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_第1页
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_第2页
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_第3页
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_第4页
中医课件阴阳应象大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 案例 w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 日病发, w 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厥,腹痛筋转,目陷皮癟 ,证象颇同。 w 同居一室,同一样生活,又同日发病。 w 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热,吐泻清冷, 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 w 女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 吐泻甚臭,其筋转抽掣急剧。 w 一用 四逆汤 ,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 w 一用 甘露饮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 、石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 w 均续续频进 w 一剂分二服, 半日一夜 ,令六次服尽 w 三剂 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脉出而愈。 w ( 冉雪峰医案 霍乱四 ) 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奠基之作 【题解】 应,应验;象,形象,现象 。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 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 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主要内容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包括生理 、病理、辨证、药性分析、诊法、针刺 、养生、治则等等。 一 .阴阳的总纲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w 阴阳 万物之纲纪 w 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 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 律。 神:阴阳不测谓之神 明:使物昭昭谓之明 神明: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处所 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处。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本 ”指 ? 万物之纲纪 本:阴阳 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源在阴阳变化 生理:阴阳之气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区分阴阳 脏腑、脏腑功能、气血、精气 病理:阴阳失调;阴阳相错;阴阳盛衰;亡阴亡阳 诊法:别阴阳 脉象、五色、体质、病症 治疗: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药物有阴阳之分。 阴阳的基本概念 ( 1)哲学概念 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 根源, 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 ( 2)具体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 天地 寒热 动静 化气成形 升降 ( 3) 医学概念 寒热 清浊 阴精 阳气、营卫、脏腑、气血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主静、主降、 阴成形 积阴为地 1、阴阳的相对性特点 阳主动、主升、 阳化气 积阳为天 互根互用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相反相成 阳化气 阴成形 阴静阳躁 清浊升降 寒气生浊,热气升清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病理) 后文有补充 2、阴阳的关系 3、阴阳清浊升降的病理及临床意义 飧泄 脾虚清气不升 水谷直趋魄门 完谷不化泄泻 月真胀 水谷糟粕不降 浊气滞上 胸腹胀满 阴阳升降 失常 健脾升清 肠胃积滞 攻下法 水肿 利水 /逐水 雨 出 地 气 地上水汽 上升 蒸发 天气雨 云 云 出 天 气 4、以阴阳清浊升降理论解释自然 凝聚 下降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生理 用阴阳理论解释食物生化过程及药性 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 把阴阳与五行相结合 用阴阳理论指导辨证 用阴阳理论指导养生 用阴阳理论指导 针刺 用阴阳理论指导诊断 用阴阳理论指导治则治法 生理: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三对 清阳、浊阴 含义不同 * (一) 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生理 w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 w 指清轻上升的精气营养颜面七窍, w 大小便等浊阴从二阴下窍排出。 w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w 指卫阳之气宣发温养腠理, w 精血津液等滋养五脏。 w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 w 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 w 水谷及其变化而成的糟粕经六腑传化。 临床指导意义: w清阳出上窍 w 耳目失聪 益气升提法 w w 案例 w 王某,男, 62岁。 1992年 12月 18日初诊。 w 房颤 20年。今年 4月开始,陡然两耳齐鸣,声如飞机 徘徊,音量大而音调亦高,听力下降。耳有堵塞及胀 感。拒纳外来噪音,一贯血压偏低。 w 检查:两鼓膜标志欠清,有下陷感。舌薄苔,有裂纹 (对酸、咸无刺激感),脉平。 w 尚无衰羸迹象。其鸣之来,未必言虚,良以清阳不举 ,痰浊为祟耳。取升清化浊手法。 w 升麻 3克 葛根 6克 白术 6克 太子参 10克 茯苓 10克 青皮 6克 半夏 6克 天竺黄 6克 菖蒲 3克 甘草 3克 w 七剂煎服 w 二诊, 1993年 7月 13日 诊。 w 14剂药,耳鸣减轻而舒服。未复诊。现在耳鸣仍有, 近有加重现象,但比初诊之前小而低了许多,堵塞感 还有。 w 检查:同上诊。舌薄苔,脉平偏细。 w 医案:效方中辍,总有遗憾,病仍去年之病, 药亦去年之药,循其规也。 w 升麻 3克 葛根 6克 太子参 10克 w 白术 6克 茯苓 6克 青皮 6克 菖蒲 3克 w 黄芪 10克 路路通 10克 六一散 12克 w 七剂煎服。 ( 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 耳门医案 ) w清阳发腠理 w 表证无汗 宣表发散法, w清阳实四肢 w 手足厥逆 温阳法 (二)用阴阳理论解释食物生化过程及分析药性 1.解释食物生化过程 对 “ 气 ” 的理解 图示 提示: (1)论述了药食的生化过程,体现 “阳化气 ,阴成形 ”的道理。 (2)药食太过可以致病。 (3) 体现 精气转化 的关系,对治疗有指导 意义。 w 张介宾: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 能使气中生精 ”。 