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设计主轴箱和床身部件设计【毕业论文+CAD图纸通过答辩】

数控车床设计主轴箱和床身部件设计【毕业论文+CAD图纸通过答辩】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编号:11424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95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07 上传人:机****料 IP属地:河南
50
积分
关 键 词:
数控车床 设计 主轴 以及 床身 部件 毕业论文 cad 图纸 通过 答辩
资源描述:


内容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控车床设计 主轴箱 和 床身 部件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 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2年 11 月 18日 1设计(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和分析 小组共同 确定机床的传动方案、 总体 布置 形式;完成给定 机械部分的详细结构设计,设计的各部分间能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小组共同 整个机床的 装配图和 机械部分的大部分图样。 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 重点解决主轴箱部件 设计 有关的技术问题 。 2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技术参数: 床身最大回转直径: 360板最大回转直径: 190大加工长度: 1000轴转速: 36 1800r/低挡无级变速) , 主轴锥孔 纵向进给最大速度: 4m/向进给最大速度: 4m/主电机功率 设计任务: 机床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 、 主要自制件零件图,总图量不小于 3 张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计算书各一份。 设计要求: 图样全部用计算机绘制,符合最 新制图标准;投影正确,表达完整,布局合理。 注重工作性能和结构、装配工艺性 ; 外观造型,力求简洁、明快;功能满足,实用可靠。 理论分析完整清楚;设计推导简要;计算正确可靠。避免冗长, 杜绝 抄袭。 3推荐参考文献 陈心昭 M械工业出版社, 洪 M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婵娟 M学工业出版社, 玉厚 M械工业出版社, 002 . n to . 4进度安排 接受 任务, 熟悉 内容 ,完成文献综述和英文翻译 ; 完成开题报告,毕业实习 、 方案确定 ; 毕业实习并上交毕业实习报告; 完成设计图样和说明书初稿 ; 修改图样、说明书, 全部资料,打印、上交资料; 准备 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控车床设计 主轴箱 和床身 部件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2年 11 月 18日 1设计(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和分析 小组共同 确定机床的传动方案、总体布置 形式;完成给定 机械部分的详细结构设计,设计的各部分间能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小组共同 整个机床的 装配图和 机械部分的大部分图样。 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 重点解决 溜板和尾座 部件 设计 有关的技术问题 。 2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技术参数: 床身最大回转直径: 360板最大回转直径: 190大加工长度: 1000轴转速: 36 1800r/低挡无 级变速) , 主轴锥孔 纵向进给最大速度: 4m/向进给最大速度: 4m/主电机功率 设计任务: 机床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 、 主要自制件零件图,总图量不小于 3 张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计算书各一份。 设计要求: 图样全部用计算机绘制,符合最新制图标准;投影正确,表达完整,布局合理。 注重工作性能和结构、装配工艺性 ; 外观造型,力求简洁、明快;功能满足,实用可靠。 理论分析完整清楚;设计推导简要;计算正确可靠。避免冗长, 杜绝 抄袭。 3推荐参考文献 陈心昭 M械工业出版社, 洪 M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婵娟 M学工业出版社, 玉厚 M械工业出版社, 002 . n to . 