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_第1页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_第2页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_第3页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_第4页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 开发地质基本特征 流动单元特征 储层非均质特征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 剩余油与地质特征关系 流动单元中的剩余油 剩余油模型 剩余油形成的地质条件 剩余油的划分 考虑不同的目的、依据、特征: 不同(孔隙)类型油藏;如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 不同物性类型油藏;如高孔高渗、低孔低渗、高孔低渗、低孔高渗 地质需要 : 构造特征 地层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内部非均质性 储层体间非均质性 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 地质研究 : 构造特征 地层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内部非均质性 储层体间非均质性 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 实例 :南阳双河油田、沙丘 5、石西石炭系 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通常定义为在 现代工艺技术 和 经济 条件下,能从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 现代工艺技术条件是 技术 保证。即能用于采出油气的各种工艺技术,这些技术是指在目前世界范围的工艺技术,并不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工艺技术。 经济条件是指必须在有 经济效益 条件下的开发,因此这是效益保证,这种效益是受多因素控制,主要受技术、成本等投资费用和原油市场价格的控制。 因此可采储量是相对于一定的 技术条件 和 经济条件 的量,同一个油田相对于同样的地质储量,其可采储量将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是指某时期的 累积采油量 与 地质储量 的比值。 采出程度是随 开采时间 推移而不断增加的。 不同时期 的采出程度反映了该时期的技术方法和油藏的地质特征,如溶解气驱阶段的采出程度反映了溶解气能量的大小和利用情况及地质条件,这时的采出程度也叫 溶解气驱采收率 。 又如 无水采出程度 反映的是在生产井不含水时的采出油量的多少,它与储层的性质、原油性质和开采方式等相关。 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剩余油 剩余油是指开采到 目前 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 可采储量 ,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油量之差。 剩余油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措施下能采出的油,但由于 开发方式 、开发策略 或 开发方案 的不当而仍剩余在地下的油。 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残余油 残余油是指开发到 废弃 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地质储量,即等于 地质储量 与 最终累计采油量 之差。 残余油在目前的 工艺技术条件下 不能采出的油,或者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开采 无经济效益 的油。 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 开发层系剩余油 、未开发层系剩余油 、 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 三种类型。 已开发层系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产层)的剩余油。 这类剩余油是由于油藏 储层物性差 或 连通性差 ,而使油剩余在 井间或在 油藏边缘 。 未开发层系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阻的剩余油。 由于油藏物性和含油性较差,在油层有效厚度划分时没有被划为有效厚度,因而没有列为开发层系进行射孔投产; 或者是由于泥浆的污染而使井位附近的油层堵塞,而没有采出。该类的特点是油层的油没有被动用。 剩余油类型 未动用剩余油 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 这类剩余油是由于井网过稀或井网范围过小,没有控制的油砂体中的剩余油,比较常见的是我国陆相透镜型砂岩油藏,分布于开发井间。 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 已开发层系剩余油 未开发层系剩余油 未动用 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产层)的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阻的剩余油。 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 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 1)均质连片模型 条件 当 油藏储层物性较均质 时,油气的渗流表现为较均质的特征,因而其剩余油的特征也表现为较均质的特点。 机理 这种储层物性通常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的驱动常常为 均匀的水平推进或均匀的垂直 推进,在油藏中油气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油水(油气)界面位置的变化和油柱高度的变化。 实例 我国辽河油田双台子油田双六井区兴隆台油藏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平均 孔隙直径 平均孔吼半径 储层物性较好,平均 孔隙度 渗透率 298 10该油藏为带气顶的底水油藏,油藏深度 2400油藏高度 35气顶高度 80通过 顶部气驱 , 底部水驱 的开采后,油水界面上移,油气界面下移,在中部剩余连片剩余油,剩余油厚度为 3 一 1)均质连片模型 双 6 7 井 油 藏 剩 余 油 厚 度 分 布 图 ( 第 4 5 层 之 和 )双 3 4 - 1 4双 3 4 - 1 6双 3 4 - 1 8双 3 4 - 2 0双 3 5 - 1 4双 3 5 - 1 8双 3 5 - 2 0双 6 7双 6 2双 3 3 - 1 6双 3 2 - 1 6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特点 孔隙 该类储层油藏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砂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时水体的特征密切相关,这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或主要受原生沉积时孔隙分布控制的碎屑岩储层中 储层 储层在宏观上的渗流非均质性继承性地受沉积水体特征的控制,即古水流强烈的区域,其注水时的水流速度快,而驱油效率高,剩余油少,相反非古主水流线上的区域,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成片。 