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ppt课件_第1页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ppt课件_第2页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ppt课件_第3页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ppt课件_第4页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 13 章 )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 乘数论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八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n 假设: n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 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厂商 (企业部门) 。 n 2、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 量而变动。 n 3、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 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n 4、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则 GDP=NDP=NI=PI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 概念 (Equilibrium Output)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2、公式 y = c + i (即实际产出或收入 =意愿消费 +意愿 投资 ) 3、图型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 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图如下页 案例 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 定的? 0 直 线 上任一点均 为 E=y y E 100 100 收入 =100 支出 =100 45 ()支出等于收入的 45线 ( )支出决定收入 0 直 线 上任一点均 为 E=y y E 100 100 45 E IU0 IU MPC ,则 APS和 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 APSMPS。 第三, APC和 APS之和恒等于 1, MPC和 MPS之和也恒等于 1 。 y = c + s y yy = c + sy 即: APC + APS = 1 1 APC = APS 1 APS = APC y = c + s y y = + y c s y 即: MPC + MPS = 1 1 MPC = MPS 1 MPS = MPC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 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 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 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的税收政策。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Life Cycle Hypothesis)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n 美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 者会受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 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 地决定的,因此得名。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n 美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他认为消 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 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 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Life Cycle Hypothesis) n 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消费 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 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 久收入是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 n 比较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比较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n 1、利率 n 2、价格水平 n 3、收入分配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教材习题 8: 假定有两个老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 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 ;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 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 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为什么? 案例 1中国的消费支出与收入 消费支出决定于收入,平均消费倾向随 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中国城乡居民 的收入和平均消费倾向显示了这种趋势 ,如表所示。 年份 城市居民 可支配收 入(元) 城市居民 平均消 费 倾 向 农 村居 民 纯 收 入(元) 农 村居 民平均消 费倾 向 1990 1510.20 0.85 686.31 0.85 1991 1700.60 0.85 708.53 0.87 1992 2026.59 0.82 783.99 0.84 1993 2577.44 0.82 921.62 0.84 1994 3496.24 0.82 1220.98 0.83 1995 4282.95 0.83 1577.74 0.83 1996 4838.90 0.81 1926.07 0.82 1997 5160.30 0.81 2090.10 0.77 1998 5425.10 0.80 2161.98 0.74 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平均消费倾向 不过研究发现,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 , 收入分配因素 对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 作用,大于 收入水平提高 的影响。 利用 19891998年的城乡居民收入 最高 最低比与平均消费倾向变动所作的 回归分析,有以下关系: 上述的模型通过检验,而且变量是显 著的。可以看到,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 向,与 收入差距 扩 大 和 收入提高 两项因 素都是呈负相关,并且,从模型系数可 以看出,收入差距比收入增长对平均消 费倾向下降的作用更大。 n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很高,从 1978年至 1995年,储蓄率平均为 37%,处于世 界上储蓄率最高国家之列。只是 1978年 之前主要是政府储蓄的形式; 1978年以 后,随着收入分配向个人和家庭的倾斜 ,储蓄增长表现为家庭储蓄的形式。 案例 2中国的高储蓄率 中国的储蓄率较高的原因: 其一,是家庭借贷较为困难。从理论上说,面临借贷限 制的家庭,其消费小于没有信贷限制的家庭。 其二,与自有住房的购买有关。中国不论是农村还是城 市居民,购置住房都要几十年的积蓄,如果家庭想要 拥有自己的住房,就必须大量储蓄。 其三,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关。传统体制下,由政 府包揽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支出;改革后,个人和家 庭要逐步为自身的养老、看病支付费用,不得不通过 储蓄作为付费来源。 n 一、住房消费仍然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 二、汽车消费增长空间较大; 三、教育消费成为长期的消费热点; 四、绿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的消费主题; 五、信息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六、旅游消费成为主要休闲消费方式; 七、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 八、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扩大了租赁消费空间; 九、银色消费市场广阔; 十、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凸显。 案例 3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十大趋势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使用消费函数 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由消费函数推导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 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使用消费函 数决定收入 已知: y = c + i c = + y 联立方程: y = + y + i = + i1 = 11 ( + i ) = + i 1MPC AE (c+i) AE (c+i) y=AE E y0 c i 45。 