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主题二: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第 2、3 分册) 30500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30517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学习要求】 主题 编号 学习要点 学习水平 考情分析 zg-073 北宋的建立 A zg-074 文官体制 B 两宋的繁 荣与元的 统一 文官体制 zg-075 宋朝科举制的完善 A 【课文主旨】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和统一局面的重建。 宋立国之后,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在政治制度的创设上,对中央和地方的兵制、官制与财政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文官体制的建立和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有效地消除开了分裂割据和武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了官僚 机构臃肿,财政开支庞大的后果。 ( 知 识 结 构 ) 3 05 17 宋 朝 的 建 立 及 其 制 度 创 设 ( 课 文 结 构 ) 宋代 王 朝建 立 960年 赵 匡 胤 陈 桥 兵 变 , 黄 袍 加 身 宋 朝 建 立 定 都 开 封宋 、 辽 、 西 夏 、 金 等 民 族 长 期 并 立基 本 实 现 统 一 制 度创 设 以 “杯 酒 释 兵 权 ”方 式 , 确 立 枢 密 院 主 军 政 、 三 衙 统 兵 、 皇 帝 总 揽 兵 权 的 体 制 实 行 “内 重 外 轻 ”方 针 , 强 壮 士 兵 入 中 央 禁 军 地 方 为 厢 军 和 乡 兵 , 采 取 更 戍 法 重 文 轻 武 , 科 举 取 士 官 、 职 、 差 遣 分 离 文 官 体 制 消 除 军 人 乱 政 、 地 方 割 据 ,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社 会 相 对 安 定 , 有 利 于 经 济 发 展 和 文 化 繁 荣 形 成 积 贫 积 弱 的 局 面冗 官 、 冗 兵 、 冗 费 形 成 以 士 大 夫 为 主 体 的 文 官 政 府 增 设 “殿 试 ”, 三 级 考 试 ( 解 试 、 省 试 、 殿 试 ) 创 设 “弥 封 ”、 “誊 录 ” 废 “贴 经 ”, 不 以 诗 赋 取 士 , 增 加 策 论 选 拔 文 官 人 才 普 及 教 育 , 传 播 知 识 科 举 制 的 完 善 利 弊 : 措 施 作 用 : 影 响 措 施 削 弱 相 权 设 转 运 使 , 将 地 方 财 政 税 权 收 回 中 央 解 除 高 级 将 领 的 兵 权 , 加 强 皇 权 政治 军事 改 革 【要点梳理】 zg-073、A印象: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见第三册课文,第 2页大字第1段 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 1 )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 2 ) 、 ( 3 ) 、 ( 4 ) 、 ( 5 ) 、 ( 6 )五个朝代。 ( 7 )年,手握重兵的禁军将领( 8 ) ,在( 9 )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 宋朝。设都于东京,即今河南开封。 2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 10 )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但是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 11 ) 、 ( 12 )以及后起的( 13 )等民 族政权并立。 zg-074、B理解:宋朝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 -见第三册 课文,第2-3页 大字各段,第 6页大字第1段、第1页“单元概要” 背景及创设目的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 ( 1 )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 2 )的历史教训,为了治国安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 整和改革。 基本内容 军事改革集中军权:961 年,宋太祖先以“( 3 ) ”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确立( 4 )主军政、 ( 5 )统兵和( 6 )总揽兵权的体制。宋朝实行( 7 )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 8 ) ,地方上则留老弱残者充任厢军和乡兵。又采用( 9 ) ,轮流变换驻地, “强干弱枝” 、 “内外相制” ,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政治改革集中行政权:宋初以( 10 )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不再以开国功臣及其 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完善( 11 )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及地 方重要官员大都由( 12 )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 13 )为主体的( 14 ) 。 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 15 )相分离的制度。 评价 (1)积极作用:有效地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家统一和安定,形成了宋朝别具特色的文官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消极影响: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 、 “积弱”的局面。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 -见第三册 课文,第 4页大字第1、2段 宋朝承继了( 1 )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同时又做作了较大的改革。 制度规则改革:宋朝科举考试分( 2 ) 、 ( 3 ) 、 ( 4 )三级。 ( 5 ) 时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为了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 6 ) 、 ( 7 )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考试内容变化:宋朝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增加( 8 )考试,以考核 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影响: A 积极作用通过改革科举制度至宋朝逐步完善、兴盛。 有利于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大量文官人才的涌现,也扩大了赵宋王朝的统治阶级基础,形成 文官政府,创设文官体制,巩固中央集权。 人才辈出 促进理学、文学、政治的发展,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术发达 奉贤中学高中历史第 3 分册自编学案试题版 zej30517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3 B 消极弊端由于选拔过多过宽,造成宋代官吏冗滥,官俸支出大增。 【问题导引】 Q1:赵匡胤为何能通过兵变的方式建立北宋? 武将夺权的历史现象,在宋朝以前的历史上经常发生,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以及唐朝的“安史之乱”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朝代更替,都是大将夺权的结果。 