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_第1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_第2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_第3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_第4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改” 王东京“经济政治学” 思想简介 伍宜人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一对双胞胎。一个是经济 基础,一个是上层建筑,彼此千丝万缕,血脉相通。一个不关心经济学的政治 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一个不关心政治学的经济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经 济学家。王东京也是如此,他是近年来活跃于理论界的一位经济学家,长期从 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但是他从来不孤立地从经济学来看经济学方面的问题。 对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多数人都是从政治道德的角度来论述, 而王东京教授则把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给 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王教授本人并没有把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叫做“经 济政治学”,这个名称完全是我个人杜撰的,不知道王教授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王教授的“经济政治学”涉及的面很广,这里只给大家重点介绍从经济学 的角度看“官改”。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的改革是不同的。我们是自上而下的改 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是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改革。这种 改革有一个好处,就是造成的社会震荡比较小。但是它也有一个缺陷,就是改 革进程相对比较慢一些。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步一步深入,政治体制所 存在的一些弊端就越来越突出。回望我国改革的历程,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 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按 生产要素分配;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以上诸多变化,都是体制的变化, 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叫“制度变迁”。谈中国的体制变迁,主要有两个:一 个是政治体制,一个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是一个大题目,内容十分繁杂,它 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国体的问题、政体的问题、党派的问题、民主的问 题、干部制度问题、选举的问题等等。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政 治体制中所固有的弊端已经开始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比如“跑官要官”的问题、 “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的问题;又比如“班子不和”的问题、“论资排 辈”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等等,这些已经严重障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和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但大多数都只是就 政治问题谈政治问题。那么,为什么“跑官要官”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 “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的现象?为什么“班子不和”久治不愈?为什么 “贪污腐败”愈反愈烈?王东京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确实给我们 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是学派林立,复杂纷繁。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确有 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但这绝不是说,经济学是屠龙术。如果我们善于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它最本原的东西梳理出来,你就会发现,基本的、管 用的理论其实并不多。现代经济学里,真正基本的、管用的理论,就是三个假 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三个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 人财产假定;与此大致对应的是三个原理:利润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 交换原理。这六条,简单得令人吃惊,但却是经济学智慧的结晶,用个时髦的 词语,是精髓。一般人和经济学大师的差别,说到底就在于会不会使用这些假 定和原理?熟练程度如何?推断功力怎样?经济生活千变万化,而经济理论万 变不离其宗。 为什么说这三个假定和三个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呢?因为 200 多年来, 它反复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比如经济人假定,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己主 义者,说人是自私的。