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需求分析200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相继出台。前者明确提出,要“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后者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立足于社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保健措施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队伍,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卫生技术人才。在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是改革医学教育,适应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2015年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8人和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10人的目标,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执业(助理)医师将成为关键。我校作为菏泽市唯一一所省属医学高等学校,开设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科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培养对象适合岗位需求等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综上所述,我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项目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符合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卫生人才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二)现有的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历史沿革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61年建校历史的老校,多年来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秉承面向基层和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菏泽市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从建校即成立的长线强势专业,特别是近五年更是专业生源充足,学校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结合专业特点提炼形成了“医教结合、工学交替、课程互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课程改革、“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专业教学体现临床工作岗位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步提高,毕业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年年终就业率(含升本率)在90%以上。2003年我校被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山东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已面向全省培训三期463名全科医师,同时为进一步适应当前卫生改革及我国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的需要,学校经过缜密论证,精心筹备,于2007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专业现有条件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689 人,其中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为1981人;专任教师 227 人,兼职教师8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5%,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32;“双师型” 教师占75% ,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拥有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 6个,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值1746.47万元,校外实践教学医院68所。3课程建设现状该专业现有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人体解剖学省级筹建精品课程,拥有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病理学9门校级精品课程,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相关教学研究成果显著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核心课程诊断学、药理学2000年被列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研究”被教育厅确定为 2009年度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这些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7年招生以来,学校重视专业建设和发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一贯式”课程体系,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完善全科医学服务特点需要的实训室建设,已培养了两届掌握一定的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具有良好医德医风,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毕业生就业及服务能力信息调查反馈显示,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服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同时也证明了我校现有的培养模式、方式基本适合全科医学学历教育的需要,为我们今后全科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存在问题1.现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同全科医师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课程体系,尝试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实践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全科医学学生实习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校内实训中心用于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部分实验室尚不能满足需要。3.毕业生扎根基层,在艰苦环境下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待进一步培养;毕业生医患沟通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我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即开设临床医学(医士班),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后,临床医学专业逐步发展为我校的主干专业。适应社会需求,临床医学专业于2006年、2008年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全科医学方向、超声诊断方向。六十多年来,本专业已培养三十届毕业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管理工作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是当前卫生改革及国家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的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我校在发展比较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开设了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 2007年招生以来,生源充足,就业良好,因此我校在此次申报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中重点是全科医学方向的建设。目前,该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689 人,其中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为1981人;专任教师 227 人,兼职教师8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5%,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32;“双师型” 教师占75% ,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拥有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 6个,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值1746.47万元,校外实践教学医院68所。2003年,我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已面向全省培训三期463名全科医师。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本专业教学软硬件实力都得到较大提升,为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从事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基层卫生工作能力,能够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群众服务的适合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的防治结合型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的全科医学人才。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获取助理执业资格证书。(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强化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积极推进“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完善为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卫生主管部门引导,学校与县、社区、乡镇医院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全科医生培养、学历教育与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教育联合体;探索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把本专业建设成为服务菏泽及周边地区,惠及全省、全国真正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在推进校院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三)专业建设具体目标1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原“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工学交替、课程互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把全科医师岗位素养的养成培养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节假日(寒暑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给学生布置针对基层工作岗位的社会调查,将学生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紧密衔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在深入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推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优化整合与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培训于一体的课程体系。3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写相关的教材。4建设符合全科医生工作岗位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5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两年内,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5名,优秀骨干教师1015名。6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发挥本专业教学资源优势,与行业共同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面向社会进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组织菏泽市卫生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培训与考核。7.