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1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2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3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4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访历史教育专家周发增先生 周 发 增 马 玲 玉 , 陈 德 运 时 间:2012 年 4月 22日 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甲 12楼 被采访人:周发增 采访 人:马玲玉,陈德运 周发增先生简介:周发增,名发僧,以字行。祖籍湖北罗田。1933 年 1 月出生于汉口,中 学就读武昌,1951 年元月参军,1960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文化教员,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北京上山下乡知青函授教育办公室教员;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学研究室主任、出版社社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及编 委会常务副主任,校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组成员,校志,校史研究室主任。职称:讲师、副 教授、教授。社会兼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 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社会科学教育和 教学研究及编辑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大量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 用价值的论著。 1990 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作为封面人物在介绍中称:宋毓真的中学历史教学 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师专著,是由其发起与多方面合作完成;合著的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建国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在润物细无声- 社科学报编辑家耕耘录一书中称普通教学法专著和该课程的开设,填补了大陆师范 教育的空白;历史教育学新论在编著思想、结构体系、内容安排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主编、编著、编撰有关历史教育、教育教学理论及工具书等十余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其中 10 余篇是应有关刊物特约而作,如论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国以来历史教 学法研究的回顾被称为“此领域中必读之作”。在从事教育教学 50 周年,即于 2010 年, 又出版了毕生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心得文集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 周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 的回顾一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历程,它被称为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必 读之作。今天我们访谈也主要涉及一些历史教学发展历程方面的话题。 : 那 篇 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文 章 是 历 史 教 学 杂 志 成 立 20 周 年 征 稿 , 向 我 约 稿 写 20 年 历 史 教 学 法 的 变 迁 , 我 从 这 个 杂 志 出 版 的 第 一 期 一 直 到 我 写 文 章 止 , 刊 登 的 所 有 文 章 都 看 了 , 就 根 据 这 些 文 章 和 我 的 教 学 实 践 、 研 究 实 践 写 成 的 一 个 回 顾 。 我 把 20 年 历 史 教 学 发 展 都 写 出 来 , 从 1960 年 后 的 历 史 教 学 活 动 , 我 都 参 加 经 历 了 。 我 把 它 分 为 若 干 个 阶 段 , 这 之 前 我 没 有 看 见 有 人 这 样 分 的 , 你 们 可 以 研 究 下 分 得 合 理 还 是 不 合 理 。 