为什么要这样假定呢?因为事实便是如此。人如果不自 私,就不会有劳动的积极性,政府也无法通过政策调节经济。举个例子,前几 年我们银行接连降息,目的是为了减少居民存款,扩大内需,但如果中国的老 百姓都不自私,任你银行利率怎么降,人们也会无动于衷;国债利率如何高, 大家也不稀罕,那么政府刺激消费与投资,不就落空了吗?事实上,我们这几 年降息对扩大内需,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这正好说明,人是理性自私的。 再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无私奉献?因为人们客观上都是自私的,能做到无私 不容易,所以对能做到无私的先进人物,理所当然要予以鼓励。但鼓励是一回 事,客观存在又是一回事,假如我们把要鼓励的东西当作已经存在的东西,那 就大错特错了。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最典型的就是把政府官员都当作无私 奉献的圣人,所以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结果如何呢?一是政府效率低;二是 腐败屡禁不止。各国经验表明,高薪未必一定养廉,但低薪肯定导致腐败。 关于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的假定,这个争议不大。市场经济所以 强调要合理配置资源,就是因为资源稀缺,资源如果不稀缺,能敞开供应,需 要多少有多少,那还要我们研究资源配置做什么?至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目 前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科技再发达,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保护 个人产权的假定,主要是基于效率的原因。假如我所有的财产得不到法律的保 护,你可以随便拿,那我也不是傻瓜,也不会努力工作,更不会积累财富,需 要时到别人家里去拿好了。可是大家都这么想,谁会积攒财富呢?那社会怎么 进步?经济怎么发展?所以保护个人财产,实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有了上面的三个假定,再作进一步的推理,就有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 利益最大化原理。既然人是自私的,必然就会谋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国老 百姓有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别看这只是一句俗话,却是千百年来 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深刻总结,揭示的是一个浅白而又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会过剩?马克思的解释是,资本家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的倾向,故而生产有扩大化的趋势;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缩小,所 以产品就会卖不出去。我们现在为什么也出现了生产过剩?因为市场经济下我 们的企业也是经济人,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规模也要不断扩大,人们的 收入跟不上这种增长,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买方市场。 第二个原理即供求原理,这是由经济人假定和资源稀缺假定导出的,既然 资源有限,人们又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就出现了供求问题。当某种资源一定 时,需求越大,价格就越高,反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其实也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价值规律。 第三个原理,等价交换原理。自从产生了社会分工,人们就难以自给自足 了。我生产粮食,你生产布匹。可我需要穿衣服,你也需要吃粮食。粮食和布 匹的产权又受到法律的保护,就是说我不能去你们家随便拿布匹,你也不能上 我们家随便取粮食,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交换。并且这种交换还必须是 等价的,交换双方都要感到合算才行。否则,有一方觉得吃亏,交易就达不成。 所以,是社会分工和个人产权的保护导致了等价交换。 运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经济问题,还需要三个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 均衡分析法和帕累托标准。前两个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而帕累托标准需要略 作解释。1897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所谓 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意思是说:在某种既定的资 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 状态变坏。否则,就是帕累托改进,而不是帕累托标准。举个例子,现在有 20 个人要过河,但只有一只小船且只能载 19 人,假如我们已经让 19 人上了船, 船已满载,此时,我们就称之为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如果再多让一人 上船,就会因为超载而给另外 19 人带来危险,损害别人的福利。反之,如果本 可以载 19 人的船,我们只让上 18 人,也不符合帕累托标准,因为还可以增加 一个人的福利,而不会损害到他人。 上面这三个方法,是作经济分析最常规的方法。现代经济学的体系,其实 就是根据三个假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构造起来的。比如,从经济人假定出 发,根据利益最大化原理,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厂商(生产规模) 理论;从资源有限的假定出发,根据供求原理,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就形成了 市场价格理论;从保护个人财产权出发,根据等价交换原理,运用帕累托标准, 就形成了按要素分配理论。