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王长松,满族,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 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临床医学 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中医内科主任,东南大学中医学硕士点负责人。 现担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 眠研究会会员。 曾先后师从于西北名医杜雨茂教授和国家级名医周仲瑛教授学习中 医。主持和参加多项部省校院级课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 ,发表论文 20余篇,编写论著 10余部。 王 长 松 简 介 临床善于运用中医方法辨治虚寒证及虚寒体质,对于失眠、胃病、 眩晕、头痛、过敏性鼻炎、亚健康状态以及老年病的调治尤有独到之处 。多年来,王博士以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宣传中医为己任,在繁忙的 诊务之余,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撰写有 寻找疾病的根源 和 健康书 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两部养生保健科普著作,科普文 章不断见于 金陵晚报 、 现 代快报 、 扬子晚报 、 家庭医 生报 、 健康时报 、 健康报 等报刊杂志,并多次走进电台、 电视台,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adoctor 第一讲 导言 n 一、健康与养生 n 二、养生与传统文化 n 三、学习要求与考核办法 一、健康与养生 n (一)什么是健康? n (二)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n (三)人到底能够活多久? n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n (五)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n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一)什么是健康? n 无病即健康 n 健,强壮有力,康,安宁安乐。 健康,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health n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 查不出 任何疾病,其 各种生物参数 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 异范围以内,对 外部环境 (自然的和社会的)日 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n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包 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 、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n 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拥有时不觉得珍贵,甚至 熟视无睹;失去时才后悔莫及,惊慌失措。 n 健康是值得我们时时刻刻用心维护的良好的身心 状态! (二)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n 1、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起日常繁忙工作。 n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 n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n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n 5、能抵抗各种传染病。 n 6、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n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 n 8、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n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n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健康的十项标准: n 生理健康特征: n 眼睛有神、双耳聪敏、声音洪亮、牙齿坚固 、食欲正常、腿脚灵便、形体壮实、面色红 润、须发润泽、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 均匀。 n 心理健康特征: n 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n从中医角度提出的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简化实用的中医健康标准 n 1、每晚能通宵睡觉。 n 2、三餐时间到,就有胃口。 n 3、每天大便一次,是在早上的。如果大便是晚上的话, 要调到早上。 n 4、小便一天 5到 7次。 n 5、口渴时才喝水,不会有喝了很多还有渴的感受。 n 6、手脚是暖和的。 (三)人到底能够活多久? n 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 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 (1679-1935),享 年 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 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 居,一直到去世。 n 据 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 2002年 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 21万人,平均百万分之 33.39。 中国贵州的龚来发, 1996年去世时 147岁;四川青城 山采药道人李青莲去世时 154岁;伊朗老妇穆赫辛, 1997 年 161岁;日本有个叫满平的,长寿 242岁,妻 221岁,儿 196岁,儿媳 193岁,孙子 151岁,孙媳 138岁。 天年 n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 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 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如尚书 洪范篇: “寿、百二十岁也 ”,养身论亦说 :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 天年为 120岁。 n 西德著名学者 H. Franke在 1971年提出: “如果一个人既未 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 龄老衰要到 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 ”。 n 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当然,从 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不少。 天年的科学依据 n 1、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动物的寿命期约是其生长期的 5至 7 倍。人的生长期为 20至 25年,那么自然寿命应该是 100至 170 岁。 n 2、有科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约相当于它的性成 熟期的 8至 10倍,人的性成熟期是 14至 15岁,据此推算,人 的自然寿命应该为 110至 150岁。 n 3、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来分析,人类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是 50次,而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 2 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 是 120年。 n 4、人的怀孕期平均为 266天,以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 或组织的变异时间推算,人的自然寿命的最高点为 167岁。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n 2001年为 71.8岁 n 而 1981年为 67.77岁, 20年间增加了 4岁。 n 1949年前,仅有 35岁。 n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 世界人口前景: 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 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 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 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 78.77岁 ,其中男性为 76.71岁,女性为 80.81岁。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寿命 : n 寿命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成长、 成熟、老化,最终到死亡,其间所生存的时间 。以年龄来衡量。 气数 n 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寿限。 n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 15日,一年 24气。 n 相当于脏腑使用的有效期。 n 水桶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 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 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 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 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 意外、疾病和衰老。 衰老 n 生理性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 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 质方面的年龄变化。 n 病理性衰老 : 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使人 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从而使衰老提前发生。 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衰老的原因 n 肾脏亏虚 n 脾胃虚衰 n 心脏虚衰 n 肝脏衰惫 n 肺脏虚弱 n 精气衰竭 n 阴阳失调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n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 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 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 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 无子也。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n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 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 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 八,则齿发去。 早衰的原因 n 社会因素 n 自然环境 n 遗传因素 n 七情太过 n 劳逸失度 (五)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死亡 n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 律。其原因包括衰老、疾病和意外。 生命的理想终结 寿终正寝 n 寿终:活到老死; n 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人死后,一般停灵在正屋正 中的房间。指老死在家里。 n 平安、无奔波、无大的曲折合病灾,才能寿终正寝。 n 坐化与老化是理想的终结方式 宗教与医学能否互补 n 现代人病死在医院 变正常现象为不正常 n 惧怕死亡是人生难题之一 n 安乐死是一种进步 n 躯体的不适与心灵的归宿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1、什么是养生 n 养生:养护生命。即根据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 一定的方法,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 年益寿。 n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 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日常养生保健活动。 n 狭义的养生:春季养肝,呵护阳气的生发。 2、养生的目的 n ( 1)以尽天年 n ( 2)健康地活着 n ( 3)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n ( 4)创造美好人生、成功人生 n 中医养生不否定立志、奋斗;不强调与世 无争;不主张消极的人生。 二、养生与传统文化 n (一)东西方养生保健的差别 n (二)中医学的养生保健体系 n (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一)东西方养生保健的差别 n 1、保健观念的差异: 西方:生命在于运动。 