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二、什麽是“六書”?什麽是“四體二用”? “六書” : 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早在周朝時期,“六書”就被列爲六藝之一,是當時公卿大夫子弟的必修課。 漢代 以後,學者們把“六書”當作漢字的造字方法。 許慎 的說文解字即以“六書”來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解釋漢字的本義。他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逐一下了簡明的定義,並舉了例證。他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 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現在一般都採用許慎的“六書”名稱依班固的“六書”順序。 “四體二用”说 : 對於“六書”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後代學者的看法與 漢朝 學者不完全相同。後代多數學者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可以造出新字,而轉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書”不能認爲都是造字方法。於是有學者提出“四體二用”說,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方 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 三 、 從構形和表音的角度,漢字可以分爲哪幾類?說一說各有什麽特點。 1、 表意字:独体表意字; 指事符號表義字;合體表義字。 2、 表音字。 3、既表義又表音的字。 四、漢字的形體演變中主要有哪些字體?各有什麽特點。 主要有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 。主要特点参第三节 2 五、什麽是古今字?什麽是異體字?什麽是繁簡字?三者有什麽關係? 古代漢語中同一個詞或同一個語素因文獻時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現的叫古字,後出現的叫今字,合稱古今字。 在古書中,有些詞有兩個或兩個以 上的書寫形式,它們的筆畫有繁有簡,筆畫繁多的稱繁體字,筆畫少的稱簡體字,合稱繁簡字。 繁简字有些在古代就是古今字或异体字的关系。 異體字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字形不同而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異體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角度看,上面所談的古今字、繁簡字和通假字,都可以算作異體字;從狹義角度說,只有專門爲某一個詞或語素造的不同的字才是異體字。 六、 古書當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個與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做通假。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爲依據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在通假現象中,用來 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假借是語言中的一個詞或語素沒有爲它專門造字,選擇一個同音字來表示。而通假實際上是寫別字,某一個詞或語素已有本字,古人書寫的時候沒有用這個本字,臨時寫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簡單地說,假借是本無其字的借用,而通假則是本有其字的借用。通假與寫別字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寫別字是純粹的個人行爲,而通假一經出現,往往被後人仿效沿用,具有一定的社會性。 七、 請說出下面各字之間的關係。 3 1、奉捧 解懈 益溢 昏婚 赴讣 莫暮 辟避劈僻 采彩綵採 暴曝 孰熟 共供 其箕 然燃 止趾; 2、啖啗 杯桮盃 诉愬 村邨 畔泮 欢嚾歡 暖煖煗 迹跡 灾災烖 雞鶏 期朞 和 秋秌 崐崑 膀髈 眯瞇 虻蝱 猫貓 德悳 玳瑇 淡澹 刨鉋 坂岅阪 梅楳 抵牴觝 剃薙 畆畝畮畒 并並倂竝 咱喒; 3、余餘 帘簾 后後 干乾幹 复復複;礼禮 网網 踊踴 笔筆 舍捨 启啓 1、 古今字; 2、 異體字; 3、 繁簡字,但分號前為單純的繁簡字,分 號 後的字不僅有繁簡的關係,還有其他關係, 如 礼 禮、 网 網、 踊 踴、 笔 筆又是古異體字;舍捨、 启 啓又是古今字的關係 十三、 指出下列紅體字的形體結構並解釋其意思: 1、 討,研究;論,評論,在古代是兩個詞,都是形聲。 2、 見,使出現,會意。 3、 間,動詞,處在中間,會意。 4、 衣,動詞,穿,象形。 5、 愈,較好,勝過,形聲。 6、 厄,困厄,處境艱難窘迫,會意。 7、 果,長在樹上的果實,象形。 8、 歲,時間,形聲。 9、 斤,斧子,象形。 4 10、 介,鎧甲,象形 一 、古漢語詞彙系統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 : 1、 單音節詞占優勢; 2、 存在雙音節單純詞; 3、 存在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 4、 存在“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 二、 古今詞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點: 1、 內涵變化; 2、 外延變化; 3、 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 三、 什麼是偏義複詞?什麼是同義連用?什麼是聯綿詞?古代漢語有哪些構形詞綴和構詞詞綴?說說下面句子中特別標示的詞屬於什麼情況。 1、 繕完葺 牆以待賓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 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咸復爲言。至明年,乃得 解釋 。(後漢書陳王列傳) 3、 將不 誠必 ,則卒不勇敢。(淮 南子兵略) 4、 仲秋之月,雷 乃始 收。(淮南子時則) 5、 襄王聞之, 顔色 變作,身體 戰慄 。