这些假定、原理、方法,不仅适应宏观经济分析, 而且适应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不过是微观经济的放大,它也得服从基本的 经济规律。现在经济学界,尽管流派纷呈,学说五花八门,其实只是经济学家 在运用这些假定、原理、方法时,加进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或者是作逻辑推 理时,各人的功力不一样,而基本的理论却万变不离其宗。 这讲的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我们下面再来看王东 京教授是怎样运用这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解释我们政 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现象的。 一是对“跑官要官”现象的解释 王教授的观点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不反对跑官。 国人崇尚做官,素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虽反复强调:干部是人民 的公仆,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可人们还是要削尖脑袋进机关、当 干部。即使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择业观念已有大变,可是在很多地 方,从政仍然是许多人的首选。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人们为 何对做官情有独钟,一定要往“官道”上挤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人们乐于在政界摸爬滚打,主要受三样东西 驱使:赢得尊重、获得收入和权力。其中,权力最为关键。有了它,不仅前两 样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有时权力甚至有通天的本事,能呼风唤雨, 点石成金,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英雄拜倒在权力的魔杖之下。站在经济学的角 度看,掌握权力就意味着控制了公共资源。对封建帝王来说,“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天下都是他的,所以皇权至高无上。封疆大吏到七品县令,官印在 手,管天管地管空气,说一不二,因此,百姓称他们为“父母官”。当然,共 产党的干部绝不是封建官吏,但人民给予的权力,同样是对公共资源的控制。 计划经济时期,官员大笔一挥,可调拨物资,分配指标,下达任务,可谓字字 千金。时至今日,越是市场经济欠发达、国有经济比重高的地方,人们的从政 热情越高。在这些地方,机构精简难,公务员考试火,千军万马挤官道,大多 是冲着官员手中的权力来的。 要想当官,就得“跑官”。从经济学上讲,市场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比如到商场购物,你一定会先弄清楚该物品的有关信息后,才肯付账。官场也 是如此。握有选票的人,假如不了解你,或者根本就不认识你,你不跑,不向 他们传递你的信息,他们如何选你做官呢?所以,跑官本身并没有错。无论哪 朝哪代,中国外国,做官都是需要“跑”的。不过体制不同,跑官的路径也就 有所不同。有的往上跑,有的则往下跑。时下人们口诛笔伐的,就是那种只往 上跑,不往下跑的跑官现象。 王东京教授认为,跑官是往上跑还是往下跑,就看官帽子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是上级任命下级,一言九鼎,老百姓人微言轻,说了不算,那么当官的人 若往下跑,岂不是冒傻气。“官位”本来就是稀缺资源,求者若鹜,如此供应 不足,你不往上跑,不进入上级领导的视野,领导又没有长千里眼,哪知你是 何方神圣?一旦调兵遣将起来,自然就没你的事。经济学家说,制度高于一切。 李瑞环同志也曾经讲过: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 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向上跑官,之所以屡禁不止,肯定是现行的选官制度 有毛病。设想一下,倘若某人能不能升官,不是由上面一锤定音,而主要是靠 老百姓投票,规矩一变,你说他会往哪儿跑?多年来,我们总是埋怨某些官员 宗旨观念不强,理想信念出了总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偏差,这 其实是一个天大的冤枉,说到底是由于这种至上而下的选官体制造成的。 如果对这种“往上跑”的现象作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 的另一个奥秘。经济学分析,一个常规的方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向上跑官所 以在中国盛行,千古不易,还因其符合收益最大化原则。因为跑官投入少,产 出多,经济上很划算。以县级为例,干部提拔一般要过三关:组织部、书记办 公会、常委会。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县委书记、分管党群的副书记、组织部长。 如果把常委会成员、列席的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算在里面,总共不过 10 多人。 只要盯住这几个人,经常跑一跑,如果有半数以上被“摆平”,按照少数服从 多数的规则,这事就算大功告成了。而一旦官位到手,日后自然会有人往他那 儿跑。屈指一算,跑官的诸多投资成本,与提升后的无期收益相比,只怕是九 牛一毛,当事人即使不懂经济学,也能算得过这笔账的。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做官也得跑。小布什当年竞选总统时,还不是跑断了 腿。不过人家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跑官的路径与我们大不一样。按公共选择 理论的说法,官场也是一种市场。政府就好比垄断经营的企业,官员好比经理, 组织政府运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公民类似消费者,用“投票”选择政府 的“经理”,并由此决定自己将来享受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此一来, 西方人跑官,得按市场规则办事。那么,市场是如何配置“官位”的呢?市场 经济学崇拜的是自由竞争,对稀缺资源,谁出价高,谁就有权使用。这里的出 价,当然不是让你掏腰包,而是要看你为民造福的本领,这有点象工程招标, 要看你的资质,看你的韬略,看你过去的政绩。