文 章 是 我 20 多 年 前 写 的 , 它 主 要 真 实 反 映 当 时 情 况 。 之 后 我 不 知 道 有 没 有 文 章 去 分 阶 段 , 有 的 话 , 值 得 一 看 。 : 宋 毓 真 的 中 学 历 史 教 学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学历 史教师专著,由您首先发起并与多方面合作共同完成的,那您当时怎么想到要 发起这个事呢? :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里 面 最 早 的 一 本 总 结 个 人 历 史 教 学 经 验 的 书 , 是 宋 毓 真 的 历 史 教 学 , 在 中 学 像 宋 毓 真 、 时 宗 本 、 陈 毓 秀 这 样 的 老 先 生 很 多 , 教 学 都 有 着 很 丰 富 的 经 验 , 但 写 文 章 的 极 少 , 像 宋 老 师 在 燕 京 大 学 念 书 时 , 是 拿 了 去 美 国 免 费 留 学 的 金 钥 匙 的 。 在 上 世 纪 50 年 代 初 , 苏 联 专 家 来 中 国 对 她 的 评 价 很 高 , “文 革 ”前 我 就 听 过 她 的 课 , 有 总 结 她 教 学 经 验 想 法 , 可 是 “文 革 ”来 了 。 后 来 我 去 延 安 带 知 识 青 年 , 回 京 后 , 在 市 教 育 局 做 知 识 青 年 的 函 授 教 育 工 作 。 1978 年 , 我 的 恩 师 宁 可 先 生 到 我 所 住 院 子 的 他 的 朋 友 家 , 对 他 朋 友 说 : “周 发 增 不 要 还 呆 在 那 里 , 应 回 师 院 来 , 如 果 想 回 来 , 让 他 找 我 。 ”1979 年 我 就 回 师 院 陶 凤 娟 到 院 教 科 所 ( 现 教 育 学 院 ) 工 作 , 协 助 陶 凤 娟 老 师 组 建 起 教 材 教 法 研 究 室 。 我 开 展 教 研 工 作 的 第 一 步 是 到 东 直 门 中 学 去 听 时 宗 本 老 师 的 课 。 首 先 我 找 东 城 区 历 史 教 研 员 刘 宗 华 合 作 , 后 来 市 历 史 教 研 员 李 淑 敏 , 北 师 大 丁 西 玲 、 孙 恭 恂 也 来 听 时 宗 本 老 师 的 课 , 都 感 到 宋 老 师 课 讲 的 那 样 好 , 又 很 有 学 问 , 就 是 没 有 写 出 文 章 。 我 提 出 我 们 联 合 会 给 宋 先 生 出 一 本 总 结 历 史 教 学 经 验 的 书 。 东 直 门 中 学 也 很 支 持 我 们 , 历 史 教 学 组 的 老 师 也 参 加 了 这 一 工 作 , 在 成 书 过 程 中 , 尤 其 是 青 年 教 师 感 觉 在 教 学 和 教 研 上 有 较 大 的 提 高 。 书 出 版 后 , 反 映 极 佳 。 接 着 我 们 又 联 合 听 时 宗 本 老 师 的 课 , 时 宗 本 老 师 是 婉 谢 高 校 留 校 后 教 而 立 志 教 中 学 的 教 师 , 在 后 来 座 谈 时 他 说 : 看 了 宋 毓 真 老 师 的 书 , 和 最 近 与 你 们 老 师 的 交 流 , 深 感 到 了 你 们 在 总 结 我 们 的 教 学 经 验 , 我 们 确 实 都 做 到 了 , 就 是 没 有 提 高 到 理 论 上 进 行 总 结 、 提 高 。 形 成 文 字 成 果 的 过 程 , 也 是 教 学 理 论 提 高 的 过 程 , 也 就 是 从 知 其 然 到 知 其 所 以 然 了 。 后 来 我 们 在 市 、 区 历 史 教 研 员 和 教 师 所 在 学 校 的 协 助 下 , 相 继 为 时 宗 本 、 陈 毓 秀 老 师 出 版 了 时 宗 本 中 学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 陈 毓 秀 怎 样 教 好 历 史 课 等 书 。 与 此 同 时 , 在 推 出 宋 毓 真 老 师 的 录 像 课 后 , 相 继 推 出 了 时 宗 本 、 陈 毓 秀 、 陈 隆 涛 等 老 师 的 录 像 课 , 还 给 不 少 教 师 总 结 出 了 “课 堂 纪 实 及 讲 评 ”分 送 给 相 关 刊 物 发 表 。 我 写 的 第 一 篇 “纪 实 及 讲 评 ”是 1964 年 1 月 刊 发 于 历 史 教 学 第 1 期 的 听 了 一 课 以 后 的 体 会 , 讲 课 教 师 是 陈 毓 秀 , 80 年 代 所 发 表 此 文 的 责 编 李 老 师 说 , 当 时 正 苦 于 要 回 答 读 者 怎 样 才 算 一 堂 好 的 历 史 课 的 问 题 , 收 到 这 篇 文 章 后 , 我 们 就 回 复 说 , 这 篇 文 章 所 反 映 的 就 是 一 堂 好 历 史 课 。 从 1980 年 起 , 我 相 继 写 出 和 发 表 出 7 篇 这 类 文 章 , 多 数 是 共 同 署 名 的 , 但 初 稿 和 定 稿 都 是 我 完 成 的 。 