(戰國策楚四) 6、 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 成敗 。(後漢書何進傳) 7、 禹稷 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8、 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 則語泄。(史記刺客列傳) 9、 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 彷徨 不能去。(史記刺客列傳) 10、 殺雞為黍而 食 之。(論語微子) 5 偏義複詞從形式上看和並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並列的,但 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爲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 同義連用是指經常在一起連着使用的同義詞,在閱讀古書時,可以把它們作爲一個複音詞來看待,而不要把它們當作兩個或幾個單音詞拆來去理解或分析,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古代漢語中,連用的同義詞當它們還沒有凝結成一個整體,一個複音詞時,詞序常常不固定。 聯綿詞是由兩個不同的音節聯綴成義, 只有一個語素,不能分割的單純詞。聯綿詞有三個特點:第一、在詞義上,只有一個語素,兩個 字代表兩個音節,不表示意義。第二、兩個音節大多有雙聲疊韻的關係。第三、 在形體上,往往上有多種書寫形式。 1、三個同義詞連用,“修葺”的意思。 2、同義詞連用,“釋放”的意思。 3、 同義詞連用,“誠實守信”的意思。 4、兩個同義的虛詞連用,“開始”的意思。 5、 “顔色”與“戰慄”均為同義詞連用。 6、 偏義複詞,偏在“敗”上,指的是失敗。 7、 這種情況叫“連類而及”,是偏義複詞的一種,“躬稼而有天下”的是稷,而不是大禹。 8、 偏義複詞,偏在“失”上,指事情出現差池。 9、 聯綿詞。 10、 由 綴構成的詞。 五 、解釋下面特別標示的詞,然後說一說詞義古今有什麼變化。 6 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 走 。(孟子梁惠王上) 2、 初聞 涕 泪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3、 冬日則飲 湯 ,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4、 其後秦 稍 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史記魏公子列傳) 5、 夫 尋常 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莊子庚桑楚) 6、 仆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劫,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家累 僅 三十餘口,攜此將安所歸托乎?(韓愈與李翺書) 7、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 史記 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史記六國年表) 8、 短 兵 相接 相 機行事 懲惡 勸 善 齊君之語 偷 。臧文仲有言曰:“民主之語偷,必死。”(左傳文公十七年) 10、 高歸彥初雖同德,後尋 反動 ,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北齊書楊愔傳) 1、 “當時”並不是一個複合詞,而是兩個單音詞,指的是“適合時代的情勢”。 2、 錯誤同上,“地方”指的是“齊地方圓幾何”的意思。 3、 “首鼠”為聯綿詞,不能割裂開來強自為訓。“首鼠”是猶豫不決的意思。 4、 “異同”是偏義複詞,意思偏在“不同”上,因此解釋應該是“不應該有所不同”。 5、 “痛”是痛心的意思;“恨”古代主要是遺憾的意思。解釋一把兩個單音詞當作一個雙音節複合詞來用,而用現代的意義去詮釋古代。 7 6、 “死生”為偏義複詞,偏在“死 ”上。 七 、加標點並翻譯下面這三段話。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 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 晏 子 春秋 內 篇 諫 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诗人玉屑卷十五 、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 8 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 ( 晏子春秋 內篇諫下) 譯文: 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見到了老虎,下到窪地見到了蛇。回去以後,召來晏子問道:“今天我出去打獵,上山就見到老虎,下到窪地就見到了蛇,恐怕這就是所說的不吉祥吧?”晏子回答說:“國有三不祥,這種事不在其中。國家中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吉祥;知道了卻不使用,這是第二種不吉祥;使用了卻不信任,這是第三種不吉祥。所說的不吉祥,就是象這樣的事情。今天您上山見到虎,是因為那裏有它的巢穴;下到窪地見到蛇,是因為那裏有蛇洞。您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見到了蛇,為什麼不吉祥呢?” 2、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到洛陽去。當時李元禮聲名很旺,官至司隸校尉。到他家拜訪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氏近親才能通報進去。孔融 到門口,對看門的人說:“我是您府上的親戚。”通報之後進去,向前坐下。元禮問道:“您和我是什麼親戚?”孔融回答說:“當初我們先君仲尼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生關係,這樣我和您家就是累世的通家之好。”元禮和賓客沒有不感到驚訝的。太中 9 大夫陳韙後來才來到,別人就把孔融的話告訴了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大了未必有出息。”孔融說:“料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陳韙聽了非常窘迫。 