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软 管夹冲压装配工艺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说明书+CAD】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62页)
编号:11495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2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13
上传人:柒哥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杨**(实名认证)
湖南
IP属地:湖南
39
积分
- 关 键 词:
-
型软
冲压
装配
工艺
设计
部分
部份
模具设计
说明书
仿单
cad
- 资源描述:
-




















- 内容简介:
-
存档编码:无无锡锡太太湖湖学学院院 2013 届届毕毕业业作作业业周周次次进进度度计计划划、检检查查落落实实表表 系别:信机系 班级: 机械97 学生姓名: 张同敏 课题(设计)名称: I型软管夹冲压装配工艺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 开始日期:2012年11月12日周次起止日期工作计划、进度每周主要完成内容存在问题、改进方法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字备 注1-32012年11月12日-2012年12月 2日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学生初步阅读资料,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按照任务书要求查阅论文相关参考资料,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所学知识有限,只能完成一些零碎的东西,询问指导老师4-102012年12月3日-2013年1月20日指导专业实训通过实习了解熟悉部门的工作情况经验的不足,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与人的沟通11-122013年1月21日-3月1日指导毕业实习和指导老师的交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对相关课题的了解不深,需查阅相关资料132013年3月4日-3月8日指导编写论文:软管夹夹加工工艺的设计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模具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前景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142013年3月11日-3月15日指导论文:钢带冲压模的总体结构设计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模具的总体结构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152013年3月18日-3月22日指导论文:模具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探究模具的工作原理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还需向老师请教162013年3月25日-3月29日指导论文:模具的功率计算查阅相关资料 计算不同模具的各功率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172013年4月1日-4月5日指导论文:夹箍的尺寸设计查阅相关资料 根据功率功率进行模具尺寸设计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182013年4月8日-4月12日指导论文:模具的相关尺寸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夹箍的尺寸要求的相关内容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周次起止日期工作计划、进度每周主要完成内容存在问题、改进方法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字备 注192013年4月15日-4月19日指导论文:模具的尺寸要求进一步的了解脱模具的尺寸要求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还需向老师请教202013年4月22日-4月26日指导论文:绘制CAD零件图根据最终确定尺寸绘制CAD零件图请老师检查图纸,修改细节问题212013年4月29日-5月3日指导论文:绘制CAD装配图根据最终确定尺寸绘制CAD装配图请老师检查图纸,修改细节问题222013年5月6日-5月10日指导论文:检查完善CAD零件图和装配图最终确定CAD零件图和装配图请老师检查图纸,修改细节问题。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还需向老师请教232013年5月13日-5月17日指导论文:模具的整改措施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刮模具的整改措施的相关内容有些细节方面不懂的地方,需向老师请教242013年5月20日-5月25日修改论文格式通过老师检查发现格式不正确之处回去修改按照学校给的样板自习修改格式 说明: 1、“工作计划、进度”、“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字”由指导教师填写,“每周主要完成内容”,“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由学生填写。 2、本表由各系妥善归档,保存备查。