可 以 说 以 80 年 代 起 , 在 全 国 中 学 历 史 教 学 中 掀 起 的 总 结 老 师 教 学 经 验 , 发 表 历 史 教 学 的 论 文 和 专 著 , 并 从 这 样 教 , 向 为 什 么 这 样 教 发 表 成 果 , 也 就 是 说 将 从 单 纯 总 结 历 史 课 的 具 体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的 经 验 , 提 高 到 理 论 的 高 度 , 逐 渐 运 用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和 现 代 科 学 的 理 论 进 行 总 结 和 研 究 , 突 出 了 智 力 、 思 维 、 能 力 、 教 学 方 法 和 方 法 论 的 研 究 , 从 历 史 教 学 法 逐 渐 升 华 到 历 史 教 育 学 。 八 十 年 代 初 , 发 起 总 结 宋 毓 真 老 师 的 历 史 教 育 学 经 验 , 一 是 对 像 宋 毓 真 这 样 的 老 教 师 的 历 史 教 学 经 验 有 着 要 进 行 抢 救 的 萌 动 ; 二 是 感 到 已 经 发 表 的 历 史 教 学 的 论 文 , 多 是 停 留 在 就 事 论 事 的 具 体 教 学 的 方 式 方 法 上 , 缺 乏 理 论 的 高 度 ; 三 是 像 宋 毓 真 这 样 在 北 京 市 乃 至 全 国 都 有 着 极 高 声 望 但 又 需 要 帮 助 总 结 教 育 教 学 经 验 的 , 又 有 着 提 高 到 理 论 的 基 础 , 通 过 对 经 验 的 总 结 、 提 炼 、 升 华 达 到 理 论 的 高 度 , 通 过 成 书 面 世 , 是 会 有 着 较 大 的 影 响 , 对 推 动 历 史 教 学 改 革 是 有 作 用 的 。 在 这 里 所 作 的 这 样 的 叙 述 , 实 事 求 是 的 说 , 在 当 时 还 只 是 意 识 上 的 萌 动 , 也 是 我 们 这 些 合 作 者 的 共 识 和 同 心 协 力 。 这 是 一 次 都 尽 心 尽 力 、 没 有 名 利 之 心 、 真 诚 团 结 的 合 作 , 在 我 们 之 间 通 过 合 作 、 交 流 , 也 都 得 到 了 提 高 , 学 者 之 间 的 情 谊 , 也 推 动 着 我 们 以 后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精 诚 合 作 , 共 同 携 手 推 动 , 见 证 八 十 年 代 这 一 历 史 教 育 学 发 展 的 过 程 。 这 样 的 合 作 和 情 谊 的 发 展 , 在 八 十 年 代 、 九 十 年 代 全 国 亦 不 少 见 。 这 种 场 面 的 出 现 , 应 该 说 是 教 师 、 学 者 、 科 研 单 位 、 学 校 、 出 版 单 位 的 共 同 协 作 、 支 持 、 营 造 始 出 现 的 。 : 你与龚奇柱先生曾经写过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它可谓 是当时爱国主义讨论中,论述最为全面、深刻的一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 历史教学界有很大影响,被誉为建国以来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理论 专著。现今有一个两难现象: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多谈下爱国主义教育,则认为 这是宣传政治思想教育;不讲爱国主义,则又太不合适,那您认为怎样处理好 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二者关系呢? : 1980 年 第一届历史教学研究会是在我们学校开的,当时我负责收集论 文、组织发言、写当天会议纪要等。有一天晚上龚奇柱老师来了,我们一起交 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龚奇柱说:周老师你是教大学的,我是教中学的, 我们都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合作写本书吧。他建议让我拟定一个框架,然 后分头写。1983 年在成都召开历史教学研究会时,我提前来一周,在龚老师家 共同修改书稿,写出来了。这是第一本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书。 我一直的主张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初寓于历史教学之中。任何一个课程、 任何一本教材都有教育性,过去那时候有人搞不好,你们没经历那时候,叫做 “戴帽、穿靴、扎腰带” 。穿靴,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 课本内容(戴帽) ,在讲课过程中有关部分(扎腰带) ,在课末总结时(穿靴) 都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多是一些政治客套话,通常是很牵强的。我不主张这 个,因为在课程教材里面本身就寓有爱国主义教育、能力教育等等。古今中外 都是这样,我念小学,一年级第一课是中国 、第二课是我是中国人,我爱 中国 ,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嘛。