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 1 页,总 17 页 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符箓(l) 慰藉(j) 舟楫(j) 曝背谈天(p) B灰烬(jng) 艾蒿(ho) 夹衣(ji) 锲而不舍(qi) C顷刻(qng) 濒临(bn) 远阜(f) 疾风劲草(jng) D赭色(zh) 游弋(y) 蓊郁(wng) 混水摸鱼(hn)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 项”。A 项,慰藉(j)慰藉 ji;“藉”是多音字,读 j 的时候,意思是零乱, 混乱;读 ji,安慰、枕着。B 项,灰烬(jng)烬 jn(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 ;D 项,混水摸鱼(hn)混水摸鱼 hn;“混”是多音字,读 hn 时,搀杂在一 起、乱、胡乱、苟且度过;读 hn 时,同“浑”。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字音题的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 “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 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 “ie”与“u”难度很大,必须矫正。(3)善用排除法。本题中,“藉”和“混”是 多音字,应结合其意思区别读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 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 (肖邦故园 ) B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耐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 在呐喊:走啊走!(前方 ) C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 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获得教养的途径 ) D (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 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懦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像山那样思考 )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A 项 苍桑沧桑(沧海桑田的缩语,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B 项按耐 按捺(抑制,忍耐的) ,D 项嘻(喜笑的样子或声音,常形容不严肃或不认真) 嬉戏(游戏;玩乐);懦(软弱无能)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 样子)。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字形题的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1)从形旁入手。 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 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 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 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试卷第 2 页,总 17 页 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文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令人 感动。 C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 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 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形 容“机器的喧嚣声”,应为“震耳欲聋”。A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 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B 苦心孤诣:指 刻苦钻研,在学问或技艺等方面达到了他人达不到的境地,符合语境。D 无动于衷: 内心没有什么触动。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 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二,辨析感情色彩。第 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 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 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 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 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振聋发聩”属于使用对象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 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 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D我省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 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 语序不当,应该是“熟悉和掌握” 。B 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 可去掉“在作怪” 。C 项“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语序不当, “虽然”放在“它” 后面。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 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 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 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 B 项,就是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 句杂糅为一句。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 A 项属于动词的顺序不当,C 项属于关联词语的位 试卷第 3 页,总 17 页 置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 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 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 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 B C D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复位型语言连贯题。解答此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 这段文字以“乡愁”为对象,分析“城市是乡愁的坟场”的原因。根据标点符号可以 把备选的句子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句号为标志),应为一个集体,是 假设如果还有乡愁,是生长在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是解释生长在 这些地方的原因,再看横线前面,“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 乡愁”,前面说没有,后面自然是假设有的话是在哪里。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选择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 (陈述对象)。然后要分析选填部分在原文中的结构位置,并从内容上对语句分组, 并做组间排序。再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结合段落结构和关联词语, 对组内语句排序。最后参照供选答案,试填验证。比如本题,可以先借助标点符号把 备选的句子分成两个部分,明确哪个部分在前,哪个部分在后,答案就选出来了。 6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速,引申为“洪亮” )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边, “天际”即天边)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往、到)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奇特,特异)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竟,简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要)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沿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划 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 中“际”应理解为动词“交汇”;因为如理解为 “天边”,就是名词,这在语法上讲不通,因为此处需要谓语动词。B 项中“异”属 意动用法,应解释为“觉得奇特”;因为“异”后跟了代词作宾语。C 项中“不必” 是“不一定”的意思,这是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 试卷第 4 页,总 17 页 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 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 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本题的 ABC 三个选项中,“际”“异”可以从语法 上进行分析,“不必”可以从古今异义的角度分析。 7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醉则更相枕以卧 作师说以贻之 B则施施而行 扣舷而歌之 C悠悠乎与颢气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凌万顷之茫然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 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 项中,两个“而”都表示修饰关系,都为连词。 