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筝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 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质疑法与讨论法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 由此而产生的痛恨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难点:多角度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问题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行文思路的理解,情感基调的把握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点,才能更深入地理 解文章的内容。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老师小时候也喜欢放风筝,看着自己的风筝比别 人就特别开心,风筝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 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来了解一段风筝的 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解及积累词语: 1、正音: 嫌 xin 恶 w 宽恕 sh 诀 ju 别 什 sh 物 2、释义: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 年 5 月,首次 用笔名“鲁迅”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 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 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 坟 热风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华盖集 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 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 于上海。 2、读后思考: 课文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文章说的是“我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球艺” ,行 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才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 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我”的沉重 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悲哀。 3、质疑探究,深入理解本文内容:(分八个组讨论,两个问题老师学生共同探讨) “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二月,而此时的北京却是肃杀的 严冬。故乡放风筝的时候已经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 的天空中“,所以我非常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季放起风筝来了。 “悲哀”的是想起小 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却永远无法补过。 “惊异与悲哀”调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回忆,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风筝是全文的线索。 眼前北京的冬景和故乡的春光各有何特点? 北京:单调(一二风筝) 、晦暗(灰黑色的秃树) 、肃杀 故乡:丰富、绚丽、明快 (老师点拨:这个一二段在记叙上用了什么手法?插入叙述的手法:顺叙、插叙、倒叙。 首先是顺叙:指按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其次是插 叙,作者有意将正在进行的叙述中断,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 的叙述。最后是倒叙,把事件的结尾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再使 文章的叙述又回到“顺叙” ,按事件的发生顺序一一道来。倒叙并非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 而是把某个部分提前告诉读者。其方法为:回忆、因果倒置、后事前提。其作用是使文章 中心突出,造成悬念,渲染气氛。 ) 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结尾句,为什么说春天在天空中荡漾? 这里所说的“春天” ,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 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 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把本来用来形容水的荡漾一词用来形容春天,这是运用了 比拟的手法,赋予春天以动态感,既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 我跟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我嫌恶,破坏风筝;小兄弟,喜欢,制作风筝。 第四段中“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大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第三段)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了让小兄弟有出息,那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 溢于言表。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第五段)为什么不许 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 “可鄙的” ,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 “我”把他 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它可以使孩 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就是虐杀儿童的“天性” 。 “我”不但不允许小兄弟放风 筝,还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风筝毁掉,这不仅剥夺了他游戏玩耍的天性,同时也伤害了一颗 本来应该爱玩的稚嫩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 我为什么总想补过,总想讨小兄弟的宽恕?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了 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的 行为,所以他想补过。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不管是往事还是 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 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这种自省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而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 一点上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认为不正当,以为兄长应该管, 因此并不耿耿于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麻木,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肆意妄为的原因, 令人悲哀沉重。 为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 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意思? 我要讨小兄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 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 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 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 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全然 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至此,作者的情感主线即暗线(本文明线是风筝):惊异(愤怒)悔恨补过(而 不得)悲哀。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生字词,记住生字词字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文章主旨,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感知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 重、难点分析:多角度分析本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加强理解: 1、第五段“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中我的惩罚指什么? 意识到自己当初毁掉小兄弟的风筝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折磨,非常 愧疚和自责。 2、第五段:作者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联系“惩罚”一词,作者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明白自己错了, 心情一下沉重起来,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 ,这里含有同情、后悔与自责之意。 3、如何理解“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 .” “堕着”的是心,强调作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后的沉重心情,作者是在深深自责当年扮演了 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4、如何理解第八段“有一回 .沉重”为什么说“条玟”是“生的”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有许多条纹是“我”与他分开的这些年间产生的,所以说是“生的” ,这说明“我”和 小兄弟长时间未见面。为什么说是“辛苦的” ,因为兄弟分别多年,在各自的生活空间里艰 难奋斗,经历了许多的辛苦,脸上爬满皱纹,这些皱纹都记录了生活的艰辛。 二、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主旨: 风筝不仅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情感,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 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3、鲁迅严于解剖、知错必改的精神。 4、对被虐杀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三、品人物形象,学习描写的方法: 1、第三、四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小兄弟进行刻画的?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 孩子?(找出句子) 肖像:多病、瘦得不堪。动作、神态:他只得张着.小半日。动作:远处的蟹.跳跃 生动地表现出小兄弟对风筝的最喜欢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 小兄弟形象,为下文表现作者的自责和对小兄弟的同情埋下伏笔。 2、对“我”的描写表现出了什么?(第四段) “抓断、掷在地下,踏扁”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我”的粗暴和蛮横,表现出我颇带几分专 制色彩的心理。 3、 “论长幼.小屋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兄弟的“绝望”与“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 “不知道,没有留心”写出了我的冷漠, 言辞中突出“我”这个虐杀者的胜利后的骄傲姿态和小兄弟这个“被虐杀者”的绝望,可 怜,流露出强烈的同情,后悔和自我谴责之意。 4、心理描写:第五段:而我的心也仿佛 .堕下去了。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 “我”怎样的心理? 比喻、反复、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沉重、自责、痛苦和愧疚。 “我想,他要说了.宽松了吧”本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渴望得到小兄弟宽恕的心理。 四、课外拓展: 1、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句式写两句意象鲜明的而又耐人寻味的 话。 例: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清澈的水面上漂荡着纸船,不,那不是纸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