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docx_第1页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docx_第2页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docx_第3页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docx_第4页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 内容摘要: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 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 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 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文章 就是从:1、众里寻她千百度发掘内涵;2、学而不思 则罔生成问题;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 感悟。来论证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 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更为生动、更为活 泼、更为丰富。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 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 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 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 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 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 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 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 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 动、活泼、丰富得多。 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发掘内涵 在品德教材中,收录有热爱革命导师、革命领袖、革 命烈士和战斗英雄的革命传统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 就和古代灿烂文化方面的教育。为国争光、热爱长辈的教 育。反映儿童生活,了解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儿童的贫 困生活和勤劳勇敢的教育。进行保护珍贵动物或托物喻人 的教育。现代科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教材是作 者对生活中人、事、情、景、美、理有机的完美的创造。 在开放的品德教学的课堂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的 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知、情、言、行四个方面去体 验和感悟教材。由于品德教学是一种体验活动。也是最具 个人特征,因为各人的认识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 生活经验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样 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地得到闪现,那么怎样 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呢。如何让学生生成各自不同的 理解与体验,这是教学艺术应该努力促成的目的,教师可 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一点尝试。 第一、吃透教材,教师善“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 式基本上是学生被动接受的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漪沦。 近年来课堂虽活,但并非普遍的广泛的活,而是老师跟少 数几个学生的互动造成的一种表面上整体互动的模糊效应, 多数学生的思想仍处于沉睡状态,仍是被动的封闭的。吃 透教材的环节要求师生共同走进生活,读懂教材,即理解 与接受流行的对教材大众化的理解,这一环节完成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下面将提到的质疑教材与超越教材。因此,教 师应引导学生吃透教材,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将学生的思 维唤醒,实现学生思维的由被动到主动,由封闭到开放。 例如在教学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大家都 谈了自己参加的课余活动,并辩析了哪些是正当的,哪些 是不正当的,可突然有一学生提出:“老师,看电视是正 当有益的课余活动吗?”针对这一突发提问,我不是马上 抛出正确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但学生的观点很 不一致,有的认为看电视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国 家大事,是正当的;有的认为看电视容易着迷,使人误了 正当的工作,还不利于学习和保护视力。于是我又问: “那么这一活动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变成正当有益的呢? ”学生们根据各自的认识,分析了问题的关健,展开了激 烈的讨论,很自然得出:看电视时,只要时间适当,看些 有益的节目,那就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我利用这个突 发提问带着学生作了一次探究问题的旅行,同时,也带给 提问的学生一个极大的鼓舞他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尊 重和重视。也激发了其他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 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 生成旁逸斜出,呼之欲出 第二、怀疑教材,教师善“激”。 生成源于质疑, 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语言、陶冶情趣的焦点。从 质疑出发,便能让教材离得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与教 材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教材,就要将疑贯串于学习始终, 读前有疑,读中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我们 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 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 光审视问题,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质疑教材既有在初读教材时,对与生活实际相比作出 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与感 受;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事物进行比较、区别、迁移 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 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 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如上你是我 的榜样,深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提还有什么不懂的问 题,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从故事内容看,诸葛亮不 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 ,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老 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顿时热 闹非凡。此时,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已的预 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 “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我们再把课文 细细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 现场辩论。正方:大家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借公事陷 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已都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 支箭,谁都知道十天造十万支箭都是不可能的,何况三天? 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以后,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 要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 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 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 这是蒙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准备来看,不让鲁肃 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而不是借。反方:曹操最后知 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 借。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交 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地奉还给曹军了。反方:用 骗来的箭射人家,有这样还的吗?这样的课堂,生成 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借于生成而豁然明朗,学生在 对非曲直的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 精彩。 第三、超越教材,教师善“导”。