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讲稿_第1页
针灸治疗学讲稿_第2页
针灸治疗学讲稿_第3页
针灸治疗学讲稿_第4页
针灸治疗学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治疗学讲稿 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树中 首先需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l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l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l 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 l 与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等的关系? l 学习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性 l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医五年,治病一生。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l “三知 ” l 温故而知新 l 善思而知法 l 勤用而知妙 l 知识 +能力(思维 +动手 +创新) +素质(医德 + 医技 +体力) 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内容 l 上篇 总论 理论 l 中篇 各论 临床 l 下篇 附录 其它: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研究进展、病例书写 l 教材编写情况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l 思考: l 1.针灸可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说明针灸有什 么作用? l 2.针灸可以治疗失眠,说明针灸有什么作用? l 3.针灸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 敏性疾病,说明针灸有什么作用? l 针灸可以治疗 300多种病症,针灸的治疗作用 到底有多少? 思考:针灸的治疗作用到底有多少?答案 是不是唯一的? l 止痛、消炎、抗过敏、安眠、调整心律 从西医看 作用数不清。 l 解表、清里、和中、益气、养血、滋阴、壮阳、健脾 、补肾、泻火、利水 从中医看作用也数不清。 l 阴阳学说对我们的启发: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可百 然其要一也。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 知其要,流散无穷。 ” l 张景岳为何能成为名医? 针灸治疗作用 l 作用有四 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l 作用有三 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 l 作用有二 通经脉 调血气 l “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 ” l “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 ” 第一节 疏通经络 l 为何说是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l 为何会引起经络不通? l 怎样知道经络不通?是哪条经络不通?是经不 通还是络不通?还是经络都不通? l 如何治疗经络不通? l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l “针为不为,灸之所宜。 ” 第二节 扶正祛邪 l 腧穴是什么? l “神客在门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 l 针灸为什么可以扶正袪邪? l 金元四大家对我们的启发。邹城百岁老中医。 l 针灸如何扶正袪邪? l 机体状态 l 针灸方法 l 针灸手法 l 腧穴特性 第三节 调和阴阳 l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l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l 针灸为何会取效?为何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效果 会有差异? l 外因:针灸 l 内因:机体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l 灵枢 .经脉 :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l 灵枢 .本神 :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 l 灵枢 .官能 :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 l 素问 .宝命全形论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l “上守神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 l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 l “补泻反则病益笃。 ”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l 思考: l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哪些?