英文原文 . to do is on of do it do to be a of of in of a is of a It is of or or s on of on on an in or to of On to be in a to in of is is in a on at of It a of at it of a in a of to a be at a of 8 in a on be by to An is to a or of a is on it is of in or a be of of be be of A on of a in An on be on of to is is a 1 6 2 in be in of by of a of a is by is as is of be on a It is on is be in of be in on in 05 10 2 4 10 219 4 8 up 270 0 up 6582 a 30 13 in to be on a on a or of on is 0% of In a is in of s is by in to or of is of in 2 . ne of in of is to C, is of of is to to of of of of a C a to a to be it be a as a to of it C to of in C a of an of to of an so NC in of C in 950s by In NC to a to be to a of to a up is in to be to 959 of is a C to of PT a in on to be by A to on of a in of a of C at in A of It to or a by a on a to be If it to 00 of a it to 00 of a of to of a as a of in as a of of it of it or to on To in a of it to a It to as as to be a C of a as by as In a to a in to an a it is to as on a to of 3. he of a of in in s by a of as of of on a on on of be in of an on by a In an be be of a a In 00 00 it is to In on a of of of a in of a of an in of on on of be if is is on be on In in be on be On is a is on of 中文译文 车床及车削加工 车床主要是为了进行车外圆、车端面和镗孔等项工作而设计的机 床。车削很少在其他种类的机床上进行,而且任何一种其他机床都不能像车床那样方便地进行车削加工。由于车床还可以用来钻孔和铰孔,车床的多功能性可以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完成几种加工。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车床比任何其他种类的机床都多。 车床的基本部件有:床身、主轴箱组件、尾座组件、溜板组件、丝杠和光杠。 床身是车床的基础件。它能常是由经过充分正火或时效处理的灰铸铁或者球墨铁制成。它是一个坚固的刚性框架,所有其他基本部件都安装在床身上。通常在床身上有内外两组平行的导轨。有些制造厂对全部四条导轨都采用导轨尖朝上的三角形 导轨(即山形导轨),而有的制造厂则在一组中或者两组中都采用一个三角形导轨和一个矩形导轨。导轨要经过精密加工以保证其直线度精度。为了抵抗磨损和擦伤,大多数现代机床的导轨是经过表面淬硬的,但是在操作时还应该小心,以避免损伤导轨。导轨上的任何误差,常常意味着整个机床的精度遭到破坏。 主轴箱安装在内侧导轨的固定位置上,一般在床身的左端。它提供动力,并可使工件在各种速度下回转。它基本上由一个安装在精密轴承中的空心主轴和一系列变速齿轮 (类似于卡车变速箱 )所组成。通过变速齿轮,主轴可以在许多种转速下旋转。大多数车床有 812种转速,一般按等比级数排列。而且在现代机床上只需扳动 24 个手柄,就能得到全部转速。一种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是通过电气的或者机械的装置进行无级变速。 由于机床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轴,因此,主轴的结构尺寸较大,通常安装在预紧后的重型圆锥滚子轴承或球轴承中。主轴中有一个贯穿全长的通孔,长棒料可以通过该孔送料。主轴孔的大小是车床的一个重要尺寸,因此当工件必须通过主轴孔供料时,它确定了能够加工的棒料毛坯的最大尺寸。 尾座组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底板与床身的内侧导轨配合,并可以在导轨上作纵向移动。底板上有一个可 以使整个尾座组件夹紧在任意位置上的装置。尾座体安装在底板上,可以沿某种类型的键槽在底板上横向移动,使尾座能与主轴箱中的主轴对正。尾座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尾座套筒。它是一个直径通常大约在 517623 英寸) 之间的钢制空心圆柱体。通过手轮和螺杆,尾座套筒可以在尾座体中纵向移入和移出几个英寸。 车床的规格用两个尺寸表示。第一个称为车床的床面上最大加工直径。这是在车床上能够旋转的工件的最大直径。它大约是两顶尖连线与导轨上最近点之间距离的两倍。第二个规格尺寸是两顶尖之间的最大距离。车床床面上最大加工直径表示在车 床上能够车削的最大工件直径,而两顶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则表示在两个顶尖之间能够安装的工件的最大长度。 普通车床是生产中最经常使用的车床种类。它们是具有前面所叙的所有那些部件的重载机床,并且除了小刀架之外,全部刀具的运动都有机动进给。它们的规格通常是:车床床面上最大加工直径为 3056101224 英寸) ;但是,床面上最大加工直径达到 127050英寸)和两顶尖之间距离达到 3658车床也并不少见。这些车床大部分都有切屑盘和一个安装在内部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小型的普通车床 车床床面最大加工直径一般不超 过33013 英寸) 床身安装在工作台或柜子上。 