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 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 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 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 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 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超越教材 如保护环境一课,我大胆地摒弃了原有教材,让 学生把在社会调查中获得的有关材料、最新信息带进课堂, 进行交流。在学生深入触摸生活,真切感受到人类环境正 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正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大 家提出了洁美家园、保护环境,并一直在宣传,一直在活 动,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呢?保护环境急不可 待,但我们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等等问题,激发 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学生们通过调查汇 报,产生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严重的污染现象,我们应怎 样保护环境等问题时,我就此引导,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 很大的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好好讨论一下。我在各组中巡回了解,并参与 其中,从中发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一个个实践操 作性很强的环保方案出现时,我真正感到这种方法有助于 教育上的知行统一。这样的课堂,是品德教学永恒追寻的 美好境界。 发掘内涵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发掘内涵的方法则是多 样的。只要师生善于发掘内涵,品德课堂就会永远充满生 机与活力。 二、学而不思则罔生成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 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 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 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 生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当有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 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 而应当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 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鼓舞 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大胆想象, 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逐步锻 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我在新课导入后,就让 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能认真阅读教材,并在重要的地方圈 圈画画,记住事例与有关数字,有不懂的或有疑问的也在 书上注明。读后引导: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从你 们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气愤,一会儿疑惑的表情中,相信 你们已经了解了教材内容,知道了美丽的圆明园变成废墟 的原因,也记住了几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面对这些历史 事实,你有什么想说和想问的呢?通过这样适当的引导, 大家提出了各自无法理解的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那么好 欺侮?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都会来掠夺瓜分呢?怎么会要 割让土地、赠送白银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随着 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被激发了。 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 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新闻记者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 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 惑,焦虑,探究,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李 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束 缚,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输,而不愿意去独立的思考 问题,也不知如何去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去 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敢问的同时, 还善于提问。 笔者很荣幸第一批从事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提问 本,在学习新的文章之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必须能够 提出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问题是浅层次的,没有 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 的思考价值。因为是尝试,所有的问题下面我都会毫不 “吝啬”的给他们写上个“好”。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 提高,我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 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 1、从对话中生成 品德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话教学,这种对话 就是与教材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我们 的课堂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为学 生搭设一个对话的平台。 与教材对话 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是品德教学过程中对话得以 形成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放心地 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改掉依 赖老师的习惯,才会让学生对教材有自我的独特的感知、 理解和体会。在教生命的强者一文时,一位平时不太 爱说话的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觉得张海迪姐姐是世界 上最美丽的,她是幸福的。”我当时一惊,立即有了顿悟, 不禁为这孩子的独特的感悟暗暗叫好,课后,我从那个同 学那里知道了她的心声:“海迪姐姐虽然身体残疾,然而 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她自已本 身也是幸福的,我要做这样的人。”她又说:“其实, 做人就要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才是最大的安慰。”多深 刻的思想,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发出的来自内心深处 的呼唤,所以他的回答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掌声,让我也为 之一撼。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在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 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2与教师对话 课堂部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进行的,教师要创 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触发学生的灵感,让其获得对课文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传 统的教学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曾被形容为警察和小偷,师 生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而不是心与心的交 流,一些品德课堂显得使如此的做作。要进行师生之间平 等的对话:首先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那棵干 涸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教师也应 该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多给他们一些真诚的笑 意。使学生在心理上敢于和老师对话,愿意和老师对话。 再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有思考价值的还是没思 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对于能够提出问题来的学生都应该给 予肯定。也不可以急于将答案抛给他们,而应该留给学生 自由思考的窨。平时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水平中。 我都有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我要求学生尊重自己 是因为我觉得我尊重他们,也要求他们互相之间相互尊重。 这给我和学生自由交流打下了基础,课堂上我会和学生争 的面红耳赤,他们会为我精彩的表现献上真诚的掌声,会 在课后给我提出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和问题。是学生让我 在三尺讲台上,找到了自我。也是我以一个孩子王的身份, 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兴趣。 