已经遗忘的知识在脑海中重现,也使知识 相对系统一些。但这种传统的复习方法学生很难产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训练、串讲、巩固,其最终目 的就是期末考试,甚至在听课中也常常听到老师反 复强调某个知识点“必须要记住哦,考试会考到的” ,或者“每年都会考这类题目,你一定要牢记” , “必须这样回答,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丢分” ,似乎 没有了考试,肯定就不会有复习课的存在。 我不能回避考试,自然也不能回避复习课。但 总觉得,复习课的目的不能仅仅指向期末考试,而 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 结,学会将过去所学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完整,就 像人们常说的,读书的过程要先把书读厚了,再由 厚读薄。我的理解是,在新授课的学习中,就是一 个让书读厚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必然牵扯到知 识的拓展、延伸、与生活的结合,以某个知识点为 中心的话,它应该是呈辐射状的;但复习的过程就 是再 把书读薄的过程,那就是将辐射出去的知识 聚焦回到一个点、一条线上来,或者说是把若干的 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很自然,书也就变薄了。 所以,我愿意把复习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思维由分散到集中再升华 的过程,这就使复习变得有意义了。 翻开课本,开头是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 先呈现的是生物的特征,随后是生物圈、生物与环 境、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期中 考试之前所学。第二单元是“生物和细胞” ,内容 是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 是很抽象难懂的部分,用了期中考试之后的所有时 间来学习。第一单元是宏观的,第二单元则是很微 观的,似乎两个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先复习 第一单元还是第二单元?两个单元之间如何融为一 体?怎样体现上述的一些思考?一本书摆在眼前,翻 来覆去,翻前翻后,目光停留在第三页上“生 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两幅插图“绿豆通过光和作 用制造有机物” 、 “金钱豹和它捕获的猎物” ,还有 这两幅插图下的说明文字:“植物从外界吸收水、 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和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 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 养物质” 。记得在给刚上初一的学生讲生物的特征 时,是无法对这些文字做解释说明的,也没有让学 生记住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原因是:学生刚上初中, 他们还没有接触过光合作用,也没接触过无机盐、 二氧化碳、葡萄糖等等知识,上来就给学生呈现这 些知识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但学生可以理解生 物都需要营养。那就先让学生知道生物能吸收营养 而长大,至于光合作用等知识,后面会学习到。而 在生态系统部分知识中,讲到生产者、消费者等知 识时,如何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当时就想到了生 物的特征,自然就会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来看 这两幅图,知道“生产”的含义,就是吸收外界的 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制作有机物的过程,就是 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这样的过程所以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进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第 3 页说上的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所以是消费者。到 了学习第二单元细胞的时候,其中讲到细胞中的能 量转化器,我又一次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关 于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其实就是这个光合作用的过程 想到这些,心里一下子明朗、清晰了其实, 全册书内容就是一个整体啊,关键是作为老师如何 把这些知识很自然、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何不让学 生来通过联想进行复习 ,让学生自己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系,而不是我告诉的?但限于内容有太多,那就可 以分几次、选择一个侧重点来联想?我先自己尝试 着联想,发现真的可以把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太为我自己的发现高兴了,于是,满怀激动的等待 着复习课的到来。 尝试联想 准备上课了,课代表过来,路上问我“老师, 该上复习课了,我们怎么复习?” “我们玩。 ”“啊? 太好了,可怎么玩呀?” “一会儿上课我们就一起来 玩游戏。 ” 走进教室,学生就准备好了课本和笔,等着我 给他们划重点或许,在学生眼里,复习课就是 划重点?心里有些悲哀。我笑着给学生说:我们不 划重点,也不用看书,把翻开的书都合上,我们今 天采取一种特别的复习方式,你最后可以给这种复 习方式起个名字。 “耶!” 