这些辨证方法是否可以通用 于所有的疾病? l 为何会出现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古方今病不相能 。 ”“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怪病多痰 ”等名言? l 为何会出现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阳亦不足 ”、 “补 脾不如补肾 ”, “补肾不如补脾 ”,伤寒、温病等论争? l 会不会出现新的辨证方法? l 针灸临床应该如何选择辨证方法?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l 结论 : l 辨证方法是对疾病的规律性把握,病之规律变 ,则辨证方法亦变。 l 八纲辨证辨病性 l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最为常用 l 脏腑病症以脏腑辨证为主,其它病症以经络辨 证为主 ,者常结合应用。 第一节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l 明辨病证性质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l 突出经络辨证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错 l 分清标本缓急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l 做到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 一、明辨病症性质 l 阴阳 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l 表里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l 寒热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l 虚实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二、突出经络辨证 l 为何突出经络辨证? l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l 如何突出经络辨证? l 见经络辨证一节。 三、注重整体观念 l 经络的内联外络 l 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l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四、做到三因制宜 l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余心。春夏瘦而刺浅 ,秋冬肥而刺深。 l 因人(因病) l 因地 l 因时 第二节 八纲证治 l 阴阳 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l 表里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l 寒热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l 虚实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第三节 脏腑证治 l 思考: l 1.哪些腧穴与脏腑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 l 2.在针灸临床运用脏腑辨证与中医其它临床各 科运用脏腑辨证有无区别? l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 中之热也? ” 第三节 脏腑证治 l 五脏病的证治规律 l 俞募穴 +原穴 l 六腑病的证治规律 l 俞募穴 +下合穴 l 脏腑的五行生克补泻 l 如脏躁 少海,笑不休 神门 脏腑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l 腹痛部位与脏腑病的关系 l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小肠分治。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或气血精津 ) l 思考: l 为何说:怪病多痰?也曾有过怪病多瘀的说法 。为何没有怪病多气的说法? l 王清任医林改错从理论上越改越错,但为 何其创的五逐瘀汤却能大行其道?久用不衰? l 如何辨在气?在血?在津液? l 针灸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 l 如何辨在气?在血?在津液? l 气 舌苔,经主气。 l 血 舌质,络主血。 l 津液 痰饮、水气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 l 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l 三变刺法: “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 l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 l 八会穴: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l “中有盛聚者,不可取之腧 ”, “打扑损伤破伤风,先于 痛处下针攻。 ” 瘀血:局部取穴为主。 l 经脉是主 所生病 :三焦经 气所生病者 ;胃经 血所生病者;大肠经 津液所生病者;小肠 液所生病者。 l 张仲景和叶天士就是气血津液证治的大师。 第五节 经络证治 l 一、经络辨证 l 二、按经论治 一、经络辨证 l (一)辨证归经 经脉证候 l (二)辨位归经 病变部位 l (三)经络诊察归经 l 1.经络望诊 l 2.经穴触诊 l ( 1)循经按压 l ( 2)穴位按压 l 3.经络电测定 l 4.