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docx_第1页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docx_第2页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docx_第3页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docx_第4页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研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 续发展研论 摘 要: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而新农 村建设将对农村的面貌与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要实现乡 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保持 乡村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本文从分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 的关系入手,提出保持乡村文化的本质化是在建设新农村 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乡村文化 可持续发展 前 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 90 年代中后期后,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 段。国家旅游局 1998 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 年推 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 股乡村旅游热。XX 年国家批准了 203 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 示范点。同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 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国家旅游 局将旅游主题定为“XX 中国乡村旅游年”,并且制定了 “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就 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对乡村旅 游的格外重视正是由于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 阔的发展空间,它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 济,既发展了旅游业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 独特的吸引力小桥、流水、人家,展现出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魅力。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 实施,可以预计,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村建设高潮即将到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物质文化的发展而消磨了 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失去乡村旅游的吸引点。因此,应 当科学规划,注意加强和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促进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间的良性发展,使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推进。 1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本源文化势差 文化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最活跃的因素。现代旅 游已然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表层,它更需要文化元 素的充实。古老而厚重的乡村文化积聚着中华上下 5000 年 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历史不断冲刷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村 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传承着中 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传统的乡村文化面前,中国城市文 化呈现着另一番的文化形态。中国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 文化的混血儿,难以保存中国本身最为原真的文化面貌。 一位西方学者一语道出个中真谛:中国的文化在中国的乡 村。城市文化相比于乡村文化这一“本真文化”,两者之 间出现了文化势差,这正是乡村旅游形成的吸引力本源。 这种文化势差是建立在空间势差、视觉势差、心理势 差的基础之上。城市的喧嚣繁杂与乡村的宁静悠然、城市 的钢筋水泥与乡村的砖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乡 村的慢调节奏,这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文化势差的表 层现象。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 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将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 平和之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客源 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 力源泉。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宁静的乡村环境,释放心理积 郁的同时,他们更深层的是在体验与城市文化别然不同的 乡村文化。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更是一种生 活时尚。 2 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冲击并存 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新农村发展的 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乡村旅游不仅 让都市人亲身体验乡村文化,促进城乡居民间的交流,消 除城乡文化间的隔阂,而且积极地利用当地现有的乡村资 源,开发“农”、“旅”结合的特色旅游,增加非农产业 的就业岗位,服务当地农户,提高农户收入,发挥旅游扶 贫的功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第一产业与第 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一个契合点。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在 “卖”乡村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自身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而异化,失其本色的可能。农村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 潮流,强势的都市文化占据上风,诱惑着传统的乡村文化。 在“城镇化能够带来物质文明”观念的驱使下乡村开始追 随和模仿城市,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在格调和品位流行的今 天出现了迷失,异化了的乡村文化渐渐失去了它独特的文 化吸引力,出现正熵的形态,最终导致陷落。一些乡村旅 游目的地早衰现象正向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3 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保持 乡村文化的本质化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 本质是本地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保持乡村 性,保持文化势差的优势。 文化势差是人在处于不同环境或历史积累形成的文化 中时产生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差异。由于每个人的价值判 断标准不尽相同,文化差异的程度也没能形成统一的判断 标准,致使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文化势差难以得到准确地把 握。 为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依据,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 开展,可就文化按层次结构具体划分为物质文化层面、制 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层 面以空间结构分析为依托,制度文化与政府行为、乡间组 织相联系,而精神文化层面是重点,它与乡村社区的文化 心理相结合,制约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在新农 村建设中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新的视野审 视并保持以上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势差优势。以此作为切入 点,保持乡村的文化优势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注 意几个方面: 3.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乡村的自然 性。无论开发地是贫穷还是富裕,乡村旅游业对当地的经 济收入的增加有很大的贡献,而当地的自然资源又影响着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乡村旅游经济系统而言,乡村的自 然能源流都是负熵流。如果中断了这一过程,乡村旅游经 济系统将成为一个死的结构。从目前情况看,如果建设新 农村过程中缺乏谨慎的规划,那么工业化、城镇化的势头 可能会使农村减少了几分乡村的自然性,增加了几分城市 的工业性,进而减弱旅游吸引力,影响到旅游带来的乘数 效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保持乡村旅游的“地格”就是维 持目前我国乡村“脏、乱、差”这样的空间格局。相反地,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极力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积极引进工 业化的技术,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事实上,工业化与乡 村的田野性是可以相互协调的。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农 村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农村虽然早已实现了现代 化,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乡村自然性。工业化提高了农业 机械水平和农业生产率,但工业化不一定要将农村的环境 也变成钢筋水泥环绕的城市,而是要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得 到日益改善的同时,保持着内在的乡野气息。做到这一点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乡村“地格”。 3.2 完善制度文化体系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制度 文化又称为社会文化,它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企业的经 营管理,还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民间组织制度 等等,其构建起的体系在诸多方面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对我国乡村旅游业而言,乡村自然资源的特点促使了 当地开展乡村旅游以采用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为主。当前我 国乡村旅游业与当地农业的资源争夺主要体现在土地上, 尤其是一些地区通过出让土地,换取外部资金来开发乡村 旅游,导致可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地的现象。通过开展小 规模的经营方式可以缓解这样的矛盾,在发展旅游业的同 时不会占用大量农地。因此,小规模经营是当前乡村旅游 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经营组织方式。 必须强调的是,我国旅游产业是政府主导型的产业。 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步履维艰。 由此可见,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相关 政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 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后台”支持。 有了后备力量军,个体经营的农户方能提供更好的“前台” 服务。如此这般,“前台”与“后台”的相互照应使得乡 村旅游这个“舞台戏剧”可以更好地持续演绎下去。无论 是空间格局的规划、社区参与,还是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政府都要有清醒地认识,积极地引导乡村的发展, 引导旅游业在乡村的健康发展。 3.3 保持乡村文化的精粹的同时应加强社区参与。如 果说保持乡村空间格局的自然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外在形式,那么保持乡村的文化内涵便是乡村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深刻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加强农 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的开发才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旅 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 感,从而乡村的社区居民便不会再妄自菲薄地用扭曲而夸 张的仪态去模仿城市,他们可以与来乡村旅游的都市人进 行平等地沟通。另一方面,增强了社区自豪感,会使乡村 社区更有动力去保护自己的文化。显然,在这个良性循环 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程度。乡村旅游是集观光、 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都市人到乡村旅游 除了放松身心外,更多的是想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了解 乡村文化。加强社区的参与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