今天我们谁也不许翻课本,完全凭我们的头脑, 把沉睡在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一个一个的唤醒,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一个学 期是这样认识生物世界的。好,现在就开始。 首先,我们就从生物的特征开始。 我在黑板的中央写下了“生物的特征”几个大 字,并用粉笔框起来。 当我写下“生物的特征”时,你的脑海中想到 了什么? “我想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 ” “我想到了生物能吸收营养物质。 ” “我想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我想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我想到了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比如人拉 便便。 ” “我想到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了病毒以 外)。 ” 学生一边说,我就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在“生 物的特征”周围写上了“呼吸” 、 “生长和繁殖” 、 “吸收营养” 、 “排除废物” 、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由细胞构成”等,当学生说“排除废物”举例 “便便”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排除废物,通常指 的是排出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就是有些物 质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进而分解产 生的物质,如含氮废物(尿素等,通过排尿排出)、 二氧化碳等(通过呼吸排出),这才是真正的排出废 物,即排泄。 学生忍不住问:“那便便呢?它不是废物?” 它是经过消化道形成的食物残渣,就像草履虫 身体中的食物泡一样,食物泡变小了,里面的食物 逐渐被消化吸收,剩下的就是食物残渣。人体也是 一样,食物从口腔进入进过胃和肠道,最终有用的 成分被肠道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运往全身,不能 被吸收的就始终在肠道里,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这些物质没有进入细胞中参与生命活动,只是 剩下的食物残渣,所以不叫排泄。 “那叫什么?” 本不想解释,但学生非要弄明白不可,只好在 黑板一角写下“排遗、排泄”来,告诉学生二者的 区别。 生物的特征我们都想起来了,这个问题没有难 倒大家。其实呀,每条特征都包含着很多知识,你 可以把思路再拓宽一点,每个特征都能联想到后面 学到的很多知识,你信不信? 学生有的持怀疑态度,有的则跃跃欲试说可以。 不信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随便哪条特征, 我们先拿来做个试验? “老师,先呼吸吧。 ” “老师,先拿吸收营养来试验。 ” 好,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先拿吸收营养来 试。生物能吸收营养,这是所有生物的特征,你继 续联想,看看植物吸收营养和动物吸收营养是不是 一样,不一样的话,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这样提出, 是怕学生思维发散的太广了,不容易集中,所以老 师还是要巧妙引导。) “植物是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动物是吸收 植物或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质。 ” “植物是吸收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等,动物 是吸收现成的有机物。 ” “植物是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 ” 太好了,你们的思考很棒,这就是区别:植物 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无机 物,经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动物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所以会吸收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学生赶忙问我什么问题。我说:既然植物能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它在生态系统中属 于 “生产者!”太好了,正是。那么动物属于? “消费者!”蝗虫是消费者,青蛙也是消费者,它 们有什么区别?“蝗虫是初级消费者,青蛙是高级 消费者。 ”那消费者死亡之后或者植物的枯枝落叶 怎么办?“被分解者分解变成无机物。 ”分解者指的 是什么生物?“细菌和真菌等。 ”对,这样,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生 物圈中的物质就在这几个环节间流动,这叫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流动。 “还有能量流动。 ”是的,能量怎 么流动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植物可以利用,还有的进入动物体内被动物 利用,死亡之后被细菌和真菌分解,又能被细菌和 真菌利用。 ”能不能再被植物吸收?“不能,能量流 动是逐级消耗。 ” 一边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关键词,一边说:好 极了,你看,是不是能联想出很多的知识?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没想到从“生物能吸 收营养” ,能联想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因为后面 还要专门复习生物圈部分,就给学生说:这个问题 先联想到这里暂停,我们回头再来看“吸收营养” , 刚才大家提到,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这光合作用 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的?