所以,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 ,具备了社会环境、民众心理、文化氛围,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必然。 由此可见,赵匡胤及其后代,必然要创新制度(文官体制) 、革新文化(宋明理学) ,避免类似事件的发 生。 Q2:如何理解“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 北宋以前社会出现的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的历史现象,究其原因归结为一个字“将” (中央或地方的 武将把握实权所为) 。 “将”是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要官职,对于巩固统治、稳固边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用其长而避其短呢?又如何稳固统治呢?君臣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角度: 如何“轻武”有效剥夺武将权力的问题。 如何“重文”防范文人集团势力。 【考题自测】 题例 1: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 机房, 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题源:2013年上海市历史高考,单选题,第7题 【基础练习】 题例01 题例02 题例03 题例04 题例05zg-073、A印 象 题例06 题例07 题例08 题例09 题例10 zg-073、A印象: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题例1: 清代赵翼有诗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 罢兵。 ”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赵构 C朱元璋 D赵匡胤 4 zg-073、A印象: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题例2: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古代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 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题例01 题例02 题例03 题例04 题例05zg-074、B理 解 题例06 题例07 题例08 题例09 题例10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1: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担心社稷不稳,曾问赵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在这里,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北宋军队过于强大,军费开支太大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对外战争无休止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2: 宋 太 祖 说 : “五 代 方 镇 残 虐 ,民 受 其 祸 。朕 今 用 儒 臣 干 事 者 百 余 人 ,分 治 大 藩 ,纵 皆 贪 浊 ,亦 未 及 武 臣 十 之 一 也 。”这 里 反 映 出 宋 初 的 一 个 基 本 国 策 , 即 (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枝” C “重内轻外” D “冗官冗费”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3: 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 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 A宦官专权 B武将跋扈 C农民起义 D外戚干政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4: 宋太祖采取“更戍法” ,轮流变换驻地,其目的是( ) 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 C锻炼禁军的能力 D防止武将割据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5: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 辖” ,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6: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中国的皇帝一一文官制度,使中国 历史有比较长期的稳定。 ”这种制度形成于( ) A秦朝一汉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一一宋朝 D秦朝明朝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7: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 奉贤中学高中历史第 3 分册自编学案试题版 zej30517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5 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 zg-074、B理解:文官体制(指导思想、军事4 +政治2方面的改革措施、利弊影响)&题例8: 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官无定员 ,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宋朝实行更戍法 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 D宋朝实行科举制度 题例01 题例02 题例03 题例04 题例05zg-075、A识 记 题例06 题例07 题例08 题例09 题例10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题例1: 北宋科举制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发展的是( ) A考试实行“弥封” 、 “誊录 ”制度 B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C增设进士科,以诗赋考试为主选拔人才 D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题例2: 作家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书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 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 这段话显示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的 评价是( ) A非常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题例3: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 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 其中“躬亲临试” 是指( ) A乡试 B省试 C殿试 D“弥封”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题例4: 某古装剧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书生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名字被封起来,甚至他的试卷还要被人重 新抄录一份。据此情节可以判断这位书生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宋朝 zg-075、A识记:宋朝科举制的完善&题例5: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变法运动的开展 C农民起义的冲击 D选官制度的改革” 【巩固提高】 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