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法要点第一、二、三章(1)_第1页
1民法要点第一、二、三章(1)_第2页
1民法要点第一、二、三章(1)_第3页
1民法要点第一、二、三章(1)_第4页
1民法要点第一、二、三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 民法两大规则:私法自治、交易安全 物权法的目的是“物尽其用” 合同法的目的是“促进交易” 担保法的目的是“保护债权”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制定目的 F1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F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性:一是取得主体资格条件上平等; 二是主体地位平等。法律权利和能力平等, 无特权。 ;三是意志平等 ; 四是法律保护平等 人身关系 (1)非财产性 (2)专属性 (3)固有性(必备性) 人格、身份 调整对象 财产关系 (1)地位平等 (2)意思表示自由 (3)等价有偿 一、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我国境内的一切人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是指民法在什么地域内具有法律效力。 F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 除外。适用范围以属地法为原则, 三、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1、民法从生效到失效的时间。 2、溯及力 民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即新公布的民事法律只适用于该法生效后所发生的民事关系。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赋于新法以溯及以往的效力。人民法院对继承法生效前已经受 理、生效时尚未审结的继承案件,适用继承法,这就使得继承法在特定情况下具有了溯 及力。 民法的适用范 围 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民法精神,反映民事关系的本质与规律,其效力贯穿民法始终的民法根 本规则。即民法中最高层次的价值准则。 二、功能(作用) 民法基本原则是各项民事制度和民事法律规范的基础和依据, 1. 立法准则 2. 行为准则 3.审判准则 4. 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平等原则 F3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体现: 1、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 3、平等协商(各自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 4、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自愿原 则 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F4 F5 F6 公平原 则 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1.、主观上:持有诚信、善意态度的要求,反对一切“恶性” ; 2、客观上:民事活动以诚实信用的方式进行。 反对任何欺诈、不守信用的行为; 3、是现代民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民法精神,利益平衡, 自己获得利益的同时应维持 A、当事人之间的利益;B、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诚实信 用原则 之间的平衡的原则。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 与公平原则一样,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 4、司法、立法中(见书上) 公序良俗 F7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 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的公序,是指为了调整当事人间的契约关系,而对经济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 良俗,即善良风俗,通说:为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是特定 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 禁止权利滥用原 则 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的平衡。超过正当界限即构成滥用 权利滥用的法律效果 1、 权利本身不受影响,仍可合法发生行使。 例外:我国土地管理法 专利法有剥夺或限制权利自身的规定。剥夺权利滥用 者的权利。 2 、不发生权利行使之效果。 3 、如造成损害,追究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 4 、对继续性权利滥用行为,得请求停止。对危险性行为,可请求危险预防。 第三节、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是民法所确认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是一定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一) 是社会关系,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二) 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 (三) 是国家以强制力量保证其实现的社会关系,它是由国家所确认的,在当事人间形成的民事权利 和义务关系。 (四) 当事人地位平等。 (五) 主要是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的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 体 就是参与民事关系的当事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还包括国家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 【要注意: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 体 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1) 物:能满足人的需要,能够被人支配或控制的物质实体或自然人。 2) 行为:作为客体的行为特指能满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也称给付。 3) 智力成果:人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知识产权的客体。 4) 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 容 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三)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简称法律事实,是符合民事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根 据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将其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 事件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 1、自然事件: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自然原因 (1)人的出生、自然死亡。生病 (2)自然灾害。引起投保人索赔的权利和保险公司理赔的义务。 (3)天然孳息的产生 (4)时间的经过。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如时效届满后,就导致权利人丧失其权利, 其与义务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可消灭。 