“叶绿体!”叶绿体 在那里学习的?“在细胞中含有能量转换器。 ”是啊, 叶绿体就是一种能量转换器,怎么转换的,就是通 过它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将能量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吸收营养物质, 就是吸收了水、无机物和二氧化碳,吸收了这些物 质就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储存了能量,这不就 是转变了能量?而动物不能光合作用,所以动物细 胞里有没有叶绿体?“没有,所以动物吸收现成的 有机物。 ”“动物有线粒体。 ”“植物也有线粒体。 ” “所有生物的细胞里都有线粒体。 ” 由叶绿体,学生自然想到线粒体,这是另外一 种能量转化器,那就干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 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提示学生思考:线粒体怎 么转换能量?学生马上想到“线粒体像发动机,能 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有机物与氧结合, 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其中的 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氧气怎么来的?“呼 吸!”太好了,我们就这样从吸收营养串到呼吸了 呀! 学生惊讶的看着黑板上的“呼吸”二字, “真 的呀!”是啊,所有生物都要呼吸,都要吸收空气 中的氧气,氧气就是进入到生物体内,再进入细胞 中被线粒体利用来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有机物中的能力被生物体进行 生命活动利用。要是没有氧气呢?“就呜呼了!”是 啊,没有氧气,细胞就因没有能量不能进行生命活 动,所以,哪个部位也不能缺氧,听说过脑血栓等 疾病吗?“听说过。 ”那就是脑部血管不畅不能把氧 气运输到脑部,就会造成脑部细胞缺氧,线粒体无 法工作了,就像家里的炉子要燃烧也需要氧气一 样“哦!” 那线粒体分解了有机物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等, 要排出体外,二氧化碳怎么排出?水又怎么排出? “草履虫能通过表膜排出二氧化碳。 ” “人能通过出汗排出水。 ” “人能通过肺排出二氧化碳。 ” 好极了,人还能通过排尿排出含氮废物。还有 草履虫 “草履虫能通过收集管和伸缩泡排出水分和含 氮的废物。 ” 是啊,这不又和“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这 条特征联系到一起了。还可以继续生物特征的联想。 “生物由细胞构成的。 ” 好,这条特征让你想到什么了? “我想到细胞的结构。 ” “我想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的不同,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和较大的液泡和叶绿体。 ” “我想到画细胞图的时候要注意,细胞核用细 点表示,不能涂抹。 ” “我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我想到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 ” “我想到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组成。 ” “我想到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细胞分裂是先 细胞核分裂。 ” 太好了,因为细胞能分裂和分化,所以生物体 才会不断生长,并会繁殖后代,也就和“生长、 繁殖”这一条又联系起来了。继续 “细胞分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区别,植物 细胞细胞核分裂之后细胞质分裂,最后从中间会长 出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是细胞膜直 接冲中间内陷,最后形成两个细胞。 ” 细胞刚分裂之后还有细胞的生长,也就是细胞 体积的增大,是不是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下去? “不是,分裂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的分化。 ”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 “植物有分生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保 护组织。 ” “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 缔组织。 ” 好极了,要注意区分不同组织的特点(学生说 出不同组织的特点,分布等),还有分化的过程都 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化的结果是什么? “分化的过程就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 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 ” “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就是形态相 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 “不同组织联合构成器官。 ” “器官还可以再进一步联合构成系统。 ” “植物没有系统,直接由器官构成了植物体。 ” “人体有八大系统,分别是” 现在,再来看黑板上,我们是不是把生物的特 征和后面关于细胞一章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是! ”还有一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似乎跟 细胞没关系? 学生想了想说“有” ,因为他们想到了单细胞 生物草履虫的实验!