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 门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基础)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核心 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扁鹊难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 治的第一部专书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药用寒凉 张从正攻下派,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汗、吐、下” 李杲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调理脾胃,升举清阳” 朱震亨养阴派, “相火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降火” 明吴又可温疫论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 病条辨 “三焦辨证” 整体观念: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在形态结构上相互联系 2、在物质基础上具有相同性(气血 精津液所成)3、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作用 辨证论治:1、症状 病人主观感觉到异常现象。体征:医者的客观检查。社会行为异常:病人有目的的语 言和行为异常 2、证候 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 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 3、疾病 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 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 4、三者区别与联系 三者均统一于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 症状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反映疾病的部分本质变化 证候由若干症状构成,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疾病由若干症候组成,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者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 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证不相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的证性质相同。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气的医学含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普遍性、相对性(相互转化性、 无限可分性) 、关联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人体部位: 上半身阳,下半身阴; 体表阳,体内阴; 背部阳,腹部阴; 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脏腑: 五脏阴,六腑阳; 心、肺阳,肝、脾、肾阴;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 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经络: 经阴,络阳 气血:血阴,气阳 阳盛则热 阳邪亢盛,表现出热的病变。 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 阴盛则寒 阴邪亢盛而表现出寒的病变 表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 阳虚则寒 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微等。 阴虚则热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转化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损及阳:补阴配阳; 阳损及阴:补阳配阴 药物性能:四气(温、热、凉、寒)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升降浮沉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降沉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属性:木曰曲直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 火曰炎上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土曰稼穑载物,生化的特性 金曰从革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水曰润下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五行相生规律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规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相侮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 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青色、酸味肝;赤色、苦味心;黄色、甘味脾;白色、辛味肺;黑色、 咸味肾 藏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 “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传化物” , “泻而不藏” ,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多为中空;功能类脏,多主藏精气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属火,阳中之阳,主血脉、神智, “君主之官” , 心血能养心神。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与四时之夏相应。心包络: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心主神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 。 肺: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属金,阳中之阴,主气,司呼吸,助行心血,通调 水道, “相辅之官” ,与四时之秋相应。又称“华盖” “清虚之脏” 清气+水谷精气= 宗气后天根本之气。肺的呼吸匀调通畅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 件。功能失常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证候。 肺朝百脉: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 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肺主宣肃: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升和出。肃降指肺 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降和入。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肺主行水: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 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 用。肺司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调节水液代谢。 肺为娇脏:无论外感,内伤还是其他脏病变,多易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 脾: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属土,阴中之至阴,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 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与四时之长夏相应,作为解剖单位是脾和胰。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 。 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 心肺;“散精”至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 “脾气健运” 。运化水液: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能促进生血,又能促进生气,气旺则能统血。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 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 对恒定的作用。“脾气主升” 。脾与胃:水谷精微的向上输布和糟粕的向下排泄。维持 人体内脏器官相对恒定。