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普宁市第一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 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 记 说文 ,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 子集的四库全书 ,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 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 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 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 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 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 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 切韵系韵书作为标 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 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 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 四库全书 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 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 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 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 2 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 712 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 文言文写的。约公元 9 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 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 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 1850 个汉字作为“当用 汉字” 。朝鲜从公元 3 世纪左右使用汉字,15 世纪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 1910 年被日本吞并。韩国 1987 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 1600 个汉字。越南纳入中 国版图一千多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 1945 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 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 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 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 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 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3 分)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 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 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 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 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 712 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 约公元 9 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 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 “谚文”是朝鲜从公元 3 世纪左右使用汉字之后,在 15 世纪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 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3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 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 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 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形、义稳定,不会因语音变化而 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 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1)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 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 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 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 于燕矣。 ”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 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 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 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 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 4 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捐助 B诎指而事之 指:意愿 C先趋而后息 趋:疾走 D士争凑燕 凑:奔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齐因孤之国乱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 以次俱进 D涓人言于君曰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6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 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 、 “王者” 、 “霸者” 、 “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 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 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 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5 分)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5 分) (2)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完成 8、9 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5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旧游:指故交。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落第后出游吴越,本诗即写在途中。 8、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试作简要分析。 (5 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3)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了一个反面例子来证明要用心专一,不可急躁,这个例子是 “_ ,_” (2)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 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 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 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 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 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 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 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6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 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 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 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 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 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 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 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 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 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 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 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 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 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 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 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 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 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 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7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 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 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 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 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 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 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引发读者更深 刻的思考。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8 第 II 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水生说:“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 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这个仅有鸡蛋大小的鹅卵石上,雕刻着红楼梦中的几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真可谓鬼斧神工。 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 可怀疑的?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 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 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骆驼考全省第一,残疾,被辞退。我们虽然同情他,却没有办法;而他却从容不迫, 看不到一丝沮丧的样子。他站在打饭的队列里,不时有人扭头看他,可他置若罔闻。 A. B. C. D.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 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紧张,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 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C. 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意识到,如 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D. 在第 53 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 2016 年“国 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在卡尔刘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尔特在近二十年里成为复兴田径运动的最大明星。他 的每一次参赛, 有可能改写人类的极限;他的三届奥运会,已然改变了牙买加乃至 世界对田径的看法。而 30 万美元的比赛出场费, 是如今所有田径运动员中最高的。 9 不过,脚踏实地的博尔特却对自我、前途及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识:“我觉得每一年都很 重要, 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 大家特别关注。我想去实现一些从来没 有实现过的东西,为下几代人树立更高的标杆。我现在既兴奋又紧张,这也许是我留给后 人遗产的最后机会。 我退役了,我认为自己不会立马被超越。人们 需要一些 时间才能打破我的记录。也许有一天,人们告诉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 我还会是那个拿了 9 块奥运金牌的人。” A 都 也 来 源 但 所 以 即 使 还 B 总 却 / 那 么 虽 然 也 C来 科 网 也 / 但 所 以 由 于 更 D 常 仍 而 且 / 一 旦 甚 至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 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 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我相 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 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仿照下面句子,自选描写对象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修辞 与示例相同,不要求字数相同。字数不超过 80 字。 (6 分) 示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 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仿句: 五、作文:共 1 题 每题 60 分 共 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班里的 28 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 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 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 10 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 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1 期中考语文答案 1. C 【命题意图】 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C 项的内容是介绍文字对中华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影响,不符 合题干要求。 2. D 【命题意图】 考查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D 项“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错误。文中的“绝无仅有” 是指汉字“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 ,同时,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 3. B 【命题意图】 考查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二、 (一)4A 5A 6C 7 (1)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 杀父之仇。 (“卑身”译为“礼贤下士”也可得分) (2)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 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8、 “黄昏” 、 “深山” 、 “啼猿” 、 “江水” 、 “秋风” 、 “木叶” 、 “孤舟”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意 象(2 分)营造了一种清峭孤冷凄清的意境(2 分),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1 分)。 9、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仕途失意,前途迷茫的抑郁苦闷。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每点 2 分,需结合文本简析。答对三点即满分) 10.(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1.【答案】AE(B 项“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错。C 项,后 半句的表述不符合文意。D 项“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错。)(A 项 3 分,E 项 2 分,C 项 1 分)(5 分) 2.【答案】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朴实忠厚,热心助人, 街坊邻居有事相求,总是有求必应;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 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每点 2 分,共 6 分) 12 3.【答案】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照应开头糊烧活的 情节,结构严谨; 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每点 2 分,共 6 分) 4.【答案】观点一:他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 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 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纸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 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观点 2 分,分析每点 3 分,共 8 分)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糊烧活、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 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工食堂餐饮设备维护与劳务派遣合作协议
- 创新型企业首席运营总监股权激励聘用合同
- 退伙协议范本:矿产资源开发合伙企业股权退出协议
- 融媒体中心考核评定事业单位工职务任用合同
- 进口水果品牌代理及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协议
- 保鲜花工艺课件
- 2025年建筑工程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相关法律法规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河南省事业单位劳动合同书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三)-互联网数据库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金融法-婚姻家庭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博士后研究报告(出站)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汽车产品使用说明书
- 关于天然气安全知识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体育消费及消费者行为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摩托车行驶安全知识
-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 四合院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