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讲 授与 编 撰:刘南平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文学,指汉末献帝建安年间(196220)至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 学,即曹氏三祖(操、丕/220-226、睿/227-239)时代的文学。魏文帝、明帝时 期的文学又称黄初体(魏文帝年号,220-226) 。 一、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地位、影响: 三曹,七子(语出曹丕典论论文 ) ,有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徐干、 应瑒、刘桢。其实,孔融已于建安 13 年(208 年)被操杀,所以实际上只有后六 人是这一文学集团的主要成员。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突出,钟嵘诗品列之 为上品,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文心雕龙 ) ;还有杨修、吴质、繁钦、 蔡琰等。 三曹凭借其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取得了对建安文学 的开创、倡导和带动之功。 曹操(155-220)以其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的地位,于邺下时期从组织上造就 了一个文学集团,他是这个集团(建安文坛)的领袖,主要成员除了三曹、七子, 和上述以诗歌见长的作家外,还有学者邯郸淳、仲长统,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 夔、李坚等,带来了我国文学艺术史的第一个高潮,成为建安文学艺术新局面及 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者,影响了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和白居易的“新 乐府”创作。 曹丕自己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但他以太子、帝王身份大力提倡文学,既以诗 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之先河,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又以典 论论文开文学批评之风气,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乐府民歌的文人化,乃至文 学自觉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带动之功不在组织上和理论上,而在于创作垂范上。主要 以著述繁富,富于创新,最终完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而被称为“建安之杰” (诗品 ) 。 二、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2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把建安文学的基本特质概括为“建安风骨” , 其内涵至今仍在讨论。 (一)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不等于“建安风骨” (二)视“建安风骨”为一种文学传统,重在从建安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探 讨其内涵 (三)视“建安风骨”为一种艺术风貌,重在从建安作家的思想感情、艺术 特色角度探讨其内涵 (四)视“建安风骨”为一种“美学范畴”说(袁史) 我认为“风骨”是一个极富比喻义的词语。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一代文学 基本风貌和特质的比喻性概括。其具体内涵是: (一)注重通过对汉末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写,揭示社会不幸和民众苦难 的根源,时代个性极其鲜明,是对诗经 、汉乐府民歌、以及东汉文人诗的现 实主义传统的重大突破。 明钟惺古诗归 (卷七)曾评价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为“汉 末实录,真诗史也” (转引自游史)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这一品评概括建安诗歌 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直接抒写个人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抱负 曹操:统一中国,求贤若渴,顽强进取。 曹丕志在“靖乱” ,以“救民涂炭” 。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之死,曹丕称帝为界,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其理想名言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 石之功” (与杨德祖书 ) ,不甘以文士自居。代表作:白马篇 (游侠题材) 等。 王粲的壮志是甘愿献身功业;七哀诗其一(王选 P377)则重在表现为建 功立业而不惜抛亲别友,希冀倚靠贤君明主得以施展的主观情志。 (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特别是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哀叹,成为普遍的 诗歌主题,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战乱加瘟疫,生灵遭涂炭,伴君如伴虎,短命而早夭,是建安文人实现理想 的最大障碍。建安诗人的态度大致有三种: 1.单纯的哀叹 3 2.