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_第1页
p2p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_第2页
p2p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_第3页
p2p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_第4页
p2p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2P 监管原则深度解读:那些即将到来的利与空 2014-10-25 P2P 观察 P2P 观察系 P2P 网贷领域上线时间最早、关注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第一权威资讯。为您的投 资保驾护航,为您的平台提供全案营销策划。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品牌合作请 添加私人微信:p2p007 P2P 野蛮生长的时代可能将很快结束。来自业界各方面的信息显示,银监会关 于 P2P 行业的监管政策已经基本准备妥当,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就会正式发布。 虽然时至今日,银监会依然没有正式公布过任何有关对 P2P 行业监管政策的实 施细则和条款,但在过去几个月,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互联网金融行业一些专 业人士以及参与相关 P2P 行业监管政策研讨和制定的 P2P 企业负责人们,都在 不断透露一些 P2P 监管的细节。而近日,在 “2014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 上,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针对 P2P 行业监管的几大原则的再次陈述, 被认为是即将发布的 P2P 行业监管政策有关信息的提前释放。 那么,结合银监会王岩岫的讲话,以及此前业界普遍传播的几个要点,我们不 妨深度解读一下,接下来 P2P 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监管政策,到底会给 P2P 行业 带来哪些影响 P2P 必须是信息中介而非金融机构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多次在不同场合中谈及国内 P2P 机构的定位时,反复提到了 这一点。这次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又再次强调:要明确 P2P 机构不是 信用中介,也不是交易平台,而是信息中介,是为双方小额借贷提供信息服务 的机构。(P2P 机构)应当清晰其业务边界,与其他法定特许金融服务进行区 别。 这一条原则可能对如今如火如荼的 P2P 机构从业者来说,无异于当头泼了一盆 冷水!因为如果明确定义 P2P 机构只能是信息中介,而非金融服务机构,那么, P2P 行业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将变得无比狭小,这对于怀揣巨大梦想、甚至曾 喊出“干掉传统银行 ”口号的许多 P2P 从业者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明确 P2P 机构的定位是信息中介,而非金融服务机 构,那么,原则上 P2P 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而非金融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所 包含的基本业务,比如存贷、支付、资金流转等,P2P 机构现在和未来都不能 涉足了。 P2P 机构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草根民间互联网借贷浪潮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仅 仅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优势,为借贷双方提供一个信 息中介服务而已。这样的定位,用一个比较类似的对比,应该跟现在都市里十 分流行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十分类似。换句话说,P2P 机构在整个借贷行为中, 充当的仅仅是供需两方的信息展示和撮合服务,至于其他职能,比如资金管理、 信用保障、资金风险担保等,都不能直接参与。 不仅如此,信息中介的定位,将直接导致 P2P 机构未来的商业 “钱”景变得黯淡。 因为在定位为信息中介服务后,P2P 机构未来能从 P2P 业务中收取的费用,可 能就只剩下“ 中介服务费”一项了。现在各大 P2P 机构收取的费用多半叫做平台 服务费或者技术服务费或者手续费,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中介服务费” ,一般只 有 2%到 4%之间。