教材 P461 图 138 2、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图解 已知: i = s s = y c = + ( 1 ) y 联立方程,则: y = 11 ( + i )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由储蓄函数推导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 s,i 0 s = + (1 )y iE y 教材 P462 图 139 2、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图解 第五节 乘数论 一、投资乘数 二、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 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一、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乘数( k) = 国民收入的变化 投资支出的变化 = y i 各轮收入增加的加总: 投资的增加: 由此得知: E (c+i) c+i E0 y0 c+i 。45 E1 Y i 乘数理论的几何说明 Ki = y i 教材 P464 图 1310 乘数理论的代数说明 1 乘数效应的代数说明 2 二、乘数效应 乘数 (Multiplier) 自发总支出( 、 g、 t、 xm)的增加所引起的 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一、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二、不同税收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三、不同税收条件下 s + t 线的斜率情况 一、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加入政府部门后 总支出为 c + i + g 总收入为 c + s + t 均衡条件为: c + i + g = c + s + t i + g = s + t 二、不同税收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税收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定量税 t = t,一种为比例税 t = t( y) 。在两种不同税收情况下,所得到的均衡收入并不相同。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分析 (教材 P465) 已知: c = +yd = 1600 + 0.75yd t = t = 800 (定量税 ) i = i = 1000 g = g = 2000 (单位均为亿美元 ) 由消费函数求得 s = + (1)yd = 1600 + 0.25( y 800) = 0.25y 1800 根据 i + g = s + t,得到: 1000 + 2000 = 0.25y 1800 + 800 y = 4000/0.25 = 16000 如果是 比例税比例税 (课本未讨论课本未讨论 ),均衡公式为: i + g = s + t (y) t (y)是比例税是比例税 设设 t (y)=0.2y 已知: c = +yd = 1600 + 0.75yd t = t ( y) = 0.2y (比例税 ) i = i = 1000 g = g = 2000 (单位均为亿美元 ) 由消费函数求得 s = + (1)yd = + (1)(y ty ) = + (1)(1 t ) y = 1600 + 0.250.8y = 1600 + 0.2y 根据 i + g = s + t,得到: 1000 + 2000 =1600 + 0.2y + 0.2y y = 4600/0.4 = 11500 可见,定量税下的均衡收入要大于比例税下的均衡收入。 比例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分析 三、不同税收条件下 s + t 线的斜率情况 定量税定量税 的税收量变动,只会使 s + t 曲线平行移动, 即改变 s + t 线的截距 (教科书 P466图 1312)。 t越大,均 衡产出 y越小。 s + t i + g y i + g 14800 160000700 1000 3000 s + t 700 0.25y s + t=1000+0.25y 比例所得税比例所得税 税率越大, s + t ( y)曲线斜率越大, 均衡产出越小。 s + t i + g y s + t i + g 1600001000 1600 3000 s + t (y) 11500 s + t i + g y s + t (y) i + g 0 1600 3000 s + t (y) 1150010514 如上图 :若其他条件不变 ,税 收从定量税改为比例税后 , 均衡产出减少。 如下图 :若其他条件不变 ,比例 税率提高(如比例税率由 0.2 提高到 0.25),均衡产出减 少。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数 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课本未讨论) 均衡收入 y的表达式 已知: c = +yd yd = y t i = i g = g t = t(定量税) 则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为: y = c + i+ g =+( y t ) + i + g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 的比率。 2、公式 kg= g =y 11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二、税收乘数 2、公式 kt = t = y 1 ( t为定量税) ( t为比例税) ( t为比例税时的税收乘数推导)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 动的比率。 2、公式 k t r = 1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推导过程 ( t为定量税) 四、平衡预算数 1、概念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 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公式 k b = 11 = 1yg = yt = 平衡预算乘数的推导 ( t为定量税) 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课本未讨论) 1、以上所讨论的四种乘数,都是假设一个变量的变 动不引起另一些变量的变动,若其他变量也变化,则 乘数也会变。 2、若税收是比例所得税,则乘数值会变小 如: 已知 c = +yd yd = y t + tr t = t0 + ty (税收函数 ) 则: 从上式可以看出,乘数值变小了。 此时,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分别为: 1 1 ( 1 t) 1 ( 1 t)、 、 1 ( 1 t) 以上分别要小于: 1 1 1 、 、 1 3、在税收随收入而变化的模型中,虽然各种乘数值 变小了,但是平衡预算乘数仍等于 1。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的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 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即: y = c + i + g +( x m)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设: = m = m0+ y 其它变量不变,则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为: y = ( + i + g t + t r + m0) 1 + 1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此时,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分别为: 1 1 1 、 、 1 以上分别要小于: 1 1 1 、 、 1 练习题 n 一、选择题 n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n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n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n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n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n 答案: C n GDP高于均衡水平,意味着( )。 n A.从收入流量中漏出的储蓄 S大于注入收入流 量的投资 I; n B.计划的消费支出 C的总额超过计划投资 I的总 额; n C.GDP偶然沿着消费曲线超过收入平衡点; n D.计划投资 I的总额和计划消费 C总额之和超过 现值 GDP水平。 n 答案: A n 下列那一种情况不会使收入水平增加? ( )。 n A.自发性支出增加; n B.自发性税收下降; n C.自发性转移支付增加; n D.净税收增加。 n 答案: D n 每当( ), GDP低于均衡水平。 n A.从收入流量中漏出的储蓄 S大于注入收入流 量的投资 I; n B.计划的消费支出 C的总额超过计划投资 I的总 额; n C.GDP偶然沿着消费曲线超过收入平衡点; n D.计划投资 I的总额和计划消费 C总额之和超过 GDP现值水平。 n 答案: D n 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 若现期水平为 5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 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为 1200亿 元,这些数字表明( )。 n A. 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下降; n B. 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上升; n C.GDP处于均衡水平; n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n 答案: B n 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 0.3,投资支出增加 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 GDP增加( )。 n A.20亿元; n B.60亿元; n C.180亿元; n D.200亿元。 n 答案: D n 四部门经济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 应( )。 n A.变大; n B.变小; n C.不变; n D.变大、变小或不变均有可能,不能确 定。 n 答案: B n 二、问答题 n 1、能否说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 定递减;反之,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 一定递减? n 答: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 b递减, 则 APC一定递减。但是不能反过来说 APC递减, MPC也 一定递减,因为即使 MPC(即 b)不变, APC也会随收 入 y的增大而变小(因为 a是常数, y变大 时, 会越来越小,从而 APC递减)。 n 2、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 响?什么是 “节俭的悖论 ”?试解释。 