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高职高专(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高职高专(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高职高专(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高职高专(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项目名称: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申报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时间:2011 年 10 月 8 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方案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 号)要求,特制定服装设计专业申报2011年度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提 要目前服装产业结构已向产品创新、自主研发和创建品牌方向发展,时尚化、个性化成为当今着装特点。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以服务区域纺织服装经济为宗旨,突显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融合,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融合的特色。在2010年通过省级特色专业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项目+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于服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改革,以“五个结合”为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顶岗实习的软硬件,建成特色资源库,为服装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的保障。通过二年的努力,使我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建设的目标,本项目建设计划资金总投入240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0万元,其他来源40万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经费1020万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万元;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3580万元;实训实习条件改善11099万元(其他来源40万元);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10万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6万元;实训实习耗材补贴10万元;实习意外伤害保险10万元。在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企业的合作,实现教、产、学、研的新突破。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一)行业背景中国是世界服装出口增长最快,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之一。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676.1亿美元,已超过2009年全年总水平,同比实现22.9%的增长。2010年1至11月,江苏省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行业完成总销售产值的37.3%;江苏省服装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95%,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第三位。如今,在中国服装行业实施自主品牌的战略部署下,中国服装行业已经开始建立起品牌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通过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的积极合作,积累了技术与资金、吸取了成功经验,进入了自有品牌体系创建期。图- 12010年1-11月中国服装产量示意图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江苏服装业在“以质取胜,调整出口结构,强化品牌战略”的目标下,加强了产品创新和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市场开拓,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为服装人才尤其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营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常州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金三角”的苏南地区,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更是中国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基地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常州的纺织服装制造业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向现代的“科技创新型自主品牌企业”的战略转移,在此过程中,本地区正是以高新科技和产品自主研发为核心动力推动了新型服装业的全面升级,很多企业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使品牌产品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凸显出独特的个性及时尚的前瞻性。其中,涌现了占国内高档男西服市场总销售量16.8%的“蓝豹”品牌;占国内高档女式内衣市场总销售量8.9%的“安莉芳”服饰品牌;占国内高档彩棉内衣市场销售量45.3%的“顶呱呱”彩棉服饰品牌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基本完成了地区性行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改造。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端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品牌产品成为纺织服装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同时带来了三种新型产业模式的创建:A、服务外包,高品质、低能耗,绿色环保的快速交货模式。B、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品牌经营模式。C、服装设计与技术研发、样品订单与销售中心,快速单体测量成衣加工,网络销售、虚拟连锁经营模式。(二)人才需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面的战略枢纽点,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创设自主品牌引领、提升现代服装产业发展,是长三角地区服装业界的战略目标,随着驻沪的各国际国内著名纺织、服装品牌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心、商务中心、配货中心逐渐向上海周边城市的移驻,包括常州在内的苏南地区开始成为国际纺织服装品牌的商贸中心和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制高点。引领行业先机的苏南地区,其服装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企业职业岗位结构与工种设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现代服饰品牌策划、产品开发与运营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新知运用快、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服装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是本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长三角地区服装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历来进行平稳,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服装及相关行业。面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我院主动改革传统专业,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产品开发能力和高新科技应用能力为主攻方向,以适应或引领现代服装企业产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2010年3月,我院与江苏省服装协会、江苏雅鹿集团联合成立了“江苏省服装设计(常州)研究中心”,实现了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和品牌模拟经营一体化联动机制,开放式多功能的产品研发与教学实训基地,为推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品牌研发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以实施品牌战略为目标的长三角服装产业集群与时俱进,引领国内先机,大力提升了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办学信心,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我院的服装专业教育与长三角地区服装及相关产业对高职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形成了完全的对接。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一)丰硕的专业建设成果2006年“服装设计专业”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定为教改试点专业,同年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我院承办了全国高职高专首届服装设计技能大赛。