4进度安排 接受 任务, 熟悉 内容 ,完成文献综述和英文翻译 ; 完成开题报告,毕业实习 、 方案确定 ; 毕业实习并上交毕业实习报告; 完成设计图样和说明书初稿 ; 修改图样、说明书,全部资料,打印、上交资料; 准备 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控车床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2年 11 月 18日 1设计(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 通过调研和分析 ,小组一起讨论运动和控制方案,相互 协调 ;独立的完成电气控制系统部分设计。 重点解决 控制系统电气元器件的选择和控制系统设计 有关的技术问题 。 2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技术参数: 主电机功率 主轴转速: 36 1800r/低挡 变频调速) , 径 纵向进给最大速度: 4m/向进给最大速度: 4m/ 设计任务: 机床 控制系统原理图 、 外部接线图 、 制编程,安装图等。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计算书各一份。 设计要求: 图样全部用计算机绘制,符合最新制图标准;投影正确,表达完整,布局合理。 注重 控制 性能和结构;功能满足,实用可靠。 理论分析完整清楚;设计推导简要;计算正确可靠。避免冗长, 杜绝 抄袭。 3推 荐参考文献 史国生 第 3 版 ) M学工业出版社, 立梓 M. 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韩毅礼 M械工业出版社, 婵娟 M学工业出版社, 庆 生 M机械 工业出版社, 002 . . (4 4进度安排 接受 任务, 熟悉 内容 ,完成文献综述和英文翻译 ; 完成开题报告,毕业实习 、 方案确定 ; 毕业实习并上交毕业实习报告; 完成设计图样和说明书初稿 ; 修改图样、说明书,全部资料,打印、上交资料; 准备 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002) 19:8508582002 is at 0%70%of in at a an It in , of so to As by a to a 0% 0%to NC to an of 0%70% of in in a an to 250 0227. a of to of is of 1,2, of a in in of of 967, in of to of on in of of a do a to of in on 960, of is NC 37 810. is to be . of it is to up in a to a a In to is a so is as a in in an to by of a 00200 on of It is to a a is 51be it is to by to 11is to It of in to an is is of a be on of of of a a to to of in . to , be as on of 12,13 at a at at of to to is a of in in on on of to to . of is of or be or is a in is s of is by to be so to at is on a of of of s s or in it a in to of be a of by a to or of of is is is of is a of to to of by or to . or of on of by of to of on of of on of to to of it to of a of a to by an in a 14. A to of to an of of A of of by s to a a be to 1N(1)in of of a of 9254of of of of of 9280of a to by x; to by y; a to by z; a of by a of by qy;6a of by of s be 1)of a of 9258z(t), to 9258z(t) be of of a be 1)TM of of be 20900)is on TM of s be 20900)is of s s 20900)by as q. (5), be be by of 10. C D 590 an It 1100130 V), is to no is It is to of 1100255C150C. in as a of on s be of is a a 53. of 1) 25) of 2) 36) 13) 7) 4) 8) of MP(on a to it on to is MP MM so as to a of is to so be to of C be to of to of 0 on of a 50 to on 9262m, of of of of is of of is on in is a o.) - to by of on of (o.) an to of by in of of is 0C. 0C V, so is 11006 5 V, a 5 10V/4096). in to by of by it is to of is a of of by 15on be of - of on is it is to a to a On of s in and 1995) 10:279) 1995 u on a . K. . is of of on a of on of a is a of of of . he to of a in a to of C of of 1. C 1. in of of of to of of of as on or of is as a A is to s) in a by as to be on of of an be an of as or