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屯行政村介绍_第1页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_第2页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老屯行政村介绍 地理位置 任老屯行政村由任老屯、夏寨两个自然村组成。海(头)庄(寨)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 便利,卢庄河从村南流过,水利条件良好。全行政村共有 458 户、1600 人,耕地 2320 亩, 土质属壤质潮土,适宜种植小麦、棉花、西瓜、玉米等作农物,属典型农业村落。据东 明县志记载,1911 年属东明县第六乡;1933 年属东明县第四区;1944 年属东明县第二 区;1952 年属东明县第二区龙山集乡;1955 年属东明集中心乡龙山集小乡;1958 年至今 属东明集人民公社(乡、镇) 。任老屯自然村位于县城东南 20 公里、镇政府东北 5 公里处。 全村共有 283 户、910 人,耕地面积 1450 亩。 历史记载 据任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任氏祖从山东省青州府汾底县卧牛村迁此建村,以姓 氏命名为任老人屯,后演变为任老屯。村内由任、胡、陈、袁四姓组成,其中任姓人口最 多,现有 227 户、695 人;胡姓分两支,何时何地迁来不详,现有 31 户、118 人;陈姓系 明初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现有 16 户、60 人;袁姓何时何地迁来不详,现有 9 户、37 人。 夏寨自然村东距任老屯 0.5 公里,共有 175 户、690 人,耕地面积 870 亩。据夏氏家谱 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 年)夏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夏寨村。村内 由李、夏、周、史、马 5 姓组成。其中夏姓现有 53 户、220 人;李姓迁来时间地点不详, 现有 78 户、310 人;周姓,迁来时间地点不详,现有 27 户、100 人;史姓迁来时间地点不 详,现有 8 户、30 人;马姓由牡丹区小留镇马卜集迁来(时间不详)现有 9 户、30 人。 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任老屯村在老会首任秋贵带领下,全村人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围 村寨。村寨呈长方形,东西长 300 多米,南北宽 200 多米,东、南、西三面有寨门,北面 没寨门建一座炮楼。寨门和炮楼用大蓝砖砌成,凸出寨墙外,可打顺墙炮,防止敌人贴墙 偷袭,木制寨门外裹铁皮,十分坚固。四面寨墙高达 8 米,寨沟宽 20 多米,积水 3 米多深。 易守难攻。村寨修成不久,突遭一场大雨,寨墙冲塌大半,村民仍不气馁,由村里富户袁 坤镜出资出粮,老会首任秋贵组织全村民众,奋战月余,终于把寨墙重新修好。清末战乱 时期,村民靠村寨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解放前,任老屯有四口砖井,由于地质盐碱严重,有三口井水又苦又咸,只有村西一口井 的水既清又甜,且水源旺盛。这口井的水做饭好吃,烧开水好喝,生豆芽长得旺,做豆腐 出得多。村民祖祖辈辈都喜欢去村西头那口井挑水吃。后来有人在井旁栽个大木桩,用一 根横木吊在顶上,横木一头串个石墩坠着,另一头拴上井绳。提水时,用力拉住井绳,把 木筲放下去灌水,再利用惯性和杠杆原理往上猛提,出来就是一筲水,村民称为“挑杆井” 。 既省时间又省力。现在有了压水井和电机抽水,老砖井被埋在地下。至今人们说起这口井, 还赞不绝口,好像那里埋藏着许多许多的故事。 教育情况 解放前,两村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只有少数学童到外村读私塾。1952 年,在任老屯办了小 学一、二年级教学班,第一任教师李从林。1953 年正式开办任老屯小学,校舍 7 间。1977 年,重建校舍,成立完全小学,后成为镇重点学区之一。1997 年,村民胡德修创办民办小 学雏鹰小学。几十年来,两村共有 38 人考入大中专学校,并涌现出不少人才。夏寨村 夏水田(19271986) ,曾任王寨小乡乡长,村党支部书记,1984 年选为山东省第四次党 代会代表,1986 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周振国,现任吕陵镇人大主任;李艳丽,曾任东明 集镇镇长、团县委书记,现任郓城县委宣传部部长。任老屯村任永林,部队转业后在上海 市党政机关任职,退休后,任恒升企业集团党委书记;任金生,现任河南二建公司高级工 程师;任顺成,河南工业大学粮油学院副教授。他们都为党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初期,任守仁组织了河南坠子演出队,有演员 4 人,在东明、长垣、兰考演出。