知热感度测定 (一)辨证归经 l 经脉病候 l 如心悬若饥状 l 石学敏院士有深入研究 (二)辨位归经 l 头痛 l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 ,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 之,熨而通之,其恝坚,转引而行之。 ” (三)经络诊察归经 l 1.经络望诊 l 可见的经络现象:红线等 l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 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 l 扁鹊心书: “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 经络故也。 ” 2.经穴触诊 l 揣穴 l ( 1)循经按压 l 灵枢 .刺节真邪: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 ,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 之。 ” l ( 2)穴位按压 l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 ” l “在郄中结络如黍米。 ” l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 l 盖国才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 经络辨证的其它方法 l 3.经络电测定 l 4.知热感度测定 二、按经(络)论治 l (一)十二经论治 l (二)奇经八脉证治 l (三)络脉证治 l (四)经筋证治 (一)十二经论治 l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具体包括: l 1.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 l 2.所属脏腑的病症 l 3.所联系的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症 l 皆宜取该经脉的穴位治疗。 l 详 灵枢 .经脉 (二)奇经八脉 l 记住奇经八脉为病之原文。 l 多用八脉交会穴 l 内关治心绞痛、胃痛 阴维为病苦心痛 l 外关治外感寒热 阳维为病苦寒热 l 照海治足内翻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l 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 l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奇经用药 l 孙朝宗 奇经八脉证治方论 (三)络脉证治 l 十五络脉虚实病候 l 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l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刺络出血 l “病在血,调之络。 ” l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 l 吴以岭 络病研究 (四)经筋证治 l 基本方法: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腧 ” l “在筋守筋。 ” l “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 l 肝主筋 l 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 l 筋会阳陵 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 l 第一节 选穴原则 l 第二节 配穴方法 l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 第一节 选穴原则 l 一、局部选穴 l 二、邻近选穴 l 三、远端选穴 l 四、辨 证 选穴 l 五、随 症 选穴(经验选穴) 第二节 配穴方法 l 一、按部配穴 l (一)局部配穴法 l (二)上下配穴法 l (三)前后配穴法 l (四)左右配穴法 l (五)三部配穴法 l 二、按经配穴 l ( 一)本经配穴法 l (二)表里经配穴法 l (三)同名经配穴法 l (四)子母经配穴法 l (五)交会经配穴法 一、按部配穴 l (一)局部配穴法 l 定义:什么是局部配穴法? 在病变局部配穴 l 举例:偏头痛: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太阳、阿是 l 适用范围:所有病症(头痛治痛永远是对的,只是层 次较低) 病变部位局限且明确者(中医:有形实邪 (盛聚);西医:器质性病变)尤其多用。 (二)上下配穴法 l 何谓上、下? l 上、下为何以腰为界? l 何谓上下配穴法? l 举例:偏头痛:局部配穴 +侠溪 l 思考:偏头痛:局部配穴 +中渚是否上下配穴 法?远近配穴法与上下配穴法含义是否相同? l 应用范围:最常用的配穴法之一。 (三)前后配穴法 l 别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偶刺 l 俞募配穴属前后配穴法。 l 例:胃痛:至阳、灵台、中脘 l 躯干脏腑病多用。 (四)左右配穴法 l 定义: 1.左右交叉配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左病 右取或右病左取) 2.左右对称配穴:左右同取 l 争议:胃痛:右取足三里,左取公孙,是否秘属左右 配穴法?交经缪刺与左右配穴含义是否一致? l 举例:胃痛:双侧内关、中脘、足三里 l 应用:左右交叉配穴 头面疾患多用 l 左右对称配穴 内脏疾患多用 (五)三部配穴法 l 三才配穴法(天、地、人) l 局部、邻近、远端配穴法 l 眼病:睛明(局部)、风池(临近)、光明( 远端) l 应用较广。 二、按经配穴 (一)本经配穴法 l 定义:本经脉或所属脏腑病取本经穴。 l 举例:经脉病如坐骨神经痛取秩边、承扶、委 中、昆仑 l 脏腑病如肺病咳喘:中府、尺泽、太渊 l (二)表里经配穴法 l 定义:相表里的二经腧穴相配 l 举例:胃病:足三里(胃经)、公孙(脾经) l 思考:原络配穴法属表里经配穴法 l 应用:某经或某脏腑有病时多用;若表里二经 同病则更为适宜。