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构建融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起适应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临床医学专科起点的基础上培养定位于广大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整合三个体系”的基本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贯彻一条主线” 是以培养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为主线;“采取二个结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学校教师与行业一线专家人才培养相结合;“整合三个体系”指整合全科医学及相关医学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建立融“教、学、做 ”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吸引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教学与实践实习,技能鉴定,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全过程;突出校院共建、工学结合,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按照“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整合三个体系”的基本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贯彻一条主线” 是以培养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为主线;“采取二个结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学校教师与行业一线专家人才培养相结合;“整合三个体系”指整合全科医学及相关医学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构建与全科医生执业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突出全科医学特点;体现当代医学教育的最新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程体系的实用性。2课程体系的内容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分为3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了更好地体现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特点,使课程体系中全科医学专业课程显现的更加明晰,我们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重新整合与划分,构建了六大课程模块,即人文社会科学模块、理科基础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临床医学模块、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模块、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块。(1)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课等课程。其主要教育目标是提高全科医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2)理科基础模块以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为核心。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全科医学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抽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及获得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3)基础医学模块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该模块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临床医学模块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科学、急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等课程。该模块是构成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是全科医生得以在社区立足的“脊梁”。其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和服务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5)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模块以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为核心,因为疾病的预防、促进健康及健康管理等能力也是全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该课程模块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基本观念及对疾病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能力。(6)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社区医学、社区卫生管理学等课程。该模块是全科医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特有的内容,也是全科医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区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包括普通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标志性模块。在该课程模块中,全科医学概论是最主要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够弄懂弄通什么是全科医学、什么是全科医疗和什么是全科医生,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社区卫生实践实习及锻炼,学生基本能够胜任全科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表明,通过这种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学历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适合在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的防治结合型的全科医学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我国目前所急用。(三)课程及教材建设(二)课程建设根据全科医生岗位及工作任务特点、职业能力要求,对原课程重新优化、排序和整合,通过校院共建、合作编写适合全科医生培养的实用教材,编写与特色教材相配套的实训教材。1.制定课程标准在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修订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形成课程教学的具体指导性文件,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建设计划表 课程建设目标建设进度责任人医学伦理学课程标准2012.12吴晓露生理学课程标准2012.12陈宝琅生物化学课程标准2012.12刘粤梅药理学课程标准2012.12尹祥敏病理学课程标准2012.12关真民诊断学课程标准2012.12王克志预防医学课程标准2012.12路陶生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标准2012.12代爱英内科学课程标准2012.12薛兆利外科学课程标准2012.12王美顺妇产科学课程标准2012.12王炜振儿科学课程标准2012.12王卫卓2.精品课程建设继续完善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申报、建设社区医学为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建设1个本专业精品课程群为省级精品课程群。3.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选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及精品教材,鼓励院校合作共同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实习手册、实习大纲等,如诊断学实验指导、外科学总论实验指导、预防医学实验指导。依托精品课程网站,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开通师生互动、在线交流、在线测试,完善授课视频录像、教学案例,建立核心课程教学病例库、教学病人库等教学资源库。4.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专业认知程度以及学习规律,循序渐进,修订与岗位实践能力需要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直到成型阶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妥善处理好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预防与行为医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和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组合,深化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根据“六位一体”(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功能要求,加强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等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全科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深入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集中建设好几个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教学质量高,并能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精品课程,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高素质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四)师资队伍建设(三)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两年内,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5名,优秀骨干教师1015名;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达到35%以上;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全科医学优秀教学团队。1打造一流的专任教师队伍在现有省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去国内名院、名校进修学习,聘请全科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及教育学家来校讲学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全科医学教学团队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教学队伍。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严格的师资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新教师从事教师岗位一年之内参加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完成规定的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新教师每年参加至少3个月的临床实践,每年听本专业高年资教师授课不得少于60学时。(2)构建中青年教师培养平台 坚持并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示范讲课和课前试讲制度;在临床一线教学中,通过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教学查房、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不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规范科室内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全科医学教学研讨会;开展课件制作、授课技巧、教学方法、临床技能及英语口语等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每个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对一、一对二”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从医、教、研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4)拓展青年教师培养渠道,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名校、名院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尽可能轮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指导。2.加强院、校合作,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保证培养过程与执业能力的充分衔接。具体措施包括:(1)制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关于聘任兼职教师的暂行规定菏医政字(2003)32号,明确规定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每学年的教学任务、工作待遇、年度目标的考核办法、参加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拟聘任教师必须是相关行业、企业中具有突出业绩的,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人员,同时提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完善,兼职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需协助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日历的编写、学生考评、试卷分析等工作,保证了兼职教师完整的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来。