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_第1页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_第2页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_第3页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_第4页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 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 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 的里氏9.0级地震,日本官方已确认地 震海啸已造成8133人死亡(2011年03月 20日) ,失踪12272人。由于日本地处地 壳板块交界处,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 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 计其数。此外,海啸对日本核电站也造 成了巨大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影响 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的4个受到影响。 1号机组:12日,确认反应堆堆芯燃料 开始熔化,工作人员采取释放反应堆容 器内蒸汽并灌入海水的方法以减压降温, 当日下午发生氢气爆炸,但安置反应堆 的容器本身并未在爆炸中损坏,当晚, 燃料棒熔毁初步得到遏制。2号机组: 12日,工作人员开始释放反应堆容器内 的蒸汽;14日,反应堆失去冷却能力, 工作人员开始向堆内灌入海水降压,但 燃料棒仍在一段时间内完全露出水面, 周边放射线剂量上升,堆芯可能已经出 现部分熔毁;15日上午传出爆炸声,分 析认为核反应堆中的控制压力容器可能 出现损坏。3号机组:13日,反应堆冷 却系统失灵,开始排气注水;14日发生 与1号机组情况类似的氢气爆炸,反应 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反应堆堆芯燃料 部分熔毁,但放置反应堆的容器损坏的 可能性很小;15日,反应堆建筑上方出 现白色蒸汽,机组附近辐射量最高达每 小时400毫西弗。4号机组:12日,丧失 冷却功能。 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二,一是 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 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地震后,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 现了米高的大海啸。 海啸数值模拟是开展海啸减灾工作 的关键环节,相关人员于地震发生后数 小时内对此次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本 文介绍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此次海啸 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并针对我国海啸 防灾减灾工作给出建议。 1、海啸数值模拟 在进行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过程中, 通常假设初始海啸波由断层的突然竖向 错动引起,不考虑断层破裂过程,假设 海水表面的向上运动和海底位移一致, 可由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中的断层位 错公式确定。根据日本气象厅的经验公 式,快速估计断层长度 L=400 km、宽度 W=150 km;震源机制解参考 USGS 于震 后快速发布的 Wphase 矩张量解,包括 断层倾角、走向、滑动角、以及地震矩; 海底面距此次断层面顶部高度 H 假设为 10 km; 断层平均滑移量 D 通过经验公 式 M。=uDLW 确定。各断层参数值见表 1,按照这些参数计算得到了断层位错 分布。其中,图(a)给出了此次海啸源 的位置及海底地形情况;图(b)给出了 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及沉降等值线,实 线表示抬升,虚线表示沉降,间隔分别 为1 m 和05 m;图(c)分别表 示 A A断面和 BB断面的位错分布,最大 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 .71 m 和-3.64m。 图贴上表一 和图 a b c 将上述初始海底位锵作为海啸波初 始值输入越洋海啸数值传播引箅模型, 计算区域取:S80N80,E90W65,空 间步长取5时间步长取10s栅格数 量总计为 21611921,计算总持时约2 个小时(CPU:P4 3.2GHz512M 内存)。 计算结果包括海啸传播走时图,各时刻 的波高分布、能量分布圈盟沿海波高分 布,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仅给出传播走 势图。模拟结果显示,震后3.5小时海 啸波传播至我国台湾;约6.5小时至福 建、浙江沿海最大波峰约70 cm:约 10小时后至我国上海,最大波峰约50 cm。此次海啸未对我国沿海造成显著影 响主要原因足海啸渡通过绕射向我国 海域传播并受日本本岛及琉球群岛的 阻隔及我国宽阔大陆架的摩擦耗能作用。 图2011年日本东北海啸传播 2、海啸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 日本自1933年地震海啸造成3000多 人死亡后逐步开展海啸防灾减灾研究, 至1999年完成了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新 一代海啸预警系统。能在大震后3分钟 之内发出可靠的预警信息。