3、 或謂郊、島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 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詩人玉屑卷十五) 譯文: 有人評論孟郊和賈島誰更貧困。一個人說:“賈島更貧困。”另一個人就問:“你怎麼知道的?”他說:“根據他們的詩知道的。孟郊的詩說: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種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後背回家中)賈島的詩說: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市場上柴草堆積如山,家中寒冷沒有炊煙;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鍋裏常常沒米做飯)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賈島家柴米全都沒有,根據這個知道賈島家更貧困 。” 一、 古代漢語代詞主要有哪幾種? 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二、 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哪些? 先秦 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 “卬”。“我”“余”“朕”三個是 殷商 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 西周 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 西周 金文、 戰國 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 漢代 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 ”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 。 10 四、 “我”、“吾”、“ 余 (予)”、“朕”這幾個代詞之間在表義上有哪些差異? “我”“ 余 (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 余(予)”是謙卑的說法, 漢武帝 時 犍為 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 余 ,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衝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周公自稱“餘小子 旦 ”,不說“我小子 旦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稱,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時用。“我”則是既無謙卑也無尊崇、倨傲義的通稱說法,所以在“吾” 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稱複數一般都用“我”。“吾”和“我”並行之後,在表義上也開始有所分工,“吾”有親近的意思,和現代漢語 北京 話裏的“咱”“咱們”類似。所以 春秋 、戰國 時期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四、 第二人稱代詞有哪些? 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 殷商 甲骨文裏就有的,“爾”“而”“若”“戎”是 西周 以後才出現的,其中“戎”只見於詩經,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卬”一樣來自 周人的母語 五、 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有哪些表義 差異? 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對方的功勳時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屬性定語。“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六、 舉例説明古代用來顯示尊卑的並非人稱代詞而有稱代作用的詞語有哪些? 古代特別講究尊卑,靠代詞本身的尊卑意義還不夠顯著,所以又出現很多並非人稱 代詞但有稱代作用的詞語。用於第一人稱的是卑稱,有“臣”“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是敬稱或親密稱,有“子”“吾子”“夫子”“先生”“君”“卿”“公”“官”“明府”“執事”“足下”“閣下”“節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例如:( 1) 齊侯 未入竟, 展喜 從 11 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 下臣 犒執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按:竟,境。( 2)( 緹縈 )上書曰:“ 妾 父為吏,齊 中稱其廉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3) 齊侯 曰:“豈 不榖 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4)或謂 孔子 曰:“ 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七、 先秦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哪幾套? 先秦 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四套:近指代詞、中指代詞、遠指代詞和兼指代詞。近指代詞常見的有“此”“斯”“茲”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中指代詞有“若”“爾”“而”“乃”“然”,“乃”也寫作“迺”。這套指示代詞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但一些方言裏還存在。所謂中指,即既不是指代當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遠的事物。