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采油六厂)_第1页
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采油六厂)_第2页
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采油六厂)_第3页
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采油六厂)_第4页
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采油六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桥马油田持续稳产 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六厂 2002年 11月 汇报纲要 一 、 基本生产情况 二 、 2002年重点工艺配套与应用 三 、 基本认识与改进建议 四 、 2003年总体规化与安排 一 、 基本生产情况 采油六厂所辖桥口、马厂、徐集油田属于小型复杂断块油藏,油藏埋深在 2400前共有生产井 181口,开井 153口,日产液水平 2872吨,日产油水平 502吨。机械采油单位耗电 191kw.h/t。 注水井开井 63口,日注水平 4057立方米,平均单井日注 64平方米。白庙凝析气田共完钻各类探井、生产井 36口,控制面积 天然气地质储量 108凝析油地质储量 104t。 自喷井 10口 , 平均单井日产液 平均日产油 电泵井 11口 , 平均单井日产液 平均日产油 平均泵效 抽油井开井 127口 ,平均单井日产液 均日产油 均泵挂 均动液面1735米,平均泵效 机械采油单位耗电191kw.h/t。 二、 2002年重点工艺配套与应用 主导思想: 制约采油六厂老油田生产与开发效果的瓶径问题是:油层横纵向变化大、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二、三类油层启动难度大。 今年以来,我厂面对开采程度高、措施挖潜难度大、稳产基础薄弱的实际困难,紧紧围绕科技增效这个生产主线,立足老区,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探索了六项技术措施,并通过实施见到了显著的成效,老油田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得到有效控制,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重点探索了六项技术措施 1、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延长检泵周期综合配套技术 2、提高 、 类层动用程度的综合压裂改造技术 3、增加有效注水、改善注水效果的水井高压分注技术 4、保证水质达标、减少污泥排放的注入水处理工艺技术 5、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效果的降压增注工艺技术 6、提高采收率的生物酶解堵技术 1、 提高机采系统效率 、 延长检泵周期综合配套技术 根据去年年底对部分机采井系统效率测试 、 调查 , 机采井平均系统效率仅为 导致能耗浪费 ,同时严重影响着油田生产成本和原油产量的完成 。 因此, 机采系统效率提高技术研究与应用 , 对采油六厂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抽油杆、管防偏磨综合配套 技术 抽油杆扶正器,油管扶 正器 使用旋转 井口 合理沉没度优化设计软件的 应用 气液混抽泵 应用 电加热杆、碳纤维连续杆的 应用 应用 效果 、 抽油杆 、 管防偏磨综合配套技术 抽油井的偏磨现象在中原油田较为普遍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开发后期 , 综合含水量升高, 偏磨现象将更加严重 。 抽油杆 、 管防偏磨综合配套技术 , 从管杆同时入手 , 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安装旋转井口 、 抽油杆扶正器 、 油管固定锚 、 下部抽油杆加重 、 防腐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 较好地解决了油井的偏磨问题 。 针对采油六厂油田油井偏磨的具体特点 , 根据防 、治结合的原则 , 对偏磨井采取了一系列的新工艺新技术 。 应用抽油杆柱及扶正器优化设计软件进行优化设计 。 该软件主要包括抽油杆柱的设计及抽油杆扶正器位置的设计 。 、 抽油杆柱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抽油杆柱的长度 ,在给定的抽油杆柱系列和材料条件下合理确定一定井段的抽油杆直径 , 以形成合理地全井抽油杆组合 。 、 扶正器安装位置的设计 。 