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_第1页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_第2页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_第3页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 【原文出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61 【原刊页号】7073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605 【英文标题】 Concept of Social Rights in Citizenship Theory: Validity and Limits 【作 者】王元华 【作者简介】王元华,扬州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王元华(1971) ,男,湖南郴州人,扬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政治学专业200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政治学,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从观念到实践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F.H.马歇尔所开创的权利解释模式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对社会权利 的分析呈现出一系列独有的特点。这种社会权利观念由于预设了对社会权利的历史主义理解,也能结合具体的制度实 践,从而确保了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解释能力,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如如何有效地达到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等,因而在具体应用时应有所鉴别。 【摘 要 题】政治理论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rights in citizenship theory in terms of its theoretical origin,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We suggest while it has acquired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from its premise of historicism combined with concrete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t still leaves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such as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o the appropriateness in its application is to be stressed. 【关 键 词】社会权利/公民资格理论 /有效性/限度 social rights/citizenship theory/validity/limits 【责任编辑】鈜云 【参考文献】 1 列奥斯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 2 吴家麟宪法学M.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72. 3 潘荣伟论公民社会权M. 法学,2003(4):26 32. 4 Marshall T 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5 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51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中图分类号:D 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7030(2006)01 007004 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的推进,社会贫困问题和弱势群体利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市场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有 关社会权利的话题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与利益保护论题下得到了一定的展开, “城市社会权利”、 “农民社会权利”的话题 不断被学者们提出来。但不少学者在分析时对所使用的社会权利概念首先就来个“非政治概念”的强调与处理,其实与 其说是一个“非政治概念” ,还不如说他们强调的是非人权范畴的概念和非法学角度的分析。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 会权利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这种属性,对它展开一些分析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社会权利发展的简要历程 社会权利的发展总体而言是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过程相联系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作为原生态现 代化的国家类型,这种转型开始很早,也最先完成。学术界对社会权利起源的分析大多也是从英国开始,这一点在福 利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的相关分析中似乎无须再去证明。从英国为其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这一角度来说,其 社会权利问题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所颁布的统一济贫法 。 济贫法的相关规定将国家 对其国民的救济与纯慈善的行为区别开来,因而它包含了社会权利的某些因素。 现在有些学者以济贫法为出发点来探讨社会福利如何从慈善、恩赐转变到权利的问题时,往往存在着一些似 是而非的认识。如有学者就明确提出“济贫法的最主要理论来源当属自然权利观,自然权利观也会产生出人道主义和利 他主义的道德要求,并进而寻求集体主义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在济贫法出台后的时期, 才刚刚出现由自然法理论向自然权利论的转型,这是由霍布斯(15881679)来完成的,正如施特劳斯所说的, “霍布 斯显然不像传统学说那样,从自然法则 出发,即从某种客观秩序出发,而是从自然 权利出发,霍布斯的政治哲 学,就是通过把这个作为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的权利 观念,而最明确无误地显示它的首创性的。 ”1 在济贫法出 台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也没有超越出洛克(16321704)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范围, 即便是洛克的“生命权” 也更多是一种个体“ 自我保存”的权利,如果危及到对个体生命的自我保存,那么个体就会享有一 种反抗的权利,而远没有达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存权”高度。到18世纪后期,自然权利的范围通过杰佛逊 (17381826)之手在独立宣言中才被扩展为“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因而我们认为社会权利观念的萌芽与类似济贫法这种措施的出台,实际上更多反映的是人道主义兴起后人们 对于社会福利主体在认识上的转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这种主体性地位不意味着从人享有自然权利这一角度 去理解,而应是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的。这种宽泛的角度主要是体现于人们对于封建专制秩序的不满,对于依 赖于“君权神授” 这种观念来取得统治合法性基础的质疑,这就迫使统治者考虑要履行对其臣民必要的“社会保护”,所以 才会有以公共权力为基础而实施的普及型但同时带有惩罚性质的社会救济。因而在济贫法时代的早期以至后来的 很长时期还谈不上存在今天意义上的社会权利。 有关社会权利的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主要得益人们对于权利的理解由过去的个人本位转 而强调社会本位,当然在其中有许多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如T.H.格林的哲学理论、L.T.霍布豪斯的政治思想,等等。 在宪法层次的社会权利立法保障始于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918年宪法中首次集中规定了劳动权、受教育权等大 量公民社会权利。2 而在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中,使公民社会权利正式获得基本权利地位的是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之 后这种做法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我国1982年宪法对公民社会权利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宪法 层次上作出相应规定,实际上就意味着人们基于一种公民身份而享有社会权利。这在中文语境中就意味着是一种公民 的基本权利,当然正如我国有学者所说的,我国宪法有关社会权利的规定是原则上的,不太明确和具体, “公民社会权 是一个法学概念,而非法律概念”3 。这种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社会权利的观念,其实也是T.H.马歇尔所阐发的公民资 格理论所强调的一个方面,它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往往也是定位于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其非人权范畴 与非法学分析角度。 二、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社会权利观念 1.T.H.马歇尔的社会权利分析。在 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一书中,马歇尔构建了一个公民资格三要素分析框架, 公民资格理论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一开创性的分析框架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马歇尔将公民资格界定为“赋予共同体完 全成员的一种身份,所有拥有这种身份的人在由这种身份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是平等的”42829。公民资格的本质 就是保证每个人被作为完整而平等的社会成员来对待。马歇尔将公民资格分成三部分,他说, “我把这三个部分或要素 称为公民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社会要素意味着从享有少许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权利,到享有分享全部社会遗产的 权利,以及按照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存的生活权利。与它紧密相连的制度设施是教育系统和社会福利事业。 ”4 1011 他将公民资格的公民、政治和社会要素也分别称为公民权利(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习惯上称其为“人身权利 ”) 、 政治权利以及社会权利。马歇尔认为,这三类权利分别在三个连续的世纪里在英国扎下了根,即18、19、20世纪。4 14 马歇尔对社会权利的发展作出了乐观的预期,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的社会权利实践也表明其相关论述存在着一定的 合理性。 2.作为一种公民资格权利类型的社会权利与作为一种人权类型的比较。社会权利作为一种公民资格权利类型与作为 一种人权类型的差异,体现于人权与公民资格权利这种总体性差异中: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普遍性与“地方性”。 早期的人权理论主要是借助于“自然权利”观念来进行论述,当“自然权利”因其超验性日益受到人们的置疑时,人权 理论则主要是通过借助于一种人的生理属性或者说动物属性来展开,当然还有其他的理论工具,比如说康德有关个人 的伦理学假定,即他那著名的“人是目的”的“ 道德律令”。通过相应的制度化、法律化,有些人权也可以转变成为一种法 律权利,但它总体上是被理解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权利。而从公民资格概念的发展历程来看,近现代以来的公民资格 内涵日益强调了对实质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日益强调了通过国家立法途径来保障对这种利益的追求,当然 同时也会强调与之相应的义务,但这种义务更多也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法律意义上的。因而谈论公民资格权利与 义务主要就意味着谈论的是附属于公民身份的法定权利与义务。通过法律途径来界定谁拥有与不拥有一种公民身份, 以及与它相联系起来的权利与义务,这主要是在民族国家的主权范围内来进行的,因而其地域性差异或者说“地方性 ” 特征就不言而喻。 对公民资格理论研究用力颇多的德吕克希特对二者的区分所作的阐述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1789 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同时列出了人的权利和公民的权利。