2、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 事件的原因与人的行为有关,但事件本身却与人(当事人)的意志无关。有: (1)战争、罢工、动乱等。 (2)人为事故。比如纵火、失火,生产事故等等。 (3)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 (4)人的失踪。 表意行为 表意行为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1)表意行为: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 行为。是最主要的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行为 (2)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基于法律规定。当事人实施的意思通知、观念通知、 感情表示等。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4)无效的民事行为 (5)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行为 (根据 行为人 的意思 表示和 目的是 否明确) 非表意行为 非表意行为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效果的意思表示,客观上引起 法律效果发生的行为。 当事人无须进行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 (1)事实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目的,但依照法律的规 定,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发生的行为。拾到钱包 (2)侵权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事实行为:无此要素,行为目的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在于意思表示; 事实行为: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几个客观事实的总和。 (四)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与民事权利紧密相列的概念是民事义务、民事责任。三者的逻辑联系在于:有民事权利,必有相应的民事 义务,反之亦然;违反民事义务,必然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三个概念及其分类,即是学习民法的基本 概念,也是民法的基本常识。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法律赋予主体享有一定的 民事权利,实际上是确定人们享有利益和实现某种利益行为的范围或限度。在法定限度内,权利主体可以 依自己的意志享有某种利益,或者依自己的意志去实现某种利益,由此表现出权利的意志因素,反映出权 利人的行为自由。 民事权利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自己有权。 权利人有权在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利益或意愿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 二是要求义务人。 权利人有权在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要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便实现权利人 的某种利益。 三是救济权。 权利人有权在自己的民事权利遭受侵害或者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请求人民法院给予法律保护。 分类 1) 人身权、财产权、综合性权利 2) 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3) 绝对权、相对权 4) 主权利、从权利 5) 原权利、救济权 救济 1) 公力救济:权利人通过行使诉权,诉请法院依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保护自己权利的措 施。 1、确认之诉。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确认有争议的民事权利归属、性质或是否存在、是否有效 的诉讼。如,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 2、给付之诉。主体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某给付义务,以实现自己的某种利益 的诉讼。如,请求交付买卖标的物。 3、形成之诉。主体请求法院依照审判程序改变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民 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消灭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如请求分割共有财产。 2) 自力救济: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强制他人捍卫自己权利的行为,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 为。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 3、自助行为 人身权、财产权与综合性权利 这是以权利内容的性质为标准所作的分类。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不具有专属性;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 身份权,具有专属性。 所谓综合性权利是指由财产权与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类权利,其内容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人身利益, 专属性也不十分强烈。这类权利有三个:【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性质) 】 、 【继承权(就其 内容属财产权,但通常基于身份关系而取得) 】和【社员权(如公司股东的股东权、合作社的社员权、建 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业主权等) 】 。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 是典型的绝对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物、人身利益与智力成果)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 典型者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所谓的侵权,就是指侵犯支配权】 其特点是:(1)客体是特定的;(2)权利主体是特定的;(3)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4) 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作为;(5)具有排他效力。 支配权常常是确认之诉的对象。 请求权 是典型的相对权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其特点是:(1)具有相对性;(2)具有非公示性;(3)大多表现为实体权利。 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权利的内容(权能) 。 请求权与债权的关系是: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内容,但债权又不限于请求权,债权的权能除了 请求权之外,还包括“选择、解除、终止等权能” 。 请求权既然可以是某权利的内容,说明它是基于基础权利而发生的,有基础权利,才能有请求 权。请求权因基础权利的不同可分为:物权请求权、债权的请求权、占有保护的请求权、人格 权和身份权法上的请求权、知识产权法上的请求权。 一般认为,诉讼时效适用的对象是请求权(只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和继承法上的请求权) 请求权与诉权的关系是:请求权是诉权产生的基础,但请求权本身不等同于诉权:请求权具有 可诉性,因此只有当事人进入诉讼领域之后,请求权确实派生出诉权,诉权正是请求权在诉讼 上的表现。 