w 两仪膏 人参 250克 熟地 500克 w 2、药食分阴阳 气(阳) 厚(阳)阳中之阳发热(助阳发热):如附子 薄(阴) 阳中之阴发泄(发汗疏表):如麻黄 味(阴) 厚(阴) 纯阴(阴中之阴) 泻(攻泻):如大黄 薄(阳) 阴中之阳通(通利):如泽泻、木通 原理:阴阳可分(阴阳基本内容的补充 ) 壮火、少火 * 本义:少火 药食气味之温和者,如人参、黄芪 壮火 药食气味之纯阳者,如附子、肉桂 气:正气 之,作使、令解。 壮火 食 气 : 消蚀 气 食 少火 :同 “ 饲 ” 。 w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w 药食气味纯阳者易使正气虚衰, w 药食气味温和者易使正气盛壮。 w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w 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耗散人体的元气, w 人体的元气仰饲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 w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w 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 w 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w引申:少火 生理之火 温和的阳气 w 壮火 病理之火 亢盛的阳气 w 类经 阴阳类 : w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 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w 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 生气,故云 食 火,犹言气 食 此火也。 此虽承气 味而言 ,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 如此, 不特专言气味者 。 ” w 案例 w 韩某,女, 34岁。初诊: 1982年 2月 20日。 w 主诉: 发热已 25天 ,经中西药治疗无效,体温 39 左右 。 w 微恶寒,口干渴喜饮,汗出时多时少,头痛身痛,胸痛 干咳,不思饮食,厌油腻厚味,心烦,睡眠不实,大便 初头硬,二三日一行。 w 诊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浮数无力 。 w 尿常规检查:蛋白极微量,脓球 2-7,红细胞 0-1 w 血常规正常。 w 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阴性。 w 辨证:表部初解,内传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 w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治以 人参白虎汤加减 。 w 二诊:上方药连进 4剂,体温已降至 37 左右。 寐安,精神转爽。 恶寒、头痛、身痛、胸痛等症皆除,汗出已少。 舌红,苔白,脉细略数无力。 症已大见转机,但余热未清,气液损伤。 竹叶石膏汤加 白人参 6克(另煎) 。 w 上方药连服 3剂,体温恢复正常,诸证悉除。 w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李振华医案 ) w按语 w本案 “壮火 之气衰 ”, “壮火 散气 ”, 耗伤 津液,必致气津两伤。 w益气清热 w人参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加 人参 ? w少火 生气 以 药性温和的补益药物 补养人体 阳气 w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 涌泄 为阴。 w 指下泄 w阳药的特点: w 辛甘之味有发散及化生阳气的作用。 w阴药的特点 : w 苦泄下行,酸味收敛,作用多趋下趋里 。 (三)以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 1、 解释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相互制约关系 w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w重,重复。 w 补充 阴阳转化关系 w 以寒热之邪致病为例,提示 病因不同,病机也异 。 w “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 w 六淫发病,特点不同 w 风胜则 动 ,热胜则 肿 ,燥胜则 干 ,寒胜则 浮 ,湿胜则 濡写 。 w w 外感内伤,病因不同,所伤形气不同 w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三)以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 2、分析发病 七情内伤,阴阳病证不同 暴怒伤 阴 ,暴喜伤 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 阴 肝阴 阳 心阳 w 四时受邪不同,引发疾病不同 w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 暑,秋必 痎疟 ;秋伤于 湿 ,冬生咳嗽。 w 提示: w 四时常见病、多发病: w 四时伏邪发病: w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w 补充阴阳转化关系 (四)阴阳与五行相合 应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按照功能相应 或相似的原则,将天地人三个领域中的各 种事物和现象进行 五行系统归类 ,提出了 以五脏为中心 的内外相应整体观的系统结 构。 显示事物五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 1)五行归类、推演 ( 2) 五行 相生关系 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 、髓生肝 ( 3) 五行 相克关系 悲胜怒、燥胜风、辛胜酸 火 心 赤 w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 w 动物试验: w 饲料中添加樱桃的动物,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水平大大降低,从而使心脏病危险大减。 w 樱桃和西红柿之类红色水果蔬菜中的色素可以 大大降低与动脉硬化相关的炎症危险。 w 美国心脏协会定为 “全国红色食物周 ” 2月 4 10日 以鼓励人们多吃红色水果蔬菜,加深红色果蔬 有益心脏健康的意识。 2008年 02月 20日 09:42 健康时报 w酸胜甘 指导糖尿病治疗 消除甘浊 w酸味药物 w 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 w 五倍子、乌梅、白芍 w情志相胜方法 w悲胜怒 w思胜恐 w喜胜忧 w怒胜思 w恐胜喜 w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 能 始也。 w能始:即元始、本始。能,通 “胎 ”。 阴在内,阳之 守 也;阳在外,阴之 使 也。 补充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含义:阴气藏于体内,为阳气之 镇守 ;阳气主运行于外,为阴气所 役使 。 (五)以阴阳理论指导辨证 1、阳胜 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 烦闷。 腹满 死 预后凶险 阴寒内盛 身寒战栗 四肢厥冷 2、阴胜 汗出 阴胜则阳虚,卫外不固,腠理开泄 腹满 死 阴 寒之气内盛 中阳虚衰,釜底无薪 化源竭绝 预后凶险 3、 “能冬不能夏 ”, “能夏不能冬 ” 提示:体质阴阳不同,对环境气候感受不同。 (六)以阴阳理论指导养生 w体现了阴阳学说对养生防病的纲领性指 导意义 w抗衰老 -调摄阴阳 w调摄阴阳 -七损八益 w阴精 是生命之本 (七)以阴阳理论指导针刺治疗 w 以阴阳理论指导针刺治疗 w 阴阳概念 上下 阳经阴经 脏腑 胸背 w 从阳引阴: w 取 阳经 的穴位,治疗 阴经 的病; w 取 背部 的俞穴,以治胸腹 五藏 之病; w 取 上部 的穴位,治疗 下部 的疾病。 w 整体观 w 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