变慨叹为永不言弃的努力,以有生之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曹操是典型代表,他的行动是顽强进取(龟虽寿 ) ,求贤若渴(短歌行 ) ,支持其行动的理念是天命限制可突破,这些都已成为其诗文创作的鲜明主题。 3.悲愤 曹植后期因遭受曹丕父子的种种打击,诗歌主题则转变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 愤。 总之,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 ,建安诗人处于时 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袁史) ,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四)诗歌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文人化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开风气于曹操, 新变于曹丕,完成于曹植。是为建安诗人艺术创新的重要贡献,代表这一成就的 是曹植,他的独创性很全面,在题材、结构、辞采、表现手法、诗体、新题等方 方面面都有所创新(详后) 。 (五)融个人风格(强烈的个性表现)于慷慨悲凉的普遍风格之中(是为 “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又一角度) 建安诗文的整体风格:“清峻” 、 “通脱” 、 “华丽” 、 “壮大”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建安时期普遍习用的诗歌语言是“慷慨”一词,是“悲风”这一意象,因此, 历来评价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普遍风格,是对建安诗人及其创作的主体精神 和风气之时代特色的高度概括。 以上五点共同构成了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建安风骨”作为一种美 学范畴、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质的基本内涵。 思考题: 三曹在建安诗史上的贡献及地位。或:为什么建安时期文学成就 主要集中在曹魏集团?而南方吴、蜀集团的文学成就却不大呢(只有韦昭、诸葛 亮有些作品)? 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曹操 现存诗作;前期代表作;后期代表作。风格: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4 思考题:从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看曹操诗歌的风格(作品分析) 。 二、曹丕 现存诗约 40 首。 较之曹操,曹丕在完成乐府民歌文人化的过程中有新变(重点) 。 抒情上变曹操的重历史命运之感慨和平定天下之抱负,为个人情感或他人情 感细致入微的表达。 诗歌语言上变曹操的古朴率真为工丽绮练。 诗体上诸体皆备,开七言新河。 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的成熟的七言诗 之首,被誉为七言之祖,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缺憾是句句 韵,三句一节。 这些新变,形成了曹丕诗歌便娟婉约,有文士气的风格。 三、曹植的诗作特点及独创之功 (一)生平及其影响 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袁史) 。 (二)创作概况 1、著述繁富,现存诗 90(80/郭兴良史)多首(操诗 20 多;丕诗 40 首) , 赋、文 40 多篇。 2、分期:以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曹操之死、曹丕称帝为界。 3、主题:理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三)曹植诗歌创作的独创性(重点讲解) 1.对题材发展的独特贡献 题材种类:宴游、赠答、游侠;思妇、述志、游仙。 丰富了乐府诗传统题材的表现范围和功用 首先,突破了乐府诗旧有题材的范围。 其次,变乐府的叙事为抒发个人感情为主(功用) 。 作品举例:美女篇 在新题材开拓方面的作为 首先,实现了山水诗与宴游诗的交融。 其次,寄忧生、忧患、愤世之心及理想于游仙诗。 5 2.诗歌结构的创新 工于起承转合,章法灵活,很少平铺直叙,尤其“极工于起调” (沈德潜 说诗晬语 ) ,往往一落笔就渲染出特定气氛,笼罩全篇。这种手法虽源自民歌 的比兴,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比通常的比兴句重要得多,效果了更为强烈。 白 马篇 美女篇堪称代表。希望同学们能以美女篇的讲析举一反三。 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诗的连章体形式,以章章蝉联的轳辘体形式(顶针、 “连章诗”/张玉谷)结构长诗,是乐府民歌文人化之转变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一个 亮点。 赠白马王彪是代表作。 作品举例:赠白马王彪 3.辞采创新 魏晋文学语言声色美的自觉开拓,经历了三个阶段,曹植是第一阶段实现诗 歌语言由古朴向工丽转变的杰出代表。陈琳、阮瑀的诗歌创作仍坚守乐府古朴的 本色和审美趣味,曹操、王粲的创作已经开始融合古朴与典雅(用典) ,曹丕、 曹植则从不同角度完成了由古朴向工丽的转变。曹丕不仅诗歌语言清丽哀婉,还 在理论上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曹植的贡献则主要在创作实践上,以辞藻 “工丽富艳(赡丽富艳) ”使诗坛为之一新,人称“辞采华茂” 。这一独创性体现 在其诗歌语言的色彩、炼字、词汇、修辞、音韵、对仗、声调、句式等方方面面。 作品举例:白马篇 4.诗体创新(新题) 诸体皆备;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60/90 ) ,与王粲、刘桢、蔡琰 一起以五言诗名世。 从善用乐府旧题(三曹、七子皆行)到自拟新题,并脱离了配乐演唱形式。 是为乐府成为徒诗,由民歌转向文人化的明显标志。如白马篇 七哀诗皆 自拟乐府诗题。 5.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钟嵘诗品 ) 。 