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8371-1987 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是中国关于水稻种子产地检疫工作的一套规范性文件,旨在通过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水稻种子传播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种子质量。该规程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适用范围:本规程明确了其适用于国内生产并用于销售或调运的水稻种子,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水稻种子在入境前的检疫工作,确保种子源头无病虫害污染。

  2. 检疫对象:详细列出了需要重点检疫的水稻病害和虫害种类,如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确保这些对水稻生产有严重影响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3. 检疫程序

    • 田间检验:在种子生产田进行定期检查,观察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种子田的健康状况。
    • 室内检验: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利用显微镜、培养基等方法鉴定是否有目标病原体或害虫存在。
    • 处理与处置:对发现携带病虫害的种子田或种子批次,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销毁、热处理或药剂处理等,以消除病虫害风险。
  4. 检疫标准:确立了种子中病原体和害虫的允许限量,超过此限量的种子不得作为商品种子流通。

  5. 监督管理:强调了农业主管部门对水稻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监督职责,确保检疫规程得到有效执行,并规定了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6. 记录与报告: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详细记录检疫过程和结果,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发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8371-2009
  • 1987-12-09 颁布
  • 1988-07-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8371-1987_ 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_第1页
GB 8371-1987_ 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8371-1987_ 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71一87of 用无病良种、生长期间检查、必要的室内检验等,直到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书,。国家法律规定禁止随稻种、秧苗、植株残体等人为传播的危险病虫。et 一定隔离保护条件,见附录A),村庄较远的地势高操的地方。用麦草、棕叶等代替。5天用药剂防治1防串灌、深水淹灌、浸灌,及时晒田。、磷、钾要合理配比,1对发病田块和发病中心插上标记。间一旦发现病中心,立即拔除或齐泥割除病株,喷药控制,对周围田块也应喷药预防,特别是在暴风雨及淹涝之后,要立即喷药。5. 3病田稻种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郎1987一11一25批准1988一07一01实施371一875. 3. 1病田生产的种子要单收、单存,严防与无病种子混杂。有零星病叶)的种子必须经消毒处理后严格控制在病区使用(种子消毒处理方法见5. 2条)。稻草作燃料烧掉,或作其他灭菌处理。不得用病稻草捆秧和禁止带病肥料施入稻田。6检查、畦目测检查,发现可疑病斑,拔出病苗,进行鉴定。一次在拔节期;第二次在孕穆至抽穆阶段,多为病害流行时期,症状明显,易于识别;第三次在齐穆后至叶片枯黄前,结合种子纯度、质量检验同时进行。子田逐块、逐带检查(包括隔离区)。间症状识别(详见附录B)。可疑症状,采集标本带回室内鉴定。1细菌溢检查:切取病叶上病健交界处叶片组织约1毫米,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上盖玻片,静止1-2 手持扩大镜或低倍显微镜稍暗视野下检查,有云雾状菌液自叶脉涌出。玻璃杯一只,内盛清洁河沙约半寸深,加水湿润,再切取病叶组织约6. 6 端擂入河沙中,上端外露,加盖湿纱布,保湿12端切口处有混浊液或淡黄色菌珠形成。病叶茎部剪去,插入盛有红墨水(原液或加稀释)的玻管或广口瓶中,放在通风而温暖的地方,30 部染成红色,病部因导管内充满细菌,影响红墨水进入,仍为绿色或黄色。4分离培养检验:对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细菌学检验(详见附录C),噬菌体方法或免疫荧光检验方法检验种子带菌情况(详见附录D),了签发证书7. 1经最后一次田间检查后,未发现检疫对象的水稻种子,由当地检疫部门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叹见附录E),地检疫合格证”。