那就说说草履虫对外界反应的 实验,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吧。 我在黑板上画出个载玻片,两端分别表示两滴 含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假如左边水滴边缘加上几粒 食盐,草履虫如何运动?说明什么? “草履虫会向右边移动,说明草履虫能逃避有 害的刺激。 ” 假如左边我加上的是肉汁,结果会怎样?又能 得出什么结论? “草履虫会向左边集中,说明草履虫能趋向有 利的刺激。 ” “最后结论是: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ok!你们真的太棒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要是多细胞生物,比如我们常见的植物,还有动物, 如何对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的叶子被碰会合拢,狼发现猎物会追 赶,也是对刺激反应。 ” 很正确。含羞草是很特殊的植物,一般植物对 刺激有没有反应?其实也有,比如它们的叶片都是 正面朝向,便于接受阳光,它们的根都扎向地下, 便于吸收水和营养物质,也能固定自己的身体,这 也是一种反应。 动物和人能对刺激反应,还记得刚才提到的一 种组织么? “神经组织!” 对,神经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到兴奋。 ” 对,动物和人体就是通过神经组织构成的神经 系统完成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 总结联想 就这样和学生的交流中,围绕着课本开篇的 “生物的特征” ,重点联想了第二单元“生物体的 结构层次” ,将第二章中的重点加难点的细胞、细 胞分裂分化、细胞的功能等知识全部融为一体,学 生极其兴奋的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积极 的兴奋状态,中途有个学生因为过于集中精力、身 体前倾的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凳子歪斜了也没发 觉,突然间自己就坐在地上了,大家哈哈一笑接着 又进入紧张的思考中。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回头看这节课的特点:只 要善于动脑筋,围绕着某个知识点,就可以把所有 知识都串成一串,原本是很零碎的知识,就变成了 一个完整的整体,脑海中就形成一个很系统完整的 知识图谱。 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很多学生举着本子 给我看:“老师,看看我这节课记录的像迷宫一样 的笔记!” “老师,看看我记录的,好丰富呀!”我 忍不住掏出相机记录了学生激动而满足的表情。也 有的学生跑到讲台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说“没想到各 部分知识还真的有关联呢!”也有很勤奋好学的学 生拿着笔记跑过来,对与自己拿不准的地方,或者 自己记录不全的地方专门过来询问。还有的学 生提要求:“老师,下节课复习还用联想法吧!?” 我问学生,我们给这堂复习课起个名字吧?学 生竟然异口同声的说:“孙氏联想法!” “孙氏联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作者:孙明霞/p 这是春节前的一堂复习课。 记得当时上完课是多么激动啊,可以说是无比 幸福、无比愉悦的回到办公室,惹的同事很奇怪: 人家复习课上的无精打采回来,你怎么这么兴奋? 一直想整理一下当时上课的情况,但期末的繁 忙让我无暇顾及,于是就拖到了假期。 其实,这样有趣的复习课还有一节,另外还有 一种有趣的复习“唱歌”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但就是没时间去整理。利用假期回家的时间,玩中 偷闲的整理了这一节,与大家分享。 联想,串起一片美丽 “孙氏联想法”的诞生 明霞 发现联想 期末复习了,看着满满一册书,该怎样组织学 生进行复习? 按以往的方法,是分单元或按章节将数节的内 容合并起来,将要点串讲,再做些题巩固一下就可 以了。这样复习,表面上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内容, 让学生将已经遗忘的知识在脑海中重现,也使知识 相对系统一些。但这种传统的复习方法学生很难产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训练、串讲、巩固,其最终目 的就是期末考试,甚至在听课中也常常听到老师反 复强调某个知识点“必须要记住哦,考试会考到的” ,或者“每年都会考这类题目,你一定要牢记” , “必须这样回答,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丢分” ,似乎 没有了考试,肯定就不会有复习课的存在。 我不能回避考试,自然也不能回避复习课。但 总觉得,复习课的目的不能仅仅指向期末考试,而 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 结,学会将过去所学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完整,就 像人们常说的,读书的过程要先把书读厚了,再由 厚读薄。我的理解是,在新授课的学习中,就是一 个让书读厚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必然牵扯到知 识的拓展、延伸、与生活的结合,以某个知识点为 中心的话,它应该是呈辐射状的;但复习的过程就 是再 把书读薄的过程,那就是将辐射出去的知识 聚焦回到一个点、一条线上来,或者说是把若干的 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很自然,书也就变薄了。 所以,我愿意把复习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思维由分散到集中再升华 的过程,这就使复习变得有意义了。 翻开课本,开头是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 先呈现的是生物的特征,随后是生物圈、生物与环 境、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期中 考试之前所学。