脾气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等内脏下垂。 脾宜升则健: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是指 脾的气机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 、 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肝: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属木,阴中之阳,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 体阴而用阳, “将军之官” ,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过程,是通过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1 调节精神情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2 促进消化吸收:协调脾 胃气机升降,分泌排泄胆汁 3 维持气血运行 4 调节水液代谢:调畅三焦气机 5 调节生殖功 能:调理冲任, “女子以肝为先天” ;调节精室。肝的疏泄作用和肾的闭藏作用相反相成。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血海” 。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肝为五脏之贼。 肾: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属水,阴中之阴,主藏精,主水液,主 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先天之本,与四时之冬相应”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1 促进生长发 育 2 主生殖繁衍 3 化生血液, “血之源头在于肾” ,血虚:补肾益精填髓。 肾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 “水脏” 。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 肾主闭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精,主水,纳气,固胎。肾主一身阴阳。肾阴为 人体阴液之根本,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推动和 温煦作用。 命门:与肾息息相通。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 “实而不能满” 。 胆:六腑之首,属阳属木,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奇恒之府之一;胆气主升,性喜宁 谧, “清静之府” 。 胃:“太仓” 、 “水谷之海” ,属阳属土,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人以胃气为本” , “胃为 五脏之本” 。胃主通降,喜润恶燥。 小肠:消化吸收,输布精微,下传糟粕的重要脏器。与心互为表里。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 浊。 大肠:吸收糟粕中的多余水液,排出糟粕,与肺互为表里。主传化糟粕和主津。 “传导之官” 。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排泄尿液,与肾互为表里。司开合。 三焦:“孤腑” ,通行元气,疏通水道。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奇恒之府: 脑:“髓海” , “元神之府” , “诸髓者皆属于脑” ,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隶属五脏。 髓:由肾精所化,养脑,充骨,化生血液。 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精室:化生和贮藏精液,主司生育衍。 形体官窍:形体皮、肉、筋、骨、脉。 脉:“血府” ,运行血气,约束血行,反应全身生理病理状态。脉为心所主。 皮:护卫肌体,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调节呼吸。脾为肺所主。皮肤与肌肉的间隙称 “腠理” ,腠理是元气和津液疏布流行的通道。 肉:主司运动,保护内脏。 “脾主身之肌肉” 。 筋:连接关节,协助运动。 “肝主筋” ,筋为十二经脉所系。 骨:“骨者,髓之府” ,支撑人体,保护内脏,协同运动。 “肾主骨” 。齿:“齿为骨之余” , “齿为肾之标” 。 “户门” 官窍:五官耳、目、口、鼻、舌。九窍眼二、耳二、鼻孔、舌加前阴、后阴。 舌:感知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辅助发音。舌为心之苗窍。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为气体出入之门户,主司嗅觉,协助发音。 口:进饮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协助发音。口为脾之外窍。咽喉:行呼 吸发声音,通利水谷。 目:主司视觉,心神之窗。目为肝之外窍。 耳:主司听觉,平衡。耳为肾之外窍。 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为肾之所司。 后阴:排泄粪便,为肾之所主 五脏外华: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脏与脏之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心与肺:心行血供血养肺,血以载气:助肺主气;肺主气:肺气敷布、肺朝百脉、生成 宗气:助心主血。 心与脾:血液生成、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心脾协同,血行正常。脾气固摄。 心与肝:“肝藏血,心行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神情志。 心与肾:水火相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肺与脾:气的生成相互协同,水液代谢协调配合。 肺与肝:肝主生发之气(左升) ,肺主肃降之气(右降) 。 肺与肾:水液代谢配合,呼吸运动协调。阴液互资。 肝与脾:疏泄运化相互协调,藏血统血相互配合。 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液互养,同寄相火。 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滋生,水液代谢相互协同。 腑与腑之间:以通为用,以通为顺,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阴阳表里配合, “脏腑相合”:经脉络属,结构相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气血津液: 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气泛指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气的生成:先天精气;后天水谷精气、吸入清气。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之源,肾为 气之根。 气的作用:1 激发和推动作用;2 温煦作用;3 营养作用;4 防御作用;5 固摄作用;6 气化 作用。 气的运动:谓之气机,升、降、出、入。 气的分类:真气分为: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宗气又分为营气和胃气。 元气实乃肾气,宗气实乃心肺之气,营气与脾胃关系密切,卫气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血: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营气、精髓、津液。总统于心、藏受于肝、生化于脾、宣布于 肺、施泄于肾。生理功能:营养全身脏腑组织,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 保证血行正常的两种力量:推动力、固摄力。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功能:滋润营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津:清轻稀薄,流动性大,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于脉,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属阳。气:重浊粘稠,流动性小灌注于关节、孔窍和脑髓等处,滑利关节、濡养孔窍、补 益脑髓,属阴。 气和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功能,血为物质;气血相依。 气对血:“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血为气之母” ,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中水液渗出脉外补充津液,津液渗入脉内补充血液。 “津血同源” 。 精气神的关系:1 精化气;2 气生精摄精;3 精气化神;4 神能御精、神为气主 经络: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 一个特殊的网络系统。 十二经脉: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前太阴、阳明;中 厥阴、少阳;后少阴、太阳。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主生殖功能。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主胞胎” 。 