A 项中,第一个“以”相当于“而”,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 项,第一 个“乎”,用在形容词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乎”用在动词后, 相当于“于”,对。D 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 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 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 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 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 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 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 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C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 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D 项,“上”是名词作状语,其余是名词作动 词,“水”,游泳,“樵”,砍柴,“梦”,做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名词的活用。“上”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做状 语;“樵”处于动词的位置,故活用为动词,“水”用在情态词后,都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 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 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 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 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试卷第 5 页,总 17 页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 “岁赋其二”。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 B/ C/ D/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名词作动词,“下”,攻下;“东”,东去。 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南”,向南。都是意动用法,“侣”, 以为侣;“耻”,以为耻;“师”,以为师。是形容词做动词,“白”,变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 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 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 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 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使明显); 10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B何为其然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而又何羡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皆我有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 于同类的一项”。B 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其然也”;第二句是反问 句。A 项,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前者应为“茫然之万顷”,后者为“有吹洞箫的客” 。C 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者应为“羡何”,后者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D 项两个都是被动句,前者为动词本身表被动,后者“于”表被动。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 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 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 试卷第 6 页,总 17 页 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被动句:(1) 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 “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 、 屐痕处处等。 B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多以 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 、 荒原狼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 “河东先生” , “柳柳州” 。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 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 “以文明道” 。其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石潭记等。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 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 项,“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 运动”改为“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 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 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 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 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 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2请概括下面这种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 15 字。 上海楼市一片涨声。浦东世纪公园附近,一套临街的 135 平方米的楼房价格近 4 个月 内从 580 万元涨至 650 万元;滨江大道沿江的财富海景花园从年初的楼面单价 9 万元 左右涨至近 10 万元,甚至出现 14 万、15 万元的天价;两个月前楼面单价还在六七万 元的静安地标社区中凯城市之光,本月二手房均价超过 8 万元。最令房地产从业者振 奋的是 8 月的成交量。同策咨询研究部分析师许之静介绍,今年 8 月上海楼市成交量 达到 12458 万平方米,连续 4 个月销售额达到百万平方米以上高位,并成为 2010 年 以来的“最强”8 月。在沪上楼市“暖意正浓”的当下,上海的管理层却给楼市浇了 一盆“冷水” 。10 月 12 日,备受瞩目的计划出让地块杨浦区新江湾城 D7 地块收 到意外通知:中止出让活动。除杨浦区外,10 月 12 日至 10 月 14 日,还有松江、青 浦、嘉定 3 区等 4 处土地出让被叫停。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上海楼市上涨,政府紧急刹车(干预)。(上海 1 分,楼市上涨 1 分,政府 紧急刹车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下面这种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 15 字”,这是考查学 试卷第 7 页,总 17 页 生的压缩概括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对象、事件、起因、结果等。从材料 来看,所讲的对象是“上海的楼市”“政府”,其情况是“上涨”,政府采取的措施 是“紧急刹车”。把这些内容连缀成句即可。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 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解题思路: 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 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 理。 阅读想北平一文中的三段文字,回答后面各题题。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 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 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 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 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 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 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 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 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 想北平 ) 13指出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真表达效果。 14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二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3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表达效果:强调蔬菜瓜果的新鲜;突出北平“接近自然” 的特点;表达喜爱和自豪的感情。 14对北平生活环境的喜爱;对北平平民生活的向往;想回到北平而难以实现的遗憾。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指出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真表达效果”,这是考查 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题干已经把鉴赏的方向告诉学生,即“描写方法”。