如脾胃虚弱(足三里、公孙 )、肝胆郁火(行间、阳陵泉)、肾虚膀胱热 (太溪、委中) (三)同名经配穴法 l 别名:手足同名经配穴法、关节对应取穴法 l 关节扭伤最为常用。 l 有局限性固定疼痛点的肢体关节病也有良效。 如网球肘 l 举例:右外踝扭伤 左养老 l 左膝关节内侧扭伤 右尺泽 l 右网球肘 左阳陵泉处压痛点 l 窍门:按已刺;活动患部 (四)子母经配穴法 l 方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五行生克之 异经补泻法 l 举例:肺虚咳喘:太渊、足三里(培土生金) 。 l 肝虚目眩:太冲、太溪(滋水生木) l 肝火内扰失眠:行间(怒气失眠,屡刺 行间)、神门(实则泻其子) l 应用:某经或某脏腑虚实明显者 (五)交会经配穴法 l 方法:病变部位有几条经交会,就取这几条经的腧穴 l 举例:左下腹痛:肝脾二经所过:公孙、曲泉 l 面肌痉挛:肝胃二经所过:足大趾、次 趾、中趾 趾腹点刺出血 l 面瘫:局部取穴 +合谷、足三里、太冲 l 多用交会穴:如前阴病:关元、三阴交 l 傻瓜治法,大有妙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不变 应万变。 l 发热治法: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l 柴胡桂枝汤 +葛根、石膏 第三节 (针灸)处方的组成 l 天津杜元灏 针灸处方学 可参。 l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l 二、把握治疗时间 l 三、针灸处方符号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l (一)穴有主次,术有先后 l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l (三)深浅不同,作用有别 l (四)手法不同,效果有异 l (五)知常达变,增减腧穴 (一)穴有主次,术有先后 l 1 穴有主次 l 主穴必取,重点施术,配穴酌用 l 2 术有先后 l ( 1)一般先阳后阴,行上后下 l ( 2)凡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 l 宜灵活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l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l 十八般兵器,各有所长。 l 针灸拔罐,各有所宜。 l 阳证多针,阴症多灸。 l 知常达变:热证可灸论。 (三)深浅不同,作用有别 l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l 如面瘫、面肌痉挛、面痛均可取面部腧穴,但 深浅有异。 l 针灸科俗话:面瘫没有一个治不好的,面肌痉 挛没有一个能治好的。 l 慈禧太后 l “未得其术也 ” (四)手法不同,效果有异 l 补合谷、泻三阴交:闭经、堕胎 l 泻合谷、补三阴交:崩漏、保胎 l 补合谷、泻复溜:发汗 l 泻合谷、补复溜:止汗 l “补泻反则病益笃 ” (五)知常达变,增减腧穴 l 随证(症)治之。 二、把握治疗时间 l (一)治疗时间 什么时间治最好? l (二)留针时间 留针多长时间为好? l (三)疗程时间 多长时间为一疗程? l (四)间歇时间 多长时间治一次? l (五)总体治疗时间 其需治疗多长时间? 三、针灸处方符号 l 见表。 第五章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l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l 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l 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l 郄穴和会穴的临床应用 l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l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l 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l 一、五输主病 l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 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 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 之于合。 ” l 难经 .六十八难: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 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 l 以上原文需要背诵 一、五输主病 l 思考与体会: l 1 “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 “合治内 腑 ”是指五输穴吗? l 2 对 “井主心下满 合主逆气而泄 ”有不同 观点。马传江论文 l 3 对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的临床应用体会 二、子母补泻 l (一)本经取穴法 l 阴经:木火土金水 l 阳经:金水木火土 l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l 如肺(金)虚补太渊(土生金,补其母),实泻尺泽 (金生水,泻其子) l 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l 如胃(土)火牙痛,当泻厉兑(井金 ),改泻内庭( 荥水) l 心(火)虚脏躁,当补少冲(井木),改补少海(合 水) 二、子母补泻 l (二)异经取穴法 l 实则泻其子经本穴;虚则补其母经本穴 l 何谓本穴? l 是指与本经五行属性一致的腧穴。