3与同学对话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家庭背景、知识水平、领悟能 力、审美情趣、看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在品德教学过 程中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感悟、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 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疑惑,让学生之间的思想彼此发生碰撞,让他们的言语能 够发生争辨,从而达到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的境 界,让每个学生在品德课堂上锤炼言语,展示内心,张扬 个性,体悟真情,实践品德课堂教学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 化。如在教学飞吧,小鸟一课时,通过大量事例的阐 述使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道德认识在强烈的情感驱使 下得到提升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辩析:“小军的爸爸花 钱从鸟贩子手中买回一只猫头鹰,把它放生了。”学生正 反方答辩,“小军的爸爸做得好,他宁可自己花钱,也要 保护动物。”“我认为他做得不好,他不该用钱买了再放 生。那样,猫头鹰还能再次被捕。同时也是滋长了鸟贩子 捕捉益鸟的恶习呀!”学生一时无法得出统一的意见, 但提出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或多或 少都能带着自己所学之得与所思之疑发表见解,展开与小 组、全班的讨论交流。整个课堂都在学生的思辨中度过。 2、在反思中生成 品德课问题的生成,需要经过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 地生成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促成新的感悟和体验。 1活动反思 学生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会有 多元思想的撞击。在指导学生反思为何的过程中,也会触 发学生新的生成。 如教学第九册苦难的岁月一课时,为了“知道旧 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就采用了访谈调查法,发 动学生去采访爷爷、奶奶,请他们讲讲“童年的苦难生活 和新中国的幸福生活”。由于我对这次访谈调查作了充分 的准备,进行细致的安排,使学生在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数 据材料,每个人讲起自己的访谈所得都绘声绘色,课堂气 氛十分活跃。此时,老师就利用大家兴致激昂的时刻引导 学生根据大家的所谈进行探究:为什么祖辈的生活是那么 艰苦呢?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通过探 究,让学生充分认识造成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 并激发他们珍惜现在生活的情感。 2问题反思 在问题中生成,在对问题的反思中更能够激活学生的 思维,引起他们的思索。如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针 对目前社会上迷信比较盛行的现象和学生中有不少人也对 迷信现象表示认可的实际状况,我在上课时首先提问:在 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迷信活动,在学生们列举了看相、算 命、看风水、巫婆驱鬼、拜菩萨、接送灶菩萨、做道士、 庙里点蜡烛等现象之后,我又问:那么你们自己参与了哪 些活动?当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大人的要求 下,有拜菩萨和到庙里点蜡烛的情况之后,我就进一步引 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你们爷爷奶奶这样虔诚地信 佛,得到过菩萨的保佑吗?请你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你跟 着爷爷奶奶去庙里烧香,见到过菩萨显灵了吗?你家以前 很穷,为什么菩萨不来保佑、照顾你们,而到现在政策好 了,才使你家富裕起来等等,使学生对是否有菩萨产生疑 问。当学生在汇报了生活中观察到科学迷信现象和通过课 文的学习知道这是迷信现象,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使 学生心中产生了几个疑问,提出迷信确实危害非浅,但为 什么生活中迷信活动却是那么常见?我们怎样才能破除迷 信?这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探 讨和解决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 分析。通过分析大家都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践 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这个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 方法。一个月后的情况汇报中,我发现他们有的通过向父 母讲迷信危害人间的种种道理;有的用老师示范过和从别 人那里请教来的各种小实验来识破巫婆、算命先生的种种 骗人把戏;有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即自己的学习 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与否,而并不是命中注定或菩萨保佑 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原来的疑问,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很高,发挥的空间也很大,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教学效果极佳。 3偏差反思 在一元与多元并存的时期,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肯定会存在偏差。偏差的存在并不可怕,如果教师能够引 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偏差存在的原因,那么偏差以可以成为 生成的一种的源泉。有一节品德课上,我讲了一个狐狸 和乌鸦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听了边个故事后的感受。同 学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称,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很傻、 很可笑之类的。有一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狐狸很聪 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我妈妈给我讲 狐假虎威时评价狐狸聪明。”当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 的时候,我没有采取扼杀的态度,而是引领大家共同来讨 论。在不断的辩论当中,学生认识到狐狸是很聪明这是不 可否认的,但是他们的聪明却用错了地方,是建立在获取 不正当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有悖于做人的原则。想想狐 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彼狐狸 非此狐狸,怎能混为一谈、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而 后者则是生存智慧。很显然是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学生 在反思偏差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聪明,对智慧的打捞的认 识和感悟,我相信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影响。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 教师,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感悟 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体验是学生以生 活活动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 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 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 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 境中,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 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 1、生活体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的生活更是如此。多彩的 生活也给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 还很稚嫩,认识问题也不够全面,也很容易被生活中的一 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他们对实际生活中所遇到过的和 观察到的许多情况会产生困惑,产生问题,特别是和书本 知识对照,有些更是难以解释,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 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暴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免学生产生模 糊的认识和盲目的行为。如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针 对目前社会上迷信比较盛行的现象和学生中有不少人也对 迷信现象表示认可的实际状况,我在上课时首先提问:在 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迷信活动,在学生们列举了看相、算 命、看风水、巫婆驱鬼、拜菩萨、接送灶菩萨、做道士、 庙里点蜡烛等现象之后,我又问:那么你们自己参与了哪 些活动?当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大人的要求 下,有拜菩萨和到庙里点蜡烛的情况之后,我就进一步引 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你们爷爷奶奶这样虔诚地信 佛,得到过菩萨的保佑吗?请你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你跟 着爷爷奶奶去庙里烧香,见到过菩萨显灵了吗?你家以前 很穷,为什么菩萨不来保佑、照顾你们,而到现在政策好 了,才使你家富裕起来等等,使学生对是否有菩萨产生疑 问。 2、情境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要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 道德情感。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 境,能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