遠指代詞有“彼”“夫”“伊”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兼指 代詞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稱代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稱代較遠的事物的一類指示代詞,這類指示代詞有“厥”“其(亓)”“是”“時”“寔(實)”“之”“爰”“焉”等。 八、 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曷”“奚”“胡”“惡( “安”“焉”“幾”“幾何”。 漢魏 時期出現“何物”“何等”,是詢問事物的,相當於“什麼 九、 舉例説明古代漢語裏“己”和“自”的區別? 古代漢語裏“己”和“自”兩個詞雖然都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自己”,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很不一樣。“己”與“人(意 思是別人)”相對,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稱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語、賓語;“自”則總是作狀語。例如: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 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有 烏獲 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 自 舉。(韓非子觀行) 按: 烏獲 ,力士名。不能自舉,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舉起來 十、 古代漢語中旁指代詞有哪些並舉例説明其用法: 旁指代詞有“他”“人”“異”“餘”。“他”也寫作“佗”“它”,意思是“別的”。主要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例如: 制 ,巖邑也, 虢叔 死焉。 佗 邑唯命。(左傳隱西元年) 按:巖( ,險要 12 十一、 古代漢語中否定代詞有哪些及其意義? 否定代詞有“莫”“罔”“無”“靡”“蔑”“末”,表示對某一範圍之內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譯成“沒有人”“沒有什麼”。 十二、 舉例説明古代漢語中逐指代詞和分指代詞的用法? 、 逐指代詞是“每”,分指代詞是“各”。古代漢語逐指代詞“每”與現代漢語的用法沒什麼差異,在句中作定語或者狀語,作狀語可以出現在動詞的前頭,也可以出現在句首。分指代詞“各”在 先秦 只作狀語, 漢代 以後才偶爾作定語。例如:子入太廟, 每 事問。(論語八佾;人臣 各 守其職 而已矣。(史記李斯列傳)。 十三、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人稱代詞,並說明它們的意思。 1、 1、 今 予 忘孝之道, 予 是以有憂色也。(禮記祭義) 我 2、 2、 余 ,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我 3、 3、 孰為 汝 多知乎?(列子湯問) 你 4、 4、 賢士大夫有肯從 我 遊者, 吾 能尊顯 之 。(漢書高帝紀) 我,他 5、 5、 今者項莊拔劍舞, 其 意常在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他的 6、 6、 帝曰:“咨!四嶽。 朕 在位七十載, 汝 能庸巽 朕 位?”(尚書堯典)我,你 7、 7、 吾儕 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 我們 8、 8、 若屬 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你們 十四、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敬稱和尊稱。 1、 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 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2、 欲與大叔, 臣 請事之。(左傳隱西元年) 3、 仆 非敢如此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4、 吾不能早用 子 ,今急而求 子 。(左傳僖公三十年) 5、 頃者 足下 離舊土,臨安定。(楊惲報孫會宗書 十六、 用所給疑問代詞填空。 13 誰 孰 何 奚 安 焉 胡 曷 1、子產而死,()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誰 2、田園將蕪,()不歸?(陶 淵明歸去來辭) 胡 3、一失事機,後悔()及?(周書崔謙列傳) 何 4、禮與食()重?(孟子告子下) 孰 5、不習孫、吳,()知用兵?(舊唐書白居易列傳) 焉 6、雖聞,( )聞?(呂氏春秋任數) 曷 7、水( )自至?(呂氏春秋貴直) 奚 8、路( )在?(孟子盡心上) 惡 9、梁客辛垣衍()在?(戰國策趙三) 安 十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詞 ,並說明它們的種類及意義。 1、 人者, 己 欲立而立 人 ,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己稱代詞;別人,旁指代詞。 2、 無 它 故焉。(荀子議兵) 別的,旁指代詞。 3、 心無 他 圖。(管子內業) 別的,旁指代詞。 4、 知 人 者智, 自 知者明。(老子) 別人,旁指代詞;自己,反身代詞。 5、 欲作一屏風,張於 某 所。(漢書孝成許皇后傳) 某個 , 不定代詞 。 6、 過而能改,善 莫 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沒有什麽,否定代詞。 7、 王 每 見之必泣。(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每次,逐 指代詞。 8、 能不龜手一也, 或 以封, 或 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莊子逍遙遊) 有的人,不定代詞。 