如土经土穴 ,火经火穴之类。 l 例子详见课本。 三、因时而用 l 有不同的说法。 l 了解即可。 l 张灿甲教授对此有深入研究。可能与古代历法 不一有关。 第二节 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l 一、原穴应用 l 灵枢 .九针十二原 l 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 l 不论病之寒热虚实皆可用。 l 思考:原穴是经之原穴还是脏腑之原穴? 二、络穴应用 l 络脉所过,主治所过; l 表里两经所过,主治所及。 l 络穴虚实病候。 三、原络配穴 l 属表里经配穴法。 l 原则:先病、主病取原;后病、次病取络。 第三节 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l 应记住以下要点: l 1 均是脏腑之气所输注之部位一。 l 2 治疗脏腑病之要穴。 l 3 五脏病取背俞为从阳引阴、阴病治阳。 l 六腑病取募穴为从阴引阳、阳病治阴。 l 4 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法。 第三节 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l 思考与体会 l 1 是否背俞偏于补虚,募穴偏于泻实?(教材) l 2 背俞穴的取法: “皆挟脊相去三寸所,按其处,应 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l 3 背俞穴的诊断价值: l 肝胆俞隆起 肝胆郁火 l 脾俞下陷虚软 脾虚 l 肾俞下陷虚软 肾虚 l (见照片) 第四节 郄(穴和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l 一、郄穴应用 l 要点: l 郄者急也。治急性病症。 l 体会: l 孔最治鼻衄案 l 地机治急性胰腺炎案 二、八会穴应用 l 要点: 脏会章门 l 腑会中脘 l 气会膻中 l 血会膈俞 l 筋会阳陵 l 骨会大杼 l 髓会绝骨 l 思考与体会: l 骨会大椎还是骨会大杼? l 张善忱、张文献治牙痛案 l 下肢痿痹案 l 膝骨关节炎案 三、郄会配穴 l 要点: l 郄穴 +八会穴 l 应用: l 主要治疗急性病症。可迅速缓解症状。 l 郄会配穴法以住教材未提及。 第五节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l 要点: l 1 下合穴的定义 l 2 六腑下合穴 l 思考与应用 l 1 六腑病首取穴 l 2 中医如何诊断六腑病 l 3 为何大、小肠下合穴在胃经,三焦下合穴在 膀胱经? 第六节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l 要点: l 1 哪八个穴位分别通于哪八脉? l 2 如何两两相合?合于何部位? l 如公孙、内关合于胃心胸 l 应用: l 1 针经指南 l 2 灵龟八法 第七节 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l 要点: l 1 定义 l 2 数目 90个左右 l 应用 l 治疗交会经脉所属脏腑、组织的病变。 中篇 各论 l 主要讲运用针灸疗法对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重点是治疗方法。 l 其它如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等也很重要,但由于中西医其它课程如中医内 科学、西医内科学等已有论述,限于课时,不 做重点介绍。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 l 一、概述 l 定义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 为主症 l 病因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l 思考 :外邪甚多,为何独提风寒湿邪?其它处邪可否 致痹? l 内生五邪可否致痹?痹证是否尽属外邪所致? l 为何附院内科清热毒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良效? l 例临证左肩臂痛案。大小诸证方论: “此手经之病 ,肝气之郁也。 ” l 病机 :气血痹阻,经络不通 第一节 痹证 l 二、临床表现 l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l 行痹 (风痹):游走性疼痛 l 痛痹(寒痹):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重遇热轻 l 着痹(湿痹):沉重疼痛,阴雨加重 l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l 风湿性关节炎: 大关节红肿疼痛、不对称、血沉、抗 O l 类风湿性关节炎: 小关节、对称、晨僵、变形、 RF阳性 l 骨性关节炎: 中老年人,膝关节多见, X线检查 二、治疗方法 l 1 基本治疗 l 治则 :通经络、行气血、止痹痛。局部取穴和循经远 取为主。泻法。 l 处方 : l 详见课本,此略。 l 方义 :书上的处方皆是关节局部取穴,穴位可加减, 不可拘泥。 l 加减 :行痹 +膈俞、血海;痛痹 +肾俞、关元;着痹 + 阴陵泉、足三里;热痹 +大椎、曲池。 l 操作 :针、灸、刺络、温针灸、拔罐辨证选用或合用 。 “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 。 ” 1 基本治疗 l 思考与体会 l A 江西万友生教授用桂枝汤 +白术、附子治寒湿痹其义何在? l B 麻木的治疗体会: “若夫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 “荣气虚 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气虚,则不仁则不用。 ”“麻为气虚 ,木属湿痰死血。 ”桂枝汤 +鸡血藤、桑寄生、虫类药。 l C 针灸治疗痹证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 记住两句话即可。 