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 家 森 林 资 源 连 续 清 查 主 要 技 术 规 定 (修订版)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2003 年 10 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 .1 第二条 调查周期 .1 第三条 调查总体 .1 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 .1 第五条 复位精度 .2 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 .3 第二章 技术标准 3 第七条 土地类型(地类) 3 第八条 植被类 型 .7 第九条 湿地类型 .8 第十条 土地退化 .10 第十一条 森林分类 .13 第十二条 区域划分因子 .18 第十三条 地形因子 .20 第十四条 土壤因子 .22 第十五条 树种(组)划分 .23 第十六条 龄组划分 .24 第十七条 森林结构 .25 第十八条 森林分级 .25 第十九条 森林健康 .28 第二十条 地类变化原因 .29 第二十一条 其它样地因子 .31 2 第二十二条 样木因子 .34 第二十三条 其它标准 .36 第三章 调查方法 36 第二十四条 基本方法 .36 第二十五条 面积测定 .36 第二十六条 固定样地布设 .37 第二十七条 固定样地标志 .37 第二十八条 固定样地调查 .37 第二十九条 样地每木检尺 .43 第 三十 条 其它因子调查 .44 第四章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5 第三十一条 调查记录检查 .45 第三十二条 数据输入 .46 第三十三条 逻辑检查 .46 第三十四条 立木材积表 .47 第三十五条 统计数据预处理 .47 第三十六条 森林资源现状及精度 .49 第三十七条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50 第三十八条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表 .53 第五章 质量检查 57 第三十九条 质量管理 .57 第 四十 条 检查内容 .58 3 第四十一条 检查数量 .60 第四十二条 检查方法 .60 第四十三条 质量评定 .61 第六章 成果与使用 62 第四十四条 调查 成果 .62 第四十五条 成果使用 .63 附件: 1 样地调查记录表 2 成果统计表 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 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 简称省)为总体,通过对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复查 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它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 规划、计划, 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 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 长动态;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全国以及各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 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是: 一、制定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方案及实施操作细则; 二、进行样地设置及调查; 三、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四、进行资源统计、分析及评价; 五、提供各省及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 六、建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条 调查周期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省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每年开展国家森林资源 连续清查的省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要求当年开展复查,当年年底向国家林业局 上报复查成果。 第三条 调查总体 2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要求以全省范围为总体进行调查。当省内的森林资源分布 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小时,应 以全省为一个调查总体;当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 异比较大时,可在一个省内划分若干个副总体。但所划分的副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 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 以全省范围作为 个总 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即 为该省的抽样精度(按 95%可 靠性);一个省划分为若干个副总体时,要将各副总体按分层抽样进行联合估测得 到全省的抽样精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抽样精度要求 (一 ) 有林地面积:凡森林覆盖率 10以上的省为 95以上;覆盖率 10以下 的省为 90以上。 (二 ) 人工林面积:凡人工林面积占林地面积 5以上的省为 90以上,其余各 省为 85以上。 (三 ) 活立木蓄积:凡活立木蓄积量在 5 亿立方米以上省份为 95以上,北京、 上海、天津市为 85以上,其余省份为 90以上。 二、活立木蓄积量消长动态精度 (一 ) 总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在 5 亿立方米以上 为 90以上,其余各省 为 85以上。 (二 ) 总消耗量:活立木蓄积量在 5 亿立方米以上 为 8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 具体规定。 (三 ) 活立木 净增量,应作出增减方向性判断。 第五条 复位精度 一、固定样地复位率 3 要求达到 98以上。样地复位标准为:样地四个角桩、坑糟、四条 边界及样地 内树木编号和检尺胸径位置完全复位。但考虑到有些地区固定样地在复位时还会 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除按上述要求外,还可根据下列标准来确定: l.复位时能找到定位树或其它定位物,确 认出样 地的一个固定标桩(或土坑)和 一条完整的边界,分辨出样地内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并通过每木检尺区别 出保留木、进界木、采伐木及枯损木等,可以作 为样 地复位。 2.前期样地内的林木已被采伐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能确认(如利用前期的 GPS 坐标)原样地落在采伐迹地内时,可定为复位样地。 3.对于落在大面积无蓄积的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经济林和非林地内的固定 样地,复位时虽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仍能确 认其样地位置不变时可以作为复位样 地。 4.对于落在急坡和险坡,不能进行周界测设的固定样地,复查时能正确判定两 期样点所落位置无误,且地类、林分 类型的目测也无误时, 视为复位样地。 二、固定样木复位率 要求达到 95以上。样木复位标准为:凡固定样地内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 尺位置能正确确定,并经胸径复测,前期 树种、胸径均无错测为复位样木。考虑到 特殊情况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时也定为样木复位: 1.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或枯死者为复位样木。 2.样木编号能确认,但因采脂、虫害、火灾因素,引起间隔期内胸径为负生长的 样木,视为复位样本。 3.样木编号已不能确认,但依据样木位置图,按 样木与其周围样木的相互关系 及树种、胸径判断,能确定为前期对应样木者,为复位 样木。 