十八、 將下面兩段文章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謂子貢曰子與回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曰如也吾與女中也 14 (論語公冶長)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有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折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烏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山木) 子謂子貢曰:“ 女 與回也 孰 愈?”對曰:“賜也 何 敢望回?回也聞 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 與 女 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顔回,哪一個強些?”子貢答道:“我麽,怎敢和回相比?他啦,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道:“趕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話,是趕不上他。 ” 阳子 之 宋 ,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 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 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注 :“逆旅”,客舍,旅馆。 “小子”,男仆。“行” (品行,操行。 陽子 之 宋 ,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 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 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山木 )注:“逆旅”,客舍,旅館。 “小子”,男仆。“行” (品行,操行。 譯文 陽子 到 宋國 去,住在一個旅店裏。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長得漂亮,另一個長得醜陋。長得醜陋的受人尊敬而長得漂亮的被人輕視 。 陽子 問其中的緣故。旅店的僕人說:“那位長得漂亮的自認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漂亮;那位長得醜陋均自認為醜陋,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醜陋。” 陽子 說:“弟子們記住, 一個人 品行很好而又能夠去掉自認為很好的這種品行,到什麼地方不受人尊敬呢 ?” 15 1、 什麽叫作助動詞 ?助動詞有哪些 種類 ? 助動詞是一般只能帶謂詞性賓語的一類詞。古代漢語的助動詞可分爲五類:( 1)表示能可,( 2)表示意願,( 3)表示應須,( 4)表示被動,( 5)表示遑暇 二、 意願助動詞有哪些 ? 主要用法 是什麽? 意願助動詞有“欲”“肯 ”“將”“寧”“敢”“忍”“願”“屑”“憗( 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於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將”“願”“憗”表示主觀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譯成“希望”或“打算”。 “寧”表示主觀的願望或傾向,可以翻譯成“寧願”“願意”; 出現在選擇疑問句中,與“與其”配合,構成“與其寧”格式,表示“與其寧願”的意思。“敢”除了作助動詞之外,也是一個副詞,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動詞“敢”與副詞“敢”的區別在於,助動詞“敢”通常用於否定句,否定詞“ 不”“未”等出現在它的前面。副詞“敢”既出現於否定句,也出現於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詞“不”出現在它的後面。 三、 舉例説明被動助動詞的用法: 被動助動詞有“見”“被”“爲”,可以翻譯成“被”。例如:( 1)信而見 疑,忠而 被 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高伯 其 爲 戮乎?復惡已甚矣。(左傳桓公十七年) 四、 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副詞、情態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八類。 五、 否定副詞 有哪幾 種類 別?請 舉例説明 。 古代漢語的否 定副詞可以分爲五類:( 1)一般否定,例如: 蔡 小而 不 順,楚 大而 不 德。(左傳昭公十一年);( 2)祈使否定,例如: 益 曰:“籲,戒哉!儆戒無虞, 罔 失法度, 罔 遊於逸, 罔 淫于樂。”(僞古文尚書大禹謨); 16 ( 3)已然否定,例如:蓋有之矣,吾 未 之見也。(論語里仁);( 4)存在否定,例如: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 罔 有攸赦。(尚書湯誓);( 5)判斷否定,例如:溥天之下,莫 非 王土,率土之濱,莫 非 王臣。(詩經小雅北山) 。 六、 表示時間狀態的時間副詞有哪些種類 ? 表示偶或,可以翻譯成“偶然”“ 間或”“有時”。常見的有“倘”“儻(黨)”“或”“間”“時”等。 表示經常或恒常,可以翻譯成“常常”“經常”“總是”“向來”“一向”等。常見的有“長”“素”“雅”“宿”“恒”“常”“時”“每”“屢”等。 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兩個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短暫,可翻譯成“一會兒”“立刻”“很快”等。常見的有“少( “旋”“還( “尋”“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應”等。其中“旋”“還”“尋”“立”“登”“應”等都是 漢代 以後産生的。 表示 動作行爲或狀態保持不變,可翻譯成“仍然”。常見的有“猶(由)”“尚” . 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事件在時間上偶合,可翻譯成“恰巧”“正好”。常見的有“會”“適”“屬( 。 七、 舉例説明範圍副詞的種類及用法 。 