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6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广州教研网很有见地)_第1页
2012.3.26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广州教研网很有见地)_第2页
2012.3.26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广州教研网很有见地)_第3页
2012.3.26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广州教研网很有见地)_第4页
2012.3.26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广州教研网很有见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教学策略谈 刘雪如 中华民族是惯于用诗词来表达与记录的民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文脉传承 ,一路走来,气象万千。但是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也给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带来了 困惑与思虑:如何通过教材中的古诗词范例,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使学生在有限 的学习时间里充分体味诗词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获得母语文化的精神营养与情感 熏陶?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通过深入解读教材中的诗词,挖掘诗词中 蕴含的思想、内容、文化主题;教学时有机整合课内外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古诗 词作品,加大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深入解读,严密预设,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仅凭古诗词的堆砌是不可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师要深入 解读诗词,做好课堂预设,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借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所做的初步研讨与探索,我们认真思考,到底该如何做好这一步呢? 1.解读文本,把握主题 “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拿到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确定主题。教师不必急于备课 ,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原文,反复品读,理清以下几个问题,藉此选择恰当的教学主 题。 (1 )这首诗说了什么。教师应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分解开来充分理解,了解这些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了解同样的意象除了这首诗还有哪些诗 词提到过,它们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再从整体把握,体会整首诗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意境、情感。比如解读泊船瓜洲,首先要借助对诗中的春风、明月 等意象的理解,了解这首诗的基本含义,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 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2 )这首诗想要说什么。我们应当相信,在一首诗感性的表象背后,有更本质、更 客观的东西,左右诗的风格与价值取向。为此,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应 当继续关注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怎样的时代,个人的经历是怎样的,当时的 主流社会思潮是什么。还就泊船瓜洲而言,我们需要了解王安石,了解他的政 治生涯,了解他的“王安石变法 ”,从而体会到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 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 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3 )这首诗还能够说什么。对同一首诗,读者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视野 总有局限,我们要围绕这首诗,扩大资料收集的外延,读不同人对该作品的评论, 读与这首诗同作者或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在反复比较中,获得解读文本的最 大的可能性。还说泊船瓜洲,我们可以通过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域、对不同的文化阶层的人的不同意味,进 一步思考。 (4 )这首诗应该说什么。当我们经由以上步骤对诗作进行了总体的也是全面的把握 之后,接下来就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阅读环节。尽管 文本本身和各种相关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可能,但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我 们必须基于对文本本身的谨慎理解,在保证对文本作者的最大尊重的基础上,运用 教育学原理,选择所教学生能够接受的层面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当我们针对泊船 瓜洲展开了有理有据、层层剥笋的咀嚼推敲之后,得出“何时” 、“还”中所蕴涵的“ 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 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 “何时”二字 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 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 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以及“ 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 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的思想。 2.针对主题,分层预设 通过对文本的充分解读,选好恰当的主题和文本后,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目的、 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进行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 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需要细致策划。每一次的古诗词教学都应当是师 生间心灵与精神的不一样的课堂相遇,但提纲挈领大体应遵循这样的层次: (1 )读透诗韵,反思文化。最后,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辨证思考或设置让学 生辨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借助与文本的碰撞,深入思考与探索,通过体验与熏陶 、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将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并使学生的语文 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同时实现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形成与生长。 (2 )读懂诗意,品味文学。教师要带学生走进文学,将诗词读懂。在这个过程中, 理解诗词意象、品味诗词意境、涵咏诗词韵味是教学重点。教师适时插入相同主题 的文本,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广度,让学生深入到主讲诗词的每一个词中去品味,借 助同主题文本及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在将理解转化成更富感情的朗读,使学 生在反复品读中充分理解诗意,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快乐地沐浴于母语文化的光 辉。 (3 )读通诗句,理解文字。教师要带学生走进文字,将诗词作品“读通” 。教师不仅 要引导学生认清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将诗词一字一句的读准,还要根据古诗词作品 独特的音韵之美,比如平仄、句读、停顿、重音等,读出味道、读出美感。