可是老百姓对我素昧平生,怎 知道你有多大能耐?于是,从政者要四处游说,要搞竞选演说。也就是说,市 场经济条件下的跑官,与计划经济体制正好相反,不是往上跑,而是往下跑, 要争取让公众多投票。 西方社会的选举制度,自有它的毛病,我们不必照搬。但公众多数人选人 与少数人选人两种选官方式,我们一眼就可以分出优劣。解决往上跑官的问题, 就是要改变我们当前的这种选官规则,让多数人选官,由老百姓选官,那么, 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宗旨观念不强的问题等等就不难解决了。唯有如此,我 们的干部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二是对“数字出官”与“官出数字”现象的解释。 “数字出官”与“官出数字”也是当前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中央曾经三令五申要对统计数据进行打假,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王东京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却把其中的奥秘给我们点了出来。他认为,我们 现行的干部任用体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握有干部升迁大权的人处在金 字塔的上层,干部要想进步,必须取悦上级,惟上是从。上面任用干部当然要 看政绩。政绩怎么看?其实数字最有说服力。如果有人搞出一套考评标准,大 而化之,笼统抽象而不能量化,让人不仅看不出纵向的变化,也难作横向比较, 这样的考评标准,即使有也等于无。因此,考察干部听汇报、看数字,在现行 体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至少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 基层干部工作在下面,上面的大领导不能天天跟着,对真实的数字信息了 解不充分,于是,这就使基层干部总是处在有利的一方,虚报数字,易如反掌。 同时,数字报得高,对上面的领导也有好处,两相权衡,上级领导也干脆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能放一马是一马。所以,就“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 院。” 所以,王东京教授认为,如果不对现行的干部考核办法进行彻底改革, “数字出官”与“官出数字”的游戏还会一直做下去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是不是就不能看数字了呢?王东京认为当然不是。只要数字没有水分,真正反 映政绩,出官就无可非议。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数字由谁来出?如果由官来出, 官员为了升迁,很难保证他不掺水分。如果改由民出数字,这样出来的数字就 比较真实了。 让老百姓出数字,说白了就是要用“民意”测度政绩。并且政绩的测度, 既要看届中的表现,又要听一听“卸任回声”,如对任内的干部,定期进行民 意测验,对新任的干部,到原来的单位“追评”一下,这些做法,都可以一试。 也许有人会担心,那些工作泼辣,敢于得罪人的好干部,会不会因此吃亏呢? 王东京认为,不会。他说,做好事得罪坏人,做坏事得罪好人,不做事的什么 人也不得罪。经济学并不回避这种民主失灵的问题。但只要仔细分析,得罪坏 人其实无关大雅,因为坏人毕竟是少数;再有,假如让选民明白,选举关系到 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又怎么会选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呢? 三是对贪污腐败现象的解释。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干部队伍就象大浪淘沙,有的干部挺立潮头,引领风 骚;有的则经不起考验,腐化堕落。对于后者,我们一般都是从其思想上去找 原因。但做经济学分析,则更应该从体制上去找原因。王东京认为,存在决定 意志,思想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在体制。 俗话说,制度好,坏人变好人;制度不好,好人变坏人。那么,如何才能 有一个好制度呢?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制度的设计关键在于假定。从 “好人”的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的制度,导出坏的结果;从“坏人”的假 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的结果。所以,经济学里必须把人假定为 “经济人”,把人都看作是自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经济学就无从建立, 经济政策也一无用处。在这方面,西方人是比较务实的,他们认为,官员也是 自私的,小到科员,大到部长,都想吃饱穿暖,都有七情六欲,都希望能在不 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会充 分考虑物质利益的作用。比如对政府,实行高薪养廉;对企业,实行年薪制等。 可我们的体制却是假定官员们都是大公无私的,毫不利己的公仆,都是不食人 间烟火的圣人,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搞的就是低工资,大锅饭这一套。对干部 的激励也是重精神,轻物质。王东京认为,物质激励不到位,是目前官员经济 犯罪的重要体制性原因。 王东京认为,一个人做不做官,自私的本性都不会改变。即使当上部长, 也是如此。如果他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便极有可能以权谋私。从总体上看, 古今中外,政府官员都是社会的精英,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们付出的 劳动等于自乘的或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忽视物质激励,不仅不能使他们两袖清 风,一尘不染,反而会诱使乃至逼迫他们犯经济错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 官员铁面无私,他处理腐败分子曾经用过“剥皮实草”之刑,但腐败却屡禁不 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官员的俸禄不足以养家糊口,难以支撑用度,官员 大权在握,却处境贫寒,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