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典馨香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0课 游褒禅山 记 晨读案 心灵 点灯 预习案 聚沙 成塔 研读案 多维 探究 多维互动苑 一、小组研讨 1 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每段的内容 。 提示: 第一段,介 绍 褒禅山的概况, 说 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 释 “ 花 ” 乃 “ 华 ” 之 误读 。 第二段, 记 游 华 山洞的 经过 ,一个 “ 悔 ” 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又 引出了下文的 议论 。 第三段,写游 华 山洞的心得 ,集中抒 发 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 会。 第四段,借仆碑抒 发 感慨,提出治学必 须 采取 “ 深思而慎取 ” 的 态 度 。 第五段, 补 叙同游者的籍 贯 、姓名和作 记时间 ,以及作者的籍 贯 、 署名。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蕴含在记游的过程中的? 提示: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 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 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 越深越奇;再写游者越进越少;又写 “ 有怠而欲出者 ” 要求出来,作者遂与 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 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 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 到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的至高境界。正如 古文观止 的编者所 说: “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 梁,同一趣也。 ” 二、师生探究 1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参考答案: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 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 “ 求思之深 ” 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 “ 深思而慎取 ” 的依据。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是如何阐述 “ 志 ”“ 力 ”“ 物 ” 这三者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做事首先要有 “ 志 ” ,就是要有 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 “ 力 ” ,也就是力量、 能力。仅有远大的志向,能力不足也不行。另外,还要有 “ 物 ” ,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 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成功。 作者既 强 调 了 “ 力 ” 与 “ 物 ” 这 两个客 观 条件的作用,反 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 义观 点,又 强 调 了 “ 志 ” 这 个主 观 因 素的关 键 作用, 强 调 只要尽己之志, 虽 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 “ 无悔 ”“ 无 讥 ” ,体 现 了作者朴素的 辩证观 点。 4作者为何由 “ 仆碑 ” 而 “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 ? “ 仆碑 ” 和 “ 古书 ”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作者并不只想就 “ 仆碑 ” 上的文字进行议论 ,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 “ 古书 ” 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 的危害,从而得出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的 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 “ 仆碑 ” 过渡到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 仆碑 ” 和 “ 古书 ” 是特殊和 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 “ 斑 ” 和 “ 豹 ” 的关系。 5本文由 “ 仆碑 ” 生发出的 “ 深思而慎取 ” 的观点和由 “ 不得极夫 游之乐 ” 生发的 “ 尽吾志 ” 的观点,彼此之间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言外之意,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 力、深入考察, “ 我 ” 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一得而认真总结。从前 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 从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悟出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 ” 。由此引申一步,得出了 “ 非有志者不能至 ” 的结论, 再上升到理论,具体分析了 “ 至 ” 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 “ 尽吾志 ” 的观 点。这一观点正是在 “ 深思而慎取 ”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 求思之深 ” 的 结果。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 “ 深思而慎取 ” ,两者相辅相 成。 6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 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 于: (1)古代游 记 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 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 现 同游者姓名。即便在 记 游踪 时 不得 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 “ 四人 ”“ 怠而欲出 者 ”“ 或 ” 等。 (2)这样 写可以 节 省 许 多笔墨,使行文 简练 。 迁移运用 以 “ 志向 ” 为话题,任选上面的素材,写一段文字,不少 于 300字。 _ _ _ 答案: (示例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 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这一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