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_第1页
2012-201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_第2页
2012-201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_第3页
2012-201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_第4页
2012-201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 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 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 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 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 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 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 儒家重礼乐、 “德主刑辅”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 尚书大传 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 作乐,七年成王” 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英才六年朝 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 ”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 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 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 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 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 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 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 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 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 、 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 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 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 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 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 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 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 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 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 “乐”或许是治世的绝 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 “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 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 ,有改 动) 1、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A、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B、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C、 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D、乐自内出。 2、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音乐作用于人,能使人生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 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 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 化为规范的人。 D、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 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B、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 新思维。 C、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D、 尚书大传 、 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2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 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 为本路兵马钤辖 ,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 师下饶风关,得金、洋 诸州,以中彦 领兴元尹, 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 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 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 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 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 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 临安,被留,以 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 远军承宣使,提 举佑神观 ,靖海 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 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 庆阳,兼 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 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 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 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 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 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 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 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 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 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 论方略,中彦曰: “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即至积 石达南寺,酋 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 遂定,赏 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 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张中彦传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 决:判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3 分) 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 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B. 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 李延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C. 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 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D. 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 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5 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释: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玉关” 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8.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3 9.“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离骚 ) (2)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李白蜀 道难 (3)求之不得, 。 ,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4)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探望故亲 弗吉尼亚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处教堂墓地。 先辈们的墓地全都在一座庄严醒目的砖石教堂后面。那儿的景色非常怡人,尤其 是在初夏时节。石栅篱上的红色的野蔷薇竞相开放,田野被雏菊染成一片白色,微醺 的和风给群山抹上淡淡的蓝色,一直向西边延伸而去。先辈们无法欣赏这些美景,真 是一桩憾事。 每隔一段日子,我都要回到那里探望家族里的长辈们。这探访有一种奇妙的力量, 能让人的心境归于平静。 每次走过刘易斯大叔的墓前,我都能听见这样的话, “回头到理发店来,孩子, 我给你剪剪头。 ”刘易斯大叔是个理发的。有一段时间他曾经离开家乡,到大都市巴 尔的摩谋生,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几乎所有的人,我是说那些离开过的人们,最终都 回来了,但大多数一辈子都呆在这里。 先辈们都不大出远门儿。就拿哈里大伯来说吧,他是祖母的二儿子,就葬在她的 墓旁。他是个木匠,一辈子八十七年都在这一带度过,从未抱怨过自己没去过巴黎, 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要想让哈里大伯开口说点什么,你得向他问路才行。 “去学堂走哪条路呀?”我问道,当然声音不大。 “沿那条道一直走就行,孩子,还得走好一阵子呢。 ”他回答说。在我儿时的记忆 中,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总是那副好给别人指路却又指不清路的含糊口气。 像这样探访刘易斯大叔、祖母和哈里大伯,感觉真好。他们既不会因为北约现状 而忧心忡忡,又不会因为美元疲软而满腹牢骚,同这样的人倾心交谈能使你更加明察 事理。先辈们大都看得开、想得远。当然,你并不想沉迷于用太长远的目光去看问题, 但偶尔合理地用上一次却大有裨益,这样可以使你心平气和,更加理智地看待各种事 物。学会适当地把目光放开一点之后,你就会明白,在地铁里被人踹了一脚并不算是 普通人所受的什么奇耻大辱。 就在这附近哪个地方埋着我的一位曾祖父。他生活在杰克逊、亚伯拉罕林肯当 政时期,又经历了内战,对时下发生的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触。但我仍想从墓碑中 听他讲上几句,哪怕他会对我这个没经历过真正危难时世的曾孙表示出冷漠和不屑, 会令我不寒而栗。 遗憾的是,我始终没能找到他的墓,却碰到了祖母大儿子欧维大伯的墓。他是个 铁杆胡佛派共和党人。 “孩子,把那些菜豆全吃了。 ”我朝他的墓碑点头时,听见他这 么说。 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埃德加大叔的墓。他埋在这里已经有好些年了,可今天还 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墓。我没敢惊动他,因为他是个大人物,棒球队经理。记得有一 次,他的两个投手我的哈罗德大叔和霍华德表姐夫,在投球区被对方连连安打得 分,他只得决定去找游击手,问他有没有信心上场充当投手去投球。 造枪的曾祖父的墓还是没找到,但离开墓地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另一个曾祖父的墓。 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只留下了 3.87 美元的遗产。这是我听说这桩事后第一次从这 经过。我笑他的寒酸,却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从长远看,孩子,到最后我们都会跟 洛克菲勒一样有钱的。 ” 于是我钻进汽车,穿过被雏菊染白了的田野,经过蔷薇飘香的石栅篱,把车开到 大路上。此刻,我对这个世界又多了几许满足。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所有离开家乡的先辈们最后都回到了家乡,而大多数人都葬在教堂墓地里。 B、文章主要写了“我”一次探望已经去世的家族先辈的过程,其中穿插有对他们生 前情景的回忆。 4 C、欧维大伯虽然是个铁杆的胡佛派共和党人,但“我”只记得他让“我”吃菜豆。 D、刘易斯大叔有一段时间离开了家乡,而哈里大叔从未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他们同 样看得开、想得远。 E、文章通过回忆,写故亲对“我”的疼爱,主要表达了“我”对故亲的思念之情。 (2)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墓地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3)虽是写探访墓地,但本文读来并不沉重,为什么会这样?(6 分) (4)作者说, “这种探访有一种奇妙的力量”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力量来源于什 么。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 2009 年度美国 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 家的最高荣誉。