4 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 1.引点定位:标桩位置在地形图上误差不大于 lmm,引点至样地的测量距离误 差小于 l%,GPS 坐标误差不得超过 10m。 2.周界误差:新设或改设样地闭合差小于 0.5%,复位样地周长误差小于 1%。 3.检尺株数:大于或等于 8cm 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小于 8cm 的应检尺 株数,允许误差为 10%,最多不超 过 3 株。 4.胸径测量:胸高直径等于或大于 20cm 的树木,测径误差小于 1.5%,胸径小 于 20cm 的树 木,胸径测量误差小于 0.3cm。 5.树高测量:当树高为 10m 以下时小于 3%,10m 以上时小于 5%。 6.地类、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应有错。 第二章 技术标准 第七条 土地类型(地类) 一、类型划分 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而划定的类型,包括 林地和非林地 2 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 12 个二级地类, 25 个三级地类。见 表 1。地 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 0.067hm2(1 亩)。 二、技术标准 (一 ) 林地 表 1 地类划分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代码 乔木林 111 红树林 112有林地 竹 林 113林地 疏林地 120 5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131灌木林地 其它灌木林 132 未成林造林地 141未成林地 未成林封育地 142 苗圃地 150 采伐迹地 161 火烧迹地 162无立木林地 其它无立木林地 163 宜林荒山荒地 171 宜林沙荒地 172宜林地 其它宜林地 173 25度以上农地 211农地 25度以下农地 212 牧地 220 水域 230 未利用地 240 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 251 工矿建设用地 252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 253 交通建设用地 254 非林地 建设用地 其它用地 255 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郁闭度 0.20 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 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 乔 木林:由乔木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 行距4m 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 10m 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 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 带的带距8m 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 到 0.20,但生 长稳定(人工造林 35 年后或飞播 57 年后),保存率达到 80%以上 人工起源的林分。 (2) 红树 林:生 长 在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海 岸 潮 间 带 或 海 潮 能 够 达 到 的 河 流 入 海 口 ,附 着 有 红 树 科 植 物 或 其 它 在 形 态 上 和 生 态 上 具 有 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 竹林:附着有胸径 2cm 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6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郁闭度在 0.100.19 之 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包括采取人工措施)矮化成灌木 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起防护 作用,连续 面积大于 0.067hm2、覆盖度在 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 在 2 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 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为两条 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 时按片状灌木林 调查。 (1) 国家特 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的其它灌木林地。 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 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 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 85%以上,其中年均等降水量线 400mm 以下地区造林成 活率为 70%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 3000 株/hm 2 以上或 飞播治沙成苗 2500 株/hm 2 以上,且分布均匀。 (2) 未成林封育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 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表 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单位:年 400mm 年降水量以上地区 南 方 北 方 400mm 年降水量 以下地区营造方式 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封山育林 5-8 3-6 5-10 4-6 8-15 5-8 飞播造林 5-7 4-7 5-8 5-7 7-10 5-7 7 直播 3-8 2-6 4-8 3-6 4-10 4-8人工 造林 植苗、分殖 2-5 2-4 2-6 2-5 3-8 3-6 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 树种取下限;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青藏高原参照 北方地区。 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 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 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1)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 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 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 火 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 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 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 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 林 更 新 达 到 成 林 年 限 后 ,未 达 到 有 林 地 、灌 木 林 地 或 疏 林 地 标 准 的 林 地 ; 已经整地但 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 需要不开发利用的土地。 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以下三类: (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 标准, 规 划为林地的荒山、荒( 海)滩、荒沟、荒地等。 (2)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 标准,造林 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3) 其它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 (二) 非林地 8 指林地以外的农地、牧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1.农地:包括耕地、轮休地。区分为坡度 25 度以上(含 25 度)和 25 度以下两部 分。 2.牧地:草地、放牧地。 3.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 4.未利用地:包括雪山、沼泽地、 悬崖、沟壑、岩石裸露地等。 5.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以下五类: (1) 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 地。包括: 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集材道、运材道; 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野 生 动 植 物 保 护 、护 林 、森 林 病 虫 害 防 治 、森 林 防 火 、木 材 检 疫 设 施 用 地 ; 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2) 工矿建设 用地:指工厂、矿山建设用地。 (3) 城乡居民建 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4) 交通用地:指各类公路、铁路交通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含林业辅助生 产设施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 (5) 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水利设施、旅游设施、 军事设 施等。 第八条 植被类型 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调查记载到植被型(组合型),见表 3。 9 表 3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与代码表 类别 植被型组 植被型 代码 备 注 1寒温性针叶林 111 分布于寒温带或其它带有一定海拔高度地区, 主要由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树种组 成的针叶林。 2温性针叶林 112 分布于暖温带地区平原、丘陵、低山以及亚热带、热带中山的针 叶林。 3温性针阔混交林 113 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 4暖性针叶林 114 分布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平地的 针叶林。 5暖性针阔混交林 115 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 6热性针叶林 116 分布于热带丘陵平地及低山的针叶林。 1针叶林 7热性针阔混交林 117 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 1落叶阔叶林 121 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落叶成分所占比例在 80%以上。 2常 绿 、落 叶 阔 叶 混 交 林 122 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落叶或常绿的比例不应相差 20%。 3. 常绿阔叶林 123 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常 绿 成分所占比例在 80%以上。 4硬叶常绿阔叶林 124 以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森林,叶绿色革质坚硬,叶缘常具尖刺或 锐齿。 5季雨林 125 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 一种森林类型,特征是干季部分或全部落叶,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6雨林 126 分布于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 种类组成的高大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 7珊瑚岛常绿林 127 分布于珊瑚岛屿上的热带植被类型。 8红树林 128 分布于热带海漫滩由红树科和其它科中具有红树科性质的树种组成的森林。 自 然 植 被 2阔叶林 9竹林 129 由竹类植物组成的森林。 (续表 3) 类别 植被型组 植被型 代码 备 注 1常绿针叶灌丛 131 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针叶灌木构成的灌丛。 2常绿革叶灌丛 132 由耐寒的、中旱生的常绿革叶灌木 为建群层 片,苔藓 植物为亚 建群层片组成的常 绿革叶 灌丛。 3落叶阔叶灌丛 133 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 4常绿阔叶灌丛 134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地区由常绿阔 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 3. 灌丛 和灌草丛 5灌草丛 135 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其中散生有灌木的植物群落。 1草原 141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4草原和 稀树草原 2稀树草原 142 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大面积的热带草地,混 杂 期间还生 长着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的孤立乔木。 1荒漠 151 在具有稀少的降雨和强盛蒸发力而极端干旱 的、强 度大 陆性气候的地区或地段上所生长 的以超旱生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主的群落。 自 然 植 被 5.荒 漠 (包 括 肉 质 刺 灌 丛 ) 2肉质刺灌丛 152 西南干热河谷以肉质、具刺的仙人掌和大戟 科植物组成的灌丛。 10 6.冻原 1高山冻原 161 高海拔寒冷、湿润 气候与寒冻土壤条件下 发 育的,由耐寒小灌木、多年生草类、藓类和地 衣构成的低矮植被。 1. 高山垫状植被 171 在高海拔山地由呈垫状伏地生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 7高山 稀疏植被 2. 高山流石滩稀疏 植被 172 分布于高山植被带以上、永久冰雪带以下, 由适应冰雪严寒生境的寒旱生或寒冷中旱生 多年生轴根性杂类草以及垫状植物等组成的 亚冰雪带稀疏植被类型。 8. 草甸 1.草甸 181 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 1.沼泽 191 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9.沼泽和 水生植被 2.水生植被 192 生长在水域环境中的植被类型。 1大田作物型 211 旱地或水田以农作物为经济目的。1草本 类型 2蔬菜作物型 212 以蔬菜为经济目的。 1经济林型 221 除果树外的经济林人工植被。 2果园型 222 以生产水果为目的的经济林人工植被。2木本 类型 3其它人工林型 223 除经济林外的其它人工林植被。 1农林间作型 231 农作物和除果树外的其它树种间作。 栽 培 植 被 3草本木 本间作类 型 2农果间作型 232 农作物和果树树种间作。 第九条 湿地类型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 带,带有 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 水深不超过 5m 的海域。沼泽、 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 及低潮时水深浅于 5m 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调查范围包括面积 8 公顷以上的面状湿地(如湖泊、沼泽等)和宽度 10m 以上、 长度 5km 以上的线状湿地(如河流、灌渠等)。 湿地类型划分为 5 大类 38 个小类,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 1.