其位置确定一般分两种情形进行计算 , 一是下冲程不致弯曲过大 , 发生偏磨;二是上冲程不致偏磨 。 总共进行了 80口井的优化 设计 。 、 抽油杆扶正器 , 油管扶正器 抽油杆扶正器经过不断的筛选和淘汰 , 主要形成了以固定式尼龙扶正器 、 旋转式扶正器 、 扶正接箍等为主的抽油杆防偏磨技术 。 目前我厂主要以尼龙固定式扶正为主 。 其中 4口井采用碳纤维抽油杆扶正器和旋转抽油杆扶正器 。 油管扶正主要采用水力锚 、 油管锚 。 、 使用旋转井口 旋转井口装置是通过地面人力转动来改变油管与抽油杆的偏磨面,使磨损面均匀分布,从而达到延长油管使用寿命的目的。桥口油田推广应用旋转井口 3井次。 、 根据油井生产特点 :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参数 。 为达到最佳生产效果 , 达到生产参数最优化 , 我厂对所有抽油机井进行系统效率测试 ,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调整 , 从而提高了油井综合效益 。 、 合理设计尾管长度 , 减少底部油管弯曲 。 一般以 200 、 对结蜡严重的井 , 加强热洗和加药 。 、 对出砂或稠油井 , 使用间隙较大的二级泵 。 对于稠油井马62 我们采用了电加热杆进行热采开发的措施 。 、 对油气比高的油井 , 采用气液泵深抽 , 或采用油气助流排液技术进行生产 。 对油气比高的油井 , 采用气液泵深抽 , 在马26块 、 桥 66块已进行了 8井次 。 在桥 62块 4口上进行了油气助流排液技术的应用 。 通过对 80口油井优化施工设计 , 到目前为止 , 节约管杆费用100万元;累计增产原油 800t, 平均延长检泵周期 40天 , 实施效果 显著 。 ( 4) 、 合理沉没度优化设计软件的应用 我厂油井主要生产方式为游梁式抽油机开采 , 平均泵挂深度 2150米 , 平均沉没度 388米 , 平均泵效 35%。 三个油田泵挂深度相近 , 但沉没度值却相差较大 ,这说明在沉没度设计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 不合理的沉没度导致泵不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 这样不仅使产量下降 , 而且检泵次数也增多 , 增加了油田生产成本 。 因此 , 如何根据油田具体特征及每口油井的生产动态 , 进行合理沉没度的优化 , 是提高泵效 、 降低油井躺井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 为此 , 我厂今年引进了 有杆泵合理沉没度优化设计软件 。 该软件采用节点分析方法 , 以井筒为研究对象 , 以合理沉没度下的油井产量 、 泵效为目标 , 对油井的生产参数进行优选 。 本系统界面友好 、 操作方便 , 各种操作均具有在线提示 。 利用有杆泵合理沉没度优化软件进行设计 , 将有助于确定最佳的下泵深度和沉没度, 使系统在满足一定泵效的情况下提高产量 , 达到节能降耗 、 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 。 今年共在桥口 、 马厂 、 徐集油田推广应用 有杆泵合理沉没度优化软件 130口井 。 推广应用后平均泵效提高 2%, 有效率达 85%以上 , 累计增油 1200吨 , 投入产出比 1: ( 5) 、 气液混抽泵的设计及应用 油田各区块的地质条件不同。对于高含气井,普通抽油泵在吸入过程中气体伴随流体进入泵腔,造成气锁。一旦发生气锁,抽油泵将无法正常工作,出现抽空。 与常规泵相比,气液混抽泵的显著特点是:在泵体上设有换气腔。该换气腔兼有采气和在下冲程时使泵内有足够的液体打开游动凡尔的功能,彻底解决了抽油过程中的气锁现象,提高了泵效。 气液混抽泵自 2002年试制生产以来,已在我厂推广应用 16口井。经现场试验,防气效果很好,特别是在高含气区块,彻底解决了抽油泵的气锁问题,泵效提高 7%10%,增产效果显著;同时,天然气不再定期排放,直接进入集输流程,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采油六厂桥 6660080油比较高,下普通泵泵效较低,生产一直不太正常。桥 66筒泵生产,泵效为 15%,日产液 3.5 m3/改下气液混抽泵后,泵效提高到 36%,提高了21%,日产液 12 m3/ 66月 1日自喷转抽时,下气液混抽泵,泵效达 30%左右。由此可见,气液混抽泵完全满足了这两口高油气比井的生产 需要 。 ( 6) 、 电加热杆 、 碳纤维连续杆的应用 我厂部分区块油井 , 原油物性属高凝原油 ,常规开采工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 , 如位于马厂油田马 62块构造顶部的探井马 62 在钻井过程中 , 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 在试油时 , 由于原油高凝 、 高粘 ,抽汲绳下不去 , 采用电加热抽油杆, 代替部分 给井中流体加热 , 提高井筒温度 , 使之高于临界点温度 。 