对于个人以“人”的身份和以“公民” 的身 份所享有的权利到底有何不同?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这两组权利的合法性来源是不一样的,一个是 来源于国家的宪法,另一个是来源于国际条约与协定;二是有些宪法所列举的权利不如人权文献的全面,后者因此履 行了一种有益的辅助功能;三是公民的权利,自然只包含公民,外侨必须依赖于国际人权的保护;第四,保护是人权 实实在在的基本功能,而公民的权利则不仅涉及公民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也涉及到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公民资格提供 了国家行动的基础。 3.公民资格理论角度社会权利研究的复兴。自T.H.马歇尔对公民资格理论作了开创性的阐述后,虽然西方各国的公 民社会权利实践在20世纪50、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源于此时西方社会科学中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盛行,从公民 资格理论角度对社会权利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多少人的青睐。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这一状况也没有改变,正如 人们所说的,此时西方国家政治理论的关注点可能主要集中在罗尔斯所说的社会的“基本结构”上,以至于有学者在70 年代后期还声称“公民资格的概念在政治思想家那里已经过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重新发现了马歇尔公民理论的价值所在,公民资格理论的建构任务得到了继续。在 此背景之下,包括布莱恩特纳、迈克尔 曼、巴巴利特、雅诺维茨、德吕克 希特、雅诺斯基等人在内的许多学者,从 不同角度对马歇尔所开创的公民资格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90年代以来,公民资格理论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变, 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公民资格的共和主义传统,强调公民资格的义务一面,以克服权利导向的公民资格物质主义 倾向的过度发展。因为从各个国家的政治实践来说,现在人们愈益认识到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那种洞 见的价值“身份平等” 运动势不可挡但也有其问题,旨在平衡个人利益的程序性制度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水 准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如,西方“福利国家”赋予了公民以广泛的社会权利,但社会贫困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还出 现了加剧化的状况,近年来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改革过程中不断被重提的“依赖文化”与“贫困圈套”问题就不无警示意义。 正是在此意义上,凯姆利卡在一本具有广泛声誉的著作中认为,公民资格除了马歇尔所规定的三要素外,务必要加入 “公民品德”的内容,他说, “公民资格理论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更具体地弄清,要有哪些公民品德来维系民主制的持续 繁荣”。5 社会权利既然是作为公民资格的一个要素,社会权利观念的发展总体上就是在公民资格理论的大框架下得 到推进的。 三、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社会权利观念的有效性及其限度 1.有效性的成分。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6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社会权利观念其合理性部分也体现于它对社会权利内涵的历史主义理解。马歇尔曾表明社会 权利并没有上升到自然权利的高度。 “并没有一个普遍的原则来决定那些权利和义务应该是什么,但是社会在其中 公民资格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制度,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公民资格的图景,通过它社会的成就是能够被测度的,追求它的 理想也是能够被引导的。 ”429 有学者也指出,马歇尔是个契约论者,马歇尔声称,若国家及其公民之间没有这样的契 约,现代国家就无法生存下去。我们在此不是说要依赖于一种超验的或工具性的契约理论去对社会权利的合法性进行 证明,而是强调这种社会权利观念认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它包括什么样具体的相关权利,对它的解释应 该是存在着地域与文化的差异,或者说对社会权利内涵的理解应是历史主义的。 汉娜阿伦特曾言, “任何权利的保护都是一种地方性话语 ”。超越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去谈论社会权利的具体内容 结构是不可取的。但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对于公民的保护应该提升到权利平等这种高度,虽然权利平等最终 落实到制度层面都只能是一种形式的、抽象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非实质的平等。从这个角度来 说,所谓城市社会权利、农民社会权利的问题其实是可以结合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 型,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事业亟待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有利环境、巩固国家 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这种现实考虑,还是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以进一步发展人的潜能这种更长远的目标,它们的发展 都是必需的。虽然发展社会福利、提供社会保障不等于发展社会权利,但从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社会权利观念角度去 思考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2.限度存在的不足。对于这种社会权利观念所存在的限度,许多学者在对公民资格理论的探讨中就有不少相关 的表述。在此只简要地提及以下几点: 一是从其理论来源来看,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社会权利观念主要是通过马歇尔发展起来的,而他的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