近海及海岸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 5m 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海水浸湿地 带。 (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5m 的永久浅水域 ,植被盖度30,包括海 湾、海峡。 (2)潮下水生 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洋草地。 11 (3)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 75以上是岩石,植被盖度小于 30的硬质海岸,包 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包括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 (5)潮间 沙石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 砾石 为主。 (6)潮间 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7)潮间盐 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 (8)红树 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9)海岸性咸水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泻湖。 (10)海岸性淡水湖:与海水相连的通道已经阻隔,逐渐形成了淡水湖,包括淡 水三角洲泻湖。 (11)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河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 间的永久性水域。 (12)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 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 2.河流湿地:宽度 10m 以上、长度 5km 以上的河流。 (1)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 (2)季节 性或间歇性河流。 (3)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 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3.湖泊湿地 (1)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 (2)季节 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3)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泊。 12 (4)季节 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4.沼泽湿地 (1)藓类 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的泥炭沼泽。 (2)草本沼 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3) 沼泽化草甸: 包 括 分 布 在 高 山 和 高 原 地 区 的 具 有 高 寒 性 质 的 沼 泽 化 草 甸 、 冻 原 池 塘 、融 雪 形 成 的 临 时 水 域 。 (4)灌丛 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5)森林沼 泽:以乔木为主的沼泽,植被郁闭度0.20。 (6)内陆盐 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 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 量达 0.6以上,植被盖度30。 (7)地热 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8)淡水泉或 绿洲湿地。 5.人工湿地 (1)蓄水区:水库、 拦河坝、水 电坝。 (2)运河、 输水河。 (3)淡水养殖 场。 (4)海水养殖 场。 (5)农用池塘:包括小型水池。 (6)灌溉 用沟、渠。 (7)稻田、冬水田:一季和多季水稻田。 (8)盐田:包括晒盐池、 盐水泉。 (9)采矿 性积水区包括:砂、砖、土坑、取土坑、采矿地。 13 (10)废水处理 场所。 (11)城市性景 观和娱乐水面。 第十条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 旱和亚湿润地区的雨浇地、水 浇地或草原、牧 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 表 4 湿地类型代码表 湿地类 湿地型 代码 湿地类 湿地型 代码 浅 海 水 域 101 藓类沼泽 401 潮下水生层 102 草本沼泽 402 珊瑚礁 103 沼泽化草甸 403 岩石性海岸 104 灌丛沼泽 404 潮间沙石海滩 105 森林沼泽 405 潮间淤泥海滩 106 内陆盐沼 406 潮间盐水沼泽 107 地热湿地 407 红树林沼泽 108 沼泽 湿地 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408 海岸性咸水湖 109 蓄水区 501 海岸性淡水湖 110 运河、 输 水河 502 河口水域 111 淡水养殖池塘 503 近海 及 海岸 湿地 三角洲湿地 112 海水养殖场 504 永久性河流 201 农用池塘 505 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202 灌 溉用沟、渠 506河流湿地 泛洪平原湿地 203 稻田、冬水田 507 永久性淡水湖 301 盐田 508 季节性淡水湖 302 采矿性积水区 509 永久性咸水湖 303 废水处理场所 510湖泊湿地 季节性咸水湖 304 人工 湿地 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 511 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一、荒漠化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 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按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划分以下主要荒漠化类型: 14 1.风蚀: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地表土壤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 地表的磨蚀作用。 2.水蚀:指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 3.盐渍化:指地下水、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引起 的土壤生产力下降。 4.冻融: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 用。 5.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 严重侵蚀,基岩大面 积裸露, 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石漠化是南方山地 荒漠化的特殊形式,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 表 5 荒漠化类型代码表 荒漠化类型 风蚀 水蚀 盐碱化 冻融 石漠化 代 码 1 2 3 4 5 二、沙化类型 沙化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以沙质地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沙化土地划分为以下七大类: 1.流动沙地(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小于 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 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 2.