2007年服装设计教材获部委级优秀教材,获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11年成衣设计获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08年“服装设计专业”申报成为江苏省示范院校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女装设计与工艺项目课程获“教育部服装纺织教指委级精品课程”,2010年服装工艺课程获“江苏省成教高等教育精品课程”,2011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获“江苏省成教高等教育精品课程”。2010年服装设计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品牌特色专业验收,获得“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高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与产品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获得院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0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较强的专业师资团队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思路明确,现已基本建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建成了一支来自企业品牌营销专家、设计总监和能工巧匠等构成的兼职教授队伍。专职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素质结构较合理,大部分教师具备硕士学位。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强。(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服装技术中心、服装设计实训基地等二大实训场地,设备齐全能充分满足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必修实践类课程开出率100%。依托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艺术与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平台,基地采用开放式运行模式,融课程实验、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服务等为一体。2007年“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依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建设好苏南校企合作联盟,办好江苏省常州服装设计研究中心。2011年学院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教育学会授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江苏湖塘纺织城建立了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江苏省服装协会、江苏雅鹿集团联合成立了“江苏省常州服装设计研究中心”,另建有13个稳定的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产品生产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淡化教室与实验室的界线,模拟企业或公司的工作环境,注重基地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基地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图- 2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示意图(四)宽广的社会服务范围完善产学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全过程,参与教学管理、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同时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效利用了区域优势和在行业中的影响作用,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进行员工的岗前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及其它培训;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员工转岗、再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发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本地区及内蒙古、河南等地企业员工开展了多工种、多级别的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企业员工技术水平等级的提高。围绕服装新材料、新工艺、新型设备、新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整合资源,与江苏省服装协会、江苏雅鹿集团联合成立了“江苏省服装设计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 “工作室”等,与企业共建具有明确合作领域的研究机构,不断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专业教师到企业车间去教学,连续七年按照省内多家服装企业的要求,进行服装技术与管理项目的订单培训。为江苏方源集团连续五年进行了七期服装技术与管理培训,来校培训员工542人,教师去企业为员工培训326人,为企业员工高级技能鉴定430人。学校所在地的“江苏湖塘新型色织面料特色产业基地”、“金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服装专业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与东华集团“顶呱呱”彩棉服饰等公司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校内教学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全面服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与服装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五)、较好的毕业生质量服装设计专业在校学生489人,2011年毕业人数156人,2011年招生人数176人,近3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100%。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成绩优异,优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得到企业的重用,承担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建设目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深化“市场+项目+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产品化项目课程体系,提升“五个合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完善“三层次、三平台”实践教学和产品开发系统,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升级、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撑,将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成同类专业中起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设计与工艺兼备、应用与创新并重、艺术与技术融合,能胜任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技术与制作、服装品牌策划与陈列、服装营销与管理等岗位的“善设计、通工艺、能策划、会管理”的服装行业广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三)、教学质量目标1、监测途径:实施(MBO)目标管理,即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目标反馈。(1)、职业技能知识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群),了解本专业历史与发展概况,了解本专业社会需求现状和应用前景;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意、品牌策划、营销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能力,掌握服装设计与技术的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艺术化的审美意识和市场化的设计观念,富有创新创意思维,在此基础上形成应用设计、应用技术的能力。(实现途径:专业课及评价标准)(2)、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务实进取的精神,具备交流能力、演算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达到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证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色彩搭配师、服装缝制工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市场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衔接。(实现途径:职业技能培训考证通过率)2、检验标准;(1)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7%以上,初次就业对口率达72.4%以上;(2)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认可度高,通过麦克斯报告来体现;(3)本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达到100%以上。(4)本专业在服装行业产业升级与企业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两年服务项目数量过百;(5)本专业对岗前、岗中人员的培训年数量过千。