虽然普通车床有很多用途,是很有用的机床,但是更换和调整刀具以及测量工件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它们不适合在大量生产中应用。通常,它们的实际加工时间少于其总加工时间的 30%。此外,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来操作普通车床,这种工人的工资高而且很难雇到。然而,操作工人的大部分时间却花费在简单的重复调整和观察切屑过程上。因此,为了减少或者完全不雇用这类熟练工人,六角车床、螺纹加工车床和其他类型的半自动和自动车床已经很好地研制出来,并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广泛 应用。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是数字控制 ( 。在数控技术出现之前,所有的机床都是由人工操纵和控制的。在与人工控制的机床有关的很多局限性中,操作者的技能大概是最突出的问题。采用人工控制是,产品的质量直接与操作者的技能有关。数字控制代表了从人工控制机床走出来的第一步。 数字控制意味着采用预先录制的、存储的符号指令来控制机床和其他制造系统。一个数控技师的工作不是去操纵机床,而是编写能够发出机床操纵指令的程序。对于一台数控机床,其上必须安有一个被称为阅读机的界面装置,用来接受和解译出编程指 令。 发展数控技术是为了克服人类操作者的局限性,而且它确实完成了这项工作。数字控制的机器比人工操纵的机器精度更高、生产出零件的一致性更好、生产速度更快、而且长期的工艺装备成本更低。数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制造工艺中其他几项新发明的产生: 电火花加工技术、激光切割、电子束焊接 数字控制还使得机床比它们采用有人工操的前辈们的用途更为广泛。 一台数控机床可以自动生产很多类的零件,每一个零件都可以有不同的和复杂的加工过程。数控可以 使生产厂家承担那些对于采用人工控制的机床和工艺来说,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产品生产任务。 同许多先进技术一样,数控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数控这个概念是 50 年代初在美国空军的资助下提出来的。在其最初的价段,数控机床可以经济和有效地进行直线切割。 然而,曲线轨迹成为机床加工的一个问题,在编程时应该采用一系列的水平与竖直的台阶来生成曲线。构成台阶的每一个线段越短,曲线就越光滑。台阶中的每一个线段都必须经过计算。 在这个问题促使下,于 1959 年诞生了自动编程工具 ( 语言。这是一个专门适用于数控的编程语言, 使用类似于英语的语句来定义零件的几何形状,描述切削刀具的形状和规定必要的运动。 言的研究和发展是在数控技术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最初的数控系统下今天应用的数控系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那时的机床中,只有硬线逻辑电路。指令程序写在穿孔纸带上(它后来被塑料带所取代),采用带阅读机将写在纸带或磁带上的指令给机器翻译出来。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机床数字控制方面的巨大进步。然而,在数控发展的这个阶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个主要问题是穿孔纸带的易损坏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载有编程指令信息的纸带断裂和被撕坏是常见的 事情。在机床上每加工一个零件,都需要将载有编程指令的纸带放入阅读机中重新运行一次。因此,这个问题变得很严重。如果需要制造 100 个某种零件,则应该将纸带分别通过阅读机 100 次。易损坏的纸带显然不能承受严配的车间环境和这种重复使用。 这就导致了一种专门的塑料磁带的研制。在纸带上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小孔来载有编程指令,而在塑料带上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磁点眯载有编程指令。塑料带的强度比纸带的强度要高很多,这就可以解决常见的撕坏和断裂问题。然而,它仍然存在着两个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对输入到带中指令进行修改是非常困 难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对指令程序进行最微小的调整,也必须中断加工,制作一条新带。而且带通过阅读机的次数还必须与需要加工的零件的个数相同。幸运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很快解决了数控技术中与穿孔纸带和塑料带有关的问题。 在形成了直接数字控制 ( 这个概念之后,可以不再采用纸带或塑料带作为编程指令的载体,这样就解决了与之有关的问题。在直接数字控制中,几台机床通过数据传输线路联接到一台主计算机上。操纵这些机床所需要的程序都存储在这台主计算机中。当需要时,通过数据传输线路提供给每台机床。直接数字控制是在 穿孔纸带和塑料带基础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它敢有着同其他信赖于主计算机技术一样的局限性。当主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由其控制的所有机床都将停止工作。这个问题促使了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产生。 微处理器的发展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做好了准备。这两种技术为计算机数控 ( 的发打下了基础。采用 术后,每台机床上都有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者微机对其进行数字控制。这可以使得程序被输入和存储在每台机床内部。它还可以在机床以外编制程序,并将其下载到每台机床中。计算机数控解决了主计算机发生故障所带来的问题,但 是它产生了另一个被称为数据管理的问题。同一个程序可能要分别装入十个相互之间没有通讯联系的微机中。