半固定沙地(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 10至 29(草本、灌木植被 盖度10%但30,或乔木郁闭度50) 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 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3.固定沙地(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30(草本、灌木植被盖度 15 30,或乔木郁闭度50) ,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 固定沙地分为: (1) 人工治理沙地:植被起源为人工造林(草灌)、封育或飞播,植被盖度西北 五省区和内蒙古及西藏在 40以上或其它省区 50以上,地表稳定,基本无风沙 流活动。 (2) 全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植被盖度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及西藏在 40以上或其它省区 50以上的,地表稳定,基本无风沙流活动。 (3) 其它固定沙地:上述以外的固定沙地。 4.沙化耕地: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经常受风沙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 沙质耕地。 5.风蚀劣地:指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土林、白砻墩和粗化土地等风蚀地。 6.戈壁:指干旱地区地表被砾石覆盖,植被稀少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 7.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面积在15% 以内)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有沙化倾向,能就地起沙的土地。 表6 沙化类型代码表 沙化类型 代码 沙化类型 代码 流动沙地(丘) 10 其它固定沙地 33 半固定沙地(丘) 20 沙化耕地 40 固定沙地(丘) 30 风蚀劣地 50 人工治理沙地 31 戈壁 60 全固定沙地 32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70 三、其它土地退化因子 (一)覆沙面积 比:流沙覆盖地表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比例。 (二)土壤侵蚀 面积比:由于降雨所致的土壤侵蚀面积(或冲积土壤面积)占样地 面积的比例。 16 (三)盐碱斑面 积比:由于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生长植被的土地面积占 样地面积的比例。 (四)岩石裸露面 积比:由于地表土壤被水冲刷干净,母岩完全暴露于地表的面 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 第十一条 森林分类 一、 森林(林地)类别 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 (一)生态公益林 (地):以保 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 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 为主要经营 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 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 (1) 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 规定划定,并 经国务院林 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 执行林策发200188 号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2) 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 规定划定, 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2.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 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国家公益林 (地) 按照生态区位 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 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 (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 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17 表 7 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代码表 事权等级 保护等级 项目 国家公益林 地方公益林 特殊 重点 一般 代码 10 20 1 2 3 二、林种 (一)林种划分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 5 个林种、23 个亚林种,见表 8。 表 8 林种分类系统表 森林类别 林种 亚林种 代码 水源涵养林 111 水土保持林 112 防风固沙林 113 农田牧场防护林 114 护岸林 115 护路林 116 防护林 其它防护林 117 国防林 121 实验林 122 母树林 123 环境保护林 124 风景林 125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126 生态公益林(地) 特种用途林 自然保护林 127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 231 速生丰产林 232用材林 一般用材林 233 薪炭林 薪炭林 240 果树林 251 食用原料林 252 林化工业原料林 253 药用林 254 商品林(地) 经济林 其它经济林 255 注:代码的第一位为“森林类别” 的代 码;第二位为“林种”代码;第三位 为“亚林种”代码。 (二)技术标准 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8 (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 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下 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流程在 500km 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 级支流两岸山地 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流程在 500km 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 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 以内; 大中型水 库与湖泊周 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 1000m 以内, 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 250m 以内; 雪线以下 500m 和冰川外围 2km 以内; 保护城镇饮 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表 9 水库与湖泊等级划分标准 水库与湖泊等级 项 目 大 型 中 型 小 型 蓄水量(万 m3) 10000 10009999 1000 (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 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东 北地区 (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 25 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 度在 35 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 45 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 失的; 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 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 