7. 3种子部门凭“产地检疫合格证”371一87附录考件)叶枯病。1热水烫种:将稻种盛在箩筐内,先放到45的温水中预热3 即移入保持58的热水中浸泡10 稻谷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冷却再浸种催芽或晒干待播。800a4021000倍(或10%酸(化学纯)漫种36 :根据大田应用结果,浸种时间36 地应对不同品种作发芽试验后,方可应用)。3氮泛奄500 h(水温25附录充件)发期为暗绿色水演状半透明小斑点,很快在叶脉之间伸展,形成宽约1/3约1-4 扩大到宽1 10 为黄褐色。病斑上带有成串的黄色珠状细菌滋出,形小而量多。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融聚一起,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斑块,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胶多,色深,不易脱落。秧苗期即可见到典型症状。菌自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先产生黄绿色、水演状条斑纹斑点,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病、健组织界线明显,病斑数天后转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搞色。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的傍晚和清晨露点大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吐出混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胶珠状的细菌脓,干涸后硬结成粒,易脱落。在一些感病品种上,鞘最终亦呈干枯。株感病后,在秧苗生育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至4周内,然孔口、泌毒素破坏并堵塞抽导组织而引起秧田失水,整株雕葵。雕萎株发生前期,病菌的人侵点(叶尖水孔或伤口)上先出现水演状灰绿色急性型病斑,而后迅速沿主脉向下扩展至叶鞘,感病叶片及叶鞘很快干枯,甚至死亡脱落,7叶卷曲、形似螟害枯心,但只要把枯萎株拔起,剥开枯萎心叶,剖视病株假茎福变部位,并用手挤压断口,可见大视病株叶鞘内侧,亦常见有大量菌脓滋出。病菌如从茎部或断根以及自根点伸长的新根所穿破的鞘部伤口入侵时,部叶片或心叶都可因症状发展严重而先后卷曲;独发生或同时并发。病后呈淡黄至青黄色;而其他下位叶片呈正常绿色。在黄叶型的病叶上,一般难以检出细菌;但在感染的叶片下方的节间及假茎部则大量带菌,在尚未足以破坏茎节的输导组织时,仍能为幼叶供应少量养分,致使叶片呈半死不活的淡黄色状态。附录充件)水稻白叶枯病细菌和条斑病菌的分离方法与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相同,只是在培养基中以蔗糖代替葡萄糖,分离后的培养皿先在20温箱中培养,而菌落的出现一般都要3细菌的生理生化反映方面,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但有几个显著区别:(1)明胶液化:白叶枯病菌不能液化;条斑病菌能液化明胶。(2)牛乳培养:白叶枯病菌不能陈化,条斑病菌可以陈化。(3)阿拉伯糖发酵:白叶枯病菌不能利用,不产酸;条斑病菌可以利用而产酸。(4)白叶枯病菌对还原物质敏感,在2%葡萄糖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条斑病菌对还原物质不敏感,在200葡萄搪培养基上可以生长。(5)两者的血清反应和噬菌体反应各不相同。附录子的检验法(补充件)1检验时间:被检验稻种在收获后的三个月内进行。2样品的制备:多点取样稻种,经充分混合后随机称取10灭菌水20 泡并时常搅拌,半小时后吸取上层清液供侧定用,也可用粗撼纸过滤除去组织残余,取滤液测定。3指示菌液的制备:使用苏)和宁)两个菌株作混合指示菌(各地在检验本地种子材料时,也可用本地的菌种),要保证指示菌的纯度,指示菌要使用新鲜培养的,尤以斜面培养的为好,每毫升含菌量在9亿以上为好。在每管斜面菌种管中,加5 下菌苔,配制成细菌悬浮液,作测定用。4测定及计数:每个样品,加1 匀凝成平板后,放在25温箱中,培养10载各个培养皿中的噬菌斑数,然后再换算成每克种子内的曦菌斑数。1荧光杭体法检验水稻白叶枯病种操作程序1. 好收获后一年以内),脱壳备用。2将稻壳放在大试管内,加生理盐水10- 15 280h,壳水放离心管内,以1000 r/去沉淀物,44000 r/吸管弃去上清液,留底部富集菌液0干并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过1菌固定于载片。用115白叶枯抗血清盖满载片上细菌涂片区,将载片水平放在370湿30 磷酸缓冲液冲出多余的抗血清,然后阴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满涂片区,水平放37水溶箱30 磷酸缓冲液冲洗荧光抗体,阴干或吹风机吹干载片,备用。暗室内进行)无荧光镜油)。心地使镜头接触到玻片。细调螺旋使物镜缓缓上移,待目镜中较明亮时,注意观察在暗景载片上有黄绿色明亮菌体,选1。个点统计白叶枯菌体(短杆状,较粗肥)(种子带菌量与田间发病关系须进一步研究释抗血清和荧光抗体用018%灭菌的生理盐水。0缓冲甘油(无荧光镜油的代用品)5份甘油(一级规格)+ 1份浓度。磷酸缓冲液混匀,放冰箱内保存。0. 01 M 0磷酸缓冲液配方原液:0.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