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 带脉:约束诸经。 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深入躯体深部、分布于胸腹和头部的重要支脉。加强联系。 别络:是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筋: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 人体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连缀四肢百骸,络周身,约束骨骼,主司 关节运动。 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保卫机体、抗御 外邪、反映病理变化。 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系作用、感传作用、濡养作用、调节作用。 体质: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属性 体质的形成: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先天 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 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体质的分类:正常体质: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相对稳定性、可变性。 病因: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 ) 、病邪等。 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病因、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六淫和疠气。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1、风性轻阳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 位。 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热(火)邪: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2、火(热)性炎上 3、火(热)邪易生风、 动血 4、火(热)邪易扰心神 5、火(热)邪易致疮痈。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喜怒思悲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过饥、过饱;2、饮食偏嗜:种类、寒热、五味:酸辛甘苦咸, 伤肝肺脾心肾。3、饮食不洁。 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气耗)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过逸。 病理产物病因:继发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 饮。 痰:有形之痰:有形可见;无形之痰: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的 临床表现,如梅核气。 痰饮形成: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外感六淫、其他。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气化失常, 三焦水道不利。 致病特点:1、易阻气机,壅塞经络气血 2、易扰心神 3、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4、病势缠 绵 病程较长。 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形成因素:各种致病因素、气血运行失调、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 致病特点:阻滞气机、淤塞经脉、伤及脏腑。 症状特征: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等,是瘀血最常见最敏感的指征。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常见病症:按病因: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热互结。按部位:血瘀于脑等。 结石:饮食失宜、情志内伤、寄生虫感染、服药不当 致病特点:1、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胱 2、易阻气机、损伤脉络 3、梗阻通道,导致疼 痛 4、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过量、滥用、炮制、用法、配伍) 、医源因素、先天因素 (遗传、胎传)等。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理 正气: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 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康复自愈能力。 邪正斗争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类型:1、卒发:邪势亢盛,正不胜邪。2、伏发:伏邪内藏,正气渐虚。3、徐发 4、 继发 5、合病与并病:邪气较盛、正虚邪并,合病同时并见;并病先后出现。6、 复发:邪未尽除,正虚未复,诱因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二、阴阳失调:1、阴阳盛衰:阳盛则(实)热,阴盛则(实)寒,阳虚则(虚)寒,阴虚 则(虚)热。2、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3、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4、阴阳转化 5、阴阳亡失。 三、气血失调: 气失调:1、气虚: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气的 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2、气机失调:(1)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 一种病理变化。 (2)气脱: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虚脱、暴脱。 (3)气 滞: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 (4)气逆: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 脏腑之气逆乱的病理变化。 (5)气闭: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 血失调:1、血虚: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2、血瘀: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 的病理变化 3、血热: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出血,或瘀阻的病理变化。4、血寒:血分 有寒,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变化。5、出血。 气血关系失调:1、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 2、气虚血瘀: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3、气不摄 血: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各种出血。4、气随血 脱: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5、气血两虚。 四、津液失常: 1、津液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 年大学通信工程(通信技术创新)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考试题及答案库(全真题及答案库)新版
- 人大安全生产法培训课件
- 有限空间考试题及答案
- 村干部考试条件
- 森林消防队考试试题答案
- 车库应急处置预案模板(3篇)
- 全国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在线考试(原题)
-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公众号制作培训方案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
- (外研版3起)英语四年级上册单词字帖书写练习(手写体)高清打印版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闽菜1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介绍宣讲课件PPT模板下载
- 安全监督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七篇
- GB/T 38661-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 八年级班主任家长会发言稿
- 各种纯烃类组分的辛烷值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课件
- 《工程制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