剩余油 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特征为蚕蚀不规则状的分布(图6 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八 4层剩余油 八 5层剩余油 低剩余油饱和度 高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 2)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 大庆油田 剩余油分布模型 北二东区未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3 - 7 0J 4 - 5 658J 4 - 4 5 6459844 - 5 84 - 4 5 73 5 1 - 8 55 0 - 5 5 780J 5 - 4 8J 5 - 4 5 6853 5 6 - 8 05 1 - 5 5 7803 5 7 - 8 23 5 0 - 8 3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051015204 0 - 8 24 1 - 5 5 880823 5 3 - 8 33 5 5 - 8 084815 - 7 45 - 4 5 63 4 6 - 8 0北二东区未弱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3 - 7 0J 4 - 5 658J 4 - 4 5 6459844 - 5 84 - 4 5 73 5 1 - 8 55 0 - 5 5 780J 5 - 4 8J 5 - 4 5 6853 5 6 - 8 05 1 - 5 5 7803 5 7 - 8 23 5 0 - 8 3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051015204 0 - 8 24 1 - 5 5 880823 5 3 - 8 33 5 5 - 8 084815 - 7 45 - 4 5 63 4 6 - 8 0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百分数等值图 3 - 7 0J 4 - 5 658J 4 - 4 5 6459844 - 5 84 - 4 5 73 5 1 - 8 55 0 - 5 5 780J 5 - 4 8J 5 - 4 5 6853 5 6 - 8 05 1 - 5 5 7803 5 7 - 8 23 5 0 - 8 3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0204060804 0 - 8 24 1 - 5 5 880823 5 3 - 8 33 5 5 - 8 084815 - 7 45 - 4 5 63 4 6 - 8 0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3 - 7 0J 4 - 5 658J 4 - 4 5 6459844 - 5 84 - 4 5 73 5 1 - 8 55 0 - 5 5 780J 5 - 4 8J 5 - 4 5 6853 5 6 - 8 05 1 - 5 5 7803 5 7 - 8 23 5 0 - 8 3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2 2 7 0 0 2 2 8 0 0 2 2 9 0 0 2 3 0 0 0 2 3 1 0 0 2 3 2 0 0 2 3 3 0 0 2 3 4 0 0 2 3 5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6 0 2 0 06 0 3 0 06 0 4 0 06 0 5 0 06 0 6 0 06 0 7 0 06 0 8 0 06 0 9 0 06 1 0 0 06 1 1 0 06 1 2 0 00246810121416184 0 - 8 24 1 - 5 5 880823 5 3 - 8 33 5 5 - 8 084815 - 7 45 - 4 5 63 4 6 - 8 0二、 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 成因 当油气驱替均匀时,油井附近射孔井段的油气往油井渗流的同时,射孔井段上下的油气在压差的作用下,向射孔井段渗流,使油柱高度减小,减少的油柱部分被底水(油藏下部)驱替,或被气顶(油藏顶部)驱替 分布 剩余油分布分三个带:上部气驱剩余油带、中部连片剩余油带、下部水驱剩余油带(见图 6 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 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 气顶区 底水区 连片剩余油区 气驱剩余油区 水驱剩余油区 原始油气界面 原始油水界面 目前油水界面 目前油气界面 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 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 实例 剩余油的厚度在剖面上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仅与储层的微弱非均质性有关,而且与井网类型和开采速度等有关,从该剖面可见油井附近(连片)剩余油厚度低,井间剩余油厚度高的特征。 双 34 34 34 34 5 4 3 2 1 剩 余 油 厚 度 m 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 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2)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 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 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3)裂缝性碳酸盐岩非均质模型 不整合面 目前油水界面 原始油水界面 剩余油分布模型 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未波及的剩余油,称为 连片剩余油 ; 另一类是已经采出其中部分油,仅在水驱或气驱之后,剩余在 被水或气驱范围内 。 连片剩余油 类型 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 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