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解决之中,它是通过采用局部区域网络将各个微机联接起来,以得于更好地进行数据管理。 普通车床作为最早的金属切削机床的一种,目前仍然有许多有用的和为人要的特性和为人们所需的特性。现在,这些机床主要用在规模较小的工厂中,进行小批量的生产,而不是进行大批量的和产。 在现代的生产车间中,普通车床已经被种类繁多的自动车床所取代,诸如自动仿形车床,六角车床和自动螺丝车床。现在,设计人员已经熟知先利 用单刃刀具去除大量的金属余量,然后利用成型刀具获得表面光洁度和精度这种加工方法的优点。这种加工方法的生产速度与现在工厂中使用的最快的加工设备的速度相等。 普通车床的加偏差主要信赖于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设计工程师应该认真地确定由熟练工人在普通车床上加工的试验件的公差。在把试验伯重新设计为生产零件时,应该选用经济的公差。 六角车床 对生产加工设备来说,目前比过去更注重评价其是否具有精确的和快速的重复加工能力。应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具体的加工方法,六角车床可以获得较高的质量评定。 在为小批量的零件( 100200 件 )设计加工方法时,采用六角车床是最经济的。为了在六角车床上获得尽可能小的公差值,设计人员应该尽量将加工工序的数目减至最少。 自动螺丝车床 自动螺丝车床通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轴自动、多轴自动和自动夹紧车床。自动螺丝车床最初是被用来对螺钉和类似的带有螺纹的零件进行自动化和快速加工的。但是,这种车床的用途早就超过了这个狭窄的范围。现在,它在许多种类的精密零件的大批量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件的数量对采用自动螺丝车床所加工的零件的经济性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工件的数量少于 1000 件,在六角车床上进行加工比在自动 螺丝车床上加工要经济得多。如果计算出最小经济批量,并且针对工件批量正确地选择机床,就会降低零件的加工成本。 自动仿形车床 因为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件材料、刀具、进给量和切削速度,采用自动仿形车床加工所得到的最小公差一定是最经济的公差。 在某些情况下,在连续生产过程中,只进行一次切削加工时的公差可以达到 于某些零件,槽宽的公差可以达到 孔和休用单刃刀具进行精加工时,公差可达到 希望获得最大主量的大批量生产中,进行直径和长度的车削时的最小公差 值为 经济的。 编号 无锡 太湖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相关资料 题目: 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 信机 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学 号: 0923832 学生姓名: 张 同 敏 指导教师: 张大骏 (职称 : 副教授) (职称: ) 2013年 5月 25日 目 录 一、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二、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及原文 三、学生 “毕业论文 (论文)计划、进度、检查及落实表 ” 四、实习鉴定表 无锡 太湖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 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 信机 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学 号: 0923832 学生姓名: 张 同 敏 指导教师: 张大骏 (职称 : 副教授 ) (职称: ) 2012年 11月 25日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于无锡市海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要求学生 对 I 型 软管夹装配工艺及模具的设计 。 科学依据 (包括课题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等) ( 1)课题科学意义 I 型软管夹 常用于硬管和软管之间的夹紧。汽车和很多交通工具中都用到此类组件。 I 型软管夹 是很常用到的组件之一,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机器能否正常运行 。 国外很多的国家早就对他开始研究了,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也有很多民营企业开始研究它,且现在已有很多企业可以生产加工它了。它的销售前 景很广泛,特别是外资企业,都非常缺这种组件。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生产这种组件,也主要是为了出口。 ( 2)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I 型软管夹 首先是有日本和德国人研究出来的。目前,日本和德国的技是全球一流的。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研究这个产品。总的来说,我国起步比较晚,生产效率比较的低。从事人员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现在又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向这个方向研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I 型 软管夹主要由钢带 、 壳体和蜗杆三个部件组装而成。钢带 、 壳体和蜗杆的组要材料是不锈钢。产品的质量比较稳定,不易被水等腐蚀性液体腐蚀 。生产该零件主要用模具加工。因此,模具设计是产品成败的关键。