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05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_第1页
110305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_第2页
110305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_第3页
110305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_第4页
110305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 2011 年 03 月 05 日 18:23 瞭望 瞭望文章: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调查时间:2011 年 2 月 13 日至 2 月 18 日 有效样本量:1000 个调查范围:全国 5 个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 抽样误差:5% 样本构成:男女比例 50.1%与 49.9%;年龄结构:1524 岁占 18.3%,2435 岁占 36.5%,3650 岁占 35.2%,5160 岁占 10%;学历结构:高中及以下占 9.2%,大专占 23.1%,大学本科占 59.6%,硕士及以上占 8%。 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 只有实现社会公平自由的阶层流动,才能让每一个公民怀着自己的梦想,去成就一个 民族和国家的梦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不久前,一位网友题为“我想为徐深海要个编制”的帖子引发社会热议。徐深海是江 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环卫所清粪队队长,2010 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他还是一名 临时工。 如果徐深海有了编制成为了正式工,他不但每月可增加收入近 1000 元,而且福利待遇 也会相应提高。但润州环卫所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获得正式编制需要区委编制办同意并核 发,“难度非常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个人或社会群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变动,统称为社会阶 层流动。那么,目前阶层流动固化程度如何?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难的原因何在?哪些人最 有可能沦落为社会新底层?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现状,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 2 月 13 日至 2 月 18 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 5 个大中城市进行了民意调查。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从整体来看,58.8%的被访者认为社会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不 多,仅 7.5%的被访者认为机会很多。仅有 38.8%的被访者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可改变命 运,50%的农村户籍被访者相信该观点,比例远远高于城镇户籍被访者。 受访者反映向上流动机会少 今年 36 岁的张先生,是北京某机关的一名处长,来自于湖南省南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 庭。18 年前,他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学,从此命运发生了逆转。然而,近年来,他已成了 家乡人眼里的一个传奇。 “在老家,现在每年能为子女承担上万元大学学费的家庭并不多。”张先生说,“他 们的子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也越来越小。因此,很多孩子高中毕 业就去读技校学手艺,或外出打工挣钱。”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接近 100 万,而 2009 年弃考人数 达到 84 万。有观察人士称,除人口逐减、个人成绩差等客观原因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收入低”成了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古至今,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是社会底层群体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比如, 1978 年恢复高考,打破了“出身论”与“血统论”对人的桎梏,众多贫寒子弟就通过高考 跻身社会上层,这不但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智力支撑,也成就了中国当今的生 机和繁荣。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却感到社会阶层在日趋固化,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家庭背 景和社会资源,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似乎也更困难了。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受访者反映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少,而接近六成被访者认为 自身尤其是外界存在太多障碍,信心不足,尤其城镇户籍被访者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向上流 动障碍重重。 同时,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74.4%的被访者认为受到“靠关系找工作”的影响,一线 城市“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甚至高于二线城市,而且越是高学历人群,越发感受到遍 布周围的“社会关系”网对自身就业的威胁。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社会阶层虽有一定的固化趋势,但也要客观地看到,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在 某种意义上都是社会流动的制度设计,一些中低阶层的人士,也通过此途径实现了向上流 动。” 那么,为何多数受访者认为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少呢?胡仙芝分析,一方面来源于社 会群体对于社会流动的过高预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社会不公平的广泛存在致使这 些制度设计失去有效的执行有关。可以说,目前“阶层固化现象”更多来源于公平的缺失 和人们社会期望的失落。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涉世未深的 90 后对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热情,比前辈们高 涨得多,61%的 90 后相信自身“奋斗”,而 80 后 70 后中,44.6%的 80 后愿意相信“自身 努力可以叩开理想之门”,认同该信念的 70 后,仅有 34.3%。 对此,社会学研究专家、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 析认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70 后和 80 后已逐渐成长为社会各领域的中流砥柱, 成为社会财富的持有者和社会主力人群。现实中,由于社会机会不均等,让这两个人群产 生了强烈的挫折感、个体弱势感和不安全感。” 底层群体呈扩大趋势 按社会学者观点,以不同的标准,可把人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按权力、财富、 学识、声望,等等。 