an as . K. A of C in 1. In a is in in in of In C of be to at in of as A of in is to so a to of 2. to by a on of is by of in a on of it as of of of of is if a be 1. of a 2. or is to 3. a of or on by in 1) 2) of of of C on to be to C 280 N. K. . . of of n C as in be as of F(v, f, d) to y(v, f, d) (, 4, 6is to by a of is ym to y, of is by is of x = , 4, 6, 7 , y, ), of is to In an of is if it is As , up to x = of to 7. of of on a It of on of a a of of of of of As a 83 Y 0 0v, f, d, m/mm/ 17o 1 2 . 17o 3 170 j/ t t / s t Y) f v, f, d, m/ 120 120 0,2 4 6 120 ,6 /,I o - l m = l t l = r g. 5. of of a . 3 ( (1 1 1 1 73 77 70 0 1 1 9 43 36 38 4 0 1 1 50 0 1 1 8 23 0 1 4 77 4 9 47 4 1 1 0 48 4 1 4 23 4 to on of to on a to . M. P. 1992. 2. Y. 24(1), 11984. 3. J. . of 1970. 4. E. J. A. . H. 1969. 5. J. H. . L. 1970. 6. M. C. 1957. 7. S. . 1982. 8. J. 2, p. 119, 1962. 9. A. L. . S. 1982. 10. F. O. o., 1990. 284 . . of v = 170 m/f = 0.2 mm/d = 2 m/(mm/m) (N) (N) (N) 0 3 5 0,13 2 9 6 8 9 1 8 3 6 9 7 0 9 4 4 1 . of v = 170 m/s = 0.2 mm/d = 1 m/(mm/m) (N) (N) (N) 8 0 2 . 8 3 6,33 4 ,175 46 3 0,474 7 8 0 0 0,474 7 5 8 9 4 6 5 85 . of v = 170 m/s = 0.1 mm/d = 1 m/(mm/m) (N) (N) (N) 5 3 9 1,118 3 1 37. 643 165. 008 6 ,175 29 2 0 3 1 5 4 7 3 0 9 7 0,474 0 0,474 . of v = 120 m/s = 0.2 mm/d = 2 m/(mm/m) (N) (N) (N) 3 8 7,28 9 4 1 9 7 5 65,08 4 ,25 81 7 ,2 0 4 1 5 3 4 ,2 0 0 86 N. K. . . of v = 120 m/s = 0.2 mm/d = 1 m/(mm/m) (N) (N) (N) 0 8 3 8 0 4 0 8 61,74 2 6 1 8 3 7 9 0 7 3 5 . of v = 120 m/f = 0.1 mm/d = 1 op t m/(mm/m) (N) (N) (N) 3 5 4 9 2 0 0,474 1 8 6 0 3 9 0 5 2433.1 1 7 4 0 9 he 6 is to It of at in to it be of To by in of at a of as by x, y z R x = x on 1002 10 138151 F = F r y 毕 业 设 计 (论文 ) 外 文 翻 译 英文翻译题目一: A 文翻译题目二: on a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机制 082 班 姓 名: 沈武英 学 号 08403010220 指 导 教 师: 杨超珍 2012 年 1 月 6 日英文题目一 A 译内容 开头和引言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杨超珍 2012 年 月 日 英文题目二 on a 译内容 开头和引言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杨超珍 2012 年 月 日 一项高精度数控车床热误差 补偿 的 研究 本研究在探讨热变形误差产生温升造成 40%工精度误差的一个转弯 中心 处 ,提出了一种经济、准确、快速的测量方法。探讨了热误差 在 静态空转和实际切割的环境 的差别 。温度计量单位是智能 A/ 转换和保存在计算机中 的 数据 ,并且位移传感器 测量位移这样得到的热漂移偏差 分别 用于建立采用多变量线性函数关系的回归和非线性指数回归模型。最后 , 本文 比较了热漂移关联的软件补偿方法 。 通过实验表明 ,软件补偿方法能有效地限制 热误差在车削中心的 5 另外 ,这个软件 的 热误差补偿使用单一的 非线性指数回归模型 关系变量 , 可以减少误差 40%到 60%。 使用系统的方法来减少数控机床错误 ,提高产品尺寸精度 ,因此增加添加到产品 的 价值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把在车削加工中心热变形误差产生的温度升高 40% 精度误差作为目标 。此外 ,本研究提出了一 种经济、准确、快速获取温升及热漂移价值 的测定方法 ,为了建立一个回转中心 几何误差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使用该软件补偿方法 ,提高加工产品的精度是本文的主题。 