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城镇社区体育_第1页
6.小城镇社区体育_第2页
6.小城镇社区体育_第3页
6.小城镇社区体育_第4页
6.小城镇社区体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科部 教 案 2013-2014-2 学年第 2 学期 教研室: 社会体育专业教研室 课程名称: 社区体育 课程类型: 专业理论课 课程学时: 32 授课班级: 2013 主讲教师: 王东杰 职 称: 讲师 使用教材: 王凯珍 社区体育 2004 版 第 6 章教案 授课题目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 授课时间 第 9 周 学时安排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辅资源 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小城镇社区的特征; 2.理解小城镇社区体育的概念; 3.掌握据小城镇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判断一个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状况; 4.理解并掌握制约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小城镇社区体育的主客观因素。 难点:影响小城镇社区体育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本章在阐述 小城镇社区的特征; 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基本概念; 小城镇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 影响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 本章在阐述当代中国城镇社区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当代中国城 镇社区体育的现状、组织管理体制、主客观影响因素,以及 21 世纪中国城 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小城镇社区体育是指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 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 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挥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第一节 我国小城镇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一、 小城镇社区的概念 小城镇是指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一种 正在从乡村的社会变成多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性社区。 小城镇概述 城市和农村的枢纽,区域性政、经、文、社中心; 居民聚集体;农村的社区中心; 小城镇的建设状况和水平,决定着农村社区的前景。 中央发展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 层次矛盾,带动投资、消费,拓宽市场,优化经济整体结构。 定义: 首先上述本章 内容提要。 指出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课 堂讲述。 分析小城镇社 区体育的概念。 教师解析小城 镇社区的概念,指 出小城镇社区的概 念本质。 介绍小城镇的基本 定义。 介绍小城镇社 区的经济和人口的 特征。问题:小城 小城镇指包括 2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 农村集镇; 其二,小城镇泛指人口 25 万以下的小城市和人口 3 0005 000 或稍小于这个数字的小集镇,可以包括小城市、卫星城、工矿区、 县城、建制镇和集镇; 其三,小城镇包括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县镇和未设镇建制的集镇; 其四,凡是设镇建制的即为小城镇 二、 小城镇社区的特征 (一) 、小城镇社区经济; (二) 、小城镇社区人口; (三)小城镇社区基层组织; (四)小城镇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 1.行政性欲群众性并存,行政色彩明显。 2.人治与法制并存,人治浓厚。 3.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开放不足。 第二节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概述 城镇社区体育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心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 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城镇是桥梁和枢纽,集聚和辐射作用对周围的农 村有着强烈的影响。城镇的体育和健身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的关键环节。 一、 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基本概念 小城镇社区居民依靠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增进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 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二、 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我国城镇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所采用的运动项目有着很鲜明的民族文化 特色和时代特征。选择的运动项目主要是那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技术简单易学、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现代运动项目 以及被祖国医学证实具有健身、防病治病的地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的选择也与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等有关。 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 1. 一般城镇活动内容较少; 镇体育文化活动行 政性? 行政性:指政 府作用,执行性, 政府决策动员群众 参与,效率高,但 是不能长效,多为 即时效应。 缺点:政府过 渡参与,群众自觉 性和积极性发展不 足。 指出小城镇 的人事的特点。感 性多于理性,人人 治多于法制。 而后介绍小 城镇社区基层组织 和社区体育和文化 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 注意介绍当前小城 镇社区的现状与社 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小城镇 社区体育与文化活 动。 教法:讲解法; 提问法; 提问引导 小城镇社区体育的 活动内容是什么? 2. 赋予城镇活动项目选择较多; 3. 有一定地方特点; 4. 有一定民族特色; 5. 有一定时代特点。 6. 项目选择不花钱的; 7. 舞蹈气功健身操在城镇较少。 参与形式: 1 个人自我锻炼为主了 2 长期锻炼习惯者少。 案例 1江苏北部小镇体育现状 体育人口标准每周 3 次;30 分钟;中等强度; 1.与全国标准相比 18.3%,低 5.6%。 2 主要动机健身强体。 3.与全国一致。 4.男性高于女性两倍,说明问题?封建。 5.体育人口年轻化,年龄增大反而减少。 原因:家庭。年轻人体育意识强,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负担影 响。 小城镇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 1.苏北小城镇居民体育人口 12.7%。曾经参加过体育活动的 50.66%。 2.参与锻炼的动机:1. 强身;2 喜欢体育;3 精神宣泄和修养; 3.活动项目是: 1.走;2 跑;3 乒乓球;4 足兰排 4.性别结构是; 男 74.6%,女 25.4%。 5.人口结构: 30 岁以下最高,41 岁以下下降。 6.体育人口任何层次; 主要:初中;中专;大学 比例:26.9% ,38.8% , 28.4 7.职业分布: 有职业:82.7%; 无职业: 17.9%; 高低:科教文、管理者、学生 8.经济情况: 平均收入:1619.48 元月。2004 年。 9.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的意识区别 体育人口:体育活动; 非体育人: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 规律、加强营养。 10.体育人口的项目选择; 最多的四项:走跑;乒乓球;足兰排;羽毛球; 最少的四项:网球;冰雪;民间舞蹈;登山; 案例二 陕西省小城镇群众体育组织及其活动状况 对象:小城镇陈晚练、社团、俱乐部。 一、晨晚练 采用案例教学: 1. 同苏北基 本相同。 2. 学校较多。 3. 自发居多, 社区行政不足; 4. 体育消费 观念淡薄; 5. 重物质享 受;轻体育 6. 难点是中 青年人,事业家庭 任务重,发病率高。 7.低学历人群 不参与体育十分突 出。 是指在不同的 基础条件下,不同 的时期,不同的城 镇,应有不同的体 1. 数量:全省小城镇点 354 个。 2. 人数:20-40 人为多, 3. 负责人:117 个中,专人负责 59 个,男性为主,平均年龄 54.6 岁, 91.1 不具备指导员资格。动力来自兴趣。 4. 管理方式:自主管理 87%。协会管理 13%。 案例三冀东小城镇体育 冀东小城镇基本数据:人口 968 万,农业人口 721 万,城市化率 35%,GDP1313.8 亿元,乡镇 266 个,建制镇 154 个,乡 122 个。 包括:唐山、北戴河的市辖区。 3 县级市,11 个县镇,244 个农村乡镇。 1. 