2002年 6月 19日,该井采用电加热杆技术,在马厂油田首次进行热采工艺试采, 6月 24日完井,预热 4小时后,开井一次成功。开井 3天后,平均日产 产至今。实施措施后至 10月底,累计产油 682吨。 马 62是马厂油田首次采用热采工艺,并为马 62块进一步滚动勘探和该区块的高凝原油开采,提供了技术保证,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杆柱本身重悬是抽油机主要负载之一,碳纤维杆复合柔性连续抽油杆的密度为 大约是普通钢质抽油杆(密度 的 1/5,重量轻节电效果明显。通过 挂在原 2100而杆柱动载荷却由原平均 下降 开井后 12型抽油机仅用两块平衡块,抽油机悬点载荷下降 电耗降低 因此碳纤维复合抽油杆,在这两口井的成功应用,提高了这两口井的系统效率,节约了 能源 应用效果 : 系统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001 能降耗达到预期目的 h/ kw.h/25 万度采油六厂 2002 年节能降耗单井电耗 单井电耗 2%051015202530口重点治理井效果系统效率重点治理井效果 : 435363738393%全厂泵效平均提高338 364 2、 提高 、 类层动用程度的综合压裂改造技术 采油六厂所辖马厂 、 桥口 、 徐集三个油田 , 均属于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 , 主要含油层系为 油层埋深 2400 动用含油面积 动用石油地质储量 1400万吨 , 标定采收率 可采储量 502万吨 。 受储层非均质影响,高渗层水淹严重,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储层评价及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集中 、 类层,要挖掘这部分剩余油潜力,提高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必须进行储层压裂改造,改善储层渗流条件,达到老油田增储稳产的目的。 、 压裂井选井选层原则 根据压裂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室内试验结果 , 桥 、 马油田压裂选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压裂选井必须有一定的储量背景 , 保证压裂有效期 。 、 压裂井一般选取射孔初期产量高 , 稳产时间短 、产量下降快 、 注水见效不明显的井; 、 油藏特性为孔隙度较高 、 渗透率较低 、 连通性较差的油层 。 压裂实施情况及效果 、 工作量实施情况 截止 2002年 10月 , 桥口 、 马厂 、 徐集三个老油田采油井实施压裂技术 22口井 , 有效 22口 , 平均单井日增油 合计22 139 91 151 324 131 80766 11 367242平均 层 )厚度( 米 )压裂目的井数压裂情况累增油( 吨 )措 施 后 差 值日产液(吨)日产油(吨)日产液(吨)日产油(吨)日产液(吨)日产油(吨)措 施 前2002年 1 、 压裂造缝情况 压裂前后对 13口井井温及裂缝监测结果显示 ,层数和厚度压开率分别为 压裂缝长在 平均缝长 裂缝高在 8平均缝高 针对压裂井的储层特性 , 效果比较理想 。 压裂井井温及裂缝监测结果统计表 5 27 24 0 10 100 0 806 36 35 3 69 38 129 度压开状况 裂缝监测结果井数 总层数(个)压开层数(个)压开率(%)总厚度(米)压开厚度(米)缝高区间(米)平均缝高(米)压开率(%)缝长区间(米)平均缝长(米)方位(度) 、 增油效果 22口压裂井措施前后对比 , 增加 平均单井日增液 日产油能力由 增加 平均单井日增油能力 累计增油 8079吨 , 占措施增产的 平均单井年增油 367吨 。 几点认识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 结合不同油藏储层物性特征综合实施 。 优化压裂设计 , 提高压裂效果 。 挖掘 实现分类储层的层系转移 , 是实现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持续稳产开发的有效途径 。 要持续稳产 ,后期应做好注水完善 , 抓好注水结构调整工作 。 3、 增加有效注水 、 改善注水效果的水井高压分注技 术 、 施工概况 近几年来,由于我厂桥口、马厂老区一类油层向二、三类层的转移,逐渐出现了常规注水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泵压上升引起的压力系统升级、井下套变、分注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着油田稳产、动用程度等,根据今年开发形式需要,我厂的油增气升目标的确定,以及分公司加大对黄河南勘探开发力度的要求,全年 16口,换封 18口,以江汉采油院高压分注技术的支持,多种手段并举的大规模高压分注工作,全年以单封分注为主,分注成功率达到了100%。 