(四)、教学质量监测指标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考评体系,通过建立“二级(教务与督导)、三线(教务处、系、教研室)、四方(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的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第三方评价,将专业技能的考证数量与通过率和师生的教学测评挂钩,并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四、建设内容1、面向市场、项目引领、课证融合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按照“善设计、通工艺、能策划、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市场+项目+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制定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核心技能培养的课程,构建基于服装设计与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产品化项目课程体系。表- 1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建设经费投入一览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小计责任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建设人才规格调研论证专业委员会机制建设准确定位人才规格20132012242曾红曾红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课程体系设计项目课程体系优化项目课程体系20132013262庄立新庄立新33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校企合作教科研项目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考核方式20132013141苏军强曾红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中意高层合作论坛20136赵发荣累计累计520510表-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一览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小计责任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针织服装设计工艺建立核心课程网络资源2013年222.52.54.54.5庄立新2顶岗实习建立完考核善管理机制2013年223355王兴伟毛文海3男装设计与工艺建立核心课程网络资源2012年24.52.54.54.5王兴伟4童装设计建立课程网络资源2012年23133潘维梅5服饰品设计建立核心课程网络资源2012年23133季凤芹累计10102014.52、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双师”保障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以“五个结合”为主体的多种训练途径。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国内背景和国际视野的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结合。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教学质量。采用“传、帮、带、督”的“青蓝工程”、“三术(教术、学术、技术)工程”、“双师工程”和“国际化工程”,建立教师与企业设计师互聘互用机制,进一步实施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制度,扩大教学项目与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相融合的范围,推进校企之间新产品研发项目合作的进程。形成以企业专家为指导,以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科研团队。到2012年,引进服装设计专业教授1人(或副教授2人),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服装设计专业教授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名。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建设;90%的教师达到双师型素质(详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信息表2-5)。到2013年,特聘专家2名,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8名;聘请12名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建设;90%的教师达到双师型素质。表- 3师资团队建设计划表序号建设项目人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特聘专家12013年8812引进服装设计专业教授(或副教授)专业带头人1/222012年2013年450450823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服装设计专业教授骨干教师282012年2012年220220434专业带头人“双师”团队2182012年2012年510410945骨干教师兼职教师5122012年2013年3103106累计累计22901390353、围绕岗位、建立平台、提高技能整合资源,集约发展,推进中高职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衔接。以省级服装设计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完善“三层次、三平台”实践教学和产品开发系统,积极探索服装设计“技艺融合”的产品化项目课程教学途径。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递进,通过提升校内实验实训室、完善教师工作室、强化校外实训基地这三个平台来培养。图- 3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工作模式示意图提升校内实验实训室:通过增加针织服装设备和花型软件投入,提升针织服装课程的实验与实训能力,使学生单项职业技能的基础性训练更为全面、更有效率,实现与合作企业的同步化,使产品项目课程综合化,全面发挥设计与工艺技术的实验实训功能,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工艺制作的基础技能。表- 4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规划表序号设备名称参考技术要求数量单价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1电脑针织横机电脑针织横机DW522-3.5.7STOLL CMS830S针床183cm,机号E3,5.2-9.2,其它选用该型号标准配置(三个系统)6182020482022电脑针织横机电脑针织横机DW522-12STOLL CMS730S针床218cm,机号E7.2|9.2,其它选用该型号标准配置(三个系统)7183556353533标准型缝盘机电脑针织横机9针缝盘机STOLL CMS822HP针床213cm,机号E2,5.2|7.2,双机头,22个系统,其它选用该型号标准配置510.225125254标准型缝盘机12针缝盘机STOLL M1PLUS满足30人左右教学使用,需带3D试衣功能。(约30套)1010.210101021054手摇横机花型软件针型:12g累计40.2530160906吸风烫台YTT-370.251.757吊瓶熨斗GZY4-1200D2100.0250.25累计110合计合计11090教师工作室:通过创意训练、模拟岗位、典型项目、角色体验、订单实践等开展服装创新设计与企业产品项目的生产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服装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技术与创新创意能力的融合,提高综合技能。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不同对接方式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提供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创新设计实践、创新工艺技术以及就业与创业的基础平台。表- 5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服装营销实训中心2013年2242服装技术培训基地2013年1233服装品牌策划实训中心2013年112累计459表- 6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校企合作制度建设2013年2242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013年336累计5510表- 7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2013年222数字校园建设2013年224累计426表- 8实训实习耗材补贴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实训实习耗材补贴2013年552实训实习耗材补贴2013年55累计5510表- 9实习意外伤害保险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实习意外伤害保险2013年5510累计55104、大赛引领、职场环境、丰富素养;实施“产品化”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大赛引领改革,以大赛带动教学。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流程,将教学环境营造为职场环境,搭建数字化课堂,借助信息化技术,实时传输企业生产流程。同时,将现代职场环境所需的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自信、乐观向上、善于沟通、诚信协作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人发展的需要。表- 10实践教学创新管理机制经费预算表序号名称建设内容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1年2012年2013年1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训指导、教师业务培训224编制符合专业特点实训室管理制度2项职业技能鉴定题库2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生产性实训课题开发224实训模块体系化建设实训教学考评体系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教材开发3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制定实习基地运行管理办法112制定服装专业实训标准累计5510五、质量监控指标体系通过内外结合、过程监控、提高质量。