l 灵枢 .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 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恝 坚,转引而行之。 ” l 灵枢 .寿夭刚柔: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 2 其他疗法 l 皮肤针:疼痛部位 l 电针:主穴 l 穴位注射:当归、防风、威灵仙、丹参注射液 ,穴注。 三、验案举例 l 见课本。略 四、按语 l 1 止痛效果较好。类风湿等顽痹非短时可愈 ,宜针灸药并用,内外合治。 l 2 明确诊断。排除肿瘤、骨结核等。 l 3 注意保暖。 附:股外侧皮神经炎(感觉异常性股 痛) l 一、概述 l 定义 :股外侧皮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 觉异常及疼痛的综合征。 l 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原因 :无菌性炎症、神经受压(腰 椎退行性变、腰大肌压迫、肥胖、妊娠)、外伤、腹 部手术等 l 病因 :风寒湿;外伤、受压等 l 病位 :大腿前外侧 在皮(刺皮无伤肉);少阳经为主 ,兼及阳明经 l 病机 :疼痛:不通则痛(少阳阳明经络不通) l 麻木:营卫失和,肌肤失养(麻为气虚,木属 湿痰死血) 二、临床表现 l 1 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或有烧灼、针刺 感( 如何解释烧灼、针刺感? ) l 2 常为单侧性,有痛觉、触觉的减退 l 3 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三、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l 治则 :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股外侧局部和足 少阳经腧穴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l 处方 :风市 环跳 伏兔 血海 阿是 (阳陵泉) l 方义 : l 加减 :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腰夹脊、大肠 俞 l 操作 :局部浅刺或围刺,针后可拔罐。亦可加灸。余 穴常规操作。 2 其他疗法 l ( 1)刺络 +拔罐: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散刺 + 拔罐。最常用的方法,效果佳。 l ( 2)电针:围刺通电。 l 验案举例、文献摘录、按语略。 第二节 腰痛 l 一、概述 l 定义 :腰部疼痛为主症 l 病因病机 :肾虚为本 ,寒湿、湿热、瘀血络滞经 络为标。 l 现代医学: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肌 劳损等。 二、临床表现 l (一)常规辨证 l 1 肾虚腰痛:酸痛,劳则加重,喜按 l 2 寒湿腰痛:冷痛重着,阴雨加重 l 3 瘀血腰痛:刺痛,痛处固定,僵硬或结节 l (二)腧穴体征 l 虚证:肾俞虚软或下陷 l 实证:压痛、条索、结节 二、临床表现 l (三)经络辨证 l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此外,肾经、带脉、大肠 经亦有关系。 l 督脉:腰脊正中 l 膀胱经:一侧或两侧腰痛,相当于膀胱经循行线部位 l 带脉:腰溶溶如坐水中 l 肾经:腰夹脊,双侧,慢性 l 大肠经:腰夹脊,单侧,急性 l 思考:太冲 “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 三、治疗方法 l (一)基本治疗 l 治则:通经活络,壮腰止痛。取足太阳和督脉经穴为 主。 l 处方: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 无阿是怎办? ) 委 中 l 大钟 腰痛穴 也常用。 l 方义: l 加减:不必拘泥于书上。 l 操作:常规针灸。注意方法的选用和针刺深浅:肾虚 腰痛针用补法,寒湿、瘀血泻法或平补平泻;肾虚、 寒湿可灸或温针灸;瘀血腰痛刺血拔罐。 三、治疗方法 l (二)其他疗法 l 1 皮肤针 +拔罐 寒湿、瘀血 l 2 三棱针 +拔罐 寒湿、瘀血 l 3 耳针:腰椎 肾 神门 l (三)临证经验与体会 l 1 腰痛缪刺法: l 2 腰痛穴的用法 l 3 急性腰扭伤:可选后溪、人中、腰痛穴(独特用 法)、手三里、行间与太冲之间压痛点、龈交异点 l 四、验案举例 五、按语 均略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l 一、概述 l 定义:坐骨神经通路放射痛 l 病因:挫闪、外伤;感受风寒湿邪;体内病邪 外窜流注经络(湿热、瘀血、肝胆郁火) l 病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l 病经:足太阳为主,有时兼及足少阳 二、临床表现 l (一)现代医学 l 根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 l 干性坐骨神经痛:髂关节炎、骶髂关节炎、梨 状肌综合征 l (二)经络辨证 l 1 足太阳经证:下肢后侧 l 2 足太阳少阳经证:下肢后侧、小腿外侧 三、治疗方法 l (一)基本治疗 l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泻法。 l 处方: l 足太阳经型: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l 足太阳少阳经型:环跳 承扶或殷门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l 方义: l 加减:腰椎病变引起者,加腰 3-5夹脊,后溪(后溪环 跳,腿痛刺而即轻) l 操作:注意体位,针法。 (二)其他疗法 l 1 刺络拔罐 : l 2 电针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