(2)明确兼职教师职责 参与教学改革、校内兼课,为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当好参谋,使人才培养过程更贴近专业实际;承担本专业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的指导和带教;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学生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考核,不断完善学校的职业能力培训体系;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学术交流和新进展讲座,通过集体备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专任教师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参与教研及临床科研课题的申请实施,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3)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专兼职教师联席会议。讨论安排校内教学、见习、实习及相关的教学工作,平时专兼职教师以其相关的教研室为单位,每二周一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及时解决教学中的有关问题。(4)建立健全专兼教师相互交流培训制度。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加其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学协作单位的行业专家不定期来校指导教学、进行专题讲座、开展新技术短期培训等,供专职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同时定期邀请教育界知名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进行执教能力提升培训,使专兼职教师“双向双轨交叉培训制度”不断完善。(5)以学生为纽带,加强专兼职教师合作。为了保证见习质量,学生在见习时,有一名专任教师带队,有23名兼职教师带教,见习结束时,带教教师在授课表上签字,部分学生为带教老师填写授课评价表,根据授课评价学校及时调整带教老师,保证实习、见习带教效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三年内,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5名,优秀骨干教师10-15名;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达到40%以上;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专业教师每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五)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手段(四)教研教改1.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使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基础理论教学在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兼顾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把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作为教学重点。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创新教学方法(1)开展案例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采集典型病例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和摄影资料,以实际病人为基础,以师生提问为引导,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层层深入,演示疾病的发展过程,剖析症状体征的表现,注重病人、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2)开展PBL教学:推出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的教改尝试,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3)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在临床疾病教学中,关于治疗方面,结合当前领域的诊断治疗指南,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的依据,使学生从传统的理论思维模式进入循证医学模式,使学生初步接受循证医学的理念,理解病人实际收益的意义,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开展床边教学:通过床边教学法,可将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使学生更好的联系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训练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3.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考试模式改革,采取多种考试方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淡化知识记忆性考核。建立各关键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如课程结业考试、实习前三站式综合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前三站式综合技能考核、毕业考试等。在专业课考试中,推行“闭卷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病案模拟临床情境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建立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4组建综合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模拟门诊、病房、临床实训中心的多功能模拟人、学校局域网等构建综合教学平台,开展多种创新型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网络等供学生自学。5.建立内科教学病历库专兼职教师共同努力,多年来共积累临床各专业典型而且有教学意义的病例1000多份,完整复印并在学校存档,供学生阅读学习之用。6.建立教学病人库在临床工作中,对各系统确诊的典型病人,通过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存档其联系方式,供临床教学使用,弥补了少见病、疑难疾病及季节性发病的病例学生见习时病源不足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见习效果。教研工作重点研究专业的定位与规划,探索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关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六) 加强针对职业岗位的实习基地群建设(五)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承担大部分专业课实训教学,有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30套,并配有各种穿刺模拟人20个,心肺复苏模拟人2套,建有内科模拟病房2个,配有多功能模拟人及心电图模拟系统。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建设,学校下一步加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2012年改建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新建3个模拟门诊室。在保持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疾控预防中心建设成全科医师临床实习基地群。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实习基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预防中心,乡镇卫生院实习基地建设,对实习基地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2013年末,建成集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网络。四、 改革举措(一)完善“医教结合、工学交替、课程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1.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依托现有多年院校合作,联合办学优势,邀请本行业专家参加,组建成立新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现形势下,全科医师培养的最佳模式。2.进一步完善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医教结合、工学交替、课程互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积累经验,探索方法,定期研讨医教结合契入点,工学交替多种途径。课程互融内容。3.院校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学校建病房,医院设课堂”育人氛围,建立“医教结合、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二)优化课程体系1.参照全科医师职业岗位标准,融入助理医师执业考试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从整体上将全科医师课程整合为六大模块,即:人文社会科学模块、理科基础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临床医学模块、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模块、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块,在注重专业教学模块的同时,强化医学人文模块和预防医学模块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现状,更加符合全科医师岗位。2.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在认真论证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岗位能力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医学伦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1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整合,及时调整课程标准的内容。(三)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及激励机制。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将“双师”教师培养纳入专业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专任教师定期顶岗锻炼纳入青年教师考核量化标准。聘请富有基层医院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训课指导教师。两年内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8人。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深入社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诊疗知识,强化职业能力。3.重视兼职教师培养。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数量,制定培养措施,定期给予理论培训。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修订与研讨,指导授课过程。促进“专兼”有机融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训中心建设为加强实践育人,学校下一步加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运行机制,针对全科医师岗位需求,全仿真模拟医院工作流程,使其集教学、实习、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管理科学,制度完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成为能够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而且承担全科医师培训、在职社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及本专业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任务的现代化实训中心。2012年改建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新建3个模拟门诊室。在保持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疾控预防中心建设成全科医师临床实习基地群。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全科医师见习、实习大纲,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运行制度,培训一批高水平实习带教队伍,购置实习带教必备的仪器设备,为学生见习、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改革培养目标,注重能力提升。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过程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二)根据岗位需要,改革培养模式。将传统的临床医学“三一”制培养模式改变为理论、实践交互进行模式,即课堂学习与医院、社区见习交替进行,计80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防疫站实习6周,社区实习6周。(三)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课程的开设等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和探索,实验实训能力的加强,基层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模式,防治原则,转诊指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绩效考核指标 (总分100分)(一)人才培养方案 (10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理念,能面向农村基层社区,注重实践及操作能力培养。