对于此次海 啸预警,日本气象厅(JMA)于地震发生 后3分钟,对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 发布大海啸警报(3 m)并不断更新警 报信息于震后45 分扩大至10个区 域发布大海啸警报。可以说口本在海啸 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外 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筑了绵延数 千公里的海堤和防波堤为何对于这个 已从事了近80年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工作 的国家,还未能避免此次巨大的海啸灾 难,值得深思与借鉴,为此我们分析为 以下几点原因: (1)地震释放能量巨大。此次地震震级 最后修订为9.0级,是有记录以来世界 第五大地震形成海底约500 km200 km 区域的破裂带。主震产生的海啸渡还 没消退余震的海啸波接踵而至相互 叠加一浪胜过一浪持续数小时。 (2)地形放大效应。里亚斯型海岸的特 殊地形有利于海啸波汇聚与爬坡。具有 一定的放大效应。本次海啸受灾较为严 重的岩手县和宫城县恰恰具有典型的里 亚斯型海岸。岩手县和宫城县多处海啸 渡高在10 m 以上尤以太船渡市24 m 最高。海啸波侵入海湾,经过汇聚与反 射叠加,涌浪高度显著增加。 (3)边缘波效应。在流体动力学中,当 表面重力波沿刚壁边界传播时受其反 射作用,边界处以正弦波方式传播幅 值显著增加。该效应将会使海啸能量盘 踞在沿岸 或岛屿周围。若周围的海底 地形是属于平坦的斜坡,那么边缘渡效 应将可被完美的发挥出来。 (4)民众防范意识麻痹。实际上JMA 在震后3分钟即发布了海啸警报,而第 一波海啸波在 l5分钟后才登陆海岸,公 众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逃生与开展防护措 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最典型的例子 是仙台机场,约震后1小时才遭受高达1 2 m 的海啸波袭击由于未采取应急措 施而造成严重的破坏。自1 960年智利 Mw9.5级地震在日本产生68m 的海啸波 以来至今未有如此高的海啸波侵袭日 本沿岸;另外对于修筑在沿海的海堤与 防波堤过于信任与依赖。大部分民众对 于海啸灾害未有清醒的意识,在警报响 起后并没有选择逃生。 (5)政府低估了海啸强度。首先对于 地震震级的低估从最初的7.9级经过 多次修止才确定为9.0级直接导致对 于海啸波高的低估;其次在沿海经济 规划与重大工程海啸评估过程中低估 了对于未来可能遭受到的最大海啸波 高以福岛核电站为例海啸风险评估 的最大高度为5 m而实际却达到了 12m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备用发电设备 浸水而无法正常工作引起了核危机 3、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 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之后海啸 防灾减灾成为一项研究的热点,2010年 智利地震也引发了较大海啸造成了一 定的损失。尽管日本沿海筑有绵延的海 堤和防波堤但此次海啸仍对这个有着 丰富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工作的国家造成 了巨大的灾难。针对此次地震结合我 国现有海啸研究工作,获得以下几点启 示: 3.1完善我国海啸防灾体系。 从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看,我国防灾 减灾体系仍旧不完善多是以单一灾种 的管理模式呈现。日前地震防震减灾监 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构成的三 大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善,但与其它灾种 的衔接和关系尚不明朗。这需要中国地 震局与海洋局共同携手成立“复合型 灾变”部门,各负其责,加快建设多部 门联动的灾害应急协调机制。 3.2开展沿海海啸危险性评估 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需要建立在对 我国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认识的基础 之上,需要对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发生 的地质条件有充分的认识。我国的地震 危险性分析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比 较完整、科学的评价方法,充分借鉴地 震危险性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会使地震 海啸评价结果更合理可靠。 3.3沿海工程海啸防御 近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 但在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围 填海、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缺 乏海洋工程防御内容。必须全面研究具 体工程的预防海啸的措施,制定海啸防 御建造和基本设施的相关标准,确保沿 海工程具有初步防御海啸袭击的能力。 3.4 已有沿海核设施地震与海啸灾害应 重新评估 必须启动对我国沿海已有核设施地 震、海啸灾害防御安全性重新评估工作。 在我国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 术规范中仅涉及到“对可能遭受海啸 与湖涌影响的场地,收集历史海啸与湖 涌对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 ,从本次 日本海啸的经验来看,这远远不能满足 核设施的安全要求。 3.5完善海啸监测、警报服务系统 我国在1983年加入国际海啸警报系 统中心,国家海洋局目前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