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失业人数的增加一直困扰着 我国经济的发展。21 世纪前 20 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我 国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而这一阶段我国国情当中存在的一个突 出问题就是严重的就业问题。 一、劳动力的供给预测 劳动力供给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的劳动者总量。从 宏观意义上讲,它一方面取决于人口规模和构成,即劳动力资源(为了便于分析,本 文将劳动力资源等同于劳动年龄人口);另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的就业意愿 ,即劳 动力参与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呈下降的趋势,但到 2005 年 1 月 6 日,中国总人口已达 13 亿。据预测,到 2010 年,总人口将达到 13165 亿,到 2020 年总人口将达到 14143 亿。巨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 2003 年,全国 16 岁以上人口为 99 889 万人,其中城镇 42 375 万人,农村 57 514 万 人,经济活动人口 76075 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 76. 2%。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预测, 未来 20 年,中国 16 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 550 万人的规模增长,到 2020 年全国 16 岁以上人口将为 1019 亿,而到 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 914 亿(从我国 具体情况看,实际劳动年龄人口是指男性 16-59 岁和女性 16-54 岁的总和)。所以, 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是相当大的。从劳动力供给量来看,2001-2005 年是劳动 力供给的高峰期,劳动力供给年均增加 400 万人以上; 此后劳动力供给增量逐渐减 少, 2006-2010 年间年均增加 200 万人以上,2011-2015 年间年均增加约 100 万人, 2016-2020 年间劳动力供给量已经是负值。 二、劳动力的需求预测 劳动力需求也称劳动需求,从宏观的角度讲,劳动力需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 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总的状况。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很多,根据不同的经济理论, 考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会有所侧重。从我国来看,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不 外乎两类,一类为经济增长(即 GDP)因素,一类为经济结构变动因素。经济增长因 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经济产出的增长,总是要依赖于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 素的投入,因此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就业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同等速 度的就业增长。因为,就业增长还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即 GDP 每增 长 1%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增长的百分数。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 1975-1982 年间, 各国 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就 业增长率增加 015 个百分点; 1982-1993 年间为 0163 个百分点。在我国 1980- 1989 年间,我国 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 913%,就业增长率为 310%,就业增长弹性 系数为 01323,每年平均增加 1 400 万个就业岗位;/八五 0 期间 GDP 增长率为 1119%,就业增长率下降为 113%,就业增长弹性下降为 01109,每年平均增加就业 岗位 800 万个。1998 年经济增长率为 718%,就业增长率为 015%,就业增长弹性 系数为 01064,新增就业岗位只有 357 万个。1999 年经济增长率为 716%,就业增 长率为 014%,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 0105,新增就业岗位只有 350 万个。2000 年经 济增长率为 7%,新增就业岗位 400 万个。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呈现了就业增长弹性下降趋势。投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出下降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为 01286, 1990-1995 年间下降为 01063, 1998 年仅为 01035。这 些都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地削弱 了。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然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也不会自动地转 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投资的扩大能否扩大就业机会和 社会和谐发展不仅仅依赖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增长模式的战略取向。国际 经验表明国家在战略目标上的选择不同,在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上的差异是巨 大的,其结果也是决然不同的。立足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 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入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后,假设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 712%左右,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 111 0120 之间 ,年均就业增长率约为 180% 1144%,每年大约可提供近 6001 000 万个就业岗位,加上每年自然减员腾出的劳动岗位约 800 万个,这样,每年共提 供就业岗位约 1 4001 800 万个。因此,大概在 15 到 20 年后我国的就业矛盾才 有望缓解。 21 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未来 20 年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动 较大的历史时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城乡结构 等方面的内容。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弹性最为突 出的两个因素。特别是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尚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从 边际效应来看,他们对就业的影响也处于高弹性时期(靳英华,2001)。因此本文仅 就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做一下分析。 (1) 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由 5 中国统计年鉴 6 数据,通过对中国近 20 年来三大产业分别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所占比重以及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状况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随着年代的推移,其绝对值是不断增加的,但其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是逐年递减的。从 1978 年的 2811%下降到 2001 年的 1512%, 共下降了 1219 个百分点。从就业人数来看,第一产业的绝对就业人数是增加的。 从 1978 年的 28 318 万人增加到了 2001 年的 36 513 万人,增加了近 29%,但第一 产业的就业比重却从 1978 年的 7015%下降到了 2001 年的 5015%,共下降了 20 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我们可看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 比重同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这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再吸纳劳动力,而且开始 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1 74512 亿元增加到了 2001 年 的 49 06911 亿元,增长了 2 倍多。但从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看却 只从 1978 年的 4812%增加到 2001 年的 5111%,增长了 219 个百分点。1993 年 以后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在 47% 50%之间波动,大体趋于平稳。从 就业人数来看,第二产业在这一期间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从 1978 年的 6 945 万人增加到 2001 年的 16 284 万人,增加了 2 倍多。但其相对比重基本趋稳,仅从 1978 年的 1713%上升到 2001 年的 2213%,增长了 5 个百分点。特别是在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第二产业的绝对就业人数和相对就业人数的增幅都较小,到 1997 年两值均达到最大,从 1998 年开始到 2001 年连续四年出现绝对就业人数和相对 就业人数的下降。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国民收入的 增长有较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 力将逐渐减弱。第三产业总产值由 1978 年的 86015 亿元上升到 2001 年的 32 25413 亿元,增加了近 35 倍,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1978 年的 2317%增 加到了 2001 年的 3316%,增长了近 10 个百分点。绝对就业人数从 1978 年的 4 890 万人增加到 2001 年的 20 228 万人,增加了 3 倍多,相对就业人数从 1978 年的 1212%上升到 2001 年的 2717%,增长了 151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与第一、第二 产业相比,第三产业不管是在生产总值上还是在就业人数上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 趋势,且发展潜力巨大,对就业的贡献更加突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就必须优 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城镇化水平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城镇化对就业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城镇化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就 业造成压力,这种压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二是随着城 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城镇的聚集和扩散以及规模经济递增效应,会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但据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 2000 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 47%,中等发达国家为 50%,高收入国家为 79%,而 中国 2002 年仅为 3911%,比中等发达国家低 1019 个百分点。据人口专家预测,从 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考虑,到 2010 年,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 48%, 年递增速度为 217%; 2020 年为 60%,年递增速度为 213%,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 的水平。适合我国国情的办法应该是建设大量区域性中心城镇或中等城镇,一方 面分担大城市过于集中的各种功能,另一方面也能成为广大小城镇的区域中心。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20 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此 相联系,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贺佩蓉,2006)。 综上所述,劳动力的供给总量约年均增加 18001 900 万,而劳动力的需求总 量从经济增长的因素看取中间值约为 1 600 万,所以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每年约 200300 万人。 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另外,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也是我国就业面 临的严峻挑战;还有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将凸现 ,劳动力结 构性失业也将长期存在。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对劳动 力的需求。政府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 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实 行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21056:2025 E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 Additional provisions and guidance for specification,performance,production and execution
- 贵港中环生物科技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解析版
- 年产4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申批备案
- 中级微观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州初一政治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大学植物地衣试题及答案
- 资产交接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上海舞蹈留学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星球地理七上题库及答案
- 认知域作战基础知识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养老社区课件
- 学校流感宣传教学课件
- 车辆管理档案及相关表格
- 矿区钻探安全管理制度
- 德云社空降人员管理制度
- 2022浙DT9 民用建筑常用水泵和风机控制电路图
- 202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工艺报警分级管理制度
- 2025+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