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仿照古人读书时投入的样子,或敲击节奏,或放 声朗读,甚至配乐吟唱,让教学的温度从一开始就被美美的诵读点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经过教师合理而巧妙的预设,课堂教学就有可能 实现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率的飞跃。 二、合理整合,拓宽视野,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度 每首诗词作品都蕴含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内容主题以及文化主题。在进行教学时, 我们就可以依据其 “主题”,围绕与其 “主题” 某一方面具有可比性的多篇古诗词作品,通过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将这些 作品统整起来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会深化学生对某一首诗的理解与体验,而且能 成为学生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1.借助主题,有所超越 (1 )借助主题,超越教材。尽管今天许多新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开始以主题单元的形 式来编排课文,但大多数的古诗词仍散见在教材的各个角落,常常作为其他类型文 本的补白。如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严格执行教材的体例安排,读读、讲讲、评评 、背背,一课时的时间学生至多将一篇古诗词弄通背熟。但教师如果能借助“主题” ,整合多篇古诗词,至少学生在数量上的学习可以成倍增长。 (2 )借助主题,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儿童,今天的语文教师 如果仍一味让学生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内容反反复复地读、背,这是肤浅、幼稚 的教学,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下降。借助主题,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 的认知材料,以诗词中的语言、情感、文化的营养喂养孩子,相当于无形中延长了 学生的学习生命。比如汉乐府忆江南,学生不出10分钟就能完成理解与记忆的 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如果再配上白居易的江南、韦庄的菩萨蛮进行整合教 学,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对“江南” 的理解也会更丰富。 (3 )借助主题,超越单一的阅读体验。诚然,每一首古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但 教学呈现的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学生没有比较、分析、体悟、升华的学习过程 ,带着教师引导或给定的结论结束课堂学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的一定是一元思维 的视角,是将生活的简单化,将教学的肤浅化。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单 独理解时,本是一首歌颂恬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词,但如果将其与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比较阅读,并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加以思考,就能从中体会 到,这首词中恐怕还隐含着一种“居安思危” 的忧思。再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的“居安思危”相对比,就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以这样的基调展开的 教学,带给学生的是反思的而不是盲从的、理性的而不是因循的、内省的而不是流 俗的阅读体验。 2.围绕主题,恰当选材 在相同的主题统领下,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选取古诗词作品: (1) 选择同题材的古诗词作品。诗词的题材没有固定的分类,山水,边塞、爱情、哲理 、送别、咏史都可以作为同构文本的依据。但是我们在选择同题材的诗词进行教 学时,应当尽可能地将选材的角度细化,尽量选择其中相同或相似意象较多,且主 题相同或相对的诗词作品进行整合,如张籍的秋思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 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一首寓 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 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 乡寄情的佳作。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 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将两 首古诗对比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2) 选择同意象的古诗词作品。诗词作品常常由一连串的意象有机结合,构成具有独特 审美特征的唯美意境,而其中许多意象的本体今天已经远远超越这个意象的本身, 被历史与文化赋予了多重的含义。比如“明月” ,在张九龄笔下是情人眼中的相思; 在张若虚笔下是历史钩沉的幽思;于李白是剪不断的乡愁;于苏轼是对人生意义的 追问。因此,对于出现了“明月 ”这个意象的诗词,我们就可以选择与之有相关意象 的诗句、词句进行整合。 (3) 选择同作者的古诗词作品。对于同作者的诗词作品,可以选取主题或意象有一定联 系,但情感、风格、意境差异较大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领略使人在不同处境下 的不同人生感悟。比如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结合同样表达爱国情 怀的春望,一喜一悲进行反衬教学。在这样的对比中,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完整 的作者,体会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复杂感情。 3.围绕主题,合理组材 当我们洞悉了解读文本与教学预设的方法之后,针对古诗词这类教学内容,围绕主 题整合文本时,应当怎样合理选择与安排多个文本呢?对于同主题文本,我们不能 平均用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结构形式组织材料: (1 )一篇带多篇。教师教学时以一首诗词作品为原点,重点讲读,然后引导学生把 学习这一首古诗词获得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方法、理性思考方法、迁移到另外几 首诗的学习中去。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送别组诗,主讲李白 的赠汪伦,在此基础上出示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王维渭城曲,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其他三首诗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读懂了四首诗,可以想象学生的收获有多大。 (2 )并列推进式。当我们在主题的目标定位下选择好相应的文本,把握住选定文本 之间的意义联系之后,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并列的同构文本的诗意,再比较其中的区 别与联系,体会不同的境界和意境,常常能使教学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比 如歌颂节操的于谦的石灰吟与郑燮的竹石,寄情于景同唱渔父的张志和的 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 3) 点滴渗透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诗词名句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 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作评价,有时作补充或升华,尽管点到为止、不作过 多的讲解,但借此让诗词教学的课堂,随处都充满了诗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 在处理清平乐 村居中“茅檐低小”一句的“茅檐” 这个意象时,结合教学的层次和学生的发言,相机 插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 、“心安茅屋稳 ,性淡菜根香“等诗句,学生可能无法把教师补充的每一句诗都理解得很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