质结构疏松 19 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主要山脊分水岭两 侧 各 300m 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3) 防 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 护耕地、果 园、经济 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 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强度风蚀 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 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与沙地交界 250m 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 100m 以外的; 海 岸 基 质 类 型 为 沙 质 、泥 质 地 区 ,顺 台 风 盛 行 登 陆 方 向 离 固 定 海 岸 线 1000 m 范围内,其它方向 200m 范围内的; 珊瑚岛常 绿林; 其它风沙危害 严重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 农 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 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 为 农田牧场防护林: 农田、牧场境界外 100m 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 250-500 m 范围内的;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 间、牧 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 林网、片林。 (5) 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或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 主要河流两岸各 200m 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 50m 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 雁翅林; 堤岸、干渠两侧各 10m 范围内的; 20 红树林或海岸 500m 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6) 护 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 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 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 )的 山坡或平坦地区各 200m 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 50m 以内;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 50m 以内,其 它地区各 10m 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7) 其它防 护 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 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 实 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 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 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边境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 宽度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划定; 经林业主管部 门批准的 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 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 林等。 (3)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 树林、 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4)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 林地,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林木、灌 木林。 21 (5)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林 木和灌木林。 (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 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 树名木 等。 (7) 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 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 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 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3.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 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 速生丰产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 获取最 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 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行业)标准的森林。 (3) 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 业原料、药 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 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果品林:以生 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 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 木和灌木林。 (3) 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 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 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2 (4) 药用林:以生 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 其它 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三 )林种 优先级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 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 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国防林、自然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 实验林、 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 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 农 田牧场防护林。 第十二条 区域划分因子 一、林区 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全国划为 4 大林区, 见表 10。 