以这样比例的营收,即使一年做到 100 亿规模的成交额,一 年下来整个营业收入也只有 2-4 亿元,更不要说利润有多少了。 事实上,现阶段能做到年贷款规模上百亿的 P2P 机构(注意:是 P2P 机构,而 不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以线下业务为主的小贷公司)可谓凤毛麟角。最新数 据显示,今年 8 月份,网贷行业总成交量为 225.39 亿元,而 P2P 机构已经超过 了 1200 家。在创新高的交易量的情况下,平均每家 P2P 机构的月成交量才 0.18 亿元,也就是说,P2P 机构 2014 年年均成交额也就 2 亿元左右。这让人对 本来大热的 P2P 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该政策 的导向,也会加速 P2P 行业的洗牌,最终大量排名靠后的 P2P 机构会快速倒下。 实名制和项目一一对应或捆绑手脚 实名制和投资项目需一一对应这两项 P2P 监管原则在此前行业各种监管爆料和 探讨中很少被提到,算是此次监管部门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和风向。 从监管部门的立意出发点来看,并不难理解这两项新政策。显然,这是对此前 P2P 行业频繁爆发的跑路、欺诈和涉嫌洗钱等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管控措施。 比如实名制,监管原则就要求,投资人和融资人都要实名登记,同时整个资金 流向必须清晰可查。在这种情况下,即能在投资项目出现坏账时,更容易进行 追偿,甚至在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公布有关“老赖” 的个人身份信息;同时,由 于借贷双方都采用了实名制,同时借款项目、资金流向清晰可查,因此也能最 大限度地避免利用“ 虚设项目 ”进行洗钱的非法行为。 不过实名制也有它明显的负面作用,那就是可能会导致部分借贷者因为各种原 因不愿意暴露身份而放弃参与 P2P 投资行为。目前推测,这个实名制应该是半 公开化的,即首先登记注册肯定都需要验证身份证件、所在城市、工作、职业、 收入、婚姻及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其次,注册用户无论是借方还是贷方是可 以查看每个具体项目背后的借方或贷方的真实姓名等相关个人信息的。虽然, 目前很多 P2P 机构已经采取了实名制注册的原则,不过强制性的实名制和更大 范围的公开度,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对 P2P 望而生畏。 至于 P2P 项目要一一对应,这一点实质上是对 P2P 模式的传统回归。在早期诞 生于美国市场的 P2P,一开始的业务模式就是项目一一对应的,也即一个借贷 方上传一个借贷项目并筹集一定额度的资金,而投资人则直接针对这个项目进 行出资。当然,针对一个借贷项目,投资人是可以有多个人参与的。 但 P2P 引入到中国后,这两年在商业模式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对 于“借贷项目 ”的创新尤其激进。比如,一些 P2P 机构推出了很多所谓的“借贷项 目”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个具体借贷方的贷款项目了,而变成了一个所谓的 综合投资“理财产品 ”。投资人选择投资的对象,也就从具体的“借贷项目”,变 成了购买“理财产品 ”,这实际上即变相超出了 P2P 机构本身的业务范围,也让 投资人因为投资项目标的不单一不具体而产生未知的投资风险。最重要的是, 这可能导致 P2P 业务的“ 异化 ”和“突破边界” ,这是监管部门不愿意看到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吧。传统的 P2P 借贷项目应该是这样的:比如 A 想借款 5 万元 用于新购住房的装修,借款周期 12 个月,年化利率为 15%。在某 P2P 平台发 布后,认可该借款项目的投资人就可以直接借钱给 A,最后比如一共 5 个人借 给 A 钱,每人出借 1 万元。至此,该 P2P 项目成功,剩下的就是 A 在约定时间 内用约定形式进行还款而已。 而有些 P2P 机构推出的则是 “理财产品”,某某理财产品项目总额 100 万元,每 份 1 万元,年化收益率 12%,虽然该理财产品可能也提到了投资标的或投资方 向,但显然不如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或具体某小微企业)就具 体一个用钱事项借款来得具体清晰。因为事实上大量的“理财产品” 或者打着项 目旗号的“融资产品 ”,实际投资时的标的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和产品,而且在期 间还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收益情况随时发生变化。这样就客观上造成了 P2P 项目 的非“一一对应 ”,而且风险性、可控性变得更加复杂。 从目前国内 P2P 行业的发展看,这类非 “一一对应”的“理财产品” 或“融资产品” 在 P2P 行业融资规模上反而占据很大比例,因为这类产品的额度往往都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 P2P 行业的虚假繁荣。