而又有很多模具,因此,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也很重要。要合理安排其加工工序,使其生产效率最高。同时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和环境的保护。 目前,国际上都在加大科研力度,进行 I 型软管夹 工艺设计及其模具的设计。我国也在加大力度,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地方做的都不是很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很多科研人员都从事于此产品的研究。我相信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 I 型软管夹 的加工工艺会被设计的原来越好的。 研究内容 I 型 软管夹各部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计算冲压力,冲压中心,凹模,凸模的长度; 编写加工工艺卡、装配工艺卡,说明书; I 型 软管夹的各零件图 、 装配图 以 及部分模具的装配图 和零件图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实验方案 到相应的企业里去参观,深入一线去了解 I 型 软管夹的生产与装配。然后,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设计。通过计算压力值,压力中心,凸模,凹模,卸料板,橡胶等的相关尺寸来完成各个零件的选择及设计。最后,用自己已经设计的模具来生产加工 I 型 软管夹箍件,通过实践来找出自己设计出的产品存在的问题。接着再去修改已经设 计出的模具,是它更加符合实际的生产情况。最终,提高产品的竞争性。 ( 2)研究方法 通过查资料来设计模具,计算它的冲压力,压力中心。 模具的通用零件要好好对比再选,专用零件要自己设计计算。再查手册,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2012 年 11 月 20 日 11 月 30 日:按照任务书要求查阅论文相关参考资料,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 2013 年 1 月 11 日 3 月 5 日:填写毕业实习报告。 2013 年 3 月 8 日 3 月 14 日:按照要求修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013 年 3 月 15 日 3 月 21 日:学习并翻译一篇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英文材料。 2013 年 3 月 22 日 4 月 11 日: I 型软管夹 组件加工工艺设计。 2013 年 4 月 12 日 4 月 25 日: 专用模具设计 。 2013 年 4 月 26 日 5 月 21 日:毕业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 预期成果: 五张零件图,一张 I 型 软管夹 的装配图,三张模具的装配图, 5 张加工工序卡, 四张过程卡和 一套说明书。 特色或创新之处 钢带要冲的孔的间距比较小,所以采用间隔冲孔的方法来冲孔。 I 型 软管夹各零件从生产到组装主要用到的全部是模具。 钢 带下料时一次成型前倒角和后圆弧。 已具备的条件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模具基本上已经设计出来了,但是有 些地方需 要改进 ; 生产需人来操作,希望以后能够实现自动化; 装配工艺、加工工艺也已做出,但仍有些地方需要简化。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学科组、研究所)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系意见 主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编号 无锡 太湖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I 型软管夹冲压装配工艺设计 及部分模具设计 信机 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学 号: 0923832 学生姓名: 张同敏 指导教师: 张大骏 (职称: 副教授 ) (职称: ) 2013 年 5 月 25 日 无锡 太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诚 信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 I 型软 管夹冲压装配工艺设计及部分模具设计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其内容除了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表示致谢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集体已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班 级: 机械 97 学 号: 0923832 作者姓名: 2013 年 5 月 25 日 无锡 太湖学院 信 机 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毕 业 设 计论 文 任 务 书 一、题目及专题: 1、 题目 I 型 软管夹 冲压装配 工艺 设计 及 部分 模具设计 2、专题 冲压 装配 工艺设计 和 模具设计 二、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锡市海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2. 组件中各工件的材料。 30 万件年。 三、本设计(论文或其他)应达到的要求: 折合 3张 0 号图纸) 。 不少于 一万字) 。 少于 10000 个字符)。 