根据布赖恩 1,2,热误差的一台机器来自六个工具 ,即产热 的 切割 过程, 机械系统 的能量损失 、冷却系统 ,改变的房间温度、操作这台机器工具和热记忆效应。虽然 进行了许多热误差 研究 , 自 1967年以来 , 机床热误差没有什么改善直到 1990年。 解决机床热误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还原热源 ,控制传热 的方向 ,一种热鲁棒 的设计 结构。一些制造商 已经 生产 了 加工机床 ,空气轴承。 由于部 件轴承内没有直接的联系 ,配置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热量从传统滚子轴承摩擦。虽然没有工作 ,对机床热误差自 1960年以来 ,大部分的文学是致力于数控加工中心 3一些论文提到了车削中心 8 这是因为热误差测量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加工中心所做不到的车削中心。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 1、 测量设备 设置 的 困难 。 在 常规加工 规模下 , 由于有限的空间 , 建立设备误差测量在车削中心 不是容易的 。因此 ,误差测量车削中心 比 加工中心 更为困难。此外 ,车床炮塔倾向形成干扰和引起碰撞。 2、 对称结构。 削中心 ;是对称结构 ,其热误差效果不明显 ,将导致在建立一个额外的准确的模型的热漂移 时很 困难 。据报道机械工具的制造商 , 车床的 轴向误差在 矫正后应根据温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 100 - 200米。 3、 测量基准。现在很难找到测量基准的中心 ,这 与 加工中心 是不同的 。因此 , 必须使用 激光干涉仪设备。 然而 ,它仍然是不容易被激光干涉仪校正设备 ,因为理想轴线规模的错误。 在文献上有关 进行车削中心 的 补偿方法 ,只有模拟研制 11 方法接近完工。 为了实现补偿 它增加 了 模拟补偿信号的信号驱动伺服马达。然而 ,这种工作目标使用开环控 制器补偿 ,因此是不适合目前越来越流行 ,但更多的限制发那科控制器。 主要是采用数字伺服信号发那科控制器不侵犯其他外部信号反馈回路。 因此 ,找到一个快速的测量和补偿方法的技术 是很需求的 。 本研究将基于 提高 快速测量的相对价值和热变形温度 ,建立几何误差之间的关系和转折温度的中心 ,然后用软件补偿方法 ,以便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增添 车削中心 价值。 系统的功能 的 简要介绍如下 : 1、 使用 ; 2、 使用 3、 建立了基于实际切割 的 热误差模 型 ; 4、 建立了热误差模型的应用线性及非线性回归分析 ; 5、 比较和建立 车削中心简单 的 热误差 补偿方法 。 自适应控制细长零件加工车床 成熟于 建立一个方法论 来 解决 在车床上加工细长零件而保持 轮廓精度 这一问题 。在线优化加工参数的实时监控的基础上保证切削力曲面形状误差不超过一个预先设定的限制。实验验证进行了一列的变化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 1、 引言 使 系统时间变体的 环境优化的需要和希望, 导致了自适应控制 (演化 , 交流电源系统由三个子系统进行鉴定,决定和修改 1功能。实施交流中心全面优化自适应控制( 有约束的自适应控制( 1。 自适应控制已应用于切割,因为在金属领域的切削环境由于不可预测性的加工余量,工件的硬度,切削温度不稳定,机床弹性系统等的 变形 ,这些随机变量的影响切割过程中的成本绩效评估参数,如刀具的磨损率,切削力,切削温度,功耗,噪声,振动等对特定问题的不同,一个或多个这些性能参数的测量和作为时变 反馈。一个合适的控制策略,然后通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输入变量,如 进给量 的性能参数,切割速度快 慢 , 要使用的控制策略取决于优化的目标函数性能参数评价,这可能是一个过程,如表面光 洁度或经济标准,如生产速率,生产成本等质量指标的目的 。 已受益于加工中使用的交流电,即,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地降低刀具破损 ,改善表面光洁度等 1。 在传统的加工系统,运营商通常是保守的设置加工参数,从而导致成本增加。此外,在部分不适当地选择加工参数的结果往往是“出公差”。 在交流加工系统,输入参数的变化,可以控制产生所需的公差范围,而在同一时间,确保最佳的性能,在目标函数的条件,如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特定类别的测量组件公差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是指所谓的“ 细长 部分”,有一个长度直径比超过 62。这些零件是容易 产生大挠度采取行动时横向力对他们固有的大型遵守。问题进一步加剧的最终支持的挠度,即头部和尾部的股票,而在车床车削。不仅取决于偏转推力的大小,但它也点力沿轴的长度变化的应用变化。因此统一沿长度的工件变形,即使没有达到推力不变。 这种情况下,可满足: 1、 计算推力沿指定的公差轴的长度变化 ; 2、 确定切削速度和 /或进给量 等 以便于 目标函数 优化, 使 实际的横向力 受约束 ,不超过给定的公差(偏转)计算力 ; 3、 开发时变系统实施优化的切割速度和 /或 进给量 。 工作报告由作者进行了处理步骤( 1)和( 2)的问题,即交流系统的识别和决策职能的实施修长部分。修改功能的工作需要做完成 统。