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_第1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_第2页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人力资源专业 姓名陈丽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最为社会所需要的生产部 门。这就不仅需要建立消费品市场,还必须培育要素市场,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作为要 素市场之一的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严重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 置,而且大大落后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成为市场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尽快建立和 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其发育和演变过程 中的特色以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并试提出推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历史要求。 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平等主体的劳动力供求双方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综合,是价值规律 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功能和外部表现。外部表现指劳动力市场的 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体系、服务手段等市场载体,内部表现为市场机制。在中国,劳动力市 场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此之前,理论界特别是经济部门在涉 及这一领域的问题时,往往用“劳务市场” 、 “劳动市场” 、 “劳动就业市场”等模糊概念加 以概括。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 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5 年 1 月 6 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 13 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其中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92184 万人,占 7092。2004 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 口为 76823 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 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 家之一。 2004 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 75200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 26476 万人,占 352,乡村就业人数为 48727 万人,占 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 新增劳动力 700 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 2 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 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 1000 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 89的情况下,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800900 万个;200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827 万人,登记失业 率为 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 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的劳动 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 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 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 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 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 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 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中国 6 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01 年 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 11 年) 。事实 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 2003 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 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 152,初中 133,高中 97,大学及以上为 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 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 ,就业 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2004 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 35269 万人、 16920 万人和 23011 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 469,225和 306。2004 年我国一、 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 152,529和 319。就业结构与的比 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总量的 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 469。加快 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 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就业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 传统产业如农业、采 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 3就业的 所有制分布及其变化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部门的 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4非正规就业人数庞大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 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 生产或服务单位” ;目前我国还没有按照这一分类进行的官方统计,但初步估计,中国城镇 的非正规就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根据 2002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 66 个城市的抽样 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 70008000 万人。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 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规模庞 大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 。 5流动就业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 12 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其中跨省流 动就业人数约 6000 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 就业, (约 1 亿) ,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 40。目前农民 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 近 60、建筑业的 80、服务业的近 50。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 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 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 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国 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7 年第二季度,对全国 99 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 99 个 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 1.47 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 56.4%; 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 )5126 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 58.9%。99 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 373.3 万人,进入劳动力 市场的求职者约 386.8 万人,求人倍率约为 0.96。全国 99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 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 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 2.6%、31.5% 和 65.9%。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 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5.1 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相比上升了 5.2 个百分 点。 2.从行业需求看,65.8%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 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上四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 23.7%、18.7% 、11.2%和 12.2%;此外,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较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 5.6%和 7.2%。与上季度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了 3 个百分点,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4.3 个百分点。 3.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 95.7%,机关、事业 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 0.9%,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 3.5%。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 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 78.5%,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 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 28.8%、17.1% 和 11.7%;此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 求比重为 5.1%;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为 6.9%;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9.5%;国 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 8.2%。 4.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 55.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 20.4%(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 35%),就 业转失业人员占 18.7%,其他失业人员占 16.2%;此外,求职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比 重为 28%,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均为 14%。 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 业青年和其他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上升了 1.5 和 4 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 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 3.8 个百分点。此外,与上季度相比,外埠人员、本市农村人员 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下降了 3.2、2 和 2.1 个百分点。 5.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 依然供不应求。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 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 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其求人倍率分别为 2.08、1.96、1.71。 6.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 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而营业人员、公路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及有 关人员、行政事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我国劳动就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劳动力流 动明显加快;二是结构性待业更加突出 ;三是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劳动就业面临的这种新 形势,要求我们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