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_第1页
1、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_第2页
1、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_第3页
1、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_第4页
1、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 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本课学习, 让学生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以及专门的中国画颜料有一 初浅认识。通过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表现 形式,以及千百年来,我国画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念。以及通过本课 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通过这种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 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安排本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为。承上:继 续提高鉴赏能力;启下:为第 2 课和第 3 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应教在对自立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学 生中间可能会有人了解、了解但不喜欢、很喜欢等多种情况,但是作为炎 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绘画应该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基于这样 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拿出积极的态度去探究其中的真谛。一但走近 中国画,就会被那动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乐于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 学习。 2、教学难点: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加入点必须找准, 起点太高会使学生望而发畏;起点低则与九年义务阶段的国画学习区别不 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准确把握本课知识难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本 2 课教学为起点,切忌将本课上成单纯的作品分析或技法分析课,失却了从 文化历史的高度探究中国画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1、欣赏法、引导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媒体的运用 欣赏法:在教学过程中,欣赏本课在笔法与墨法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 画(如: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感受技法效果及提高鉴赏水平等。 (说明:鉴赏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美术教育系列) 引导法:教师在课前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前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欣赏国画、认识中国画工具材料和理解画理、画论、画 史等相关资料。 (说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但引导正确的方向 是很有必要的;如正确查找相关材料) 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给予讲解等。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分小组讨论,讨论不明 白,可课前后与老师讨论,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师生讨论,达 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教学媒体的运用:运用幻灯片播放国画工具、作品及相关的资料等。 2、学法:提前上网查找中国画的有关资料及总结相关资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上网查有关中国画的创作与技法的理论及相关资 料。并分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前讨论如何欣赏学习创作中国画等。 讲课过程中,小组讨论学习并灵活应用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多让学 生与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 作品进行评价。 3 四、教学课时 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经过上个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 力,在这新的学期,我们将过度到绘画这一模块,但绘画也不是单纯的绘 画,因为在我们的艺术学习领域里,培养与提高鉴赏能力是离不开每个模 块的。学习各种绘画技法之前,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 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课件出示几幅优秀国画作品)在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绘画大师毕 加索会见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我们 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 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艺术。 (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 教学。 )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由学生回答:(略) (在这里学生会回答历史悠久与灿烂文化等关键 词。 ) 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她孕育了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并使其持久地发展着。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做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 宝中国画。 (板书: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 (二)讲授授课 4 解决问题(1)民族文化的瑰宝(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具有 独特之处呢?(板书) (同时课件出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对比) 学生讨论回答:(略) (学生可能会先从色调和画得像与不像等方面 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回答,让学生注意国画的诗、 书、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 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 解决问题(2)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板书) 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这些作品的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文房四宝” 或“笔、墨、纸、砚” ,如果是直接回答笔、墨、纸砚那就归纳成文房四 宝等,灵活提问及回答。 教师提问:文房四宝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就很简单了, 但你们知 道那里的是最好的吗? 由学生先回答,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出示相对应的中国画工具材料, 最后由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中国画所用的“文房四宝”原指湖笔、宣纸、徽黑、端砚。 湖笔产地浙江湖州;宣纸产地安徽泾县;徽黑产地安徽歙(sh)县;端 砚产地广东高要端溪。 (板书:湖笔、宣纸、徽黑、端砚)继而延伸到中 国毛笔的种类、宣纸的种类和生产,书画用墨的种类,中国四大名砚。 注前两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课堂反映进行简讲 或详讲。接下来这一部分是本重点彩用详讲。 5 解决问题(3):中国画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段?(板书) 课件出示宋代梁楷的“泼黑仙图人图”和 张大千的一水菰蒲绿半天云 雨清 ) 学生欣赏中提问:从这两幅画中我可以看出笔墨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从表现形式上理解) 教师小结: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板书)这是因为什么呢? (学生与教师共同回答)因调水的多少,可有深浅变化:因笔中含水 的多少有干湿变化,由于在笔的不同部位蘸墨蘸水,又可产生一笔下去, 自然分出深浅的效果。利用宣纸渗水的性质,可在墨上冲水,水上冲墨或 色墨结合,幻化出水墨淋漓,色墨相融。挥挥洒洒、气象万千的奇妙效果, 亦即墨法中最负盛名的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等等。 课件出示几张西方油画和几张国画:让学生从表现形式上谈谈有什么 区别?从中总结出,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是区别以西方油画的最基本的 特点。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中西结合的画种) 提问:大家谈谈您对国画中的诗、书、画、印的认识?(板书)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多 画家即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文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人格追 求。如(苏轼曾盛赞现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 如何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板书) 课件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提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思考不同 时期、不同种类的国画,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先分小组讨论,最后选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如:国画创作最初 6 是追求形式,晋人陆机论。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到了东严明 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 须“深入物理” ,才能“曲尽物态” ,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到了 现在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由 于不同时期的美学追求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出出了写实、写 意等画法。 (三)作品分析 富春出居图卷黄公望 寓春山居图卷(局部) 黄公望(元)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平江常熟人。这是一轴纸本水墨长 卷画,纵 33 厘米,横 639.9 厘米,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藏 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画风平淡天真,笔墨 富于变化。此图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洋 绘画的“定点透视” 。长卷可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 ,作者和观者如在 景中游,边走边看。这幅画靠的是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夫。画家 79 岁始创 作此画,终日对真山真水潜心琢磨,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 感受“三四载未得完备” 。书中选的是其中一段。 看泉听风图轴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工诗文 书画,高远构图。景物占了左边大部,右上角留出较大天空,用诗文书法 题款与左下角繁多的景物遥相呼应。 六:板书设计 (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