表 10 林区代码表 林 区 东 北 内 蒙 古 林 区 西 南 高 山 林 区 东 南 低 山 丘 陵 区 西 北 高 山 林 区 代 码 1 2 3 4 二、流域 将全国划分为 10 大流域片,77 个二级流域,见表 11。 三、气候带 全国分为 14 个气候带,代码为二级代码, 见表 12。 (1)寒温 带: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地区。 (2)中温 带:包括小兴安岭、三江长白山、大 兴安岭、陕甘宁、松辽湿润亚湿 润区域;天山、蒙东、蒙中、阿尔泰山、松辽上游、和布克赛尔、乌恰阿合齐、塔城、 额尔齐斯乌伦古河、蒙西宁夏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巴丹吉林腾格里干旱亚 干旱极干旱区域。 表 11 流域代码表 23 流域片 编码 二级流域名称 流域片 编码 二级流域名称 1 额尔古纳河 40 汉江 2 嫩江 41 鄱阳湖水系 3 第二松花江 42 长江中游干流区间 4 松花江干流 43 太湖区 5 黑龙江干流 长 江 片 44 长江下游干流区间 黑 龙 江 片 6 乌苏里江 45 南北盘江 7 辽河 46 红柳黔江 8 鸭绿江 47 左右郁江 9 图们江 48 西江下游 辽 河 片 10 黄渤海沿海诸河 49 北江 11 滦河 50 东江 12 海河北系 51 珠江三角洲 13 海河南系 52 韩江 海 滦 河 片 14 徒骇、马颊河 53 粤东沿海诸河 15 湟水 54 桂南粤西沿海诸河 16 洮河 珠 江 片 55 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17 兰州以上干流区间 56 钱塘江 18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 57 浙东沿海诸河 19 河口镇至龙门区间 58 浙南诸河 20 汾河 59 闽江 21 泾河 60 闽东沿海诸河 22 洛河 61 闽南诸河 23 渭河 浙 闽 台 诸 河 片 62 台湾诸河 24 龙门至三门峡干流区间 63 雅鲁臧布江 25 伊洛河 64 藏西诸河 26 沁河 65 藏南诸河 27 三门峡至花园口干流区 66 怒江 28 花园口以下 67 澜沧江 黄 河 片 29 鄂尔多斯 68 元江 30 淮河上中游 西 南 诸 河 片 69 滇西诸河 31 淮河下游 70 内蒙内陆河 32 沂 泗河 71 河西内陆河 淮 河 片 33 山东沿海诸河 72 准葛尔内陆河 34 金沙江 73 中亚西亚内陆河 35 岷沱江 74 塔里木河 36 嘉陵江 75 青海内陆河 37 乌江 76 羌塘内陆河 38 长江上游干流区间 77 额尔齐斯河 长 江 片 39 洞庭湖水系 内 陆 河 流 片 (3)暖温 带:主要位于黄、淮、海、渭、汾五河流域以及南疆地区。包括维西木 里、川滇黔、晋陕甘、燕山 辽东山东半岛、海黄淮渭河湿润亚湿润区域;黄河上游河 谷、塔里木盆地干旱极干旱区域。 (4)北亚热带 :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 贵州中部和云南省北部。包括 滇北、贵 州、 汉 水上游、 长江中下游湿润区域。 24 (5)中亚热带 :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部、四川盆地以及云南省中部。包括滇 中、川鄂湘黔、四川盆地、长江上游河谷、江南湿润区域。 (6)南亚热带 :包括台湾省北部中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区大部及云南省南 部。即滇南、桂西、闽南珠江、台北、台中、金沙江河谷湿润亚湿润区域。 (7)边缘热带 :包括台湾省南部、东沙群岛、雷州半 岛 、海南及云南南部河谷区。 即西双版纳、德宏、河口、雷州半岛、琼东、台南、元江、琼西湿润亚湿润区域。 (8)中热带 :包括从台湾省南端恒春到海南省南端三亚一线以南的西沙群岛和 中沙群岛的南海北部海域。即西沙中沙湿润区域。 (9)赤道 热带:包括南沙群岛至曾母暗沙的南海南部海域。 (10)高原寒带 :位于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北羌塘干旱区域。 (11)高原亚寒 带:位于冈底斯山以北的南羌塘地区、青海省南部以及祁连山区。 包括青东南、那曲湿润亚湿 润区域,南羌塘、祁连山 亚干旱区域。 (12)高原温带 :包括西藏的阿里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藏东峡谷、川西山地、 青海省中部以及柴达木盆地等区域。即川西、藏东湿 润亚湿润区域,藏南、西宁、阿 里、柴达木干旱亚干旱极干旱区域。 (13)高原 亚热带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翼低山地区谷地海拔 25001000m 的达旺、墨脱、察隅等地大部,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地以南的小部。 (14)高原热带 北缘山地:为喜马拉雅山南翼外援低山地区,谷地海拔 1000m 以 下的藏东南湿润区域。 表 12 气候带代码表 气 候 带 代 码 气 候 带 代 码 气 候 带 代 码 寒 温 带 11 南 亚 热 带 23 高 原 亚 寒 带 42 中 温 带 12 边 缘 热 带 31 高 原 温 带 43 25 暖 温 带 13 中 热 带 32 高 原 亚 热 带 山 地 44 北 亚 热 带 21 赤 道 热 带 33 高 原 热 带 北 缘 山 地 45 中 亚 热 带 22 高 原 寒 带 41 第十三条 地形因子 一、地貌 1.极高山:海拔5000m的山地。 2.高山:海拔为35004999m的山地。 3.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 4.低山:海拔1000m 山地。 5.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 对高差小于100m 。 6.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 二、坡向:样地范围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1.东坡:方位角 68112; 2.南坡:方位角 158202; 3.西坡:方位角 248292; 4.北坡:方位角 33822; 5.东北坡:方位角 2367; 6.东南坡:方位角 113157; 7.西北坡:方位角 293337; 8.西南坡:方位角 203247; 9.平坡:坡度5 。 三、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6个坡位。 1.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 15m 的范围; 2.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3.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 4.下坡:三等分的下破位; 5.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若样地处于其它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 也应按山谷记载; 6.平地:处在平原和台地上的样地。 26 四、坡度:级为平坡5度;级为缓坡5-14度;级为斜坡15-24度; 级为陡坡25-34度;级为急坡35-44度;级为险坡45度以上。 表13 地形因子代码表 地 貌 坡 向 坡 位 坡 度 极 高 山 1 东 1 脊 1 平 1 高 山 2 南 2 上 2 缓 2 中 山 3 西 3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1154-2014太阳Hα耀斑分级》
- 小区景点管理方案范本
- j家政劳务合同范本
- 乙方终止租赁合同范本
- 终止合同范本告知书
- 模板租赁销售合同范本
- 农药商店聘用合同5篇
- 个人境外旅游合同范本
- 茶叶地租赁合同范本
- 承包竹子砍伐合同范本
-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电影艺术概述-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 医院药品采购与质量控制规范
- 支部纪检委员课件
- 2025版仓储库房租赁合同范本(含合同生效条件)
- 2025年人伤保险理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招标采购专业技能大赛(央企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药学带教课件
-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讲座
-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护理要点
- 移动患者的体位安全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