连通阀 管柱伸缩补偿器 注水层 封隔器 坐封球座 注水层 注水层 偏配 偏配 952筛管丝堵 注水层套管保护液 (4)、 施工关键点: 通井加刮屑器进行井壁除垢 。 工程测井 。 ( 多臂井径系列 ) 封隔器位置设计为该套管上接箍下 3 隔层 10 10 管柱实行整体更换或试压 。 下封速度定为 200m/每小时 。 洗井座封前加入环空保护 、 效果分析 通过今年水井工作的实施,共做各类分注井 34井次,有效率 95%以上,统计 2002年 1实施注水井分注措施 34井次(分注 16井次,换封 18井次),有效 34井次,有效率 100%,分注后平均单井注水压力由 升 21升了 2002年通过分注工作,增加吸水层 25层, 加水驱动用储量 应油井平均日增油 累增油1008吨,平均有效期 240天。 4、 保证水质达标 、 减少污泥排放的注入水处理工艺技术 中原油田污水处理 “ 水质改性 ” 技术 , 存在的残渣问题 、 细菌抗药性及工艺流程局部结垢堵塞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已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 各污水处理站都根据自身现有工艺特点和条件 , 从工艺和药剂入手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 ,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采油六厂自 9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 “ 水质改性技术 ” 的改进和改造工作 , 先后经历三个阶段试验了 4种工艺技术 ,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认识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 第一阶段 : 1999年 7月 月 , 在马厂污水站进行了以 “ 强 化絮凝和净水作用 ” 为主要思路的 第二阶段 : 2001年 8月 月 , 在马厂污水站进行了 “ 水质改性技术 ” 配套 第三个阶段 : 2002年 5月 1月 , 先后在桥口污水站 , 马厂污水站进行了两种不同技术类型的工艺试验;其共同点就是预氧( 氯 ) 化的基础上 , 试验配套不同类型的混凝剂 , 以完全替代 “ 水质改性技术 ” 中的 石灰 ) , 达到减少污泥和污泥综合利用的目的 。 、 粉煤灰替代 其主要技术思路是: 、 采用高级预氧化技术对产出水进行调理 , 使其有利于絮凝去除 。 、 选用合理的水体 , 选用合理的调整剂 , 弱化成替代 、 利用污泥回用 、 强化絮凝 , 部分或全部取代混凝剂 。 按照以上的技术思路 , 分成两个试验段: 第一段试验目的是 : 确定进一步减少和弱化 确定高级氧化技术的最佳及运行参数 。 水质主要指标 : 4, 最高 46, mg/l, 细菌控制在了 10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要求 。 第二段试验目的是 : 用活性粉煤灰替代 进一步强化絮凝净化效果 , 改善残渣结构 , 提高污泥脱水能力 , 实现污泥的回用循环 。 水质指标 : 6, mg/l。 其它指标同第一阶段 由于采用了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水进行矿化处理后 , 产出的污泥成了疏水性极佳和吸附性好且不含 、 的活性矿物质 , 所以重复利用时可部分或全部取代混凝剂 。 从而进一步降低残渣总量 。 、 高效复合絮凝剂工艺技术 其主要技术思路是: 配套 在此基础上 , 利用复合絮凝剂的强力吸附高价金属离子的性能和高效净水性能 , 达到去除水中有害物质 , 水质达标的目的 , 且保持水性不变 、 与地层水配伍性好 。 该项新工艺自 2002年 5月在桥口污水站投入现场试验。 经过现场调整和适应 , 目前水质稳定 , 污泥量减少了90 以上 ,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 水质指标: 5以上,.5 mg/l , 细菌 102以下,腐蚀速率 污泥量: 工艺运行半年以来,处理污水 24万立方米,仅产生污泥 50 污泥减少率在 95以上。 存在不足之处 : 、 由于桥口污水站处理水量水药剂的混合反应不彻底 , 不能充分发挥药剂的絮凝净化作用; 、 钻井污水比例相对较大 , 来水水质不稳定 , 加药调控难度较大 。 、 产生的污泥疏水性差 , 污泥处理工艺不配套 。 、 通过近几年的污水处理试验 , 技术上取得了 一定进步 , 认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 氯 ) 化 , 提供了便利 、 有效的手段 。 