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_第1页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_第2页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_第3页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_第4页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 中国论文网 /7/view-12897077.htm 【摘要】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 包括民信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 构和各类报刊代办处,以及贴近民众的 传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通过 多种渠道的传播,清末报刊的销量甚为 可观,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变革及公共 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报刊;传播渠道; 销售 清末是近代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 时期,也是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曾视 报刊和报人为“ 莠言乱政”、 “斯文败类”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改变了态度, 开始支持和鼓励办报,甚至直接投入办 报活动。从维新时期知识界办报的曲高 和寡到新政时期官方的直接参与,清末 报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期,其发 达程度可以通过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 况予以体现。 报刊传播渠道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民信 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构及各类 报刊代办处,同时还包括贴近民众的传 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 (一)报刊传播的邮运机构 民信局。兴起于明永乐时期,至 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全盛的私营民间通 信机构民信局,是大清邮政创办之 前以及创办后一段时间内,承担民间通 信业务的机构。据清稗类钞记载, 从同治初年始,整个中国已达到“大而 都会,小而镇市” , “东西南北,无不设 立”民信局的盛况。 1全盛时期的民信 局达数千家,以寄递信件为主,亦有兼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营派报纸、运送业、银行业及其他业务。 民信局通过总局、分局、代理店的设置, 以及各民信局之间的联营协作,形成了 传播网络。清末时期,民信局对报刊的 递送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民信局受到官 办邮政的打压,但在 1910 年清朝灭亡 前夕,各地民信局仍然有 296 家之多。 20 世纪初,全国大中城市共出版报刊 200 余种,这些报刊的运输原来都在民 信业手中。2即使大清邮局创办之后, 不少报刊依然借助民信局送递, “既不报 验,亦不交付邮局,但装货篮由民局 (民信局)搭附轮船运送”。3546 大清邮政。大清邮政建立于 1897 年,当时,除按海关辖区在全国划分邮 区设立邮政总局外,内地各省城亦设邮 政总局及分局,未设分局处设支局,并 按各地情形分设代办所。自 1901 年至 1911 年,邮政局及邮政代办所的数目呈 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各地邮政局所由 1901 年的 176 个迅速增加到 1911 年的 6201 个。随着清末邮政体系的创建,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益明显, 也成为报刊递送的重要渠道,对官报而 言尤其如此。20 世纪初年,邮局不仅是 官报的主要寄递渠道,还成为官报的代 售处。此外,大清邮政也是民营报刊递 送的重要渠道。据邮政部门相关文件记 载, “整批邮件:登记按以下方式定期收 取的邮费,即按照合同,将报纸捆扎成 捆或装入筐中成批交给邮局,随同大清 邮局的邮件到寄达地后,交给相关报馆 指定的代办处。 (第 122 号邮政通令) ”3 489 当时不少民营报刊,甚至被清廷视 为蛊惑人心者,也常利用邮局向外发送。 清末发展起来的邮政系统,成为报刊发 行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掌控在清廷手中 的邮政机构,有时会成为查禁报刊传播 的力量,不过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客邮。客邮是列强在华投资兴办 的邮政系统,主要为列强服务,亦兼营 华人的部分邮政业务。清末各地的客邮 局最多时达五六百处,主要分布在沿海 一带。客邮在清末报刊流通中,尤其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被清廷查禁报刊的寄递作用比较突出。 当时,海外报刊多为不容于清廷的维新 派或革命派创办,清廷屡发谕旨禁销。 于是,不少报刊就利用清廷势力不能触 及的客邮向内地发行。浙江留日学生创 办的革命刊物浙江潮 ,就利用日本 在华邮政进行邮递。此刊曾表露:“近 内地各处,多有来函嘱迳寄者,同人原 可照办,惟邮费过重,日邮未通之地, 每册有增至八分者,此后各代派所不如 就近向总发行所订购为便。 ”4此外,诸 如清议报 、 新民丛报等刊物,也 常利用日本在华的邮政进行寄递。所以, 虽然清廷禁令屡发不止,但“违禁” 刊物 却在内地流传不绝。 (二)各类代办点 除上述机构外,清末报刊传播的 另一重要渠道,是自设的各类代办点 (代售处) 。当时报刊代办点有的为专 营,有的则是其他机构或团体兼营。各 地经营代售处的主要有:学堂、报馆、 阅报处、书局、书社、书楼、书坊、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室、会馆、商号、刻字店、民间社团、 民信局、进步人士、总派报处等。有些 报刊的代办点还包括电报局、矿务局等 新兴机构。