文革 期间,曾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唱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 沙家浜等。颇有影 响。 夏寨村媳妇文翠兰是剪纸能手,他剪裁的放鸭 、 送子参军 、 一孩好三幅作品在全 国剪纸展评会上获荣誉奖,多幅作品被国家级报刊和中央电视台采用。 人杰地灵 任老屯人勤劳智慧。解放前,任老屯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加上地理条件恶劣,地势低洼, 仅村南就有大大小小六道老河身,是出名的“盐碱窝” 。当时流传着顺口溜:“春天白茫茫, 夏季水汪汪,秋天不收粮,一冬闹饥荒” ,村民生活穷困潦倒。任老屯种植棉花历史悠久, 是有名的“棉花村” , “紫棉花”更是特色品种,有二百多年的声誉。紫棉花虽然产量低, 但颜色特殊,呈土黄色的自然色,织出的布不必加工煮染,和黄土色类似,做被褥,做单 衣,既耐穿,又不褪色,颇受农民喜爱。大集体年代,这里曾是县里的“植棉样板队” 。县 里还派专业技术人员和驻村工作组,推广盐碱地开沟种棉,打营养钵种棉等先进生产技术, 具体指导棉花生产。县里还多次在这里召开棉花生产现场会,来参观学习的兄弟村队络绎 不绝。任老屯种棉花在全县出了名。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带动了棉花加工业的发展,生产 队购置了轧花机,弹花机、榨油机,挣来的棉籽再加工成棉油,既增加了集体收入,也改 善了社员生活。俗话说“靠山吃山” ,任老屯种植棉花多,村里的妇女大多会纺花织布,快 手一天能纺一斤二两棉线,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能织出各种花色品种的土布,现在叫“鲁锦” , 在国际市场都很畅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优质棉、抗虫棉、彩色棉相继推广,紫色棉虽 然绝了迹,任老屯的棉花生产仍长盛不衰。近些年又大面积推广了小麦西瓜棉花套种, 每亩地除收千把斤小麦外,西瓜又收入六七百元,棉花再收七八百元,老百姓真是尝足了 种棉花的甜头。 任老屯人富有开拓精神,坚持农工商多业并举,不断发展农村经济。 在旧社会,任老屯村民除农业生产外,刮盐土卖小盐是唯一的副业收入。那时候,村里流 传着一道儿歌:“刮盐土,淋小盐,赶集上,换零钱,扯花布,做衣衫,买鞭炮,过大年” 。 描绘了任老屯人苦中求乐的艰辛。 近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村民,依靠集体力量,与天斗,与地斗,夺得一个又一个胜 利。公社化时期,建立了猪羊养殖场;1970 年办起了面粉加工厂;自筹资金,在全公社率 先架起了高压线,实现了农村用电的夙愿。1973 年兴办了条编厂、窑厂和纸厂,集体增加 了收入,社员得到了利益。1978 年,供销社在任老屯建立了门市部,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 展。1974 年以来,村党支部书记夏水田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深翻整平土地 1000 余亩,划方打了机井,整修了田间生产路,开挖排灌沟渠 6 条,总长度 3500 米,实现了井 灌河灌双配套,灌溉面积在 90%以上,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1975 年进行了村庄规划, 取直拓宽街道,每村三条东西大街各宽 10 米,安装了路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多次被县和公社评为“文明村庄” 、 “先进党支部” ,党支部书记夏水田 1986 年 10 月,也被 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席了省表模发奖大会。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实 行间作套种,扩大棉花、花生、西瓜种植面积,农业经济收入迅速增加。2004 年,村里筹 资 30 多万元修通了从夏寨经任老屯直达海庄路的柏油路,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而且为贩 运粮食花生提供了便捷条件。为花生粗加工业注入了活力,常年有五、六十辆农用三轮车 到周边村庄收购花生果,脱皮后再卖花生米,获得了不少利润。劳务输出是该村村民发家 致富的一条重要重要渠道,全村 300 多人常年活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年年带回可 观的经济收入。村民陈爱生是外出打工的佼佼者,如今他在北京先后兴办了“中星阳光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恩德尔工贸有限公司” 、 “北京华普太阳能有限公司”3 家企业, 拥有资产 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