、 不同类型的混凝净水药剂 , 所需的混合 、 絮凝工艺条件不同 。 药剂和工艺必须配套 ,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 污泥的回用或脱水处理以及资源化固化处理 ,污泥含油量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 5、 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效果的降压增注工艺技术 近几年来,先后试验了酸化、低伤害酸化、电脉冲解堵、 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降压增注效果,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随着认识的提高和配套工艺技术的进步,通过这两年来的探索、试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低渗油藏的降压增注及驱油工艺技术。以酸化热解堵为主的降压增注工艺技术和自生成气提高采收率的降压驱油工艺技术。 酸化热解堵工艺 (2 6 / 2 6 = 1 0 0 % )累计增注 95671累计增注 21223 、 工艺技术的特点及机理 酸化热解堵工艺技术: 它是综合了以往各种类型酸化解堵的特长和优点 , 以独特的强氧化剂 、 热力催化剂为主 , 添加活性剂 、 稳定剂 、 缓蚀剂等多种化学药剂复合配制而成 。 它与多种酸液 ( 盐酸 、 土酸 、 胶束酸等 )协同进行解堵施工 , 实施油层解堵 , 能有效地解除聚合物 、 细菌和硫化亚铁的堵塞 , 从而实现注水井降压增注的目的 。 该工艺技术的特点是:除具备一般酸化功能 , 消除碳酸盐 、 硅酸盐以及重烃 ( 蜡 、 胶质 、 沥青质等 ) 对油层的污染外 , 还能有效地解除聚合物 、 微生物菌体及硫化亚铁等对地层造成的堵塞 。 自生成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 它是利用 能生成气的溶液(该溶液由油水、低浓度酸,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组成)注入地层,溶液首先到达地层的高渗透层;在那里,溶液内部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并生成液里的聚合物与酸液生成稳定的阻挡膜,使得溶液进一步到达地层低渗透部分,从而达到利用 、 现场应用情况 截止到 2002年 10月 31日 , 我们已实施降压增注综合工艺技术 26井次 , 有效 26井次 , 有效率 100 。 其中 , 酸化热解堵工艺技术 20井次。 对比措施前后平均单井注水压力由 下降了 平均单井日注水量由 19.6 m3/d,增加到 61.1 m3/d,提高了 d。 累计增注水量 95671累计有效期 2194天 , 平均单井累计增注 有效期 降压驱油工艺技术 6井次 , 对比措施前后平均单井注水压力由 下降了 平均单井日注水量由 41m3/d,增加到 d,提高了 d。 累计增注水量 21223累计有效期 445天,平均单井累计增注 有效期 、推广应用效果 、 降压增注效果: 2002年以来实施降压增注综合工艺共计 26井次 , 有效 26井次 , 有效率 100 。 统计措施前后效果平均单井注水压力由 下降了 平均单井日注水量由 d,上升到 d,上升了 d。 截止到 10月 31日 , 平均单井有效期 ,增注水量 449626井次累计增注水量 116894预计到 2002年底 , 累计增注水量可达到 17 104 、 节能效果: 实施措施的井大部分为单体增注泵井,措施后均停用了一段时间,最短的 20余天,最长的已达半年。统计停开增注泵的增注水量为 52650 据资料统计:h/ 、 对应油井增产效果 ( 及开发形势 ) 实施降压增注综合技术以来 , 24口注水井对应油井 45口井 , 经统计对应油井见效情况 , 有 18口油井见到了一定的增油效果 。 平均单井日增液 日增油 累计增油 3087吨 。 预计到 2002年底 , 累计增油可达到 4500吨以上 。 、 结论与建议 从两年来降压增注工艺实施情况看,其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酸化解堵,这种酸化热解堵技术不仅适用于垢物堵塞解堵,也适用于铁硫化物及微生物等有机质的堵塞解堵。该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实现了黄河南油田降压增注的重大突破,为降压增注工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6、 提高采收率的生物酶解堵技术 2002年我厂与珠海凯胜百克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就阿波罗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该技术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 由于商业原则和移植技术限制 , 但从我们的生产实践和已掌握的资料解读 其主要作用机理应理解为:解除 ( 分解 ) 沥青 、 胶质 、 蜡与杂质形成的包裹团 , 最大限度地为油 、 气 、 水提供流通通道;改变 ( 改善 ) 岩石表面为亲水性 , 提高油相渗透率;降低稠油粘度 , 提高原油自身流变性 。 