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表示總括的副詞可以翻譯成“都”“盡”“總共”等,主要有“皆”“咸”“悉”“並(竝)”“具(俱)”“勝”“備”“畢”“遍(徧)”“盡”“舉”“通”“胥”“凡”“要( “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 漢代 出現的,“都”“ 了”“略”是 漢魏 時期出現的。例如:不違農時,榖不可 勝 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 ( 2)表示僅只。表示僅祇的範圍副詞可翻譯成“僅僅”“只”等。常見的有“特”“直”“僅”“少”“止”“但”“徒”“獨”“唯(惟)”“祇(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欲之而言叛, 祇 見疏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 17 八、 古代漢語中程度副詞中表示程度深的可以分成几類 ? 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副詞分三小類: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極,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過甚。第一小類可以翻譯成“最”“極”,常見的有“綦( “至 ”“極”“最”“絕”。第二小類可以翻譯成“很”“特別”“非常”,常見的“丕”“孔”“甚”“殊”“大”“良”“頗”“雅”“奇”“酷”“篤”“绝”等,其中“丕”主要見於尚書,“孔”主要見於詩經,“良”“颇”“雅”“奇 ” “酷”“笃”“绝”等都主要见於汉代以后的文献。第三小類可以翻譯成“太”。常見的有“太(大、泰)”“已(以)”“過”。 九、 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情狀或方式,可分爲哪些小類? 表示詭詐,表示隱秘,表示公然 , 表示堅決、認真 , 表示肆意、專橫 ,表示徒然 , 表示權且 , 表示交互 , 表示故意、勉強 , 表示偕同 , 表示直接 , 表示僥倖 , 表示嘗試 , 表示輕率、隨意 , 表示慎重、認真 , 表示急促 , 表示浸漸 , 表示突發 十、 舉例説明語氣副詞的種類及用法: 語氣副詞可分爲四類:(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可翻譯成“確實”“真”“果真”“的確”“究竟”等。常見的有“即”“乃”“繄”“則”“伊”“誠”“真”“實”“信”“情”“必”“定” “果”“固”“良”“務”“允”“審”“洵”“壹”等。例如:蓼蓼者莪,匪莪 伊 蒿。(詩經小雅蓼莪);(二)表示測度語氣;表示測度語氣的副詞常見的有“其”“蓋”“殆”“ 庶”“容”“得無”“無乃”“意”“意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譯成“大概”“可能”“也許”“或許”。表示估量語氣的副詞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譯成“好像”“彷佛”“似乎”。例如:城上有烏, 齊 師 其 遁。(左傳襄公十八年);(三)表示反問語氣;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哪里”“怎麽”“難道”。常見的有“豈(其)”“詎(巨、鉅、渠)”“寧”“庸”,此外“焉”“安”“烏”“何”“奚”“曷”“惡”等出現在反問句中,沒有疑問稱代作用,祇表示反問語氣,也是表示反問語氣的語氣副詞。例如: 晉 ,吾宗也。 豈 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四)表示祈使語氣;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可翻譯爲“應該”“要” 18 “希望”等,或根據上下文靈活翻譯。常見的有“其”“尚”“式”“唯(惟)”。例如: 周公 曰:“嗚呼!嗣王 其 鑒於茲!”(尚書無逸)。 十一、具體説明古代漢語中謙敬副詞的用法。 謙敬副詞是表示自謙和尊敬說話對象的副詞。一般分爲兩類:(一)表示自謙 ; 表示自謙的副詞有“敢”“竊”“忝”“叨”“伏”“猥”“謹”“恭”“敬”“愚”“謬”等,其中“敢”是“冒昧”的意思,“竊”是“私自”的意思,“忝”“叨”是“忝辱”的意思 ,“猥”“伏”“愚”是“卑賤”“愚蠢”的意思,“恭”“敬”“謹”是“恭敬”的意思。(二)表示尊敬;表示尊敬的副詞有“幸”“請”“蒙”“辱”“惠”“垂”等,其中“幸”是“榮幸”“僥倖”的意思,“請”是“請允許”的意思,“蒙”是“承蒙”的意思,“辱”是“屈辱”“屈尊”的意思,“惠”是“施恩惠”的意思,“垂”是“俯就”“屈尊”的意思。 十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助動詞,並説明其種類及意義: 克 勤于邦, 克 儉于家。(尚書大禹謨) 能夠 ;能可助動詞 今吾 慾 變法以治。(商君書更法) 想要 ; 意願助動詞 白發一失,不 足 謂善射。(荀子勸學) 能夠 ;能可助動詞 曲者 宜 為輪,直者 宜 為輿。(王符潛夫論相列) 合適、適宜 ;應須助動詞 盆成括 見 殺。(孟子盡心下) 被 ;被動助動詞 為 張遼等所襲。(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被 ; 被動助動詞 十三、 用所給語氣副詞填空 ,並説明其表明 什麼 語氣: 其、得無、庸、豈、唯 王送智罃曰:“子( 其 )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測度語氣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 庸 )可廢乎!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反問語氣 卿( 得無 )為劉備刺客邪?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測度語氣 雖存乎人者,( 豈) 無仁義之心哉? (牛山之木嘗美矣) 反問語氣 19 闕秦以利晉,( 唯 )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祈使語氣 十四、 把下面兩段文章加上標點符號, 並譯成現代漢語。 景公 之時雨雪 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 晏子 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 對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 曰 嬰 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 矣乃令出裘發 粟以與飢寒者 注:“雨雪”,下雪。“聞命”,受教。 “發”,打開穀倉取出糧食。