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实验室检查ppt课件_第1页
麻风实验室检查ppt课件_第2页
麻风实验室检查ppt课件_第3页
麻风实验室检查ppt课件_第4页
麻风实验室检查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风病的实验室检查 * n 麻风是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 黏膜和周围神经系统。 n 麻风病的病原体是麻风分枝杆菌( ML),是挪威 学者 Hansen在 1873年发现的。 * 麻风杆菌的特征 n 多形性 呈 杆状、断裂状和串珠状 等形态,在未经治疗的 病人中可见到较多染色形态完整的 杆状菌 ,治疗 后细菌呈 短杆状,颗粒和串珠状 ,前者是有活力 的,后者为退行性变或无活力的。 n 抗酸性 麻风杆菌被石炭酸复红溶液着色后,不易被酸性 溶液脱色。 * n 在体外活力 麻风杆菌在 20 时可存活 7天,在 37 可存活 9 天,且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可延长。 对热敏感, 60 1030分钟,煮沸 2030分钟、高 压蒸汽灭菌 1520分钟可完全杀灭。 紫外线照射 3060分钟、日光直射 2小时即完全失 去活力。 * 麻风病的分类 n 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中间界线类( BB) 界线类偏瘤型( BL) 瘤型( LL) 未定类( I) n 皮肤涂片查菌分类法 多菌型 (MB) BB、 BL、 LL和皮肤涂片阳 性的其他类型。 少菌型 (PB) 皮肤涂片查菌阴性的 TT、 BT和未定类患者。 * 麻风杆菌在体外排出途径 n 皮肤 瘤型病人破溃的皮损,特别是 结节或麻风 瘤,破溃后排出大量的麻风菌 。通过完整的皮损 排菌的可能性不大。 n 鼻粘膜 主要是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病人, 未经 治疗的病人喷嚏物中能查到大量麻风杆菌。 健康 人在住房拥挤,空气不流通环境中吸入含菌飞沫 或接触沾染飞沫的物品而传染,是麻风病传播的 重要途径。 n 其它 瘤型麻风病人的血、尿、粪便、乳汁、精 液、阴道分泌物、泪液等。 * 皮肤查菌 是麻风病的诊断、分型、疗效 观察、复发、耐药判定的主要参考依 据。 * 皮肤查菌的部位 n 多菌型 ( MB) 病人查 6个 部位,少菌型 ( PB) 病人 查 5个 部位。 n 常规部位: 眶上、耳垂、下颌 ,不主张在颊部、臀部 和上额部取材,因捏紧困难,血管多,易出血,但有 皮损时,也应检查。 n 为便于复查,通常不得任意变更取材部位。 n 取材部位根据临床医生开具的化验单来确定,取材点 应根据皮损类型来确定,一般选择 损害最活跃处 ,如 : 环状损害 红色边缘 斑块结节 中央 浸润性皮损 浸润显著处 新老皮损共存 新皮损 * 麻风查菌取材室 取材所需器材 * 取材 操作方法 n 在光线良好的场所,患者坐在头部有依靠的位置。 n 用酒精棉球对取材部位皮肤进行 消毒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 捏紧皮肤 ,使之呈苍白色,防止出血。 n 右手持消毒的 15号圆头手术刀 , 作长 5mm、深 23mm的切 口。 n 旋转刀片方向,刮取组织液 。 n 每换一取材部位前刀片均应用 酒精棉球擦拭干净 ,并在酒 精灯上 烧灼 ,以免交叉感染。 n 切口创面用消毒棉球 压迫 ,并用 胶布固定止血 。 * 酒精消毒 捏紧皮肤 * 切刮取材 垂直切刮 * 切口大小 棉球止血 * 制片 操作方法 n 取材后立即用刀尖上沾取的组织液在干净的载玻 片上涂抹成直径 57mm圆形涂膜。 n 涂膜应根据取材的 顺序,由上至下, 由左至右依次排列。 * 固定 操作方法 n 取材完毕后,待涂膜 自然干燥。 n 将干燥的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通过 34次, 以手背皮肤不烫为宜。 * 染色 操作方法 n 滴加 石碳酸碱性复红液 于已固定的玻片上覆盖涂膜,置酒 精灯火焰上加温至蒸汽出现,移开酒精灯,染色 10-15分 钟 。 n 用 1%盐酸酒精脱色 30秒 , 至无明显红色溢出,用 清水缓慢冲洗 。 n 滴加 碱性美蓝溶液复染 30秒 -1分钟 ,用 清水缓 慢冲洗 。自然干燥后镜 检。 * 镜检 操作方法 n 涂膜背景呈浅蓝色, 其他细菌和细胞均 染成蓝色,麻风杆 菌染成 鲜红色 ,典 型形态为短小杆状, 可稍有弯曲。 * 镜检 细菌密度计录标准 n Ridley对数法细菌密计录标准 : 阴性 检查 100个以上油镜视野未检出麻风杆菌。 1+ 平均每 100个视野有 110条麻风杆菌。 2+ 平均每 10个视野有 110条麻风杆菌。 3+ 平均每个视野有 110条麻风杆菌。 4+ 平均每个视野有 10100条麻风杆菌。 5+ 平均每个视野有 1001000条麻风杆菌。 6+ 平均每个视野有 1000条以上麻风杆菌,并有大量菌球 。 * 细菌密度指数( BI) n 细菌密度指数: 是指各个涂膜细菌密度总和的平均值。 密度指数( BI)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密度指数 各部位(涂膜)细菌密度 “ ”数总和 查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