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设计(论文)题目: 数控车床主轴箱和床身设计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一、前言部分 大量的研究表明 , 影 响高速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热误差 。 据德国阿亨工业大学分析 , 在用现代机床加工零件的制造误差中 , 机床热变形所引起的制造误差可占总误差的 50%,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调查表明 ,在精密加工中热误差约占机床总误差的 40% 70%。 国外从事机床热误差补偿技术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国家标准和技术所 、 辛辛那提大学 、 日本的东京大学 、 日立精机 、 大阪工业机床 ; 德国的亚琛工业 大、 柏林工业大学等 。 主轴系统的热变形误差是引起机床热变形误差的重要因素 。 因此 ,主轴系统的热特性分析与设计对机床精度的保证至关重要 , 是 高速高精度机床必须要考虑的关键技术之一 。 本文以某卧式车削中心为研究对象 , 对主轴部件及其主轴箱进行了热和结构的耦合分析 ,并以主轴箱装配体稳态热分析的温度场为基础 , 计算出主轴的热变形 , 为主轴及主轴箱部件的热设计奠定基础 , 使设计者在设计阶段就可以预测机床主轴箱装配体的温升和热变形情况 , 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 二、主题部分 1、 00 机床及其主轴结构 00 数控车床由床身 、 主轴箱 、 变速箱 、 卡盘 、 回转油缸 、 尾台 、纵横滑板 、 电动刀架 、 数控系统 、 伺服驱动系统 、 电气系统 、 液压系统 、 冷却系统 、 润 滑系统及防护系统等构成 。 控车床的主轴驱动系统采用 37 极调速主电机 , 经皮带轮降速 , 通过变速箱传给机床主轴 。 主轴前后轴承均采用预加负荷的精密级主轴轴承 , 能同时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 。 2 参数选择和计算 承发热量的计算 主轴箱装配体的热源主要为轴承的摩擦发热 : Q= n 410 , 其中 n 为主轴转速 , r/ M 为摩擦力矩 , 。 由上式可知轴承的发热量与轴承的摩擦力矩有关 , 而试验表明 , 轴 承的摩擦力矩是相当离散的 , 即使同一套轴承 , 随着运转时间的变化 , 摩擦力矩也会产生变化 。 因此 , 计算所得出的摩擦力矩只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近似值 。 轴承的摩擦力矩计算公式用得较普遍的是 出的算法 。 总摩擦力矩为 M= 01 , 其中 1M 为外加载荷引起的摩擦力矩 , 111 1 轴承中径 ; 黏性摩擦力矩 , 当 20000 M 0= 33200710 ; 当 20000 , 30710160 , 其中 f 0与轴承类型和润滑方式有关 , n 为轴承转速 。 依据以上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轴承的摩擦力矩 、 发热量及生热率 。 2. 2 传热系数的选取 轴承与压缩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是主轴转速和空气流量的函数 , 可用下面的多项式来拟合 : ,210 212212 。 式中 : 实验测得的常数 , 分别取为 u 为轴承中的空气平均速度 , 可由附加的轴向和切向气流得到 ; 轴承的冷却空气流量 ; 轴承中径 ; 为主轴旋转角速度 。 假设主轴与周围空气之间的传热为自然对流换热 , 其传热系数同时反应了辐射传热的影响 , 如果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物体和空气有相同的温度时 , 则复合传 热的传热系数为 as=ac+ 中 : W/ ( 2 ); W/( 2 )。 根据静止表面与周围空气之间的传热计算结果 ,取复合传热系数 2 )。 由于主轴系统各部分的对流条件不同 ,传热系数也不同 , 而系统的传热系数又很难由理论精确确定 。 在实际计算系统温度场时所采用的传热系数均是理论计算值的 3 10 倍 。 因此 ,本文通过瞬态温度场的分 析与实验数据对比 ,确定系统传热系数 。 取值范围为 30 79 W/( 2 )。 对于转速为 1500r/ 主轴 ,取 = 80 W/( 2 );, 环境温度为 25 C , 主轴导热系数为 ( 2 ), 比热容为 670 J/( ), 密度为 7800 3 ,线膨胀系数为C /1012 6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主轴箱装配体结构复杂 , 为了便于有限元分析 ,对其结构进行了必要的简化 ,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结构 。 4 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果说明依据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主要进行了主轴热平衡时间计算 、 主轴箱稳态温度场计算和主轴箱热结构耦合计算 。 4. 