活动项目:跑;羽毛球;篮球;乒乓球; 2. 场所:学校歌舞厅;路边;家;公园; 3. 活动组织方式:个人行为;邻居;朋友 80%;自发 11.6%;企业 社区 9.3%。 4. 消费;79.5%的人不花钱,17.8%的 30-50 元;超过 100 元的基本无。 5. 居民生活观念与方式: 住宅豪华气派,注重物质享受,忽视体育健康; 60%人余暇时间看电视; 48.9%余暇逛街买东西 30%体育参与。 6. 参与年龄: 50%中年人不参与(36-59) 31.2%青年人不参与; 7.知识结构: 小学和中学(62.4%,24.5%)不参与。 7. 健身时间: 43.6%认为是时间不足; 12%人认为是场馆开放、指导。 第三节、 影响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1. 小城镇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 2. 余暇时间 3. 收入水平。 (二)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 体育发展规划 3. 社会环境与地方传统 第四节 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育建设和发展目标。 例如:旧城镇 的体育设施改建; 新建住宅的的体育 场地规划,绿化区 的公共休闲健身场 所。 现在问题:领 导重经济,轻视体 育;重高消费场所, 轻视大众体育健身。 指出: 1. 城市化必 经由小城镇,但不 是所有都变大城市。 2. 要根据小 城镇的规模人口发 展趋势合理布局; 不可盲目求全求大; 3. 选择性重 点建设体育场地。 讲解: 1. 大中城市 小城镇农 村 2. 样板,示 范,辐射农村; 理论讲授,结 合学生查阅资料, 讨论影响小城镇社 区体育的因素。 (一)组织种类: 文体站 各种体育协会 自发体育组织 晨晚炼点。 (二)各类社区体育组织的职能分工。 1.体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各类体育协会的职能 3.自发社区体育组织的职能晨晚炼点 (1) 体育 社会环境的因素制 约。包括因素(场 地、指导队伍、设 施开放、体育知识, 总之是 6 要素) 。 (2) 多数 城镇体育社会环境 不好; (3) 传统 观念小城镇接 近于农村,价值观。 (4) 参考资料: 1. 孝感市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姚化平 科技视界 2. 兰州市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袁音;卫生职业教育 3. 户籍制度改革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调查与分析 刘年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甘肃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任莲香 社科纵横 5. 皖南小城镇群众体育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 盛治进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6. 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任莲香; 袁音 兰州学刊 7. 对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吕小黎; 秦小平; 王健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8. 小城镇居民体育状况调研 金涛; 让永钢; 李天珍 体育文化导刊 9. 多元城镇化背景下中部地区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个案 盛治进; 杜世 全; 陈凯华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小城镇体育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走向 叶建强; 樊炳有 浙江体育科学 11. 我国冀中地区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学勤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2. 以小城镇社区体育为中心发展农民体育 袁广锋; 张水顺 体育学刊 13. 试论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的新思路 张铁明; 张勇 邯郸学院学报 14. 浙江小城镇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叶建强 浙江体育科学 15. 冀东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 高爱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6.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 周良君; 吕树庭; 陈小英 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 17.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综述 易小坚; 舒慧文; 李晃 浙江体育科学 18. 山东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张治军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19. 云南省小城镇居民健身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魏富民; 陈雪红; 王建中; 刘正荣 楚雄师范 学院学报 20. 小城镇体育文化发展动力机制初探 刘玉常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1.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现状分析 陈双; 张兆才 体育科学研究 22. 山西省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的价值观 郑旗 体育学刊 23.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吕树庭王菁 体育学刊 24. 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南阳市为例 温国强,武胜奇,段立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5. 小城镇政府与小城镇体育发展公共政策 刘志民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6. 小城镇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常璞,马爱国,闻勇,何守泰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7. 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 黄爱峰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8.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袁广锋,张水顺 体育科研 29.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袁广锋,张水顺 中国体育科技 30. 小城镇体育 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大众体育的调查报告 刘志民,丁燕华 体育 科研 31. 对河南省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杨楠楠 湖北体育科技 32. 甘肃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张惠芳; 甘肃高师学报 33. 对西北地区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的思考 吴晓霞 科技信息 34. 河南省小城镇女性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杨楠楠 天中学刊 35. 泉州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驱动力及管理模式探析 郭惠杰; 张华光; 施小菊 菏泽学院学报 36. 湘中地区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魏志英; 唐宇钧; 谭永平 宜春学院学报 37. 对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马宇轩 科技信息 38. 河南省小城镇“轻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张红学 科技信息 39. 河南省小城镇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麻江利 运动 40. 甘肃省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研究分析 王小虎 产业与科技论坛 41. 鄂豫皖老区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谭兵; 王小美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42. 河北省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非体育锻炼者制约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谭延敏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3. 江西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李学武; 谢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44. 河南省小城镇利用学区体育模式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