早在 2004 年 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次发布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就把当代 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 失业者,等等。 当前,对于对底层社会包括哪些群体,学界尚无定论。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公众眼中 的社会底层群体形象,指标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低收入,居无定所;缺乏各项社会保障; 自身权益难以维护,利益表达机制不畅。 “当下中国,原有社会底层群体向上流动越来越难,不少中产阶层一不留神,却极易 沦落为新底层,底层人群有不断扩大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沈友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举例说,“比如不少白领在高房价下,一夜之间负债数十万元, 甚至上百万元。” 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77.5%的被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比例有扩大 的趋势,而且高学历被访者的态度更不乐观,80.1%的本科及以上被访者认为底层人群的比 例还会扩大。 从目前情况看,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结构,被普遍视为稳定性最强、 幸福度最高的社会。在发达国家,“社会中间阶层”也能占其全国人口比例的 40%至 50%左 右。 而根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的研究,中国还处于一个底层民众数量 众多、其他阶层数量较少的“倒丁字形”结构。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不少人还存在强烈的危机感和焦虑感担心自己在社会转型中 沦为新底层。那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人群(贫困的农民、下岗失业者等),哪些人群 最有可能沦为社会新底层呢?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5.1%的被访者认为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可能沦为新底层, 50.6%认为是失地农民/被拆迁户,50.2%认为是新生代农民工。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基于对自身困境的感触,年轻一代更具危机感,67.5%的 80 后 认为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有可能沦为社会新底层。这一点通过学历背景的维度也可 得到认证:高学历群体认同该观点的比例更高,67.6%的本科及以上被访者认为大学生群体 可能沦为新底层。 本次调查数据还表明,80 后高学历人群自我定义社会新底层的倾向性非常突出。“主 要原因是他们通过奋斗实现成功的梦想太难照进现实,而不得不感同蜗居和蚁 族的身受。”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认 为。 在鲁照旺看来,“蚁族”现象虽不代表所有大学毕业生的现状,但却是多数大学生期 望通过知识和学历来改变命运,可又因为缺少资源而难以突破社会阶层固化而出现的一个 显著的社会问题。 “当前城市中的蚁族,境况甚至比在农村有房的农民或农民工还差,后者至少还 有地有房,前者的处境则更艰难。”鲁照旺认为,“在社会日益固化的阶层壁垒的夹缝中, 高学历蚁族奋斗数十年,也未必能和官二代、富二代们拥有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相比。 ” 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 80 后 和 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中国农民工总数的 60%。 有受访专家认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 市。但是,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认同障碍、社会族群歧视和价值观差异等难题到新生代农 民工这里并未获得明显改善。 沈友军说,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还普遍受到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 资水平总体偏低的“三低”困扰,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即工伤及职业病多、加 班多、劳动争议多。 “可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沦为社会新底层的主体。”沈友 军表示,“由于掌握社会资源少,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少。” “赢家通吃”侵蚀公平竞争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近年来逐渐成为就业过程中的关键,而 “赢家通吃”现象的蔓延,更是侵蚀着社会公平竞争的原则。 “对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认识,更需客观、全面和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 究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每年有数千万的农民从土 地上脱离出来,成为工人、个体户、小商人等等。这种规模宏大的社会流动,也是中国经 济和生命力之所在。” “整体而言,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社会流动率,特别是向上流动率是大大增加了。 这体现了社会的开放程度。”李炜说。 同样,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看来,当今社会还是有许多机 会,让有才能、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大展身手、改变命运。但他也承认,“目前出身和背 景对人们后天发展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大。” “现在有些单位,不是因为工作本身去寻找具有相应背景的人才,而是社会关系背景 取代了其他。”胡仙芝说,“仅仅是社会关系一条,就使正常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和程 序失去作用。这很不正常。社会经常曝光的往往是这些。这样,更加剧公众对阶层固化的 担忧。”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固始县在 2008 年选拔干部过程中,最后任命的 12 名乡长,基本 都是当地官员和房地产老板的子弟。 对于这些不正常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柯锦华认为,在就业压 力大的背景下,应严防此类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而事实上,“赢家通吃”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比如,有些官居要职的人,在高校兼着 院长或者教授、博导,或在企业兼个董事、顾问;有些企业家对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头衔 的追求;不少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军后,也纷纷被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有些还硕博连读, 等等。 那么,在同样背景下,哪些工种更具备上升条件和机会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商 业人员”和“白领”被认为是最具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的两大群体,作为前辈的 50 后和 60 后更加看好白领阶层,而年轻的 70 后和 80 后则倾向于认为商业人员具有更多的提升社会 地位的机遇。