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_第1页
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_第2页
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_第3页
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_第4页
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 展产业集群 强化工业支柱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关于我市经济工作新战略思考) 李建平 纵观我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凡活力比较强,企业经营良好 的,都是主动把企业发展融入了全球、全国、全省的主导产 业链中去,逐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了生命力;反之,脱离开主 导产业,产业链很短的,都逐步被市场所淘汰。能融入主导 产业、延长产业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 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也称“产业簇群” 、 “特色产业 区” 、“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城 竞争力、特 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企业面临国内外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技术、资金、规 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只有采取产业集聚 的方式,以整个群体的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形成集聚竞争 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 规模扩张优势等方面。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 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能够显著推 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 细化,使每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 中间产品的生产,节约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各企业 在激烈竞争中进行技术创新,使先进的技术、经验更为迅速 地在区域内传播,产生技术溢出效果;核心产业的集聚对上 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关联产业的发 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能有效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材劳动 力转移,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区域产业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国内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在国内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 东等省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尤为典型。据调查,浙江省 88 个县(市、区) 中,有 85 个县(市、区)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年产值超 亿元的集群经济有 519 个,广泛分布于纺织、制衣、电器、机 械、医药等一百多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 23.7 万家,吸纳 就业人员 380 万人,年总产值达 6000 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 产值的 50%。江苏已形成了机械、纺织、轻工、食品、电子信 息等 13 个行业 60 多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有工业企业 3.2 万户,从业人员 168 万人,产出规模达 2500 多亿元。从 全国来看,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最高,已成为浙江省区域经 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 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全省有 52 个产业集群的产品国内 市场占有率达 3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 532 种主要工 业产品调查,浙江有 56 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居前 10 位的有 336 种之多,占总数的 63%。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浙江 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势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 1987 年 的 124 亿元发展到 2004 年的 11243 亿元,成为继广东、江苏 和山东之后我国第四个突破万亿的省份;财政总收入和地方 财政收入分别达 1805 亿元和 901 亿元。 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史和形成过程看,产业集群 发展模式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和工商业传统,建立 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基于“三来一 补” 基 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三是在龙头企业带动 下,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四是在中心城市出现的 都市型产业集群;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 集群。 二、结合我市实际应选择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提升竞 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市实施工 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 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选择适合我市特点的产业集群发展道 路,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明确工业强市的“战术” 和 “抓手” ,加快工 业经济 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产业集群是强化工业支柱的客观要求。据对我市 197 户 规模上工业调查统计,烟酒食品、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医药 化工、四大支柱工业 2004 年完成工业总产 112.25 亿元,实 现销售收入 100.37 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77.01 亿元;分 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84.7%、83.4%和 81.30%。支柱工 业支撑着我市工业体系,支柱工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 市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状况。 发展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197 户各类企业可 按行业大类分为:烟酒、食品、冶金、建材、医药、化工、机械 制造、工具仪表八个产业,其中: 烟酒产业。有企业 11 户,年产值达 12.44 万元,年销 售额达 11.55 亿元,资产规模达 20.72 亿元,从业人员 5537 人。 食品加工业。有企业 36 户,年产值达 6.1 亿元,销售 额 6.04 亿元,资产规模达 5.13 亿元,从业人员 3328 人。 冶金采矿业。有企业 46 户,年产值达 34.88 亿元,销 售额 35.11 亿元,资产规模达 72.12 亿元,从业人员 22480 人。 建材业。有企业 38 户,年产值达 5.72 亿元,销售额 5.11 亿元,资产规模达 12.8 亿元,从业人员 22480 人。 医药产业。有企业 20 户,年产值达 4.87 亿元,销售 额 4.20 亿元,资产规模达 6.86 亿元,从业人员 3460 人。 化工产业。有企业 13 户,年产值 6.47 亿元,销售额 5.81 亿元,资产规模达 8.33 亿元,从业人员 6658 人。 机械制造业。有企业 23 户,年产值达 15.67 亿元,销 售额 13.79 亿元,资产规模达 45.23 亿元,从业人员 22493 人。 工具仪表业。有企业 11 户,年产值达 7.58 亿元,销 售额 6.35 亿元,资产规模达 16.35 亿元,从业人员 10090 人。 这些产业目前已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为我市培育、发展 产业集群经济,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作 用十分重要。