n 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图形可描述如下: 交点 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 衡收入水平 I Y I、 S O A S 假设消费函数为 c=a+by,则储蓄函数为 s=-a+(1- b)y,则增加储蓄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 a、 b值。 a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上移; b变小,表 示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 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 均会导致均衡点 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 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 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 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 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 。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 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 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这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 ,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 说却是件好事。这就是所谓的 “节约的悖论 ”。 任何经济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 ,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久 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 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抽象、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 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凯恩斯的简 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 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 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 20世 纪 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个人大量失业、 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 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 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 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 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 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 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 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 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 、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们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 ( 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 技术条件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 现象。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 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 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 不是消费的增加。( 2)各国情况不同,因而,不能将 之到处照搬。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 全不适用。 n 3、储蓄率太低,将制约投资以及经济的增长,在简单 凯恩斯模型中,储蓄率提高将使产量减少,这是否矛 盾? n 答: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机器设备、新建厂房等。企业 投资的目的之一是补偿损耗、维持简单再生产。这部 分投资称为更新投资,或者称为补偿折旧。总投资大 于更新投资的部分称为净投资,其目的是扩大再生产 。可见企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从宏观经济的角 度来看,一国资源不是用来生产投资品,就是用来生 产消费品。一国消费率太高,会引导一国大量资源用 于生产消费品,从而使投资品的生产受到限制。这样 就 制约了一国经济的增长。这里的问题是企业要有足够 的投资需求,但由于储蓄率太低、投资品供给不足, 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能完全实现,结果影响了一国的经 济增长。因此,储蓄率太低是一个消极因素。注意这 里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充分就业,不是储蓄率不能转化 为投资,而是储蓄率太低限制了投资。 而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导 致经济萧条。在这一场合储蓄率提高导致消费需求下 降,使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另一方面,由于 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由储蓄提高带来的投资品供给增 加,只能导致产品积压增加。在这里,储蓄不能顺利 转化为投资。 因此,题目中的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前 提条件不同,储蓄率提高在前一个场合是积极因素, 在后一个场合是消极因素。 n 4、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n 答:凯恩斯模型是指由凯恩斯在 通论 中首先创立 的,并经过许多年追随者修改与补充的宏观经济理论 体系。简单凯恩斯模型仅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它 可以被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最主要思想。 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中心内容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 件。在两个部门、三个部门和四个部门经济中,产品 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式虽然有区别,但它们都是 i=s这 一基本形式的变形。在凯恩斯模型中, i=s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均 衡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 进行,和 “古典 ”模型一样,在凯恩斯模型中,储蓄和投 资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 分配,另一方面决定产量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的 分 配。与充分就业的古典模型不同,凯恩斯模型中投资 和储蓄的均等所决定的均衡,通常低于充分就业的均 衡。 凯恩斯为了寻找和确定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变量 ,以便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提出了投资等于储 蓄这一基本均衡条件。其实,构成简单凯恩斯模型核 心的内容的这个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 总资本再生产和流动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古典模型还 是凯恩斯模型,都不懂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条件,并不是流通领域中供给和需求的简单均等,而 应是考虑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使社会 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够顺利进行的那种均等。更何 况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企业部门想要有的投资和家 庭部门想要有的储蓄都是琢磨不定的东西。实际上, 很难讨论二者的均等,至于企业部门的实际投资和家 庭部门的实际储蓄的均等,那也只是凯恩斯的定义上 的均等。投资等于储蓄的说法,混同了储蓄和资本积 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 部而不是发生的家庭部门。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 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 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资本积 累。至于家庭储蓄,不过是垄断资本网罗和控制的一 些闲散资金和零星资金。 凯恩斯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的含义是,市场机制的 自发调节虽然能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但 是未必能达到充分就业时的社会总产出水平。要保证 充分就业的实现,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行的, 必须依靠政府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凯恩斯 也批判萨伊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