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65.3%的高学历人群认为通过从事商业来提升社会地位的机遇更 大,而且 75%的农村户籍被访者倾向于认为通过从事商业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遇更多,城 镇户籍被访者的比例是 62.2%。 “青年群体尤其是高学历青年群体对商业的看重,说明相对于其他领域,商业领域的 竞争更公平,可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多。”肖明超解读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通过商业活动加速财富积累是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直接方式之一,经济资源在人们的 价值评价体系中,也变得至关重要。” “收入差距决定不同群体在消费方式、生活水平、社会职位等方面的差异,而收入水 平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地位,甚至随着代际更迭也呈现出一定的世袭性特征。” 肖明超说。 加大社会风险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 障制度等,是当前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原因。 “社会资源在迅速集聚,而后续的许多改革没有跟上,户口、就业、人事制度改革基 本上停滞。”鲁照旺举例说,“比如户口制度卡着,农民子弟除了考大学这条路,没有别 的渠道向上流动,即使出来打工,还是个农民工。” 鲁照旺解释,因考虑到土地问题,一些未把户口从农村转移出来而在城市打工的大学 生,与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相比,并无实质性差别,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农民工。如果大学 生农民工以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出现,问题就非常严重。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这条传统渠道,被封闭的危险 性确实在不断加大。”鲁照旺说。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5.6%的被访者认为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祸首,是资源与机会分配 不平等,其次是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体制机制的障碍。 “现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并非社会上层拥有多种社会资源,而是某些方面在公平、 公正、合理上做得不够。”沈友军说,“有些利益集团,凭借种种体制性壁垒,偏离市场 手段人为制造了种种资源配置的失衡。” “近些年来,在各种资源与机会的配置中,社会底层处于劣势地位。”胡仙芝说,这 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制度的失效,而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平的缺失。底层的“社会 精英”很难通过教育等渠道实现流动,结果是,通过“社会精英”的上升流动实现社会的 融合和整合的机会也变少了。 胡仙芝认为,目前在某些领域,强势群体组成的阶层,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且力 量强大的利益保护圈,“有时甚至公然侵占其他社会阶层的合法利益,这样就造成了社会 阶层的隔离,甚至分裂和对抗。” “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害,除了加剧中低阶层的身份焦虑、拉大社会阶层的断裂面、破 坏社会的合理结构,还会有力地削弱政府管理能力。”胡仙芝还指出,一方面,公共资源 被侵占,公共职位被无能者把持,政府吸收不到真正的“精英”来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还会因为这些割裂状态导致社会的不信任,使其政策及政府本身产生合法性危 机。 “如果社会底层上升通道不畅,各个社会阶层相互之间相对封闭,缺乏沟通、了解和 信任,容易产生仇恨、对立和冲突。”沈友军说,“一旦发生冲突,又极容易蔓延和扩散, 严重的还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震荡。”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一些底层人群以暴力或非法手段发泄对社会不满的现象。“在社 会阶层固化与权力世袭的社会,上层社会也是输家。”沈友军认为,之前发生的一些群体 性事件、幼儿园小学凶杀惨案以及企业员工自杀等社会冲突,与这种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不 无关联。 “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流动,进一步突破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 极具现实意义。”在沈友军看来,社会流动不但有利于加强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加强了 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地位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 从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突破阶层固化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当前中国急需合理与公平的社会分层,而这依赖于社会流动的实 现。因此,必须让每位公民能凭借其自身主要在后天形成的能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相应 的社会资源,占据相应的社会地位。 “突破社会阶层固化壁垒的前提,是要尽快打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区域之间 分割的壁垒,改变存在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鲁照旺认为,中国社会 呈现的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而这种二元结构是通过政策人为造成的。“统筹城乡 发展,应是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要消除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附着在户籍 身份上的不平等公民待遇。”鲁照旺说,“其中最关键的,是改革户籍制度,铲除现行户 籍制度对劳动力的束缚,以及对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 “当前,尤其要防止特殊利益集团肆意扭曲改革。”鲁照旺提醒,有些地方农民“被 城市化”、“被上楼”等等,其实质是某些利益集团以改革的名义,以形式上合法的方式 在剥夺农民的土地,无形中埋下了许多社会隐患。 “客观地说,对旧体制下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户口制、用工制度等,虽然还不同程 度地阻碍着社会的正常流动,但已渐渐式微。”李炜说,“目前的城镇户口,已不再像以 前那么吃香了,现在还有人要非转农了。” “对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李炜认为,有了先富起来的人群,就 会有受益于上辈资财的“富二代”。但只要无损于人,不挤占普通人的资源,也无可厚非。 “官二代”实际上是把公权力作为私产来承继,是体制内官位特权的遗续,对此必须坚决 破除。 “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倾听民意,尊重并满足公众的一些潜在需求。 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要重点加强对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权益保护,促进社 会发展机会的公平与合理。”肖明超说。 “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要破除种种不合理的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