更深层次或更准确的理论定义 , 尚待进一步探讨 。 从目前我厂施工的经验评价 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见效迅速,成本回收快等优点。以桥 18工后 32天已基本收回 前已累计增油 400吨( 10月 29日)。桥 662井增产幅度很小,但自施工后(包括桥 18均未进行热洗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 三、 结论与改进 从我厂开展的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果来看 , 发挥了科技优势 , 起到了增储稳产作用 , 主要表现在: 1、 已初步形成了老油田稳产的系列配套技术 , 尤其是综合压裂改造技术的成功试验 , 为老油田的稳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2、 碳纤维连续杆的成功应用 , 使我们延长检泵周期 、 提高系统效率工作中出现了新的亮点 。 3、 新型水处理工艺的试验成功 , 克服了原水质改性技术污泥多等暴露出的突出矛盾 , 出站水质与地面配伍性更佳 , 在中小型污水处理站可完善工艺 , 全面推广应用 , 应该说污水处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4、 江汉 克服了过去分注有效期短的问题 , 为下一不全面开展一级或多级分层注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 四、 2003年主要工作规划 1、应用成型的六大技术,开展马厂油田技术改造 2、开展排液采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白庙凝析气田生产能力 3、推广碳纤维连续杆小电泵深抽、深抽配套技术,全面提升桥 66块效能 4、综合降耗增效技术 5、阿波罗单井吞吐、驱油技术 6、开展 + 调驱,提高马厂油田高含水层采收率 1、 应用成型的六大技术 , 开展马厂油田技术改造 方案共部署总工作量 85井次 , 其中 , 井网恢复工作量 17口井 ( 侧钻 10口 , 4 套 3口 , 大修 4口 ) , 配套治理工作量 68井次 ( 采油井 32井次 , 注水井 36井次 ) ,恢复和新增水驱控制储量 恢复和新增水驱动用储量 恢复产能 井网恢复工作量 :方案共部署井网恢复工作量 17口 ,其中 , 侧钻 10口 , 下 4” 套 3口 , 大修 4口 。 配套治理工作量 :在井网恢复完善的基础上 , 共安排以油井大修堵水 、 压裂和注水井分注 、 增注为主的治理工作量 68井次 。 2、 开展排液采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提升白庙凝析气田生产能力 白庙气田井筒积液比较严重 , 对气井的正常生产影响较大 , 2003年准备在白庙气田实验实施空心杆排液采气 20井次 。 3、 推广碳纤维连续杆小电泵深抽、深抽配套技术, 全面提升桥 66块效能 桥 66断块是中原油田分公司 2001年在桥口构造探明的一个较大的含油断块,从 2001年 6月份开始试采,是采油六厂 2002年上产的主要区块,按照 “ 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研究,及时调整 ” 的滚动开发模式进行产能建设,到目前为止,该块部署的工作量已实施完毕,计划推广碳纤维连续杆、小电泵深抽工艺,全面提升桥 66块开发效果。 4、 综合降耗增效技术 、 推广应用节能电机 , 节能抽油机 , 提高电机利用利用率 。 解决大马拉小车问题 。 、 加强生产管理 , 及时调参 加强油井巡回检查 , 及时调整井口盘根盒的松紧 ,做到松而不漏 。 合理掌握油井结蜡周期 , 做到清 、 防结合 , 将蜡对管 、 杆的影响降到最低 。 油井的冲程 、 冲次等工作参数 , 要随动液面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 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率 。 、 科学地推广应用高强度杆 、 碳纤维杆 , 空心抽油杆等新工艺 , 以减少抽油杆的断脱次数;采用井下防偏磨技术 , 降低油管漏失 , 从而延长油井免修期 , 提高泵效 , 增加系统效率 。 、 进行管 、 杆 、 泵的优化组合 , 以提高系统效率 、 对地层供液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