1 主轴热平衡时间计算 图 1 主轴箱装配体瞬态分析温升曲线 图 1 为瞬态分析中主轴箱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温升曲线 从分析结果看 , 主轴箱前表面温升较快 ,在 2500 s 时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 温度值为 42 C 左右 ;主轴 箱后表面温升较慢 , 在 4000s 时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 温度值为 36 C 左右 。 4. 2 主轴箱稳态温度场计算 主轴箱装配体的稳态分析以主轴轴承的生热率为计算依据 , 分析主轴箱装配体的稳态热状况 。 图 2 为主轴箱装配体沿主轴轴线方向的剖面温度场分析图 。 从分析结果看 , 在主轴箱装配体的稳态热分析中 , , 高温区主要集中在主轴的前部 。 主轴前部轴承 6 发热较高 , 达到最高温度 , 轴承 4 温度为 40 C 左右 , 轴 承 5 温度为 50 C 左右 。 从图 2 的温度分布看 , 最高温度集中在主轴前轴承部位 , 这与主轴前轴承较大的发热量和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有关 , 且分析中未考虑主轴润滑冷却作用的影响 , 因此 , 实际的温度可能比分析结果要小一些 。 图 2 主轴箱装配体稳态热分析温度场 4. 3 主轴箱热和结构耦合计算 主轴箱装配体热和结构耦合分析 :首先进行热分析 , 然后进行结构应力分析 。单元类型采用 10节点的 10节点的 用于热模态分析 )。 图 3为主轴箱装配体热和结构耦合分析温度场剖面图 , 最高温度集中在主轴前轴承位置 , 约为 55 C 左右 。 图 3 主轴箱装配体耦合分析温度场 从分析结果看 , 主轴箱前端上部变形最大 , 变形量大约为 主要为热变形 , 比主轴箱装配体结构静态分析时的最大静 力变形 m 大了许多 。 在 温度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 , 主轴产生了较大的变形 , 在主轴的各个部位的变形量是不完全相同的 , 即使在同一径向剖面内的变形量也不完全相同 。 变形量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主轴轴线的偏移或产生偏角 , 导致加工误差 。 图 4 为距主轴头部端面 36 剖面外圆表面的相位变形量图 , 图中的综合变形为各方向变形量的矢量之和 。 图 4 主轴端面剖面外环变形情况 图 5 为距主轴头部端面 36 剖面内圆表面 (直径 125的相位变形量图 。 从两图的曲线对比看 , 内外环的各方向变形趋势相同 , 外环比内环的变形稍微大一些 , 内外环的轴向变形 ( Z 向 )基本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 大约为 .3 右 。 图 5 主轴端面剖面内环变形情况 将图 4和图 5比较 , 可以得出主轴的轴线是否产生了倾角 ( 热倾角 ) , 计算公式为 : 式中 : R 为主轴径向变形量之差 ; L 为两剖面的距离 。 所以 , 主轴热倾角为 0 01 8 r c t a n 三、总结部分 以 00 数控车削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 , 对主轴部件及其主轴箱进行了热和结构耦合分析 , 对主轴箱装配体的热特性和热变形进行了详细分析 , 初步预测了主轴组件的热平衡时间 , 以及轴承处温升曲线 , 并求解出主轴箱体的热变形 , 计算出主轴前端的径向热误差和热倾角 , 为主轴部件进一 步的热设计 , 同时也为机床热补偿奠定了基础 。 四、参考文献 : 1 郭策 , 孙庆鸿 , 蒋书运等 . 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主轴系统的热特性分析 J. 制造技术与机床 , 2003(3):37- 39. 2 刘朝华 , 石秀敏 . 机床热变形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制造技术与机床 , 2009(2):34- 36. 3 , , , of in a J. 2010, 50: 386- 393. 4 H, H, K. of in J . s & 2004, 44: 333- 340. 5 T, G, H. of of a J . s & 2007, 47: 1003- 1010. 6 J, W. T em NC . A 2002, 20: 487- 494. 7 F, J. T . 2009, 19: 1313- 1320. 8 S, Y. of a J. 2003, 43: 1163- 1170. 9 C L, T u J F, . An to at J. 2003, 43: 1035- 1050.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数控车床主轴箱和床身设计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一、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研究的主要 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是对 数控车床的设计 , 其中主要需要研究的是主轴箱和床身的设计 , 它 包括 以下 三个方面内容: 1、 传 动设计 根据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控车床设计主轴箱和床身部件设计【毕业论文+CAD图纸通过答辩】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4242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