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 晉平公 問於 叔向 曰昔者 齊桓公 九合諸侯 一匡 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 叔向 對曰 管仲 善制割 隰朋 善削縫 賓胥無 善純緣 桓公 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 師曠 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 管仲 善斷割之 隰朋 善煎熬之 賓胥無 善齊和之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彊之亦君之力也 注:“九合諸侯”,多次會合諸侯。“一匡”,匡正。“制割”,指裁割。“削縫”,修裁縫紉。“純 (”,緝衣邊。 (新序雜事四 ) 景公 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 晏子 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 對曰:“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 日:“ 嬰 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日:“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 譯文 齊景公 的時候,接連下了三天雪也不晴天。 齊景公 穿著狐腋之皮製成的輕暖皮衣,坐在殿堂旁邊的臺階上。 晏子 進去拜見,站了一會兒, 齊景公 說:“奇怪呀!下了三天雪,可是天不冷。”晏子答話說:“天不冷嗎 ?” 齊 景公 笑了。 晏子 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卻知道別人挨餓,自己暖和了卻知道別人受凍,自己安逸了卻知道別人勞累;如今您卻不知道啊。” 齊景公 20 說:“好,我接受你的批評。”於是下令拿出皮衣,開倉取糧,分給挨餓受凍的人。 晉平公 問于 叔向 曰:“昔者 齊桓公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 ?其臣之力乎 ?” 叔向 對曰:“ 管仲 善制割, 隰朋 善削縫, 賓胥無 善純緣, 桓公 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師曠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 管仲 善斷割之, 隰朋 善煎熬之, 賓胥無 善齊和之。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強之 ?亦君之 力也。” (新序雜事四 ) 譯文 晉平公 對 叔向 問道:“以前 齊桓公 多次糾合渚侯,使天下納入正軌,不知是君王的力量呢,還是大臣的力量呢 ?”叔向回答說:“ 管仲 善於剪裁, 隰朋 善於縫紉, 賓胥無 善於緝邊兒, 齊桓公 只知道穿衣罷了,所以不過是臣子的力量啊。” 師曠 陪侍在一旁,說:“請讓我用做肉羹來打個比方,管仲善於切割,隰朋 善於煎熬, 賓胥無 善於調和。肉羹做熟了,捧著進獻給 齊桓公 ,可 齊桓公 不吃,誰能夠強迫他呢 ?所以還是君主的力量啊。” 一、 舉例説明古代漢語中 介詞的基本情況 。 古代漢語介詞數量不多,其基本情況如下表: 介詞所引介的成分 例詞 時間、處所和範圍 於、于、乎、以、在、即、及、自、從、由(繇)、當、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臨、先、 工具和憑藉 以、因、用、於、 于 原因 以、爲、於、因、緣 行爲對象 於、于、乎、爲、與、及、從 行爲施事者 於、 于 、乎 二、 舉例説明引介處所或範圍成分的介詞可分爲哪幾種? 21 根據處所、範圍成分與謂語動詞的語義關係,又可以分爲起點、經由、活動或存在場所、方向目標和終點等。 引介起點和經由成 分,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後,可翻譯爲“從”。例如:穆姜 出 于 房。(左傳成公九年) 引介行爲發生或狀態存在的場所,可翻譯成“在”。例如:雞棲 于 塒,日之夕矣。(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引介方向或目標成分可翻譯成“向”“往”“對”。例如: 楚 人謀徙 於 阪高 。(左傳文公十六年) 引介終點成分可翻譯成“到”。例如:劍及 于 寢門之外。(左傳宣公十四年) 三、舉例説明引介工具、方式或憑藉的依據成分的介詞的用法: 引介工具、方式或依據成分通常用“以”,但也可以用“於”“于”“乎”。用“於”“于”“乎”一般都 出現在謂語動詞的後頭,祇有“於”引介依據成分時才可以出現在謂語動詞的前頭;而用“以”引介工具或方式成分,兩種語序形式都可以。引介工具成分可翻譯成“用”,引介方式及憑藉的依據可翻譯成“憑”“依靠”“按照”等。例如: ( 1)是故非誠賈不得食 于 賈,非誠工不得食 于 工,非誠農不得食 于 農。(管子乘馬) ( 2)民保 於 城,城保 於 德。(左傳哀公七年) ( 3)依 乎 天理,批大郤,導大窽。(莊子養生主) 這種用法除了用“於”“于”“以”之外,還用“用”“因”。“用”可以引介工具和憑藉成分, “因”主要引介憑藉成分,一般都分佈在謂語動詞的前頭。例如: ( 4) 齊氏 用 戈擊 公孟 。(左傳昭公二十年) 四、簡要説明引介對象成分的介詞的種類及用法: 22 對象成分按與謂語動詞的語義關係,可以分爲比較對象、言語對象、服務對象、予取對象、偕同對象、關涉對象、支配對象等。 引介比較對象一般都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後,偶爾也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前。可翻譯成“比”(差比)“跟”(比較異同)。 引介言語對象,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後,可翻譯成“向”或不譯。當謂語動詞是“言”“語”時,言語對象成分也用“與”“爲”引介,“ 與”“爲”及其賓語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前。 引介服務對象一般都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後,用“于”時偶爾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可翻譯成“爲”“替”。這種用法也用“爲”“與”,“爲”“與”及其賓語的分佈位置都是出現在謂語動詞的之前。 引介與取對象,指所引介的成分表示給予的對象或索取的對象。引介給予對象時可翻譯成“給”,引介索取對象可翻譯成“向”。 