第二单元是“生物和细胞” ,内容 是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 是很抽象难懂的部分,用了期中考试之后的所有时 间来学习。第一单元是宏观的,第二单元则是很微 观的,似乎两个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先复习 第一单元还是第二单元?两个单元之间如何融为一 体?怎样体现上述的一些思考?一本书摆在眼前,翻 来覆去,翻前翻后,目光停留在第三页上“生 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两幅插图“绿豆通过光和作 用制造有机物” 、 “金钱豹和它捕获的猎物” ,还有 这两幅插图下的说明文字:“植物从外界吸收水、 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和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 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 养物质” 。记得在给刚上初一的学生讲生物的特征 时,是无法对这些文字做解释说明的,也没有让学 生记住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原因是:学生刚上初中, 他们还没有接触过光合作用,也没接触过无机盐、 二氧化碳、葡萄糖等等知识,上来就给学生呈现这 些知识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但学生可以理解生 物都需要营养。那就先让学生知道生物能吸收营养 而长大,至于光合作用等知识,后面会学习到。而 在生态系统部分知识中,讲到生产者、消费者等知 识时,如何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当时就想到了生 物的特征,自然就会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来看 这两幅图,知道“生产”的含义,就是吸收外界的 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制作有机物的过程,就是 光合作用,植物能进行这样的过程所以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进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第 3 页说上的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所以是消费者。到 了学习第二单元细胞的时候,其中讲到细胞中的能 量转化器,我又一次让学生再翻回课本第 3 页,关 于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其实就是这个光合作用的过程 想到这些,心里一下子明朗、清晰了其实, 全册书内容就是一个整体啊,关键是作为老师如何 把这些知识很自然、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何不让学 生来通过联想进行复习 ,让学生自己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系,而不是我告诉的?但限于内容有太多,那就可 以分几次、选择一个侧重点来联想?我先自己尝试 着联想,发现真的可以把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太为我自己的发现高兴了,于是,满怀激动的等待 着复习课的到来。 尝试联想 准备上课了,课代表过来,路上问我“老师, 该上复习课了,我们怎么复习?” “我们玩。 ”“啊? 太好了,可怎么玩呀?” “一会儿上课我们就一起来 玩游戏。 ” 走进教室,学生就准备好了课本和笔,等着我 给他们划重点或许,在学生眼里,复习课就是 划重点?心里有些悲哀。我笑着给学生说:我们不 划重点,也不用看书,把翻开的书都合上,我们今 天采取一种特别的复习方式,你最后可以给这种复 习方式起个名字。 “耶!” 今天我们谁也不许翻课本,完全凭我们的头脑, 把沉睡在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一个一个的唤醒,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一个学 期是这样认识生物世界的。好,现在就开始。 首先,我们就从生物的特征开始。 我在黑板的中央写下了“生物的特征”几个大 字,并用粉笔框起来。 当我写下“生物的特征”时,你的脑海中想到 了什么? “我想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 ” “我想到了生物能吸收营养物质。 ” “我想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 “我想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我想到了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比如人拉 便便。 ” “我想到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了病毒以 外)。 ” 学生一边说,我就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在“生 物的特征”周围写上了“呼吸” 、 “生长和繁殖” 、 “吸收营养” 、 “排除废物” 、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由细胞构成”等,当学生说“排除废物”举例 “便便”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排除废物,通常指 的是排出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就是有些物 质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进而分解产 生的物质,如含氮废物(尿素等,通过排尿排出)、 二氧化碳等(通过呼吸排出),这才是真正的排出废 物,即排泄。 学生忍不住问:“那便便呢?它不是废物?” 它是经过消化道形成的食物残渣,就像草履虫 身体中的食物泡一样,食物泡变小了,里面的食物 逐渐被消化吸收,剩下的就是食物残渣。