我记得有一课书是: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 见了老师行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这不正寓有爱国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教育嘛。这些东西很自然的在里面,不用你加些什么东西,这个就体现爱国主 义教育,不用讲它就在里面了。我就体会到这个过程,在我的那本周发增教 育与教学文集的后记上就写了这个过程。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好,能力 教育也好,都应该在教材里面,在讲课里面。编教材本身就有这些东西,古今 中外都是如此,不用加形式化的东西。 : 在润物细无声社科学报编辑家耕耘录一书中称您的普通教 学法填补了建国以来一个空白,称该课程的开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开设此课程。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一些历史教育研究者都在批判历史教学法或者历史教育 学,认为只是普通教学法(教育学)前面加上历史例子而已,没有我们自己的 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请您谈谈历史教学法与普通教学法关系如何? : 普通教学法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出了一本,这本书我们学校图书 馆有,谁写的,我想不起来了,但它确实叫普通教学法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 有人写过,我当时是看了这本书后,有所启发,就想到写那么一本书。当时正 好科研处搞了一个科研合同,让我做试点。我看了那本普通教学法后,又 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写成的,因为我自己在毕业后分到了教师进修学院做工作, 有一定的经验。后来我写这个书的感觉是这样:各学科呢,有各学科的特点, 普通教学法应该是在研究各个学科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提升到理论。所以应该 是普通教学法基础,当它经过提炼、综合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上面,它又 是各个学科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就 是从这个角度来写这本书的。各个学科教学法主要是讲怎么教,主要是方法, 从实践讲的是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我就感觉到教学法理论不够,后来写成 书,又在我们学校开了这门课,也在成人教育班以及平谷地区讲过这门课程。 关于学科教学法、普通教学法、学科教育学、教育学等等之间的关系,我在所 著的普通教学法 、 历史教育学新论 、 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和有关论 文中,都有着自己的论述,请你们研析、评论。 : 学 科 教 育 学 兴 起 后 , 为了学科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您在学校学报 工作时曾专门开辟了个“学科教育学研究专栏” ,90年代您又写了一本代表了当 时历史教学界理论研究新水平的历史教育学新论 ,可以说历史教学法被升华 为历史教育学,您都经历、参与了,那么请您谈谈当时历史教学法升华为历史 教育学的背景、过程吧。 : 最早咱们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仓孝和院长于1983年召集我 们学校五六十年代搞学科教学法的老教师开了一个座谈会,就提出要研究学科 教育学。最先研究学科教育学的是地理系的褚亚平先生,物理系的乔际平先生, 教科所的阎立钦所长,还有我,就是我们几个最先牵头研究学科教育学。仓孝 和院长去世之后,杨传纬先生做院长,他很支持学科教育研究工作, 1986年12 月成立了北师院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高师院校建立的第一个学科教 育学研究中心,杨传纬院长是任主任,以后历任院长都兼任这个“中心”主任, 首师大是很重视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的。阎立钦是文科方面的副主任,乔际 平是理科方面的副主任。这个中心就挂靠在教科所,教科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 学科教育研究室,当时我是室主任,实际上这个中心的具体研究事务就交给我 了。 “中心”成立以后,我们开了北师院学科教育学研讨会,后来将研讨会上老 师写的文章编辑成书:1988年5月学科教育学初探一书出版,这是学科教育 学的第一本书。