偕同對象成分表示偕同施事或與施事交互從事某一行爲的人或事物。“於”“于”引介這種成分時可翻譯成“跟”“和”“同”“與”等。這種成分也可以用“與”“及”引介,“與”“及”及其 賓語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 關涉對象成分表示動作行爲所向或旁及的對象。“於”“于”“乎”引介關涉對象可翻譯成“對”“對於”“在方面”等或不翻譯。 支配對象成分表示動作行爲的受事者。支配對象成分一般是不用介詞引介的,但有時爲了強調,也用“於”“于”“乎”引介。“於”“于”“乎”的這種用法一般可以不翻譯。 五、 舉例説明表示假設的連詞有哪些? 表示假設的單向連詞比較多,常見的有“如”“若”“苟”,可以翻譯成“如果”“假如”。例如: 如 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 此外還有“抑”“使”“令”“向( 鄉)”“即”“且”“誠”“果”“第”“設”“假”“爲”“所”“而”以及複音的“若苟”“若使”“如若”“如使”“如令”“如果”“苟使”“假設”“假使”“假如”“假若”“假令”“設使”“設使”“設若”“設令”“倘若”“倘使”“向使”“誠使”“誠令”等等。例如: 晉侯 使 叔向 告 劉獻公 曰:“ 抑 齊 人不盟,若之何?”(左傳昭公十三年) 23 七、舉例説明表示讓步的單向連詞有哪些? 表示讓步的單向連詞有“雖”“則”“而”“且”“尚”“猶”“且猶”“尚猶”“縱”“即”“第(弟)令”“藉第令”“雖使”“雖則”等,其中“雖” “即”“雖則”所引出的分句有表示假設讓步和表示事實讓步兩種,“則”“而”“且”“尚”“猶”“且猶”“尚猶”等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事實讓步,“縱”“第令”“藉第令”“雖使”引出的分句一般只表示假設讓步。表示假設讓步時,可以翻譯成“即使”;表示事實讓步,可翻譯成“雖然”或“尚且”。例如:故 雖 有 堯 之智,而無衆人之助,大功不立。(韓非子觀行) 按:此例是假設讓步。 七、舉例説明表示原因的單向連詞的用法。 表示原因的單向連詞常見的只有“以”“爲”“由”等,用於因果複句表示原因的分句之首,可以翻譯成“因爲”“ 由於”。例如: 楚 人 以 晏子 短,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表示原因的分句多數情況下出現在結果分句之前,但有時也可以出現在結果分句之後,表示對原因的強調。例如:彊 秦 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 以 吾兩人在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八、具體説明雙向連詞的種類: 雙向連詞分佈在單句的兩個句法成分之間或複句的兩個分句之間,起關連過遞的作用。分佈在單句的兩個成分之間的雙向連詞可以稱爲句內雙向連詞,分佈在複句的兩個分句之間的雙向連詞可以稱爲句際雙向連詞。 ( 1)句內雙向連詞 句內雙向連詞有以下 四種:表示並列;表示選擇;連接狀語與謂語;連接整數與餘數。 ( 2)句際雙向連詞 句際雙向連詞關連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按所關連的兩個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可以分爲以下八類: 24 接連貫關係的複句,即連詞所連接的兩個句子表示時間上先後相承的兩個事件。連接並列關係的複句,連接遞進關係的複句連接目的關係的複句,即連詞所連接的兩個分句是行爲與目的的關係。連接選擇關係的複句,連接條件關係的複句,即連詞所連接的兩個分句是條件與結果的關係,其中條件分句既可以是事實條件,也可以是假設條件。連接因 果關係的複句,即連詞所連接的兩個分句是原因與結果的關係。連接轉折關係的複句,即連詞所連接的兩個分句意義相反或相對。 九、舉例説明連接因果關係複句的連詞的用法。 用於這種複句中的雙向連詞比較多,常見的有“故”“以”“而”“乃”“是以”“是用”“是故”“以故”“因”“因是”“然則”等,可以翻譯成“因此”“因而”“所以”。例如: ( 1)彼竭我盈, 故 克之。(左傳莊公十年) ( 2)不穀不德而貪, 以 遇大敵。(左傳宣公十二年) 一、 在下列各句中的空 格 中,斟酌選填“於”、“以”、“而”、“則”、“與”、“為” 六字。 龐涓 死 此樹之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於 客有 齊王 畫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為 蓋 孫 穎 ,字 宗敬 , 才學知名。 (魏書邢巒李平列傳 )以 虎求百獸 食之。 (戰國策楚一 )而 夏侯淵 劉備 戰於 陽平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與 子路 ,人告之以有過 喜。 (孟子公孫醜上 )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学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肥胖与癌症关联性及体重管理
- 互助养老合同(标准版)
- 2025-2026学年度导游资格考试经典例题(A卷)附答案详解
- 综合楼六类标准综合布线工程招标文件
- 职称计算机模拟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绿色建筑材料市场推广与政策支持下的绿色建筑市场风险防控与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在智能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报告
- 中小学假期安全教育班会怎么开展(34篇)
- 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30篇)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难点解析
- 电力监理劳务合同范本
- 2025河北工勤人员技师考试消毒员训练题及答案
- 2025年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肖婷民法总则教学课件
- 特产专卖店创业经营计划书
- 砂石料物资供应服务保障方案
- 顺丰转正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玉米糖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秋招:邮储银行笔试真题及答案(可下载)
- 走访礼品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