一个企业在某个行业取得成功的示范效应,会 带动一批企业起而效之,引发竞争,并通过竞争,使一批企 业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进而带动更多中小企业 配套和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完成办企业到办产业的转变,实 现产业发展的“榕树 效应” 。在调查中,我 们对全市各行中的 优势企业,从现有规模、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水平、产 业链延伸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目前,有汉烟二 厂、汉中钢铁有限公司、略阳钢铁厂、汉中八一锌业,陕西飞 机工业(集团)公司、汉川机床、汉江药业、汉王药业、陕西三 粮液酒业公司、汉中顺鑫鹏程食品公司等 20 多户企业,近年 来发展快、势头好,已成为所在行业的龙头,是产业集群发 展的核心企业,是我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发展产业集群,应结合我市实际选择正确的道路。我市地 处陕、甘、川交界地区,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劣势:一是离中 心城市远,交通不便,其产业集群发展在短期内不可能象珠 三角、长三角、首都经济圈那样依托中心城市或通过大规模 招商引资来发展。二是民间经济活力不足,也不可能象浙江 温洲一带通过依靠民营企业和工商业传统精神发展产业集 群。三是资源品种多、但经济批量小,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大 规模开发来形成产业集群。 我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一是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国家 “三 线 ”建设 和多年来的 发展,全市已成了八大 产业近 200 多 户各类企业,各行业目前已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二是产 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在产业集群的发 展过程中,将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有利用集群经济的 快速形成。三是市委、市政府已确立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不断加强,加快工业 发展已形成合力,完全可以通过政府产业引导,政策促进, 加快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因此,加快我市集群经济发展, 应主要依据本地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原生企业优势,选择以 龙头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的产业集 群发展道路。 三、我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框架、目标 发展我市产业集群,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以加快汉中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自然禀赋条件为基础,充分 挖掘现有企业资源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以龙头 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拟实施对 卷烟、食品、钢铁、医药等十个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进一步 强化我市工业支柱,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竞争力。其框架、目 标是: 1、卷烟制造产业集群。以汉烟二厂为龙头,以大河坎镇 为中心,组建汉中卷烟厂,加快汉中卷烟制造业发展,带动 烟叶种值、印刷、包装等行业发展。到“十一五” 末,卷烟制造 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30 亿元,销售收入达 28 亿元,实现利润 2 亿元,上交税金 9.5 亿元。 2、饮料业产业集群。以陕西三粮液酒业公司、洋县酒业 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白酒制造业;以青岛啤酒汉中分公司 为龙头,发展啤酒制造业;带动我市白酒、啤酒,以及黄酒、 黑米酒等饮料业发展。以陕西午子绿茶公司为龙头,以西乡 县为中心,大力发展精制茶加工业,带动全市绿茶种植业, 整合茶叶加工业,形成区城知名品牌。到“十一五” 末,饮料生 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10 亿元,销售收入达 9 亿元,实现利 润 6000 万元,上交税金 1.2 亿元。 3、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汉中顺鑫鹏程食品公司、西乡 长林肉类食品公司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发展肉制品加工业, 带动全市养殖、包装等行业发展,引领农民致富;以陕西建兴 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发展精制植物油加工业;以东方精制 食品厂为龙头,发展方便食品制造业,加快农产品向工业产 品的转化,提升附加值;以汉中成祥米业公司,汉中春雨农业 科技开发公司为龙头,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全市绿 色农产品的生产。到“十一五” 末,食品加工 产业集群总产值 达 14 亿元,销售收入 13 亿元,实现利润 4000 万元,上交税 金 5000 万元。 4、钢铁产业集群。以陕西汉中钢铁有限公司、略阳钢铁 厂为龙头,以勉县、略阳县为中心,发展钢铁产业,带动黑色 金属采矿、冶炼及钢压延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到“ 十一五” 末,钢铁产业 集群总产值达 60 亿元,销售收入 58 亿元,实现利润 3.5 亿元,上交税金 4 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集群。以汉中八一锌业公司为龙头, 以勉县为中心,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带动有色金属采矿业 发展;以略阳县为中心,发展黄金开采业。到“十一五” 末,有 色金属冶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26 亿元,销售收入 24 亿元, 实现利润 1.2 亿元,上交税金 1.3 亿元,出口创汇 2000 万美 元。 6、建材产业集群。以中材汉江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发 展普通水泥、特种水泥及新型建材产业。到“十一五” 末,建材 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10 亿元,销售收入 9 亿元,实现利润 6000 万元,上交税金 5000 万元。 7、医药产业集群。以汉王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开发 区医药产业园为中心,积极引进有较强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加快中药产业发展,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印刷、包装业发展, 形成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绿色产业发展;以 汉江药业股份公司为龙头,引进国内外西药生产优势企业, 发展化学原料药、西药产业。到“十一五” 末,医药产业集群总 产值达 11 亿元,销售收入 10 亿元,实现利润 1.1 亿元,上交 税金 1 亿元,出口创汇 2500 万美元。 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陕西飞机工业(集团) 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飞机制造业;以陕西汉江汽车制造公 司为龙头,发展汽车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机械制造业 优势,扩散汽车零部件,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专业化 零部件生产企业,延长生产链。到“十一五” 末,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55 亿元,销售收入 51 亿元,实现利 润 2.7 亿元,上交税金 1.2 亿元,出口创汇 8000 万美元。 9、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汉川机床、汉江机床有限公司 为龙头,以褒河镇为中心,发展机床制造业,扩散零部件,促 进专业化生产,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逐步发展成为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机床生产基地。以汉中变压器有限公 司为龙头,发展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到“十一五” 末,机械制造 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16 亿元,销售收入 14.5 亿元,实现利 润 2.4 亿元,上交税金 1.5 亿元,出口创汇 2000 万美元。 10、工具仪表制造产业集群。以汉江工具有限公司、陕西 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为龙头,发展工具制造业;以中航电 测仪器股份公司、华燕仪表公司为龙头,发展仪器、仪表制 造业,加快军转民步伐,推进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到“十一 五” 末,工具仪表制造 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10 亿元,销售收 入 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