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_第1页
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_第2页
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_第3页
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_第4页
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内容以表格为准) (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 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 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选项: A变法措施: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结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B变法措施:王安石变法:市易法。结果:“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变法措施: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结果: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变法措施: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结果: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过程:该题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解读、史论结合和历史阐释等 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基本上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A 项项正确;市易法主要是为稳定物价打击高利贷商人,而不是为抑制兼并,且市易法的实施增加了 政府财政收入,所以“于官何利”表述错误,故 B 项表述错误;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 其失败,所以并没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 C 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功,日本实现了传统产业 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故 D 项结论错误。该题答案为 A。 题目: 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 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选项: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D 解析过程: 该题以“西装新少年”为切入点,考查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变迁的态度,该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 故 A 项错误;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体现,故 B 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 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 C 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 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 D 项正确。该题答案为 D。 【注】爱皮西地即 ABCD 题目: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中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 “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 C 解析过程: 该题以“近代中国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读、识图,最大限度地 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故 A 项表述错误;民主科学思潮兴起于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中,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故 B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颁布了大量有关高等教 育的法令,在教育方针、基本制度等方面都初步建立了立法体系,使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于规范,从 而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全有序而稳定发展。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较大正好证明了国民政府对科 学教育的重视,所以 C 项的表述符合史实及题意要求;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即 D 项 在该题图例中不能体现,所以 D 项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 C。 题目: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 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选项: A B C D 答案: B 解析过程: 该题以“一战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状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 能力。该题所给时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 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随着一战 的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的萧条下去, “一蹶不振” ,与史实相符,且与题中材 料“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相佐证,故正确;由材料中的“国人鉴于利之所 在,均争相投资”可推知符合题意,由此可知 B 项正确;官僚资本是在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才 开始出现的,所以应该排除带的选项,即排除 A、D 两项; 题中材料没有体现且与当时史实不符, 故排除 C 项; 所以该题答案为 B。 题目: 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选项: A B C D 答案: B 解析过程: 该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安徽境内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辨别 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以及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有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陈官庄, 该图反映的是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战略决战) ;晋冀鲁豫、中原、大别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即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图示中有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区等,该图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显 是渡江战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应该为,即 B 项符合题意要求。所以该题答案为 B。 题目: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 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 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选项: A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过程: 该题以“新中国过渡时期农村成立的互助组”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 特征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 民土地私有制,这是土地改革后的情况;“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是我国过渡时期“三大改造” 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才出现的,即农业合作化运动(或政府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A 项与该史实相符;B、C、D 项都是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不符合从“个体农业”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 制”这一特征,所以均与题意不符。该题答案为 A。 题目: 有的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中最高点(H)出 现的直接原因是( )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 年) (注: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 公约) 选项: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答案: C 解析过程: 该题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读识图和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该题强调的是“图中最高点(H )出现的直接原因” ,而最高点(H )出现的时间为 20012002 年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 1971 年,B 是 1992 年九二共识后,C 是 2001 年,D 是在 2010 年,故 C 项正确。 所以该题答案为 C。 题目: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 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这表明( ) 选项: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D 解析过程: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在民主国家, 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 ”可以获知“代议制”下“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或 权利) ” 受到制约,故 D 项正确; A、C 两项说法明显错误;B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该题答案为 D。 题目: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选项: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 B 解析过程: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辨析能力。 “1921 年”前,苏俄“在经济战线上 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严重的失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排斥了商品货币关 系,特别是余粮收集制的实行,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导致苏俄在 1921 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 项正确。农业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C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原因;D 与题意不符。所以该题答案 为 B。 题目: 193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 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 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 选项: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和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答案: D 解析过程: 该题以“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管理局法案”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史料、准确描 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的能力。由题中材料“193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 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 ”可推知此为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的“以工代赈” 措施之一。罗斯福新政以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为前提,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据此可以直接排除 A 项; B 项中的“改变国有制”和 C 项中的 “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表述均与与史实不符,故 B、C 两项错误;依据材料中 “它将不受那些 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营企业的 某些灵活性,D 项正确。所以该题答案为 D。 题目: 2011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 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 。编者 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 现了( ) 选项: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 C 解析过程: 该题以“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 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大部分争 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 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 ,可知该题强调的是 “历史的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C 项正确; ABD 三项在题中均没有涉及。所以该题答案为 C。 题目: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4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 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 8 世纪,巴黎出版了欧 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 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 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 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 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 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 14) ,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 (2)东西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 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限于毗邻地区 ;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 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 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过程: (1) 该题以“爱琴海古代文明和西亚、北非的关系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的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读取图 14 时,图例之处极为重要,通过图例可以获取,该图的主题是“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 的关系” ,图例中涉及到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腓尼基文明” “商路” 等信息;通过所学可知,爱琴文明为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发达;西亚、北非为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发达, 由此可获知图中多种文明并存(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再通过查看图中的商路,可获知商业 贸易把地中海周边的欧、亚、非几大文明联系在一起,商业贸易使这几大文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 互碰撞,又相互交流与融合、发展。 (2)该题以“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的转向”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即运用判断、 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能力。该题实质 上是运用全球史观,让考生探究东、西方文明发展或落后的原因,东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交融,进而解读 欧洲人对东方农耕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解答该题时,考生需以欧洲对中国的认识“肯定” “否定” 的时间为切入点,然后从交流的程度、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角度剖析、解答即可。具体思路如下: 【肯定】时间:1618 世纪;原因:古代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欧洲人通过传教士间接了解中国, 不甚全面;欧洲借助中华文明批判专制,思想启蒙的需要的。 【否定】时间:1819 世纪;原因:西方领先于东方;东西方交流的加深;从政治上看:西方确立 民主代议制,东方为君主专制;从经济上看:西方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发达,东方自然经济,农耕文明 落后。从科技思想上看:西方思想启蒙,科技进步,东方思想压制,科技落后。 (3 )该题以“文明史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的解读;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对于第 1 小问“因素”:可根据该题所提供材料概括得出,地理环境、商业贸易(材料一) ;科技因 素、制度因素(材料二) ;文明的多元性,借鉴与共享价值理念(材料三) 。 对于第 2 小问“启示”:综合分析该题所列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二是基本史实,材料三是在材 料一、二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因此文明的启发主要从材料三概括即可。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 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 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 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图 15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 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