“韭菜叶 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两处描写属于细节 描写,文中通过这样的一些细节,说明瓜果蔬菜是非常新鲜的,体现出北平接近自然 的特点,在情感上流露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名师点睛】描写主要包括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 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 手法(技巧)”。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明确 “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比如本题所给的材料属于景物描写中的细 节描写,对象是北平的“蔬菜瓜果”,从“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带着一层白霜儿” 试卷第 8 页,总 17 页 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其的新鲜。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二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这是考查 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 词,再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 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从前面与伦敦的比较来看,流露出对北平生活环境的喜爱; “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对北平平民生活的向往;再结合下一段“好,不再说了 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可以知道,句子中还有想回北平而难以实现的遗憾。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名师点睛】解读句子含义的方法指导:一、关键词解读法。二、本体解读法 。三、 主旨解读法。四、情感解读法。五、区位解读法。答题的模式如下:这句话用了手 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 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 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秋天的味道 双休日,我在叔叔的果园里帮忙,隐隐地听到南侧的果树丛里有悉悉索索的枝叶晃动 的声响,就跑过去看个究竟。 我发现一个少年,十四五岁的样子,正攀在树杈上摘苹果。他也发现了我,但已经无 路可逃。他从树上溜下来,两个口袋都鼓鼓的,怯怯地立在树下,等待我的审问。 我没有呵斥他。依我做老师的经验,不问青红皂白的呵斥只能把事情搞糟。 “喂,小伙子,告诉我,摘苹果做什么用?是自己想吃吗?”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问。 “我妈妈病了,想吃苹果,可是我没有钱买。 ”男孩用低低的声音说。 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理由,使我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小故事。 当年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他很想知 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就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能否告诉我,你摘这朵 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 瑰花,奶奶有点儿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被孩子天真的话打动了。他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 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 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 难道今天的事情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半个世纪以前的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和今天的一 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在心智,情感,与社会经验上是否可以同日而语?在日趋浮躁的 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理由听得耳朵起茧,男孩的话还有几分可信? 我沉吟了片刻。等待发落的孩子用一只脚搓着另一只脚,眼睛里掠过一丝痛楚。我注 意到那澄明的眼球还没有任何杂质。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喜欢怀疑一个孩子的动机,不敢坦然地相信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的话。一个孩子的谎言,和一个成年人无端的怀疑,到底哪一个危害更大?很多时候, 我们的不信任是孩子说谎的催化剂。 “哈哈,你来的正巧,这是苹果最美的时候!口袋里的苹果都可以带回去,又脆又甜, 让你妈妈尝尝鲜!”我按着教育家的方法去做了。 那孩子使劲地点点头,提起他破烂的足球鞋,一溜烟的跑了。我欣慰地在果园门外目 送着他,却发现他并没有奔向村子,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跑去,那里是一片茂密的玉米 地。他钻进了青纱帐。 好奇心促使我悄悄地靠近玉米地,却发现我又一次被一个孩子愚弄了。 试卷第 9 页,总 17 页 在玉米地里,我看到并排坐着的一双后背,一个是刚才的男孩,另一个是个女孩,梳 着一对小辫。那女孩好像正啃着苹果,男孩托着腮,不知在想什么。 小小年纪就谈恋爱,并为着自己的小恋人去冒险,去撒谎,现在的孩子,真让人 无可奈何!我默默离开玉米地的时候,心里一阵刺痛,不是因为受骗,而是为我们的 教育感到悲哀。 那一夜,我躺在叔叔的小床上,几乎无眠。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来到果园。我认出了昨天的那个男孩,我猜想 那个女孩应该是和他一块钻玉米地的那个。我不知道他们有何贵干。 “俺们是来付钱的。 ”那位母亲解释说, “昨天这孩子摘了你们的苹果,给他妹妹吃了 一个,给我留了一个。他肯定没有付钱,因为他没有零花钱。让您见笑了,我们家困 难些,孩子的爸爸死得早” 他们原来是一对兄妹!我为我昨天的想法感到羞愧。 “您不知道,他妹妹眼睛看不见。 ”那位母亲又说, “但他疼妹妹,疼得胜过我这个当 妈的。春天,他跑到山上摘桃花,说是让妹妹嗅到春天的味道;夏天,他下到池塘里 摘莲蓬,让妹妹咀嚼夏天的味道;秋天来了,他就想办法搞到苹果,让妹妹品尝秋天 的味道。他说,在我们这儿,苹果最能代表秋天的味道!” 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我注意到,小妹妹那双看不见的眼睛里,早淌出了晶莹的泪珠。 “我没管好孩子,让您见笑了。管理这么大园子是很受累的,孩子不懂事,您多担待 些。俺们特意来付钱,请您务必收下。 ”那位母亲继续说。 其实在农村,随便摘几个瓜果李桃尝尝鲜,根本不算什么。不过我对这位母亲还是敬 佩有加,她的话语中,自始至终也没有提到一个“偷”字,给孩子留出了足够的心理 空间,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我郑重地收下了钱,收下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尊严,也收下了一个珍贵的启迪。 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是成熟的苹果蕴含的甘甜,以及咀嚼这甘甜的幸福! 15结合全文,概括什么是“秋天的味道”? 16文中插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7试简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5(1)成熟的苹果的香甜,(2)兄妹之情的温馨;(3)“我”了解事实真相后的 感动于启迪。 16(1)内容上,暗示小男孩摘苹果的行为与故事中的小女孩摘花的性质一样; (2)结构上,为下文“我”对小男孩由怀疑到误解最后内疚等情节做铺垫。 17母亲是一个虽家境贫寒但教子严格且特别有尊严感特别有志气让人敬重的农村 中年妇女的形象;带孩子来还钱,并说明缘由;母亲的话语中,始终不曾提到一个 “偷”字,很善于保护孩子的尊严。(形象概括 3 分,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概括什么是秋天的味道”,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应从表层意和深层义入手探究。先找出写“秋天的味道”的句 子,“春天,他跑到山上摘桃花,说是让妹妹嗅到春天的味道;夏天,他下到池塘里 摘莲蓬,让妹妹咀嚼夏天的味道;秋天来了,他就想办法搞到苹果,让妹妹品尝秋天 的味道。他说,在我们这儿,苹果最能代表秋天的味道”,从文中来看,“秋天的味 道”表层意是“成熟的苹果的香甜味”,从母亲的这段话和小男孩的行为来看,又是 指兄妹之情,最后又指“我”在这一事件中的感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试卷第 10 页,总 17 页 评价 D。 【名师点睛】关于小说标题含意与用意答题注意事项: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 问什么答什么;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3体会用意,注重多 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5思路清晰, 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表面意思(一 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 深层意思(即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 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 “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指代意思、引申意思、隐喻意思、象征意思。(标 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本文要揭示的中心。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 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比如本题中,理解“秋天的味道” 就应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逐层深入。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插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插入 段落的作用。