这本书也是为了全国性的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做准备。1988 年12月我们学校发起召开这个会。 在开这个会前,1988年9月褚亚平先生的“地理教育学” ,乔际平先生的 “物理教育学” ,我的“学科教育学概论”就已经开课,这是我们国家首次开设 学科教育学课程的三个人,而且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材教法研究 室”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研究室” ,各系也都相继更名开课,全国后来也都开始 更名开课了。 当时就说好我们不成立组织,以后每次开会谁想要承办就谁承办,就采用 这种方式。在我们退休以前,几次开学科教育学研讨会他们都先到我们这和我 们商量,因为到时很多具体工作都是我和他们商量来做。我出的文集里面的自 序就写了这个过程,把这个学科教育学发展的渊源让大家知道的多一些,学科 教育学这门课程我们学校做了贡献的,从院长、两任校长,以后包括齐世荣先 生做了校长,他也像以前那么重视,所以每次开全国学科教育学研讨会议,我 们学校与会的学者是最多的。 从教学法到学科教育学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比较早。早在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在上海开全国历史教学研讨会时,我就提出从历史教学法发展到历史 教育学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找那年那本会议纪要还能找出来。大家 在那次上海的会议上讨论了这个问题,从 1989年起历史教育学著作就相继 出版了。 : 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学是第一本吗? :赵恒烈先生的 历史教育学 是 1989年 12月出版的。如果从历史教育 的角度,在他以前也有用历史教育学的书名出版的。实际上是历史教学法, 只是改了一个名字,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学。真正的第一本历史教育学是赵恒 烈那本书。赵恒烈那本出来之后,我给他写了一个书评,那个评论比较简单, 也收录在我的那本文集里了。由于当时对这个学科的性质存在着分歧,有的学 者认为学科教育学就是学科教学法,只不过是改了一个名字。我也曾于 1989 年 12月以前出版以历史教育学命名的学者交流过,他讲当时出版仓促,只 是想表明自己对这个学科的看法。后来这位学者在历史教育学上很有贡献。 : 您能具体谈下您的历史教育、教学主张有那些? : 我呢一直感觉到历史教学缺少理论,教育理论与心理理论脱节。我是比 较早运用教育心理学来研究历史教学的一批人。不管是专科学科也好,还是总 学科也好,随着时代发展,应该有一个大教育观。从当前形势看,只是把专业 学好是不够的,不仅专业知识要学牢,还要有教育学识,我指的教育学识是指 教育学与心理学综合的知识。另一个是社会学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信息非 常广,教学要跟上形势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的影响非 常大,所以不仅要有大教育观,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与心理学的学 识以及社会学识。作为教师来讲,还必须搞科研。搞科研,这样才能使教学深 入下去;不搞科研,教学就难以提高。科研包括专业科研和教育教学科研,专 搞科研的也要教学,不去教学就会脱离实际。总之,光有实践,没有理论难以 提高;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其理论就是空的。 : 历史教学法、历史教育学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经 过您们这一代学者专家的辛勤努力,才采取得今天的累累硕果,您有怎样的希 望呢? : 我退休了后又做了几年的校史编修工作,这么多年没有接触这个学科, 我 刚 才 看 了 你 们 整 理 的 “高 校 教 师 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统计”以及“历史教育 学著述研究提要”资料,我已经脱节了。但从这些资料来看,我觉得好像从信 息和技术层面做得比较多,关于学科教育学研究的文章并不多,理论性的文章 好像也并不多似的,当然我也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这些文章我没有看过,只是 我从文章题目来感觉的,并不一定正确。我觉得很值得去研究理论性的东西, 做学问,第一,要多看,看当前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有几种观点,写文章、搞 科研之前一定要读这些文章,不要随意仓促就写出来了,不然就没有说服力, 也不能出新东西。第二,要奠基于业,博览百家,析其长短,为我所用,承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