n “每周剧烈运动一次,可以延长一天的寿命。 ” 东方:生命在于平衡。 n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2、 保健重点的差异: 西方:重视形体训练。 东方:重视调形、调吸、调意的统一,重视身心的统一。 n 保健目的的差异: 西方: n 增强体质,以健壮、提高抵抗力、延长寿命为目的; 东方: n 阴阳平衡,以通为用,心身协调,以尽天年。 保健方法的差异: 西方:各种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 东方:多种养生技术,包括气功、太极拳、饮食疗法、情志疗 法、针灸推拿、点穴、歌吟绘画等。 东西方文化差别的根源 n 农耕文化与航海文化 n 实用理性与存在理性 (二)中医学的养生保健体系 n 悠久的简史 n 独特的理论体系 n 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如精神养生、环境养生、起居作 息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 娱乐养生、浴身保健、保健针灸按摩以及药物养生等。 (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n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n 2、文以载道 中国汉字的魅力 n 3、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n 中国文化四个要素 n 言语、文字、思想(思维方式)、生活习俗。 n 这四个要素综合起来,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 文学等等,都在内。 n 南怀瑾 漫谈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n 和合中庸 n 强调圆通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n 和合中庸 n 强调圆通 2、文以载道 中国汉字的魅力 n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字属表意文字 n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n 汉字有较强超时空性 n 汉字表达力强 n 汉字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 “造字法 ” 解析几个重要的字 n 時 n 醫 n 疼 n 痛 n 病 n 藥 3、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 n 周易与中医养生 n 周易 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 规律,即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 ”。 n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 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 周易 将这种变 化称之为 “变易 ”。 n 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 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因而, 周易 将这种规律称之为 “不易 ”。 n 了解了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 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 周易 称此为 “简易 ” 。 n 易 系辞上 云: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现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 周易 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 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 n 周易 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 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 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养生学 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 n 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 周易 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 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 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恰如 易 系辞下 所说: “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 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道家的养生思想 n 道德经 中说: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就 是关于 “ 道 ” 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 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 “ 清静无为 ” 、 “ 返朴归真 ” 、 “ 顺应自然 ” 、 “ 贵柔 ” 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 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n 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 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 道德经 所说的 “ 少私寡欲 ” 。这种清 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 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n 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 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 道德经 中指出: “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 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 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 “ 返朴归真 ” 。 n 3、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 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 刻意 说: “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 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 。由此可见,我国古 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 的。 n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儒家的养生思想 n 儒家养生是一种 “以心为本 ”的养生体系。儒家养生是通 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 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 “健 ”而且还为了 “寿 ”和 “道 ”。儒家着重 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以人为形、气与心一体 的三相之有机体。心乃意识层,形、气为非意识层。儒家 养生是为了训练道德实践的能力。 n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养生思想形成。孔子提出了 “知者乐 ,仁者寿 ”的养生主张。 n 孟子提出了 “养心莫善于寡欲 ”说和 “天人之学 ”的养生主张,构 建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体系。他沿着 “尽心、知性、知天 ”的思维模式 和认知路线,形成了 “天人合一 ”的养生思想。 孟子 尽心上 总结 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 ”,教育人们存 心养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 “善养吾浩然 之气 ” ,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 n 荀子则在其养生思想中提出 “动静合节 ”的观点。 “养者而动时, 则天不能使之病 ”,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 。 杂家的养生思想 n 1、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 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 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 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 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 “ 毕其数 ” 。并指出,长寿 之 “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 去害 ” ( 吕氏春秋尽数 ),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 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 寿的重要保证。而 “ 去害 ” 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 n 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 吕氏 春秋 尽数 说: “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 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 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 。何为害? 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 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 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 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 ” 故凡养生,莫若知 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 。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 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 n 3、动形以达郁 吕氏春秋 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 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 达郁 篇中指出: “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 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 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 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 ” 。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 使体内精气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专英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鸭子回家课件
- 景观文化小品规划与设计方案
-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单元设计方案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经典题型解读
- 酒店前台接待流程标准化
- 小青蛙你唱吧课件
- 酒店客房服务标准与顾客满意提升
- 小货车司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渌口区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试考核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学法减分试题及答案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GB/T 30807-2025建筑用绝热制品浸泡法测定长期吸水性
- 超声科进修学习汇报
- 2024年甘肃省舟曲县邮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小学英语(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高清版)DB34∕T 5193-2025 河流水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 2025年德语DSH考试试卷德语语法练习与解析
- 肥料行业车间管理制度
- 企业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