先看所写材料为何,再看这一材料从内容上表现了什么,最后再从结构 的角度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说明小男孩的行为性质与故事中的小 姑娘是一样的;从结构上来看,这为下文“我”对小男孩由怀疑到误解直到最后内疚 等情节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要 考虑的。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 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内容,写了什么(强调了什 么),抒发了感情, 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点题,照应标题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铺垫、张本)。比如本题中,要先明确插入的苏霍姆林斯基 故事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文中故事的关系。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析文中母亲的形象”,这是考查人物的形象。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 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 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从文中 来看,母亲出场的内容在后文,主要是带着孩子来付钱,同时解释原因,可以抓住母 亲“付钱”这一举动概括出“有尊严、有志气”,根据母亲陈述中的用词可以看出 “教子严格”“善于保护孩子的尊严”“家境的贫寒”等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 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 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母亲 “付钱”这一举动和对“我”的解释这些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 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 试卷第 11 页,总 17 页 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 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 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 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 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 B以效兹丘之下 效:效力 C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拿 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看不起 19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梁之上有丘焉/郯子之徒 B货而不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是其果有遭乎/其皆出于此乎 D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多采用拟人手法,常常用寥寥数语,便把静物写得很活。 B “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 C作者因为小丘价格低廉买下了它,除去杂草后,小丘呈现怡然之态。 D文末一方面是以乐言忧,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一方面忧中言乐,也包含着一种期 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其 嵚 然 相 累 而 下 者 若 牛 马 之 饮 于 溪 其 冲 然 角 列 而 上 者 若 熊 罴 之 登 于 山 22翻译以下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来源】 【百强校】2016-2017 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8C 19D 20C 21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其 嵚 然 相 累 而下 者/ 若 牛 马 之 饮 于 溪/ 其 冲 然 角 列 而 上 者 / 若 熊 罴 登于山 22(1)我不到十天就发现了两处奇异的地方(胜景),即使是古代喜欢游历的人, 或许不能做到啊。 (2)他面对长江斟酒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如今又在哪里呢? (3)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摇晃着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 (4)我是学习道理啊,那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试卷第 12 页,总 17 页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 项“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前面说 “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后面应是总说其表现“全都欢快地呈巧 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其中的“举”应解释为“全、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 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 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 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 C 项,可以借助前面的语境来分析“举” 的意思。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D 项,两个“所以”都解释为“用来的”。A 项,第一个“之” , 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这。B 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 个“而”表递进 。C 项,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猜测,大概。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 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 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 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 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 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 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 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作者因为小丘价格低廉买下了 它”有误,文章第二段说“余怜而售之”,可见买下小丘是因为喜爱和同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 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 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 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 可以到文中找到表示作者对小丘态度的句子,比如“余怜而售之”,即可知道并非是 因为“价格低廉”。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首先将句子带回 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按照句意可知,这句话是说“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 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 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 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然后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可以先依据对称的句式把 试卷第 13 页,总 17 页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几 句断开,再依据内容把前面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 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宁波市卓众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销售业务人员专项招募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机器学习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区域规划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化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美术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网站开发(PHP)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师范大学《数据库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数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税收模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工商大学《视唱练耳(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千家诗》全文阅读
- ERP系统标准流程图
- 01-《数值分析》实验指导书
-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可编辑修改word版)
- 第四章 潜孔钻机
- 佳能700D单反相机拍摄技巧[技巧]
- 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重庆市婚姻介绍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律师事务所调查取证专用介绍信
-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