一旦 “P2P 项目要一一对应” 这一政策严格实施的话,再加上另外一条监管原则“必须坚持小额化” ,很明显 将对行业融资规模和发展速度造成“急刹车” 的效应。那个时候,谁在裸泳将变 得一目了然。 老三样政策不变 利率降低门槛提高 P2P 机构不得建立资金池,不能自己进行担保,投资人资金必须第三方托管, 等,被称作是 P2P 行业监管原则的 “老三样”。这几条政策很早就被监管部门反 复提及了,从目前的信息看,未来即将推出的 P2P 监管政策对这几点原则将维 持不变。 对于 P2P 机构不得建立资金池,不能自己进行担保,投资人资金必须第三方托 管,不得为借款本金或收益作出承诺,不承担系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得从 事贷款和受托投资业务,不得自保自融等,这些 P2P 监管政策其实一直是在呼 应基本的一条,那就是 P2P 机构的定位是“ 信息中介”,而非经营资金的“金融机 构”。 这里面,对 P2P 行业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不能自己进行担保”和“不得为 借款本金或收益作出承诺”。尤其是后者,这种明显类似“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 谨慎”的自认自担机制,无疑会让很多不愿承担过高风险的投资人转而把钱投向 基金、理财、保险等相对风险更低的投资领域,从而让 P2P 行业在投资资金来 源上捉襟见肘。 P2P 行业从来都不担心没人想借钱,但有没有足够的投资人出借则一直是个问 题。监管政策提出“ 不得为借款本金或收益作出承诺” ,以及强调“不要盲目追求 高利率”,让野蛮生长的 P2P 行业瞬间失去光芒。没有了高额利率回报的承诺和 诱惑,P2P 行业很可能进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不能自己进行担保 ”对 P2P 机构最大的直接影响是,这直接造成了借款人融资 成本的大幅攀升!表面上,目前多数 P2P 机构上的借贷项目的年化利率一般在 12%24%之间,但借款人最终实际付出的年化利率往往高达 30%甚至 40%。造 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昂的第三方担保费用。 一般而言,目前针对 P2P 项目的第三方担保收费约占借款本金 10%20%,最少 的也要在 5%以上,这就直接拉高了借款人实际还款的利率。而此前,部分 P2P 机构为了降低借款人利率门槛,就采取变相的“自己担保” 的模式,比如“风险池” 、“保证金”什么的,从而让借款人实际还款利率可以控制在 20%以下。但这种 做法的风险和问题不言而喻,因为所谓的“风险池” 或“保证金”完全无法覆盖坏 账风险。 虽然现在一些 P2P 机构为了降低第三方担保成本,开始尝试找一些保险公司合 作。但这种尝试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保险公司也是商业机构,不可能不考虑 坏账风险问题和盈利空间,因此实际费率跟第三方担保公司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除了上述被多次提及的监管原则外,近期银监会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是,未来 对 P2P 行业要实行一定程度的 “准入制度”。当然,这种准入制度应该不会是牌 照资格,因为银监会本身就不认为 P2P 机构是真正的金融机构。但是,银监会 已经明确透露,P2P 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门槛,对从业机构应有一定的注册资 本的要求,对高管人员的专业背景、从业年限、组织架构也应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还对 P2P 机构的风险控制、 IT 设备、资金托管等方面也提出一定的资质 要求。 这显然是对 P2P 从业门槛的提升。目前的 1200 多家 P2P 机构大多数是小作坊 模式,一些互联网从业经验的年轻人创业搞出来的,一旦对高管人员的资质和 从业年限有具体要求,恐怕立马会有大量 P2P 机构不符合要求。另外,对注册 资本的要求也会让一大批 P2P 机构难堪,毕竟现在拿到较大规模风投资金的 P2P 机构依然只是少数的几十家。 总结来看,或将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 P2P 行业监管政策细则将对国内 P2P 行业 未来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国内 P2P 行业野蛮生长、在灰色地带游离的日子 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更规范的运作、更严格的管理、更理性的发 展、更可控的未来。当然,大浪淘沙,P2P 行业千军混战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 来结束,行业前十会快速脱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