形成权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单方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形成权必须通过 行使才能产生效力,否则虽然权利人享有权利,但法律关系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形成权的行使 不以相对人的同意为要件,需在法律规定的除斥期间内行使,否则权利消灭。除斥期间:A 法 律规定,B 当事人约定;C 在合理期间内行使。 (合同法第 95 条) 。 行使规则:一是不得附任何条件或期限(见合同法第 99 条第 2 款) ,二是一经行使不得撤 销。 (1)形成权具有下述特点: 1) 形成权的行使表现为单方行为: 2) 单方意思表示一经到达对方即为生效(因此,行使形成权的意思表示可以撤回但不得撤 消) ; 3) 效力的产生不需要另一方作出某种辅助行为或共同的行为; 4) 形成权不能与所依附的原权利分割而单独转让; 5) 形成权的存在有一定的除斥期间(合同法第 95 条) 。 (2)形成权的分类: 1) 财产法上的形成权与身份法上的形成权。 2) 法定形成权与约定形成权。大多数形成权为法定形成权;约定形成权如约定的合同解除 权(见合第 93 条第 2 款) 3) 通过诉讼行使的形成权与非通过诉讼行使的形成权。 4) 形成权还可以分为:发生形成权,变更形成权,消灭形成权。 抗辩权 又称异议权,是指对抗对方的请求权的权利。可以说.,请求权是矛,抗辩权是盾,抗辩权的功 能在于延缓请求权的行使或使请求权归于消灭。 (1)抗辩权的特征: 1) 其行使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没有请求权的行使,抗辩权自无必要行使。 2) 抗辩权只能由法律明确规定而产生,约定的抗辩事由只能产生合同的权利,而不是抗辩 权。 3) 抗辩权为私权,是否行使完全由当事人来决定,不主动援引者视为放弃;法官不得主动 依职权审查抗辩权是否存在。 4) 抗辩权的行使有一定的期限限制,该期限要么由法律规定,要么推定为合理期限,但抗 辩权没有自己独立的行使期间,因为抗辩权是依附于请求权而发生的,如果对方请求权 合法成立,则抗辩权也就合法成立,如果对方的请求权不合法,则抗辩权也无必要行使。 (2)根据不同的标准,抗辩权可以分为不同类别: 1) 实体法上的抗辩权与程序法上的抗辩权: 2) 永久性抗辩权与延期性抗辩权: 【抗辩权的作用在于“对抗” 而非否认对方的权利。抗辩权的行使以请求权存在且提出请求为前 提。在未提出请求权的情况下,抗辩权无从行使。故而,在权利已消灭的情况下,不适用抗辩 权。如甲欠乙 1 万元,一年后甲已偿还,后乙又要求甲再给付 1 万元,甲予以拒绝,否认自已 欠乙 1 万元的债务。这在性质上可称否认权,不属于抗辩权。 】 绝对权与相对权 这是以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所作的分类。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 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由于绝对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故又称对世 权。相对权是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并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最典型者莫过于债权。 由于相对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故又称对人权。二者的相对区别在于: 1) 绝对权的义务人不特定;相对权的义务人特定。 2) 绝对权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不对应,权利人享有权利但无义务,义务人负有义务但不因此而享 有权利;在相对权的法律关系中,双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性。 3) 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在遭受侵害时可以针对任何第三人提出主张与提起诉讼;但相对权只能是针对 特定人产生效力的权利。 4) 绝对权大多是公开的,故适用权利公示原则,并应当受到侵权法的保护;相对权都是一种不公开的 权利,仅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具有约束力,故不具有公示性,所以债权人一般不得向第三人主张侵权 责任。 绝对权受到侵害,其救济方法首先要考虑恢复原状,而后才是赔偿损失的应用;而对相对权的侵害通常采 用损害赔偿的补救方式。 主权利与从权利 根据民事权利之间的主从关系可以将民事权利作此分类。 主权利是指在相互关联的几项民事权利中,不依赖于其他权利即可独立存在的权利,也称独存权;从权利 则是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又称附属权,如为担保债权实现而设定的担保物权,就是相对 于主债权的一种从权利。可见,主权利与从权利是一对相对的法律概念,只有在具有主从关系的法律关系 中才存在这种划分。主权利是从权利的基础与前提,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而存在。所以,从权利随主权利 成立而成立、生效而生效、变更而变更、转让而转让、消灭而消灭(可参见担保法第 52、73、88 条) 。 权利人不能在转让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保留从权利,也不能在抛弃主权利的情况下而单独享有从权利。 原权利、救济权 在基础权利受到侵害时,援助基础权利的权利为救济权,而基础权利则为原权。民法上有所谓“无救济则 无权利”之说,救济权是原权的保障,否则权利就难以实现。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规定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满足权利 人利益的法律拘束。民事义务是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行为限制的界限。对民事义务的分类主要有 以下几种: 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以民事义务发生的根据为标准,民事义务可分为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法定义务 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民事主体应负的义务。约定义务是由当事人协商确定的 义务。约定的义务不违法即受法律保护。 基本义务与附随义务 在合同法中,以义务基础不同,分为基本义务与附随义务。基本义务是根据合同 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所产生的给付义务,包括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附随义务 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 应当承担的照顾义务、通知义务、协助义务等。 民事责任是违反约定或者法定义务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狭义的民事责任,即是民事义务,广义民事责任还 包括适用强制执行的公力救济。 特征 1) 民事责任是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 2) 民事责任属于公力救济。 3) 民事责任的效果,是救济权人得以公力救济方式诉请执行机关予以强制执行。 分类 根据责任发生根据的不同,民事责任可以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 一、合同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合同附随义务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 责任。 二、侵权的民事责任 又称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不法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1)一般侵权责任而言,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才能构成:(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即必须在客 观上造成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2)行为具有违法性,如因合法行为造成损害,则行为人不承担 责任;(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