建立“二级(教务与督导)、三线(教务处、系、教研室)、四方(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的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持续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情况,建立完善专门的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及时调整完善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通过进一步强化第三方评价,将专业技能的考证数量与通过率和师生的教学测评挂钩,并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六、经费投入与保障在经费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作为用足用好教育部项目建设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根据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专项项目管理。经费投入:服装设计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总投入为240万元(含其他来源40万元)。其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经费20万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万元;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90万元;实训实习条件改善110万元(其中其他来源40万元)。在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企业的合作,实现教、产、学、研的新突破。具体分解如下:表-5服装设计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总表序号建设项目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201315520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1220203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20129090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规划2012110110合计240(其中其他来源40万元) 经费投入:服装设计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总投入为200万元。其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经费10万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万元;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35万元;实训实习条件改善99万元;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10万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6万元;实训实习耗材补贴10万元;实习意外伤害保险10万元。在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企业的合作,实现教、产、学、研的新突破。具体分解如下:表-11服装设计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总表序号建设项目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小计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20125510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131010203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2013221335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规划2013306090校企实训基地建设2013459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0135510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20134267实训实习耗材补贴201355108实习意外伤害保险20135510合计200 组织保障:为了加大领导力度,学院专门成立了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予以组织保障,使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顺利展开,组织结构如下。表-6 组织结构职务姓名行政职务职称主要任务总负责人赵发荣院党委书记教授重点专业建设领导组长蒋心亚王一曙副院长高教所所长副教授副教授审查建设方案,监督建设过程,方案指导、政策保障方案指导、政策保障副组长曾红服装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一副教授色彩搭配师专业建设、网站建设的组织与协调、检查与指导庄立新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二副教授服装技师方案策划与拟定,负责教学改革、教学设施条件的建设方案实施校内成员王小红骨干教师实训主任副教授服装技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方案的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与实训条件建设方案拟定潘维梅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核心课程与资源网站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苏军强骨干教师系副主任讲师工程师校企合作建设方案计划制定与实施实践教学建设方案拟定黄永利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服装技能大赛组织、计划与实施针织服装设备采购与跟标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王兴伟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核心课程与资源网站建设技能鉴定与考核闻小英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技能鉴定考核组织、计划与实施技能鉴定与考核李臻颖骨干教师教研室主任讲师服装技师各项教学文件与管理制度修订与落实管理制度制定与落实卞颖星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各项教学文件与管理制度修订与落实教学文件修订与落实赵 恺工作室负责人助教针织服装设备采购与跟标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参与季凤芹骨干教师工作室负责人讲师考评员核心课程与资源网站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姜志伟实验师工艺室负责人实验师实践教学管理薛 怡教学管理教务秘书助理研究员教学管理行业企业成员周 胜扬州职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服装纺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祥英江苏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唐 炜常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服装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沈 宏江苏川雅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 英普灵仕服装集团蓝豹服装公司副总经理黄宁宁黑牡丹集团-荣元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 婵常州品荐商贸有限公司服饰品牌部首席设计师、服装专业外聘教师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工程职业学院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1 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 . 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 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 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3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 .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5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13 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 23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32 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45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 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 2015 年建立 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 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 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 2015 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 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 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 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 12 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 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