思考题: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建安之杰” )? 说明曹植诗歌创作的独创性。 6 四、其他诗人 1.王粲(177-217) ,字仲宣,今存诗 23 首。 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西京乱无象”最为著名。沈德潜 说此诗为“杜少陵无家别 、 垂老别诸篇之祖” (古诗源卷五) 。 归曹后,王粲比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五首,主要描写诗人几次随曹操 出征的感受。诗歌再现了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了曹 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因此难免“悲而不壮” (刘熙载艺概诗概 ) 。但刘勰许之为“七子之冠冕” (文心雕龙才略 ) (袁史 P36) 。 2.刘桢(?-217) ,字公干,存诗 20 馀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诗如其人: “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 。 (文心雕龙体性 ) 。 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 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第二首最佳。 游乐诗包括公宴诗 、 斗鸡诗 、 射鸢诗等,同样体现了作者豪迈不羁 的性格。 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 诗绝句说:“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就是欣赏他这种壮气。 第三节 正始诗歌的基本特征及“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废帝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一般上溯 到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下延至司马氏代魏(265) ,共三十多年的魏末文学。 一、从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阮籍的创作看“正始之音”的内涵(对建安风骨 的继承与发展) “正始之音”语出晋书卫玠传 。是对魏末受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开 创的玄学清谈风气之影响,而形成的世风、士风、学风、诗风、文风(文学特质、 美学范畴)的高度概括。就正始诗歌而言, “正始之音”指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 诗歌的基本风貌。即“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的艺术表现充满了悲剧美,其中因融 进历史和哲理的思考,诗风由建安的慷慨悲壮转变为词旨渊永、曲折隐约;这一 转变显现出阮诗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以及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宋朝人 严羽所说:“黄初之后,唯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他称 7 这个阶段的文学是“正始体” (沧浪诗话 ) 。 一般认为,阮籍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 既是诗人八十二首咏怀诗的基调,又代表了正始一代诗人的 感情基调。 (一)阮籍之前没有人用 82 首诗的篇幅,从各个角度描写生命的极其脆弱 和孤独 (二)强烈的悲剧美蕴涵在爱恋、期待生命的执着与无奈,及生命在历史长 河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和悲惨遭遇之中 (三) “生命的孤独感”意味着阮诗已将审美关注的目光从一般的忧时伤世 上升到“终极关怀”的哲学层面 (四)艺术表现上已经完全脱离民歌风调 1. 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创作,开诗歌与玄理结合之风。其核心内 容是对生命终极原因的哲学思考。 2. 哲理与一系列意象(艺术形象)相结合,丰富了诗歌表现手段 3. 常见语汇是:悲哀、凄怆、涕下、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 悲悼等,可见其极度苦闷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养障碍性疾病诊疗与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油漆工安全操作规程
- 英语阅读训练调查及分析
- 优化有限空间作业的专项计划
- 智能交通行业中小企业劳动合同规范
- 电子商务平台保证金合同
- 草牧场承包权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实施合同
- 出租自住合并方案
- 高速公路草料运输通行费优惠政策合同
- 消系统施工方案
- DL∕T 516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湖北武汉洪山区招考聘用社区干事235人模拟检测试卷【共1000题含答案解析】
- DB4451-T 1-2021《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枞)茶》-(高清现行)
- 信访工作课品课件
- 加油站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 IPQC技能培训
- 2022年(详细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 常用乐高零件清单
- 蛋糕制作工艺课件(PPT81张)
- atk2md4850步进电机驱动器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