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管理方向在职博士课程简述_第1页
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管理方向在职博士课程简述_第2页
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管理方向在职博士课程简述_第3页
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管理方向在职博士课程简述_第4页
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管理方向在职博士课程简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 高级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博士层次) 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战略定位提 出了“三个定位”的要求,即成为马克思主义 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 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美国宾 州大学近几年全球思想库排名中指出,中 国社会科学院智库排名亚洲第一,全球排名在前二十位以内,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库地位 已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7年5月,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 中心,历任院长胡乔木、马洪、胡绳、李铁映、陈奎元,现任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现 有研究院所39 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 个。全院总人数 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 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 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 多名。 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 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 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教学组织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 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 究生。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 导下,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 康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拥有6个教 学研究部、39 个教学系的现代化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现任博士生导师470名、硕士生导师824 名。 承担教学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是是国内唯一一家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理论 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其代表性成果和研究项目有: 年度中国经济 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蓝皮书) 、 技术经济手册(理论方法卷) 等,参加三峡工程、南 水北调、京沪高铁等项目论证等。现有研究员26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学部委员2 人、荣 誉学部委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参事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人事部 等部委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数技经所还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的教学工作,具有应用经 济学(数量经济学 )和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两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 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的两大新兴学科,在研究中广泛采用了现代经济理论的成 果和经济数学方法,并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因而具有了其他经济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 专业课程优势 1、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 研究的优势,课程设计以我院在校博士生课程方案为基础,结合实用性与学术性,根据社会发 展、行业需求,课程内容注重方法性、技术性和提升综合分析决策能力; 2、经济前沿课程将安排最新、最权威的相关解读; 3、课程涵盖了高新科学技术、经济学及工商管理学类等几大知识体系,能适应多种行业对高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综合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宏观微观) ; 4、有机会充分聆听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 39 个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5、师资为中国社科院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 还有其他著名高校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参与授课。并开设由政府职能部门人士解读相关 政策和著名企业家讲座课程; 6、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博士生导师对学员进 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课程设置 2015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政治理论与政策学习 16 2 经济前沿 40 5 微观经济学 16 2 宏观经济学 16 2 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原理 16 2 博弈论 8 1 经济研究中的统计理论与方法 16 2 灰色理论与模糊评价 16 2 技术经济概论 * 8 1 区域经济 8 1 循环经济 8 1 能源经济 8 1 环境经济 16 2 数量经济学的基础应用 16 2 技术创新 24 3 重大项目评估 * 16 2 投入产出分析初步 16 2 金融前沿 16 2 实验经济学 8 1 必修课 专业课 投资项目管理学 1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5 制度经济学 8 1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 * 24 3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32 4 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公司财务) 48 6 热点(经济、社会、政治、金融等)专题方向 40 5 经济法学 16 2 学术论文写作 8 1 选修课程 个人素养提升课程 24 3 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商务环境、风俗习惯专题(选一) 16 2 特色课程 中国政府运作机制与公共服务专题 16 2 社科院学术活动每月预告安排 博学课程 实践考察 部分博导师资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 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终身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 和期货交易。 主持多项国家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和有关部委 委托等研究项目。先后出版学术著作 18 部(包括独著和合著) 、译著 2 部,辞书 1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0 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各 项奖励。 黄晓勇,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MPA 教育中心主任、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政治经济等。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 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企业战略研究及管理咨 询等方面。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其 中包括国家重大软科学课题“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 业选择(1996-2050)”研究、能源部重大课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2000-2050)”研究等;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主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7 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1993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 年评为 有特殊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模型、 经济预测。1986 年参加由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克莱因教授主持的世界模型联接项目,是中国模型设计的主要研究人 员之一,也是中国模型首次参加世界联接,并取得成功; 齐建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 究会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北方交通大学、杭州 工业大学、燕山大学、重庆商学院等大学的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 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 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主要著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专著(合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 年 5 月 出版;回顾、展望、预测 专著(合著) 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4 年 3 月出版;改革增长商业银行 编著(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出版;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专著(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出版;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理论与实务 专著 (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出版;中国市场金融体 制论 专著(与赵效民合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年 5 月出版等。 文学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专业领域为经济法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尤专长于反 垄断法,同时涉猎政府规制、民法、公司法、企业经营法学等。讲授 的课程有:经济法、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企业经营法学、公司法、 公司治理等。公开发表著作多部,论文多篇。 董礼胜,现任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专长: 政治学、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比较政治学家、国际知名的行政学专家。 郑玉歆,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 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 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中 国工业生产率及技术创新;经济模型与政策模拟;中国环境与发展政 策。 汪向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信 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互联网经 济、通信改革与发展。 刘满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信息 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兼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 刘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能源、资源 与环境、产业组织与战略经济学、三农问题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9 李军,具有数学专业学士、技术经济专业硕士和数量经济专业博士的 学历背景;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1995.09-1996.10)、奥地利科学 院(2001.10-2001.11)、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2005.04- 2005.09)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所研究员、经济系统分析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 从事以经济系统分析、经济模型及数据分析为基本研究工具的相关研 究,涉及宏观经济、企业分析与评价、人口老龄化以及和谐社会等多 方面领域问题的研究;正在主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谐 社会系统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研究进行时间 2006-2009); 同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 重大课题研究。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教授、博导 张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导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 郝书辰 :国家审计署科技局局长 樊明太: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 曲永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雪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李 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博导 刘光耀: 中国前驻德国慕尼黑总领事 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王 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室主任 王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 赵穗生: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导 王浦劬: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何玉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经济要参执行杂志社主编 张 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景学成: 资深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教授、 博导 孙继荣: 德国西门子公司高管、北京大学社会责任研究所首席顾问 房 宁: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王正绪: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教授、中国政策研究所高 级研究员 许正中: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导 宋 泓: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1 第九次集体学习授课专家 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博 导 王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博导 沈利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博导 张 晓: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博导 在读学员背景 课程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3 学 制:总学制共计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两年,课程论文撰写半年) 。 学习时间:两年课程学习,每月集中授课一次,每次2天(周六、周日) ,寒暑假不上课。 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 ,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 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条件优秀者可以适当放宽。 报名程序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研究生同等学 力证书复印件,小2寸免冠近照4张;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