人体也是 一样,食物从口腔进入进过胃和肠道,最终有用的 成分被肠道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运往全身,不能 被吸收的就始终在肠道里,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这些物质没有进入细胞中参与生命活动,只是 剩下的食物残渣,所以不叫排泄。 “那叫什么?” 本不想解释,但学生非要弄明白不可,只好在 黑板一角写下“排遗、排泄”来,告诉学生二者的 区别。 生物的特征我们都想起来了,这个问题没有难 倒大家。其实呀,每条特征都包含着很多知识,你 可以把思路再拓宽一点,每个特征都能联想到后面 学到的很多知识,你信不信? 学生有的持怀疑态度,有的则跃跃欲试说可以。 不信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随便哪条特征, 我们先拿来做个试验? “老师,先呼吸吧。 ” “老师,先拿吸收营养来试验。 ” 好,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先拿吸收营养来 试。生物能吸收营养,这是所有生物的特征,你继 续联想,看看植物吸收营养和动物吸收营养是不是 一样,不一样的话,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这样提出, 是怕学生思维发散的太广了,不容易集中,所以老 师还是要巧妙引导。) “植物是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动物是吸收 植物或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质。 ” “植物是吸收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等,动物 是吸收现成的有机物。 ” “植物是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 ” 太好了,你们的思考很棒,这就是区别:植物 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无机 物,经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动物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所以会吸收现成的有机物生存。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学生赶忙问我什么问题。我说:既然植物能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它在生态系统中属 于 “生产者!”太好了,正是。那么动物属于? “消费者!”蝗虫是消费者,青蛙也是消费者,它 们有什么区别?“蝗虫是初级消费者,青蛙是高级 消费者。 ”那消费者死亡之后或者植物的枯枝落叶 怎么办?“被分解者分解变成无机物。 ”分解者指的 是什么生物?“细菌和真菌等。 ”对,这样,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生 物圈中的物质就在这几个环节间流动,这叫生态系 统中的物质流动。 “还有能量流动。 ”是的,能量怎 么流动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植物可以利用,还有的进入动物体内被动物 利用,死亡之后被细菌和真菌分解,又能被细菌和 真菌利用。 ”能不能再被植物吸收?“不能,能量流 动是逐级消耗。 ” 一边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关键词,一边说:好 极了,你看,是不是能联想出很多的知识?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没想到从“生物能吸 收营养” ,能联想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因为后面 还要专门复习生物圈部分,就给学生说:这个问题 先联想到这里暂停,我们回头再来看“吸收营养” , 刚才大家提到,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这光合作用 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的?“叶绿体!”叶绿体 在那里学习的?“在细胞中含有能量转换器。 ”是啊, 叶绿体就是一种能量转换器,怎么转换的,就是通 过它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将能量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吸收营养物质, 就是吸收了水、无机物和二氧化碳,吸收了这些物 质就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储存了能量,这不就 是转变了能量?而动物不能光合作用,所以动物细 胞里有没有叶绿体?“没有,所以动物吸收现成的 有机物。 ”“动物有线粒体。 ”“植物也有线粒体。 ” “所有生物的细胞里都有线粒体。 ” 由叶绿体,学生自然想到线粒体,这是另外一 种能量转化器,那就干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 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提示学生思考:线粒体怎 么转换能量?学生马上想到“线粒体像发动机,能 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有机物与氧结合, 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其中的 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氧气怎么来的?“呼 吸!”太好了,我们就这样从吸收营养串到呼吸了 呀! 学生惊讶的看着黑板上的“呼吸”二字, “真 的呀!”是啊,所有生物都要呼吸,都要吸收空气 中的氧气,氧气就是进入到生物体内,再进入细胞 中被线粒体利用来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分解成二 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有机物中的能力被生物体进行 生命活动利用。要是没有氧气呢?“就呜呼了!”是 啊,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