(二)师资队伍建设(20分): 包括师资队伍规模,年龄结构,学历层次,高学历教师比例,学缘结构等基本合理,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要专兼比例合理。(三)课程改革方面(20分):整体课程学时分配是否合理,优化整合情况,理论教学与实验学时比例,考试考查课的定位。(四)课程建设(10分):根据以职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为原则,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五)实训基地建设情况(20分):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实习带教老师管理培训,学生见习、实习及实习大纲设置和履行情况(六)教材建设方面(10分):针对各门课程的教材使用,理论及实践教材的编写情况,教材与课程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吻合情况等(七)教研科研情况(20分):包括教师参加教研科研,国家级省级论文发表,参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情况等建设项目建设内容20112013年预期成效及验收要点项目负责人一、人才培养方案1.吸取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2.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2次。3.对教学进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研,调整专业定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交互、融合、渗透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全科医生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1.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资料;2.专业人才培养调研相关资料、研讨记录及调研报告;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蒋继国、王克志二、课程建设 (一)建立课程标准1.在调研的基础上,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课程标准的原则。2.制定诊断学、全科医学概论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3.完善、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全科医生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耳鼻喉口腔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中医学的课程标准。1.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论证意见;3.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王克志(二)精品课建设1.完善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网络课程资源;2.完善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网络课程资源;3.申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社区医学和1个本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群;5.改建精品课程录播室。继续完善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申报、建设社区医学为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建设1个本专业精品课程群为省级精品课程群。1.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网上运行情况;2.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3.省级精品课程群申报材料。蒋继国(三)建立实践教学标准1.完善实习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实习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制定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指标;2.修订实习指导书;3.修订各专业课实训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建成各个阶段实践教学标准;完善实训、见习及实习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制定完善各专业课实训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修订实习手册。1.实习手册; 2各专业课实训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3.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李 琳、赵信立三、教学团队建设(一)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2制定专业带头人标准和培养计划;3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4.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68人;5.选派骨干教师23人到外出进修学习。6.骨干教师每年到实习基地参加临床实践23个月。在现省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到2013年形成一支以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为主、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承担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教学的师资队伍和临床见习、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或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成为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标准;3.专业建设带头人培养计划;4.骨干教师名单及讲授核心课程的资料;5.骨干教师进修培训及参见临床实践资料。吴晓露、王 旭、王克志(二)兼职教师1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修订兼职教师聘任文件;2召开教学研讨会、学术讲座、师资培训班34次。3选派23人到高校进修学习。聘请实习基地中级以上医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1.兼职教师聘任文件及名单、协议书;2.兼职教师培训记录、管理资料;3.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建设资料;4.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及实训课安排、资料。吴晓露、王 旭、赵信立(三)青年教师培养1.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2.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3.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4.平均每年去基层医院实践3个月以上;5.承担1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6名青年教师,具备教学及课程建设的能力。1.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2.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培训资料;3.青年教师考核资料;4.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记录;5.青年教师承担课程资料。吴晓露、王 旭、王芹春四、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1.为菏泽市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岗位培训,600人次/年;2.继续教育项目1-2项,400人次/年;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前技能培训600人次/年;4.承担菏泽市卫生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培训及考核工作,1000人次/年。开展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前技能培训,并提升功能;承担菏泽市卫生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培训及考务工作。1.菏泽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资料;2.继续教育培训资料;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技能培训资料;4.菏泽市卫生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培训及考务资料。刘观昌、王安东五、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1.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课程资源全部上网。2.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课程资源大部分上网;3.建立内科教学病历库;4.建立教学病人库。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专业教学网站,尤其是精品课网站,为学生及全科医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核通过率。1.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网站运行情况。2.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预防医学网站运行情况;3.内科教学病历库;4.教学病人库。蒋继国、曹兆华王克志六、实训基地建设(一)改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1.改建1个一体化综合穿刺实训室,购置胸、腹、腰、骨穿刺模拟人;2.新建3个模拟门诊室,购置门诊室必备的仪器、设备;3.新建1个急救实训室,配备心电监护系统、呼吸机、除颤仪及相关仪器设备;4.开展实训教学、训练及考核。改建现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运行机制,针对全科医师岗位需求,全仿真模拟医院工作流程,使其集教学、实习、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管理科学,制度完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成为能够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而且承担全科医师培训、在职社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及本专业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任务的现代化实训中心。1.实训室管理制度; 2.教学资料、实训报告及技能考试资料;3.实验(实训)开设记录;4.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执业医师考核前培训资料。王 旭、刘明哲、张美荣(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习基地群建设1.签订校院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协议;2.完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及管理运行机制;3.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制定基地建设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 4.培训高水平实习带教师资队伍;5.学生临床顶岗实习;6.购买必需的仪器设备。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全科医师岗位需求的临床实习基地群。1.校院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书、建设计划书、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 2.学生实习安排、纪录和考核表;3.顶岗实习管理记录、安排;4.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质量标准、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赵信立、刘观昌六、预期效果1.形成“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运行机制,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人才培养。在“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交互、融合、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和“433”教学运行模式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内实训、校外基地教学与基地临床实践的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学生课堂与临床如何紧密结合的难题,为同类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校院合作构建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全科医生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专业精品课程全群,6门校级精品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现状,符合全科医生岗位需求。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的教学方式从“本科压缩型”教学方式转变为基于全科医生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的教学将起到引领作用。3.“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以省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依托,努力打造“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