她 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 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 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 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 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 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 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 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 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 相”、 “成行的芦苇” 、 “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 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 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 年秋 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 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 1421 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 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 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 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 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 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 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 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 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 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 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 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 4 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 5 座纪念碑“ 什么在消逝 空屋 ”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 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 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 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 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 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 5 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 中将 2050 年时人类可能 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 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 (2010 年 3 月 18 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 2009 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 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 ”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 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 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 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D她的“月相”、 “成行的芦苇”、 “雪崩” 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E “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2 “人淡如菊 ”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 种特质。 (6 分) 3 “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 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 方面。 (6 分)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 第 5 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 ,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8 分) 第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当我们急匆匆赶到剧院的时候,那折最精彩的戏正在紧锣密鼓地演出着,我们只 好悄悄地站在过道里欣赏了。 B、权威专家预测,推动内地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增无减,今后几年中国很可能步入温 和通胀周期,人民币再次调息已是箭在弦上。 C、今年的寒潮似乎分外无情,温暖的小阳春还没过几天,呼啸的北风和阴冷的雨天 就相继而来,咄咄逼人。 D、五一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 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 慷慨解囊。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可能没想到“两会”不仅成为国际 社会“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风向标” ,也被认为是“观察国际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风 向标” 。 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 ,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 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 C、出于对北极地区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长期考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决定在斯 瓦尔巴违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D、全球 100 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围绕“一个地球、一个 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了“全球论坛” 。 15、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 B、 6 C、 D、 16、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5 分) 新华社香港 9 月 9 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 9 日结束了为期 3 天的访港活 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 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 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 3 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 好的印象。9 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 雄” “中国人的骄傲” “预祝中国奥运健儿 2008 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 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 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 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 2 天。 17、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6 分)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认为学 习 最重要 关心 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 打工意识 认为“能过上 普通 的生活就满足 了” 幸福指 数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70.6% 93.4% 41.8% 43.8% 85.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得出结论。 (4 分)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2 分) 五、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商纣王做了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就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 子,就要吃珍馐美味,就要穿精美的衣服,住高大的房屋,最后不会有好结局。五年 后纣便在穷奢极欲中灭亡了。 有朋友送给丹尼斯狄德罗(18 世纪法国哲学家)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 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 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 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 睡袍胁迫了” ,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 200 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 罗效应” ,或“配套效应” ,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 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7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B 项谈的是“礼”而非“乐” ) (3 分) 2、D(B 句“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错; A 句“音乐”错;C 句“创作乐”错) (3 分) 3、D(D 句“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无根据) (3 分) 4.B当:处于。 5.B。 6.d。不是归附宋朝,是被迫留在宋朝;而返回金朝则没有被迫的成分。 7.(1)登记的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 (籍: 登记,统计,1 分;“民之从乱者”定语后置 2 分,论:论罪,治罪,1 分;句意 1 分。 ) (2)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 决。 (服叛:服从,反叛,1 分;不常,没有常性,1 分;若非:如果不是,1 分;自 行:亲自前往,1 分;势必:(这种)形势一定,1 分) 8.上阕通过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 社会现实,表达了词人国家破败、漂泊无依的悲凉感。(5 分) 9.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戍边将士风餐露 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一哭一乐形成 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是愤慨和失望之情。(6 分) 10、答案略 11、 (1)BD (2)开头的景物描写,描绘出墓地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美好的感 情基调;结尾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照应,衬托了“我”满足的心情。 (3)本文充满了亲切感、浓浓的亲情、生动的生活气息,读来不觉沉重;本文还以 故亲的人生态度来对比反思自己的人生,重在表现从中得到人生启示的满足。 (4)来源于故亲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他们想得开,看得远;来源于故亲平凡的生 活,他们远离世俗纷争,生活简单平静;来源于故亲对我的关爱,他们善良热情;来 源于故亲经历真正的危难时世的坚韧以及面对贫穷的乐观。 (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2、1BC(5 分) (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C 有因其是华裔 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这座纪念碑。 ) 2 (6 分)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 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 (3 分)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 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或“什么在消逝 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 (3 分) (意思对即可。 ) 3 (6 分)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 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 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答对 1 点 2 分,答对 2 点 4 分,答对 3 点 6 分。不一定要指出角度。 ) 4 (8 分)不矛盾。“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 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 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 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 ,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 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 (答到点给 6 分,答到点给 6 分,答到点给 5 分,只答任意一点给 4 分。 ) 13、答案:B(A 项“紧锣密鼓”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 舆论准备。C 项“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寒潮, 使用对象错。D 项“慷慨解囊” ,大方的拿出钱财来帮助别人或赞助别人。 ) 14、 答案:A(B 项搭配不当, “改善偏见”不搭配。C 项成分残缺, “长期考察” 后缺少中心词“的需要” 。 D 项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或将“为”改为 “的” 。 ) 15、答案:D 16、(5 分) 对联: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 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参 8 考答案: 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17、(6 分)参考答案: (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