它们或代派一种报刊,或兼 营数种,为报刊的发行建立了广泛的传 播网络。 清末报刊常以通告形式注明其在 各地的代办点。如警钟日报1904 年 11 月登载的 24 个代售处中,6 个属 个人代理,4 个是书室、书楼、书社, 4 个为报馆、报社,4 个是派报处,1 个 民信局,5 个其他。 新民丛报第 25 号声明的 73 个代办处中,书局、书庄、 书林、书室,进步人士,商号社团,报 馆分别占据了代办者的前四位。有的地 方代办所设立之盛,已过度饱和,诸如, 四川成都历年城内派售书报之人过多, 以致均有停积,甚有每种停至百份未售 的情况。5可见,清末报刊代售业务的 繁盛。 (三)阅报社、讲报所 阅报社与讲报所是报刊在社会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众中传播的重要渠道,主要针对无力购 报者及不识字群体。清末阅报社兴起于 1901 年,1904 年至 1908 年达到高峰, 主要因为日俄战争引发的立宪呼声的高 涨所致。据东方杂志上的报道统计, 1904 年至 1908 年,各省(除京师外) 的阅报社数目依次为河南 19 所,山东 17 所,直隶 9 所,广东 6 所,江西、福 建各 4 所,江苏 3 所,浙江、四川各 2 所,湖北、安徽、吉林、广西各 1 所。 有学者统计得出清末阅讲报所有 220 余 家,此数据也许并不精确,但亦可反映 出当时阅讲报所的兴盛。 清末阅报社订购的报刊大都种类 较多。诸如,1903 年,山东阅报社开办 之时所备报刊就有 31 种之多,改良派、 革命派报刊,官报等无所不包,涉及时 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 多方面知识。1905 年,天津林墨卿创办 的讲报所,宣讲的书报有敝帚千金 、 五种遗规 、 西史揽要 、 国民必读 、 京话日报 、 启蒙画报以及各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新闻报、白话报。6 除阅讲报所之外,清末大量创办 的宣讲所,常把报刊作为宣讲文本,因 而宣讲所也成为报刊传播的一个渠道。 诸如,1905 年天津“ 天齐庙宣讲所 ”所讲 报章有大公报 、 京话日报 、 天津 日日新闻等。7 以上述发行渠道为依托,清末报 刊得以在广大区域内传播,其影响已触 及下层社会的广大民众。 报刊销售状况 借助这些渠道,清末报刊发行相 对比较畅通,除与邮局(城市) 、民信 局(乡镇)以及海关、交通部门有所交 涉外,较少受制于人。因而,清末报刊 的销量相当可观。下面拟以官报和民营 报刊为例尝试分析。 (一)官报 清末时期除清政府直接创办、发 行的官报外,各省大都有地方官报。在 报刊销售上,官报主要依靠清末各级政 府以行政命令推动发行,自上而下按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政区划分摊派销。中央级别的官报按各 省分配,省办报刊向所属府州县分摊。 官报派发时,通常由官报局将数期报纸 并作一起“包封 ”之后分发各属,再由各 属向下转送。诸如, 四川官报的分 派为“大缺(县)一百份,中缺六十份, 小缺四十份” 。8 据相关数据推算,省 以上综合性官报,印数当在 5000 至 1 万多份不等。如, 四川官报期印 1.1 万份, 晋报1.13 万份, 湖北官报 初期免费赠送,每期达 2 万份。而此时 期的民营报刊,经常性印数能达万份以 上的,南方只有新闻报和东方杂 志等两三家,北方报刊中印数最高的 大公报也只有四五千份。这样庞大 的印发数量,使得官报在清末社会舆论 力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时各省创办的官报,传播 范围并不限于一省之内。为扩大影响, 官报在本省一般采取分派给下属各级机 关,外省则采用赠送或推销的方式。诸 如, 湖北官报出版后,就由官派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销,除派送湖北各地外,还分送全国。 四川官报发行后,除在四川各府厅 州县派定销数外,还向周边几个省份如 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省推 广,每省各 100 份。9北洋官报 、 南洋官报等大型官报的销售范围, 更是不局限于所创省份。 清末行政力量对报刊发行的介入, 扩大了官报的销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了清末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 传播范围和力度。 (二)民营报刊 与官报派销不同,民营报刊的销 量更能真实反映出清末报刊的销售情况。 大体而言,据其影响力的大小,不同报 刊的销量在几百、上千甚至上万份不等。 创于内地的报刊,影响力尚可的大致销 量都在几千份左右。如按各报最高销数 统计,则大公报为 5000 余份, 时 报为 5000 余份, 东方杂志为 8000 余份, 政论为 2000 余份, 国风报 为 3000 份, 中国新报为 4000 余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10 创刊于海外的报刊,即使受到清 廷的多方压制,依然会在内地大量销售, 据浙江潮第六期称:“第一期第二期 再版后未及一月又售罄,第三期前虽增 印,亦已无存。现在索购者犹复纷纷不 绝,同人竟无以报。 ”11当时被清廷明 令禁止的报刊销量也都在几千至上万份。 其最高销量分别为清议报4000 份, 新民丛报14000 份, 河南5000 份, 民报12000 余份。 清末报刊的印发与销量蔚为可观, 覆盖范围也相当广泛。当时,国内创办 的报刊如中外日报 、 时报等曾远 销欧洲。在内地发行的报刊已遍及全国 绝大部分地区。同时,虽然各地对于报 刊的容纳份数不同(大城市所销报刊的 数量较多,小城镇份数较少) ,但却有 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各处所销报刊种类 相对较多,无论是官报、维新报刊、革 命报刊,还是白话报、小说月刊等均有 销售。此外,清末报刊销售对象有向广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大社会群体转移的趋势,打破了以往官 方垄断信息的局面。1903 年1905 年, 南京、武汉、杭州等 11 座城镇,共订 购报刊 62 种 20227 份,而 11000 余份 多为私人订阅。其中创办早而持论平和 的申报 、 中外日报 、 新闻报 , 订数分别为 2242、1879、1308 份,订 阅者由官绅商学平分秋色,订阅杂志、 期刊的则以新学界及学生居多。12 1904 年,扬州、常州、常熟县所订阅的 二十几种报刊,其对象以学界为最,士 人、官场、绅商等各占一部分。13清 末报刊订阅者的身份反映出报刊触及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