四、接受任务学生: 机械 97 班 姓名 张 同 敏 五、开始及完成日期: 自 2012 年 11 月 12 日 至 2013 年 5 月 25 日 六、设计(论文)指导(或顾问): 指导教师 张大骏 签名 签名 签名 教 研 室 主 任 学科组组长研究所所长 签名 系主任 签名 2012 年 11 月 12 日 要 冲压成型是金属成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适用于材质较软的金属成型,可以一次成型形状复杂的精密制件。本课题就是将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法兰密封结构中的垫片作为设计模型,将冷冲模具的相关知识作为依据,阐述冷冲模具的设计过程。 本设计对指定工件进行的单工序模设计,利用 件对制件进行设计绘图。明确了设计思路,确定了冲压成型工艺过程并对各个具体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校核。如此设计出的结构可确保模具工作运用可靠,保证了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并绘制了模具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本课题通过对工件的冲压模具设计,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关键词 : 冲压成型;单工序模;弯曲模;冲孔 is an of it is to be a of of is to in as a as a to of by AD to of of of of a is to of of to V 目录 摘 要 . . 录 . V 1 绪论 . 1 课题的意义目的 . 1 设计的技术要求 . 1 2 软管夹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2 求 . 2 准要求 . 2 管夹所用材料,镀层厚度的要求 . 3 观要求 . 3 紧范围 . 3 验方法 . 3 检验规则 . 3 带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3 料冲孔 . 4 斜排孔 . 4 标记 . 4 部成型 . 4 磨毛刺 . 4 验 . 4 体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5 体落料 . 5 弯脚冲标记 . 5 型 . 5 脚成形 . 6 验 . 6 杆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 6 料 . 7 头 . 7 外圆及各台肩 . 7 铣槽 . 7 丝 . 7 毛 . 7 碳淬火 . 7 锌 . 7 验 . 7 配工艺规程设计 . 7 带与壳体的装配工艺设计 . 7 带,壳体与蜗杆的装配工艺设计 . 7 艺工序卡片及装配工序卡 . 8 3 钢带冲孔模具设计 .带冲孔工艺分析 . 产品尺寸精度,粗糙度,断面质量分析 . 产品材料分析 .带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 钢带冲压工艺分析 .带冲孔模结构的确定 . 12 具的形式 . 12 带冲压工艺计算 . 12 样 . 12 算冲压力 . 12 算模具压力中心 . 14 算刃口尺寸 . 15 带冲孔模主要零件设计计 算 . 18 模的设计计算 . 18 据凹模尺寸查标准典型组合 . 19 定板的设计计算 . 19 料板的设计计算 . 20 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 20 模的设计计 算 . 21 带冲孔模其他零件的设计和选用 . 22 带冲孔模闭合高度的计算 . 22 力机的选择 . 22 他 . 23 4 钢带冲斜孔模具的设计 . 24 带冲斜孔工艺分析 . 24 品尺寸精度,粗糙度,断面质量分析 . 24 品材料分析 . 24 带冲斜孔工艺方案的确定 . 24 带冲斜孔工艺方案分析 . 24 带冲斜孔模结构的确定 . 25 具的形式 . 25 位装置 . 25 料装置 . 25 向零件 . 25 带冲压工艺计算 . 25 样 . 25 算冲压力 . 26 算模具压力中心 . 27 算刃口尺寸 . 28 带冲斜孔模主要零件设计计 算 . 29 模的设计计算 . 29 据凹模尺寸查标准典型组合 . 30 定板的设计计算 . 30 料板的设计计算 . 31 位零件的设计计算 . 31 模的设计计算 . 32 带冲斜孔模其他零件的设计和选用 . 33 带冲斜孔模闭合高度的计算 . 33 力机的选择 . 34 他 . 35 5 壳体落料模具的设计 . 36 体落料工艺分析 . 36 品尺寸精度 . 36 品材料分析 . 36 体落料工艺方案的确定 . 36 体落料工艺方案分析 . 36 带冲孔模结构的确定 . 37 具的形式 . 37 位装置 . 37 卸料装置 . 37 向零件 . 37 带冲压工艺计算 . 37 样 . 37 算冲压力 . 38 算模具压力中心 . 39 算刃口尺寸 . 39 体落料模主要零件设计计算 . 41 模的设计计算 . 41 据凹模周界尺寸选择典型组合 . 42 定板的设计计算 . 42 料板的设计计算 . 43 位零件的设计计算 . 44 模的设计计算 . 45 带冲孔模其他零件的设计和选用 . 45 带冲孔模闭合高度的计算 . 45 力机的选择 . 46 他 . 47 6 结论与展望 . 48 论 . 48 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48 I 型 软管夹 冲压装配 工艺设计及 部分 模具设计 1 1 绪论 课题的意义目的 毕业设计是对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其 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 工作或 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 以我们需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 设计的技术要求 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 管夹 冲压 装配工艺 设计 及 部分 模具设计”专题是 “冲压装配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